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好吃(NO.5+6)套書(共二冊)
  • 定價99.00元
  • 8 折優惠:HK$79.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無醫村手記:重回靜浦

無醫村手記:重回靜浦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0686340
陳克華
斑馬線文庫有限公司
2021年11月01日
100.00  元
HK$ 85  






ISBN:9789860686340
  • 規格:平裝 / 192頁 / 15 x 21 x 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文學小說 > 華文創作 > 散文











      我是在民國七十六年(一九八七)下半年(確實日期不記得)來到靜浦醫務所的。



      自七十五年在花蓮市某營區報到入伍,一直有軍中文化適應的問題。一年後仍未見改善。記得當時每天早點名後,我必然要找個隱密的地方,把才吃下的早餐嘔出來。



      一天部隊某長官打棒球被球擊中眼睛,來到父親的診所求診。父親趁機拜託他將我調個單位。於是隔天我便糊里糊塗地被一聲口頭通知,揹包一扛,來到了位於秀姑巒溪出海口附近的壽豐鄉靜浦村,並在此渡過了我預官役的第二年,直到退伍。



      那時從花蓮市搭東海岸線的公車,大約要兩個半小時。車子過了大港口,跨過長虹橋,下一站就是靜浦了。那時候的靜浦和花東海岸公路沿路的其他各個小站,其實沒有太大區別。除了一般民居,就是小吃店,旅店,柑仔店,外加小學和教堂。但靜浦名字好聽,「安安靜靜的水畔」,翻開地圖,就落在秀姑巒溪切穿海岸山脈的地方,又幾乎就在北迴歸線切過的那一個點—之後我每天例行的晨跑,都要去刻有「北迴歸線」的碑石那裡繞一圈。



      當初因為地處花蓮台東交界,據說「方圓三百里」內沒有醫療資源,於是軍方才有在靜浦設立醫務所的想法。



      村民不多(確實數目不知),組成大約三分:台灣人(閩南及客家各半),外省退伍老兵,原住民。而且數目相當。



      醫務所就座落在公車「靜浦站」站牌旁,除了一名醫官,還配置兩名醫務兵,一名伙房。圍牆大門內,格局呈倒?字型,前院進來橫排有掛號室、診療室、藥房、簡單的開刀房,X光室、醫師休息室,和可以開會的小客廳。



      走過中央穿堂,兩邊是阿兵哥的寢室,廚房、餐廳及一間有四張床的病房。?字型所包圍的中庭種了一棵極高大的?包樹結出的果子叫「巴基魯」,比拳頭大,落果砰然有聲,往往成為桌上佳餚;其後視野豁然開朗,是一大片一大片橫亙的稻田平疇,再遠處是高聳青翠的山脈,翻過這座山,就是?長的花東縱谷了。



      而我從七十六年(一九八七)秋起,在這裡過著「那個靜浦陳醫官」的靜好歲月,幾乎「與世隔絕」。因為地處偏遠,附近除了駐守的海防部隊,上級長官極少出現,每天看著太陽從太平洋海面升起,又從海岸山脈山背落下,這一年成為慣於勞碌的我極為罕有的悠閒時光。每天除了上下午兩節門診,其餘有許多時間可以?讀和寫作。其間試投了一篇散文至「小說創作」雜誌(現已停刊),當時的主編(已忘了她的名字)看了極有興趣,要求我定期供稿,成為專欄,名字就取「無醫村手記」。於是一年下來就有了這本書。



      花蓮雖然是我的故鄉,但自小生活在花蓮市區,也算是鄉下的半個「城市小孩」,乍到靜浦,還是有許多不適應處。加上病患許多是原住民,因此我又緊急惡補了些簡單的阿美族語。除了東海岸的病人,平常接觸的只有靜浦村頭開雜貨店的江媽媽,近正午出現的郵差先生,偶爾來訪的一位靜浦國小實習教師,偶爾偷閒的守海防的軍官士兵,其餘大多自己一人。一年間我出版了我第二本詩集《我撿到一顆頭顱》(漢光),繼續寫了幾首流行歌曲的歌詞,一本本看完了遠景版《世界諾貝爾獎文學作品全集》。體重也由原先不到六十公斤增到了近七十。



      而這一年離群索居的生活有如梭羅在華爾騰湖邊的隱居,是田園風又帶點自然主義的況味的。 隔著中央山脈遙看自己已經習慣的台北都會生活,突然多了一份冷眼和反省。當然卅年後的今天再回頭看,那份省視之心也還是侷限而淺薄的。身在軍中,雖已醫學院畢業,但還有對未來的種種規劃和期待等心事,未來住院醫生的申請,專科醫師的考證。同梯軍官多的是私下默默準備出國進修的考試科目,生活表面的平靜,底層其實心情起伏,暗潮洶湧。



