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價200.00元
-
8
折優惠:HK$160
|
|
助人技巧:探索、洞察與行動的催化(第三版)
|
|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
|
|
|
|
|
9789866624889 | |
|
|
|
Clara E. Hill/原著 | |
|
|
|
林美珠、田秀蘭/合譯 | |
|
|
|
學富文化 | |
|
|
|
2013年8月01日
| |
|
|
|
220.00 元
| |
|
|
|
HK$ 209
|
|
|
|
|
| |
|
|
|
|
|
|
詳 細 資 料
|
規格:平裝 / 466頁 / 16K / 普級 / 單色印刷 / 三版
出版地:台灣
|
|
分 類
|
專業/教科書/政府出版品 > 社會與心理類 > 心理 > 臨床心理學 |
同 類 書 推 薦
|
|
|
其 他 讀 者 也 買
|
|
|
內 容 簡 介
|
本書是馬里蘭大學教授Clara E. Hill所著暢銷書《助人技巧:探索、洞察與行動的催化》之第三版修訂,書中並補充了最新的資訊,是適用於大學部以及研究所低年級生學習的基本助人技巧。本書是以個案中心、精神分析和認知行為理論為基礎的整合模式,指出在改變的過程中,情感、認知和行為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並且藉由聚焦於催化改變之過程,填補了多數教科書中的空隙。
本書包括以下重要的主題和有用的特色:
.助人三階段模式的理論基礎
.每個階段的不同目標(例如:傾聽與專注、重述、挑戰、自我表露等)
.倫理行為一般原則及倫理兩難的處理策略
.大量的練習和實驗室活動,以及網路表格
.直接指出如何幫助學生了解每一時刻有效介入的方法在這個最新版中,增加了以下的內容:
.助人三階段模式的修正,強調階段的目標與任務
.注意到多元文化的議題
.新增促進挑戰覺察的章節
.驗證三階段的評量
在Hill容易理解的指導風格下,她為學習助人的過程注入熱忱。她鼓勵學生個人和專業的成長,並透過問題的方式挑戰他們自己,思考、討論成為一個助人者的過程以及他們這樣做的理由。
作者簡介
Clara E. Hill
在1974年取得美國南伊利諾大學的博士學位。她在馬里蘭大學開始她教學與研究的學術生涯。她目前的研究興趣是訓練治療師助人技巧、心理治療過程與療效研究、夢工作,以及質的研究。她曾經擔任諮商心理學期刊的主編(1993-1999)、以及心理治療研究北美學會的主席,並曾榮獲美國心理學會第17分支(諮商心理)的Leona Tyler獎以及終生成就獎(心理治療歷程與療效研究)、第29分支(心理治療)的傑出心理學家獎。她已經出版了超過一百七十多篇的期刊論文、以及數本專書,包括《治療師的技巧和個案成效:短暫心理治療的八個案例》、《心理治療中的夢工作》、《助人技巧:探索、洞察與行動的催化》、《助人技巧:實徵的基礎》、《心理治療中的洞察》,和《夢工作:探索、洞察與行動的催化》等。
譯者簡介
林美珠
學歷--美國普度大學諮商師教育哲學博士
現職--國立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教授
田秀蘭
學歷--美國愛荷華大學諮商師教育哲學博士
現職--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授
|
|
目 錄
|
致謝 iii
關於作者 v
譯者序 vii
中文第三版序 ix
前言 xi
第一篇 概 覽 1
CHAPTER 1 助人工作之簡介 3
什麼是「助人」? 4
助人的催化面 5
助人的問題面 7
人們何時會求助? 9
助人有效嗎? 10
助人的文化議題 12
成為一個助人者 13
助人者尋求協助的益處 16
本書概覽 17
這本書適合你嗎? 23 結語 25
說說你的想法 25
實驗室活動1. 自我覺察 26
CHAPTER 2 助人的概覽 29
三階段模式的假設 30
三階段模式 32
同理的合作 37
助人歷程與結果模式 39
結語 53
說說你的想法 53
