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序
欣逢法學院六十誌慶,謹獻上無限祝福,並祈願政大法學院一甲子又一甲子,無數個一甲子綿延不斷。在此歡慶一甲子的時日裡,也正是法學院館開工的一年。經由一甲子的耕耘,代代相傳,從法律系到法學院,從沒有自己的院館到即將有自己的院館,六十年來一步一步成長,也一年比一年茁壯。
六十年來,政大法律系、法研所與法學院,肩起國家社會法治人才培育的重責大任。1930年南京紅紙廊中央政治學校設立了法政學系,開啟了法學院的歷史,其後,歷經流離而播遷於重慶小溫泉,再回到南京。再由於戰亂,而於1961年再度復系於指南山下。恩師劉鐵錚老師、黃越欽老師正是復系後首屆入學的院友。1975年我入學時,劉老師是導師,黃老師是法緒的授課老師。新生訓練時,臺上的李元簇校長,是就讀於重慶中央政治學校法政系校友。李校長是背著祖先香火來到指南山下的師長。
相較於臺大、臺北大學(原中興法商學院)、東吳等校,政大法律系的復系為晚,教師學生人數也少,但六十年的耕耘,其培養的法律人才,則頭角崢嶸,引領社會。校友中,李校長前後出任教育部長、法務部長、總統府秘書長、副總統等職務,功在國家,尤其在憲政與民主改革中扮演關鍵角色而被譽為「寧靜改革的工程師」。劉老師、黃老師及眾多師長、院友也前後出任大法官、部長、政務委員、考試委員、監察委員、最高法院院長、最高行政法院院長、檢察總長與各級法院、檢察署之法官、檢察官以及各級政府行政人員、企業經理人及第三部門的社會工作者。蔡總統、馬前總統,亦先後任教於法學院。
依據媒體在2012、2013年的法學院評比,政大法學院已是全臺最受肯定的法學院。依據美國自由之家,臺灣在自由、民主與人權的表現高達94分,遠高於美國、香港、新加坡及大陸。此等成就,是日月灌溉、成長的成果。在此過程中,政大法學院的角色與貢獻是重要因素。
在此基礎上,我們當有更為恢弘的遠景,尤其當院館啟用之後,當有更大的能量。展望未來,或可有以下思考:
一、不只是培育定紛止爭司法人才的法學院;縱使定紛止爭,更當重視ADR。在此之上,當致力於自由、民主及人權之維護與提升。
二、法律是社會的共識所在,法學是共識之學,亦即探求社會價值與人民共識的社會科學。當於法釋義學之外,強化法事實,以至習慣與習慣法之探究。
三、不再侷限於臺灣的法律,也不再止於歐陸、日本等大陸法系或英美法律之研究,而應及於亞洲其他國家,甚且南島國家與區域的法律,包括習慣法,皆為任務所在。
四、不止是校內青年學子的法學教育,而應擴及全社會,尤其校友的終生教育。也當與實務界有更多連結,並有共同研發、培訓之合作。
五、不再只是法律、法學的輸入,也當迎接學術輸出的新時代。除了與歐美日的大學合作,也當強化與東南亞等亞洲國家的合作。政大不只是臺灣的政大,也是亞洲、全世界的政大。政大法學院,亦然。
在此院館業已動工興建之時,特別感謝眾多校友及社會各界對政大法學院的厚愛,尤其捐資李元簇法學圖書館的芶壽生學長、林晉章學長,捐資丘宏達國際法講堂的丘師母及校友,第一位捐資的許作佃學長與引介的周燦雄學長,以及眾多未一一指名令人感動的捐助者。
但願法學院院館順利完工啟用,也開啟政大法學下一個輝煌六十,以至代代相傳,永無止息。
國立政治大學校長
郭明政
2021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