      民國七十七年秋退伍離開了靜浦,進入台北榮總眼科當住院醫師,我赫然從此再沒回過靜浦。直到約廿年後的某個冬日,一位台東原住民友人開車由台東出發,堅持要陪我重遊這片我心目中的「淨土」。兩人來到靜浦才發現原來的「靜浦站」站牌已經移走,原先圍繞著站牌菌集的小店皆不復存在,整條馬路連帶公車路線一起改道。原來是連續幾年颱風皆從秀姑巒溪出海口登陸,公路路基被海浪衝毀掏空,出海處的小島也竟然移動了位置,十數年間地形地物的改變不可謂不大。



      而醫務所竟然還在。但遠離了公車路?,沒有了人潮,顯得破落蕭索。從外頭看大門深鎖,油漆斑駁,外牆上我用油漆手繪的「軍民一家親」圖案已經不見。我不甘心被拒在外,翻牆進入,裡頭建築仍在,但久無人使用,形同廢墟,中庭那棵?包樹還在,但已被比人高的野草包圍。昔日的看診室,餐廳,藥房,如今都只是一個個破落的黑房間。



      「是這裡已經醫療資源充足,所以撤走了醫務所?」我心想:還是軍方因為人員編制不足,年年員額減縮,再也派不出人力來經營醫務所?



      心中頓時閃過千百個疑問和理由,但也無心無力去追索答案。



      當我們驅車離開靜浦,遠遠看見了卅年前教堂的尖頂,半山腰上的國小,從車窗外一閃而過,經過長虹橋時,發現車子開上的已經是一座新橋,原來記憶中鮮紅亮麗的「老長虹橋」,在一旁被當作人行步橋,令我驚訝的是,如今它看起來如此的陳舊,灰撲撲,如此的窄小。



      在東台灣冬天灰沉沉的低氣壓雲層覆蓋下,我們頂著強勁東北季風沿著新修築的海岸公路,一路開回了花蓮。我和這位原住民朋友從此沒有再見過面,我明白這是他的某種告別方式。他直送我到南京街家門口。我們揮手道別,他上車前又回望了我一陣子。



      從此我再沒有回過靜浦。

    ?
    二○二○,十二,二十



    本書重點



      本書內有多張陳克華當年在無醫村的珍貴照片

      本書獲花蓮縣文化局藝文出版品補助




      無醫村,是指沒有醫療資源的偏鄉地區。在台灣,尤其花東地區,醫療資源尤其缺乏。在衛生所的義診或是救急的藥品,是居民們除了傳統部落流傳的民俗療法外唯一的資源,生了病不是多痛幾日,便是痛不了幾日,醫療資源缺乏一直都是偏鄉很大的問題。陳克華,在當年以軍醫的身份前往偏鄉行醫,本書述寫在無醫村巡診時的所見所聞、行醫經驗以及他的當時感受。



      多年後陳克華重回靜浦,遠遠看見了卅年前教堂的尖頂,半山腰上的國小,在車窗外一閃而過,經過長虹橋時,發現車子開上的已經是另一座新橋,原來記憶中鮮紅亮麗的「老長虹橋」在一旁被當作人行步橋,令他驚訝的是,當年的醫務所已經不復存在了。



      陳克華心中頓時閃過千百種理由,但也無心無力去追索真正的答案。從此他再沒有回過靜浦了。

    ?


     





    重回靜浦—序「無醫村手記」新版

    不懂—代序



    第一卷 無醫村手記

    石頭記

    一蟲知秋

    棉被

    松鼠寶寶

    拯救海龜

    花花草草

    紫色海灘

    昆蟲記

    火車上的寂寞之旅

    生活筆記

    豐年祭

    惡夜

    告別秀姑巒溪



    第二卷 詩生活

    我為什麼寫詩

    自己的歌

    詩人墮落的開始

    我的志願

    海岸教室

    第三卷 文字的種籽

    是你在尋找種籽嗎

    盟誓

    顛覆之煙

    電影之咒

    花蓮吾愛

    請不要閤起你的樂器盒子

    第四卷 大都會小大夫

    自助餐小店

    買米

    不要手抄口袋

    盲女

    白沙島記事

    桂冠與蛇杖

    松針與毬果

    天暑好個夏!

    撕票之後……

    「獻給×××」

    蟑螂恐懼

    人的背面

    市招傳奇165

    花蓮上空三十分鐘

    音樂與老人



    跋 我和許多朋友在路上

    ?