實驗室活動2. 初始晤談 53
CHAPTER 3 助人的倫理議題 55
倫理行為守則 56
普遍性的倫理原則 57
新進助人者的倫理議題 59
處理倫理兩難的議題 68
結語 70
說說你的想法 71
實驗室活動3. 倫理覺察 71
第二篇 探索階段 73
CHAPTER 4 探索階段的概覽 75
理論背景:Rogers的個案中心理論 76
探索階段的目標 86
探索階段技巧 90
結語 91
說說你的想法 92
CHAPTER 5 專注、傾聽與觀察技巧 93
專注、傾聽和觀察 94
專注和傾聽的文化議題 95
非口語的行為 96
輕微的口語行為 105
應避免的非口語行為 107
放輕鬆並保持自然,但具有專業性 109
傾聽與觀察技巧 110
結語 113
說說你的想法 114
實驗室活動4. 專注與傾聽 114
CHAPTER 6 探索想法的技巧 117
探索想法的理念基礎 118
重述 119
想法的開放式問句 125
探索想法的技巧比較 133
說說你的想法 134
練習活動 134
實驗室活動5. 探索想法 135
CHAPTER 7 探索感覺的技巧 137
探索感覺的理念基礎 138
情感反映 140
情感的表露 155
情感的開放式問句 157
情感探索技巧的比較 158
說說你的想法 160
練習活動 160
實驗室活動6. 探索感覺的技巧 161
CHAPTER 8 探索階段的技巧統整 165
選擇目標以促進探索 166
選擇技巧來配合目標 167
助人者的自我覺察 171
文化考量 171
進行探索階段的難題 172
克服難題的因應策略 176
探索階段的案例 179
說說你的想法 181
實驗室活動7. 探索技巧的統整 182
第三篇 洞察階段 185
CHAPTER 9 洞察階段概覽 187
何謂洞察? 189
理論背景:精神分析理論 192
發展個案動力的假說 198
洞察階段的目標和技巧 199
總結想法 200
說說你的想法 201
CHAPTER 10 培養覺察的技巧 203
挑戰 204
促進覺察的其他技巧 212
使用挑戰時助人者經驗到的困難 216
說說你的想法? 217
練習活動 218
實驗室活動8. 挑戰矛盾 219
CHAPTER 11 催化洞察的技巧 221
洞察的開放式問句 222
解釋 224
洞察性的表露 238
建議閱讀 245
說說你的想法 245
練習活動 246
實驗室活動9. 催化個案洞察 247
CHAPTER 12 立即性 249
建議閱讀 259
說說你的想法 259
練習活動 259
實驗室活動10. 立即性 260
CHAPTER 13 洞察階段技巧的統整 263
使用解釋性介入的步驟 264
使用洞察技巧時需特別注意的事項 269
文化方面的考量 270
助人者在洞察階段經驗到的困難 271
克服完成洞察階段困難的策略 273
對話案例 274
說說你的想法 277
實驗室活動11. 統整探索與洞察技巧 277
第四篇 行動階段 281
CHAPTER 14 行動階段概覽 283
行動階段的理念背景 284
行動的阻礙 285
哲學基礎 287
知道何時可進入行動階段的訊號 288
理論背景:行為和認知理論 289
行動階段的目標 294
結語 295
說說你的想法 295
CHAPTER 15 行動階段的技巧 297
行動的開放式問句 298
訊息提供 300
對個案的回饋 305
過程建議 308
直接引導 310
策略的表露 316
說說你的想法 318
CHAPTER 16 四種行動技巧的使用步驟 321
放鬆 322
行為改變 326
行為預演 342
做決定 349
說說你的想法 351
實驗室活動12. 行動階段步驟 352
CHAPTER 17 行動階段技巧的統整 353
整合行動階段 354
助人者在行動階段經驗到的困難 356
克服困難的策略 359
說說你的想法 360
第五篇 總結 361
CHAPTER 18 統整三階段 363
晤談管理 364
處理困難個案以及臨床情境 374
一個延伸互動的例子 381
結語 387
說說你的想法 388
實驗室活動13. 技巧統整 389
參考書目 393
索引 415
附錄 421
回饋格式 466
|
|
序
|
前言
