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助人技巧:探索、洞察與行動的催化(第五版)

助人技巧:探索、洞察與行動的催化(第五版)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5713744
Clara E. Hill
林美珠,田秀蘭
學富文化
2021年10月01日
230.00  元
HK$ 218.5  






ISBN:9789865713744
  • 規格:平裝 / 551頁 / 19 x 25 x 2.7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5版
  • 出版地:台灣


  • 專業/教科書/政府出版品 > 教育類 > 教育 > 教育心理

















      本書是馬里蘭大學教授Clara E. Hill所著暢銷教科書《助人技巧:探索、洞察與行動的催化》之第五版,適用於大學部以及研究所初學者學習基本的助人技巧。Hill的三階段助人模式,說明了助人者如何引導個案探索他們的想法及感受,對不適應想法及行為的源起及結果獲得洞察,同時針對新的發現而產生行動,以開啟正向而長期的改變。此次第五版新增了發展並修正個案概念化的詳細指引,擴展了文化覺察的篇幅,同時也更新一些案例,以反映個案及助人者之間更多元的樣貌,此外,也增加了一些進行治療性挑戰的策略。



      書中,作者更新了實務練習、實驗室活動、測驗考題,甚至課程綱要。此外,伴隨本書的網址(pubs.apa.org/books/supp/hill5)還有些加值活動,提供學生及老師參考。



    名人推薦



      這本助人技巧的書是我多年來所採用過的教科書當中相當實用的一本,也是目前有關諮商技巧的學習架構中對學生來說容易學習的素材。透過Hill的助人技巧三階段模式,讓我在課堂上可以循序漸進、有組織有系統的介紹每項精微的諮商技巧,帶領學生一同探究助人技巧的奧妙。──林美珠,國立東華大學 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退休教授



      助人過程可以很清楚地分為探索、洞察、行動三個階段。透過這三個階段,助人者以不同技巧與個案建立關係,協助個案進入內心世界,了解自己,接納自己;進而產生頓悟,豁然開朗;最後自然而然形成一股改變自己的力量,有所行動,並解決問題。此外,本模式涵蓋諮商理論三大取向,分別為人文取向、心理動力取向、行為及認知行為取向。作者對整個模式所包括的技巧均有精微的分析及實例演練,最後的統整也合乎邏輯而容易理解,很適合諮商心理等領域助人工作的初學者。在所有我接觸過的初學者用書中,是最佳選擇之一。──田秀蘭,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授

    ?


     





    致謝? iii

    關於作者? v

    譯者序? vii

    前言? xv

    ?
    第一篇 概 覽? 1





    前言



      我之所以對助人訓練有興趣,是源自於我在研究所第一年的第一個助人技巧的課程,那門課改變了我生命的方向,給了我助人的信心,而從那時候開始我就一直教授助人技巧。



      當我第一次教這些課程時感到挫折,因為我找尋不到適合的、可以涵蓋我對助人的哲學,以及適合我學生需求的教科書。即使有,僅有少部分教科書將改變歷程中的情感、認知及行為等重要性整合起來。有些教科書雖然強調情緒但忽略了挑戰以及行為在促使改變上的角色;而其他有些則過度強調洞察但缺乏情感探索及行為改變等要素。有一些受歡迎的教科書只專注於問題解決,卻忽略了情感因素對個案表達以及瞭解生活中問題的重要角色。其他還有些書籍並沒有提供助人技巧重要理論和實徵基礎;還有些則沒有討論到自我覺察以及個案概念化的臨床直覺與需要。因為上述的限制,我用我當過學生、老師、諮商師、督導、以及研究者的經驗得來的知識來寫一本關於助人技巧的書,這本書聚焦在情感與想法的探索、對問題產生洞察、朝向正向的行為改變,並且涵蓋理論、同理、自我覺察、臨床直覺以及個案概念化。



      三階段模式的簡介



      這本教科書介紹一個整合性的模式,這是一個以實務,理論和研究為基礎的模式。要讓這個模式建立於實務和理論的基礎上,就要參考臨床和理論家所清楚揭示出的豐厚理論,這一點是重要的。像Rogers、Freud、Bowlby、M. Erikson、Mahler、Skinner、Ellis、Beck以及其他人,已經就人類的本質、諮商和治療中的改變機制,以及協助個體發揮潛能達到目標的技巧等方面提供了卓越的看法。三階段模式奠基於這些理論家的貢獻,而讀者將會讀到這些人出色的觀點。