    導讀



    不懂

    —代序




      大學時代曾被視為(或多或少也有些自視為)醫學院當中的秀異份子。然後進入醫院實習,服兵役,退伍後進教學醫院當住院醫師,考專科醫師。一切安然順遂,歲月靜好。然後,從醫學的象牙塔裡伸出頭來四處張望,才發現身邊的一切早已非舊時樣。自己是什麼都不懂。



      不懂後現代。不懂馬克思。不懂禪。



      不懂股票。不懂跨國企業。不懂文化大革命。不懂直銷。不懂總統制或內閣制。



      不懂布萊希特。不懂後設小說。不懂班雅明。不懂盧卡奇。不懂阿庫色。不懂羅蘭.巴特。不懂物化。不懂異化。不懂意識型態。甚至也不懂東方不敗。孫中山。



      不懂傅柯。不懂陳寅恪。不懂馮友蘭。不懂魯迅。不懂張恨水。不懂波赫士。不懂村上春樹。不懂暢銷書排行榜。不懂公車601和606路的不同。



      不懂非主流電影。不懂超現實。不懂達達。不懂卡內基人際關係。不懂CD指南。不懂牛肉生菜沙拉。不懂保險套。不懂三通。不懂巡弋飛彈。不懂宮崎駿。不懂霸王別姬和牡丹亭。



      不懂著作權法。不懂倉頡輸入法。不懂帕華洛蒂。不懂浪漫樂派。不懂肥皂劇。不懂法文。不懂得什麼叫做定期存款公教人員儲金。不懂第四台。不懂免稅避稅逃稅。



      不懂如何避免禿頭或眼袋子(雖然是眼科大夫)。不懂品茗。不懂立委選舉。不懂婚姻。不懂女性主義。不懂天秤座。不懂A血型。不懂紫微斗數。不懂靜坐觀想。不懂自己。



      生活的資訊如排山倒海般湧來,任何一個話題都有人說了話。然而意識型態依舊。價值混亂依舊。觀念仍有待釐清。劣幣依舊驅逐良幣。



      而我在這精神與文字的風暴當中行行止止,如低能兒般手足失措,毫無思辨能力地抗拒或接受這一切。囫圇吞下一些不知是營養抑或毒素的資訊,檢驗一些不知經不經得起檢驗的觀念,親近一些不知經翻譯之後有多少失真的理論。之後整個人變得理性過度肥腫,感性營養失調,知性則混入太多妄想的雜質。



      文字正是這一切真實與生活尷尬分裂的呈現。為減少或摒絕「作家」為我帶來種種現實的無力,某個時期的我極力迴避文字。閃躲,視而不見,指鹿為馬,或極力壓縮,沖淡,輕描淡寫。企圖在文字思維之外生出一個較令人滿意的「我」來—這個「我」,在我有限的想像當中最起碼應該是個實踐家!



      解釋了這麼多,無非想替讀者指出這本散文集子和我以往的作品相較,為何顯得如此單薄、不連貫、言語閃爍。敏感的人當可以感受到我內心的不確定。而相對於沈從文所說「人生這本大書」,這本「小書」於我無疑是一則幽微、隱晦、既愛且恨,辭不達意的註腳了!







    我和許多朋友在路上




      有個朋友是大學同學,畢業後在教學醫院工作,結了婚,生子。買了車,買房子,買一些股票。關心的是健康,環境污染,子女的教育。



      有個朋友多年來積極於移民,終於成功,如今三十好幾了,拖著老婆孩子,仍是個大學新鮮人。



      有個朋友突然放棄了高薪的工作和交往多年的女友,在宜蘭出家,每個月按時寄來他主編的佛學刊物。



      有個朋友隻身在海外工作近十載,染上了愛滋病,立刻辭職回台灣無所事事晃了兩年,無聲地死去。



      漸漸和許多朋友失去聯絡。是有意,也是生活上不得不然。只是回想當初覺得彼此如此親近,如今卻各自走在不同的路上,甚至是愈行愈遠,頗覺不可思議。



      而我竟也走上這條孤單的創作道路,和昔日的朋友毅然分道揚鑣,多年後有的還能彼此看見,遙遠地吆喝一聲,相互道聲招呼,知道彼此還活得安好。有的卻是雖能看見,卻無論如何聽不見彼此的聲音。



      有的就真的走遠了,只剩下淡淡一抹黑影子。死生契闊。極目四望,只覺生死陰陽兩隔。人生茫漠的中游。



      有些人太快到達了他的終點。自此停滯、不前,滿足一切。



      而我知道自己還在路上,享受了路旁豐饒的風景,但同時也承擔了行路的風險。



      年過三十,生命的真相仍然半明半昧,心靈的歷程依然迂迴盤繞,生活的重心懸而未決,對於一個個漸行漸遠的朋友,我無言以對。活著的感覺不錯。



      而我確實知道我仍然活著,大半還來自於我知道自己仍在路上。



      我還在路上。我的許多朋友也在路上。



      知道這個事實,也許就在下個路口與你相逢,也要因為急急趕路而只能擦肩而過罷!



    ?




    其 他 著 作
    1. 他在花蓮寫作
    2. 他在花蓮寫作
    3. 讓我為你解釋,你為什麼沒有肚臍?
    4. 南濱消失:陳克華攝影詩文集
    5. 好鳥擋路:陳克華同志詩選(1978-2021)
    6. 一個人的午夜場
    7. 徙:臺灣當代詩人十三家(中英對照)
    8. 父親
    9. 零點零零
    10. 戴著口罩唱歌(隨書附贈陳克華畫作訂製款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