我之所以對助人訓練有興趣,是源自於我在大學部以及研究所教助人技巧的課程長達35年之久。當我第一次教這些課程時感到挫折,因為我找尋不到適合的、可以涵蓋我對助人的哲學,以及適合我學生需求的教科書。即使有,僅有少部分教科書將情感、認知、及改變歷程中的行為等的重要性統整起來;有些教科書雖然強調情緒但忽略了挑戰以及行為在促使改變上的角色;而其他則過度強調洞察但缺乏情感探索及行為改變等要素。有一些受歡迎的教科書只專注於問題解決,卻忽略了情感因素對個案表達、瞭解、以及改變生活中不如意事情的幫助。其他還有些書籍並沒有提供助人技巧重要的理論和實徵的基礎。受限於上述,我用我當過學生、老師、諮商員、督導、以及研究者的經驗來寫一本教導助人工作者的書,以幫助他們的個案探索情感、想法,對其問題產生洞察,而能朝向正向的行為改變。
我的助人哲學
這本教科書介紹一個整合性的模式,這是一個以實務、理論和研究為基礎的模式。要讓這個模式建立於實務和理論的基礎上,就要參考臨床家和理論家所清楚揭示出的豐厚理論為基礎,這一點是重要的。像Rogers、Freud、Erikson、Mahler、Skinner、Ellis、Beck,以及其他人,已經為我們提供什麼是人類的本質、諮商和治療中的改變機制是什麼、以及協助個體發揮潛能達到目標的技巧是什麼等卓越的看法。三階段模式奠基於這些理論家的貢獻,而讀者將會讀到這些人出色的觀點。
這個模式建立於研究的基礎上,也是重要的。研究可以教導那些助人工作者有關什麼是有效(以及無效)的助人技巧。當這些技巧被實徵性的驗證過,被發現對個案是有幫助時,我們對提昇助人技巧的信心會被增強。當然,有關助人技巧的研究尚屬嬰兒階段,還有許多我們所不知道的事。我希望藉由提供一個助人過程的清楚模式,更多人將會負擔起實徵性研究的工作,以測試這個模式(也可詳見於相關的文獻,Hill, 2001,實徵的基礎)。
這個模式包含三個階段:探索、洞察和行動。探索階段是以個案中心理論為基礎的(例如,Rogers, 1942, 1951, 1957, 1959)。洞察階段的基礎則是精神分析和人際關係論(例如,Freud, 1940/1949; Teyber, 2000; Yalom, 1980)。行為論(例如 Goldfried & Davison, 1994; Kazdin, 2001; D. L. Watson & Tharp, 2002)形成行動階段的基礎。這三個主要的理論會被統整於這個模式,因為這三個理論皆已被證實在幫助個案上是有效的(詳見Wampold, 2001)。
我也將這一個模式概念化成一個助人的歷程,由一個接一個的瞬間(moment-by-moment)的互動序列(interactional sequences)所組成。助人工作者對他們想如何助人產生了意圖(intention),這些意圖乃基於助人者對個案的瞭解以及希望和個案共同完成些什麼的當下想法;有了意圖,助人者選擇如何介入(intervene)的口語以及非口語的技巧;接著,個案對介入的反應(reaction)進而影響到他們對助人者的行為表現。因此,助人不僅包含外顯的行為,也同時包含助人者(例如,意圖)和個案(例如,反應)的認知過程。對意圖的覺察可以幫助助人者選擇有效的介入方式,此外,專注於個案對介入的反應也可以幫助助人者計畫未來的介入方式。
最後,我致力於寫一本書,能同時對學生學習成為助人者提供支持以及挑戰。成為一個有效的助人者是一個令人興奮且具挑戰性的過程,對有些人來說,這樣的工作可被視為一種生活改變。我的學生被這樣的歷程所吸引,他們在學習技巧以及發展助人的信心間奮鬥,因而提出了一些具思考性的問題。因為本書焦點放在助人者而不是個案,我會提出許多問題,問題包括助人發展以及隨之而來的情緒和想法。
這本書無法提供的
我有必要釐清這本書所無法提供的有哪些。這本書並未試圖提供有關兒童、家庭、嚴重情緒及心理問題的諮商訊息,雖然這本書所教導的助人技巧是重要的,並且可以形成與所有這些人工作的技巧之基礎,但是在助人者有資格可以處理這些群體以前,他們將會需要更多更廣泛、更特殊的訓練。
再者,我並未提到有關心理問題以及心理病理學的診斷,這兩個領域需要更多的訓練。我鼓勵助人工作者在發展基本助人技巧的知識後,能繼續於評估與心理病理學的訓練。我相信所有的助人工作者,即使是與健康的群體一起工作的,也要對嚴重的心理疾病有所瞭解。這個層次的知識允許助人者做適當的轉介,而當助人者幫助的只是正在接受助人訓練的個案時,也會獲得助益。