      這個模式包含三個階段:探索、洞察和行動。探索階段是以個案中心理論為基礎的(例如,Rogers, 1942, 1951, 1957, 1959)。洞察階段的基礎則是精神分析和人際關係論(例如,Freud, 1940/1949; Teyber, 2006; Yalom,? 1980)。而行動階段則是根據行為取向的理論(例如,Goldfried & Davison, 1994; Kazdin, 2013; Watson & Tharp, 2006)。我將這三個主要的理論統整於這個三階段模式中,因為這三個理論皆已被證實在幫助個案上是有效的(詳見Wampold, 2001)。對我來說,將這些理論列出來比採取單一理論還要重要。



      也將這一個模式概念化成是一個助人的歷程,由瞬間的互動序列(moment-by-moment interactional sequences)所組成(Hill, 1992)。助人工作者基於對個案的瞭解以及希望和個案共同完成些什麼的當下想法,而對他們想如何助人產生了意圖;有了意圖,助人者選擇如何介入的口語以及非口語的技巧;接著,個案對介入有所反應,進而影響到他們對助人者的行為表現。因此,助人不僅包含外顯的行為,也同時包含助人者(例如意圖)和個案(例如反應)的認知過程。對意圖的覺察可以幫助助人者選擇有效的介入方式,此外,專注於個案對介入的反應也可以幫助助人者計畫未來的介入方式。



      本書的目標



      對於閱讀此書的讀者,我預設了一些目標,那就是在閱讀過後,學生能清楚三階段助人整合模式的原理以及此模式背後的理論和研究基礎;讀者能夠瞭解助人的互動序列,包括助人者對介入的意圖、與意圖相對應的助人技巧、個案的可能反應與行為表現,以及助人者用來評估介入的方法。此外,讀者對於自己將成為一個助人者能有更多的瞭解,諸如對助人工作的想法、自己的能力、以及繼續成長之處。最後,我希望對學習助人的歷程灌注熱情-這是一種志業,能在我們一生中提供無數的挑戰以及酬賞。



      本書設定的讀者



      這本書已經被廣泛地使用在大學部以及研究所層級的課程中。多數大學部的學生來自心理系或教育系,其中多數人在心理衛生專業(例如:社會工作、心理學)、醫學專業(例如:醫生、護士、牙醫)、法律、商業及神職人員等領域繼續他們的生涯發展。在博士層級,多數學生是修諮商或臨床心理或社會工作的碩士或博士課程。這本書也被用來訓練同儕諮商師以及住院醫師,還被翻譯成世界各國語言並被廣泛地使用,所以這本書可以適用在許多情境、文化以及生涯當中。許多我的學生曾說過每個人都要學習助人技巧(特別是探索技巧)以發展出較好的人際關係,所以說助人技巧不僅僅是用在助人情境中而已。我們知道大多數人第一個求助的對象是朋友、家人和神職人員,廣泛教導這些助人技巧就很重要。



      將本書應用在碩士班、博士班、或醫學系學生時,我建議要補充其他基礎閱讀,這樣學生可以獲得關於理論以及應用更深入的知識,我也強烈建議學生能投入在自己的個人治療以學到關於自己更多的東西,這樣才更能幫助他人。



      這本書無法提供的



      我有必要釐清這本書所無法提供的有哪些,這本書並未提供有關兒童、家庭、嚴重情緒及心理問題的諮商訊息。雖然這本書所教導的助人技巧是重要的,並且可以形成與這些人工作的技巧之基礎,但是在助人者有資格可以處理這些群體以前,他們將會需要更多更廣泛、更特殊的訓練。



      再者,我並未提到有關心理問題的診斷以及心理病理學的特徵,這兩個領域需要更多的訓練。我鼓勵助人工作者在發展基本助人技巧的知識後,能繼續於評估與心理病理學的訓練。我相信所有的助人工作者,即使是與健康的群體一起工作的,也要對嚴重的心理疾病有所瞭解。這個層次的知識允許助人者做適當的轉介,助人者只有當被訓練能協助時才與個案工作。



      第五版的修正



      我從助人技巧的教學與研究中不斷修正這個模式,也獲得了許多學生們回饋給我覺得很有幫助的地方,這個模式看起來就像、是有生命的東西,我總能不斷發現可以讓它更好的方式。第五版與前四版有以下的不同:



      •我在探索、洞察及行動階段的統整章節增加更多關於個案概念化的訊息,強調助人者需要在做出介入的決定前就能概念化個案的動力(詳見第9、14、17章)。

      •我更新了一些案例來涵蓋更多不同的助人者及個案。要注意本書列舉的案例可能源自真實案例(名字已被改變以防可被辨識)或虛擬。

      •我增加更多文化的東西。雖然有關於探討文化和個別助人技巧的研究並不多,但我們普遍知道很多關於文化以及對人的影響,所以我嘗試放進更多文化的議題。

      •我重新改寫自我覺察以及文化覺察的章節(詳第3、4章)。

      •關於倫理的部分,移到第1章,這樣學生就能盡早在課程中學到。

      •關於第8章的情緒字詞檢核表也重新改寫,以利使用的友善性及新近性。

      •在三階段的技巧統整的章節,我提供更多處理困境的因應策略(例如第9、14和17章)。

      •關於專注的章節(第6章),做了修改,更強調這些是提供支持的技巧。

      •關於催化洞察技巧的章節(第12章),做了修改,更強調解釋的技巧(因為挑戰以及立即性同樣也是用來催化洞察)。

      •我更新參考書目以及增加更多新近實徵研究。

      •我也試著回應學生的回饋。



      網路資源



      與前幾個版本一樣,第五版也有一個相關的網站資源「教師與學生資源導覽」(Instructor and Student Resource Guide)(pubs.apa.org/books/ supp/hill5),相關於學生的部分是網路表格(PDF檔),可以幫助學生評估助人技巧以及助人者和個案的晤談(中文版詳見本書書後)。網路格式同時包括情緒字詞檢核表可以下載,詳見示例櫥窗8.2(第8章)-學生們認為手上有這個列印出的檢核表作參考,對於探索階段的助人關係來說是很有幫助的。而這個學生網路資源也包括每章節的實驗室活動和練習活動,可提供下載。(譯者:本書中文版書後附有助人技巧的實驗室活動可供參考)



      此外,有三片示範三階段模式的DVD。《助人技巧的實務:三階段模式》是與一位有童年、飲食和自尊議題的個案工作,並闡明助人三階段。《夢工作的實務》則是與一位有重複夢境困擾的個案工作,來說明助人三階段。《生命意義:個案研究》則提供一個實例,說明如何從三階段的角度與生命意義的議題工作。這三片DVD都可以從美國心理學會購得(https:// www.apa.org/pubs/videos/index)。



      最後,我期望這本書能支持學生發展為助人者,同時也能提供挑戰以催化學生助人技巧的發展。成為有效的助人者是一件令人興奮及具挑戰的過程,對於一些人來說,這樣的任務可以改變人生。許多學生著迷於成為助人者的過程,當他們努力學習技巧時,會提出值得思索的問題,發展出助人能力的自信,同時也對自己有更多認識。因為本書的焦點在於助人者(不是個案),我提出許多的問題是關於助人者的發展以及伴隨的感覺與想法。



    譯者序



      多年前在學術會議上結識來自馬里蘭大學的Clara E. Hill教授,她是位諮商心理學領域的資深前輩,早年著作中最著名的莫過於助人歷程與效果的研究,而這本《助人技巧:探索,洞察與行動的催化》可說是Hill教授從相關研究中發展出來跨治療學派的助人模式與技巧。自從中文譯本2003問世之後,兩位譯者陸續地修訂過第二版,第三版,第四版,到現在第五版的修訂,每一改版,都可以發現作者不斷在更新諮商歷程與療效的研究近況,也不斷在修正助人技巧的寫作架構。目前這第五版承接了Hill 對助人者自我覺察以及文化覺察的重視,維持在第三章及第四章。原有的助人倫理議題則融入在第一章助人工作的概覽中。值得注意的,是第13章立即性技巧,過去標題使用「立即性」,第五版則更改為「助人關係的處理技巧」,顯見Hill對助人關係的重視,讓學習者更清楚立即性的類型以及如何善用立即性來促進與個案之間的關係。此外,為了讓學生與讀者能取得本書所附的教學資源,兩位中文版譯者也翻譯了網路資源中的素材及實驗室活動,補充於本書書後,以利學生與讀者學習。



      這將近二十年來,兩位譯者持續在教學,實務訓練與督導中使用本書所介紹的三階段模式。譯者發現這本書不僅對諮商工作新手的學習很有幫助,同時對教學者也提供了具體清晰的引導模式。兩位譯者在大學部二年級以及三年級學生的諮商技巧課程上使用這本書,也在全英文授課的國際學士班用過這本書的原文版,同時發現這本書對研究所以及大學部層級的學生都相當有用。對於想學習基本助人技巧的人來說,這本書的內容是必要的,而如果學習者想要進階地學習更多助人三階段模式的應用,還可以參考兩位譯者另一本譯作,來自相同作者的《夢工作:探索,洞察與行動的催化》。



      這本書修訂本的完成,要感謝學富文化公司于雪祥先生的支持,還有許多這本書使用者的鼓勵與回饋。最後,期盼這本書的出版能帶動國內更多助人技巧訓練與實務的交流與研究,讓國內的助人訓練工作邁向更專業更成熟的發展。



    ?




    其 他 著 作
    1. 助人技巧:探索、洞察與行動的催化(第四版)
    2. 助人技巧:探索、洞察與行動的催化(第三版)
    3. Helping Skills: Facilitating Exploration, Insight, and Action, Second Edition
    4. Dream Work in Therapy: Facilitating Exploration, Insight, and A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