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禪是行為,是生活,是每天的體驗,是日常的行住坐臥,因此我們說「平常心是道」,說「日日是好日」。人類也必須像其他生物那樣生存,餓了就吃,渴了就喝,這是每一個人最為切實而親近的事情。但是,我想問一問,是誰在做這些行為呢?是誰在被人招呼之後應聲作答?是誰遇到熟人就會適當地寒暄打招呼?是誰受到表揚就會高興,被人罵就會生氣?這些是誰的行為呢?我們有配偶、父母、子女,他們一個接一個地出生或死去,他們從哪裡來,死後又去了哪裡呢?當不再把這些事情看成家常便飯的時候,禪就產生了。在此就有了概念性的把握和原理性的構成。但是,禪的生命並不存在於借助某種媒介對日常經驗加以解釋的地方。再強調一下,將「大都日用光中,回頭換面,左之右之,物物上、頭頭上現前,曾無有間隙」之處的東西,在當下隔斷前後聯繫地加以把握才是禪之機要。
因此,如道元禪師所說,禪就在「魚行似魚,鳥飛似鳥」之處。如果試圖從思想的角度來評述,那麼禪已經不在這裡了。從知的角度來看,禪是無知之知、無分別之分別;從行的方面來看,禪是無行之行、無作之作。但是,無論怎樣,人沒有思想是不能生存的,所以禪也必須找到講述自己的方法。這個方法就是禪的問答。因此本書按照知、行、問答的順序編撰而成。實際上最先寫的是「行」(第二編)。行即生活,乃禪的主體,所以我自然而然地就從此下筆了,於是本書的中心也就擱在了此處。
我本想在第一編將禪的思想的發展軌跡條分縷析地敘述一下,但這或許是本書無法完成的工作。第三編的「問答」部分,還希望讀者參考《禪問答與悟》一書。
?
鈴木大拙
1943年正月於湘南風流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