此外,本書會簡短的提到跨文化助人工作的諸多課題。我相信文化的影響是廣泛的,而且反應在助人歷程中,這歷程係經由個案以及助人者的世界觀以及兩者交互作用所形成的。我們對待個案時,需視其為處在多重影響的脈絡裡(例如:家人與朋友、支持系統、種族與文化背景、工作經驗、生活轉變、社經地位)。我非常鼓勵助人工作者教導他們自己有關多元文化的理論與研究(例如:Atkinson, Morten, & Sue, 1993; Helms & Cook, 1999; Pedersen, Draguns, Lonner, & Trimble, 2002; Ponterotto, Casas, Suzuki, & Alexander, 2001; Sue & Sue, 1999)。
本書的目標
對於閱讀此書的讀者,我預設了一些目標。那就是讀者能清楚整合性三階段助人模式的原理以及此模式背後的理論和研究基礎;讀者能夠瞭解助人的互動序列,包括助人者對介入的意圖、與意圖相對應的助人技巧、個案的可能反應與行為表現、以及助人者用來評估介入的方法。此外,讀者對於自己將成為一個助人者能有更多的瞭解,諸如對助人工作的想法、自己的能力、以及繼續成長之處。最後,我希望對學習助人的歷程灌注熱情--這是一種事業,能在我們一生中提供無數的挑戰以及酬賞。
第三版的修正
我從助人技巧的教學與研究中不斷修正這個模式,這個模式看起來就像是有生命的東西,隨著教學經驗,我總能不斷發現我可以讓它更好的方式。第三版與第一版和第二版有以下的不同:
.助人技巧是跟著各階段的目標來整理,而在先前的版本中,助人技巧僅僅是在各階段內作呈現而已。這個改變是因為我後來相信助人技巧的目標比助人技巧本身還要重要,而且要達成助人目標也不僅限於單一的技巧而已。
.有關專注、傾聽與觀察技巧(第5章),有被大幅度的改寫。
.有關挑戰技巧(第10章),在概念的清晰度上作了改變。
.原先開放式問句的獨立章節被打散到其他章節裡頭(第6章有關想法的開放式問句;第7章有關情感的開放式問句;第11章有關洞察的開放式問句;第15章有關行動的開放式問句)。
.洞察階段新增了步驟。
.原先自我表露的獨立章節被打散,不同形式的表露被加進到其他章節裡頭(第7章的情感表露;第11章的洞察表露;第15章的策略表露)。
.行動階段的修改則聚焦在實施四種行動的步驟(放鬆、行為改變、行為演練、作決定)。
.對於文化議題有更多的討論。
.發行DVD--助人技巧的實務:三階段模式(Helping Skills in Practice: A Three-Stage Model--用來說明助人三階段。可以從美國心理學會購得。
網路資源
跟前兩個版本一樣,第三版也有一個相關的網站資源「教師與學生資源導覽」(Instructor and Student Resource Guide)(www.apa.org/books/ resources/hill3),相關於學生的部分是網路表格(PDF檔),可以幫助學生評估助人技巧以及助人者和個案的晤談(中文版詳見本書附錄):
網路格式A
歷程回顧表
網路格式B
督導評量表
網路格式C
逐字稿範例
網路格式D
助人者意圖表
網路格式E
助人技巧系統
網路格式F
使用助人技巧系統於研究
網路格式G
個案反應系統
網路格式H
個案行為系統
網路格式I
晤談歷程與效果評量
網路格式J
自我覺察與管理策略調查
網路格式K
諮商員自我效能評量表
網路格式L
歷程紀錄單
情緒字詞一覽表
網路格式同時包括情緒字詞一覽表,詳見示例櫥窗7.2(第7章)--學生們認為有這個一覽表作參考,對於助人關係建立的探索階段來說是很有幫助的。此外這個學生網路資源也包括每章節最後的實驗室活動和練習活動,可提供下載。
致謝
我非常感謝許多人在本書出版前先閱讀本書的部分或全部,並提供修訂版的有用回饋給我們,他們是:Margaret Barott、Jennifer Dahne、Elizabeth Doschek、Lisa Flores、Suzanne Friedman、Melissa Goates、Julie Goldberg、Jim Gormally、Allison Grolnick、Kelly Hennessey、Beth Haverkamp、Jeff Hayes、Debby Herbenick、Pamela Highlen、Merris Hollingworth、Jennifer Jeffery、Ian Kellems、Sarah Knox、Misty Kolchakian、Jim Lichtenberg、Rayna Markin、John Norcros、Karen O’Brien、Sheetal Patel、David Petersen、Missy Roffman、Eric Spiegel、Jessica Stahl、Nicole Taylor、Linda Tipton、Terry Tracey、Jonathan Walker、Heather Walton以及Elizabeth Nutt Williams。我也從美國心理學會圖書方案中的Beth Beisel、Dan Brachtesende、Amy Clarke、Phuong Huynh、Linda McCarter、Peter Pavilionis、Susan Reynolds以及Shenyun Wu等得到有關不同版本編輯上的回饋、指導、及鼓勵。
我也感激過去這幾年選修助人技巧的大學部學生,以及選修諮商理論與策略的研究所學生。他們挑戰我的想法、提供成為助人者的過程中具思考性的觀點,以及書中的一些例子,給了我很多如何教導助人技巧的想法。我在納入這些想法於這本書以前,已在好幾堂的課中試驗了所有的章節和實驗室的活動。最後,我非常感謝我的治療師、教授以及督導,他們展示了很好的典範來使用助人技巧,並在我成為助人者的歷程中給了我許多的鼓勵。我特別想要感謝Bill Anthony(他跟著Robert Carkhuff學習),因為我在多年前還在唸研究所時,第一次學習助人技巧就是跟他學的,我還清楚的記得,那一路走來,我漸漸相信自己可以使用助人技巧幫助個案的日子。
譯者序
來自馬里蘭大學的Clara E. Hill教授是諮商心理學研究領域的資深前輩,她早年著作中最著名的莫過於助人歷程與效果的研究,而這本《助人技巧:探索、洞察與行動的催化》可說是Hill教授從相關研究中發展出來的跨治療學派的助人模式與技巧。自從中文譯本2003問世之後,兩位譯者陸續地修訂過第二版,到現在第三版的修訂,每一改版,都可以發現作者不斷在更新諮商歷程與效果的研究近況,也不斷地在修正助人技巧的寫作架構。尤其是第三版與過去的版本在架構上有很大的修訂,這是讀者首先要知道的。
這十年間,兩位譯者不僅在教學與實務訓練中使用本書所介紹的三階段模式,同時也在研究工作上持續驗證這三階段的助人模式。譯者發現這本書不僅對諮商工作新手的學習很有幫助,同時對教學者也提供了具體清晰的引導模式。兩位譯者在大學部二年級以及三年級學生的諮商技巧課程上使用這本書,也在全英文授課的國際學士班用過這本書的原文版,同時發現這本書對研究所以及大學部層級的學生都相當有用。對於想學習基本助人技巧的人來說,這本書的內容是必要的,而如果學習者想要進階地學習更多助人三階段模式的應用,還可以參考兩位譯者另一本譯作,來自相同作者的《夢工作:探索、洞察與行動的催化》。
對於這本書修訂版的翻譯工作,兩位譯者花費了很長的時間,逐章節、逐頁、逐段落,甚至逐句逐字的校對以及做修改。我們發現修訂版的修改處很多,除了作者前言中所提的之外,其實每頁都有或大或小的修改處,兩位譯者也針對過去的讀者及使用者給我們的建議(例如:重要字詞附上原文)來做增補。
這本書修訂本的完成,要感謝學富文化公司于雪祥先生的支持,還有許多這本書使用者的回饋與鼓勵。我們感謝魏琳恩、林佳慧以及其他學生對修訂版本初校工作鉅細靡遺的投入,讓這本書的修訂版能順利完成。最後,期盼這本書的出版能帶動國內更多助人技巧訓練與實務的交流與研究,讓國內的助人訓練工作邁向更專業更成熟的發展。
中文第三版序
我很高興能為助人技巧第三版的中譯本撰寫前言,很高興在台灣的夥伴們對這助人技巧專書感興趣。
助人技巧的緣起,要回溯到Carl Rogers的來談中心心理治療。Rogers在1940年代的作品裡,指出治療者以重述方式做為個案的一面鏡子,讓個案能聽到自己所說的,並開始反思自己的想法及感受。藉由治療者同理、接納、不帶評判,以及用心地瞭解個案,Rogers認定個案能開始接納並了解自己。也是很矛盾地,唯有透過接納,個案才能開始有所改變。
之後Rogers修改自己的理論,建議催化的態度比特定的技巧(像是重述)要來得重要。但不少學者仍舊相信他早期所提出的特定技巧訓練還是很重要的。具體而言,在我的訓練裡,Carkhuff所提出的幾個特定技巧是可以訓練的。
在我研究所的第一年接受Carkhuff模式的訓練,之後每年在大學部及研究所擔任一次或兩次的整個學期的技巧教學。在擁有更多臨床經驗時,我進行治療過程的研究,同時也在課程中聽取學生的反應及疑問,這時我持續修改這治療模式。
具體而言,我相信技巧取向與催化態度的結合是很重要的。我們不是只教導技巧,而是要教學生在催化態度的氛圍中使用這些技巧。雖然催化的氛圍是比較難教的,但可以教學生觀察個案的反應,想想他們的感覺大概如何,並反思自己的感覺及反應。
重要的是我們得注意這助人模式是在美國建立的, 因此,助人者與個案共同探索自己的問題、獲得洞察,同時也做行為上的改變。這模式很明顯地是以西方的個人化為焦點,很強調情緒上的探索、自己的責任、清楚的及開放的開放溝通,以及自己為自己決定。
將此一模式調整適用於亞洲文化,會是個挑戰。不容置疑地,這會比我想像的要有更多修改的方式。我曾經與段昌明教授等人在武漢進行此一模式的研究,也曾經在大陸、台灣、以及南韓進行工作坊的訓練,接下來的觀點,會以我這些經驗作為基礎。
探索階段似乎較容易轉化應用於東方。東方個案對探索似乎能有很好的準備,尤其是在想法的探索方面。然而在情緒方面的探索則較為困難,因為亞洲的文化態度較傾向於情緒上的內斂,所以較不似美國人善於表達情緒。很明顯地,情緒是普遍的,但在開放表達方面,則不太一樣。
洞察階段對亞洲治療者及個案而言較容易引起焦慮。對個案提出挑戰或解釋,也許是冒犯個案、是不恰當的,特別是如果做得不夠敏感時。在東方文化裡,立即性也許是最難的技巧,很多的溝通經常是不直接的。也就是說,這些技巧在東方文化會很有用,但治療者在使用這些技巧時,必須非常溫和,並以嘗試性的態度進行。
注意個案的反應也是很重要的,例如,如果個案變得安靜或是沒有反應,助人者也許就要試著使用探索或行動而非洞察階段的技巧。
行動階段也許是三個階段中讓亞洲治療者和個案最覺得自在的階段,因為個案通常會期望從治療者那兒得到建議。但也很有意思的,亞洲文化中的行動建議與美國文化中的建議也許不同(詳Duan et al., 2012)。西方文化認為與個案的溝通不一定是要個案依照治療者所說的去做,東方文化也許認為治療者是以提供輔導的導師或老師立場來提供個案行動方式上的建議。
由於在不同文化中的技巧也會有不同的意義,我在建議華人使用這些技巧時也十分小心,不能完全像在美國使用一般。我能提供的最佳建議,就是學習如何將這些技巧修正以配合治療者及個案的需求。這些年來,我深信沒有「正確」的治療方式,我們需要在身為治療者覺得自在的能力範圍內修改自己所做的,以適合個案的需求。
我希望你們跟我一樣,能發現這些技巧的學習是很有樂趣的,不論是學習者或是訓練者。我十分欣喜於學習者的成長及發展,從擔心害怕自己是否能使用這些技巧,到自信於能夠使用這些技巧來催化個案的探索、洞察,以及行動,也為這些學習者的成長發展感到十分值得。
我也希望大家跟我一樣,發現助人是十分值得的。能擁有權益協助他人成長改變並發揮潛能,是這過程中的最佳感覺之一。
同樣地,我鼓勵訓練者以及學習者從事研究,以檢視這些技巧在訓練以及助人過程中的使用效果。透過嚴謹的研究,我們得以開始回答很多複雜的問題,包括這些技巧為何有用以及如何訓練。也許更重要的是開始進行跨文化的研究,探索在不同文化之下個案及助人者對催化情境及技巧的使用及感受如何。
祝福各位有個快樂的助人技巧學習旅程!
Duan, C., Hill, C. E., Jiang, G., Hu, B., Chui, H., Hui, K., Liu, J., & Yu, L. (2012). Therapist Directives: Use and Outcomes in China. Psychotherapy Research, 22, 442-457.
|
|
|
書 評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