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比利戰爭【完整新譯本】
定價117.00元
8
折優惠:
HK$93.6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臺灣政治經濟思想史論叢》(卷七):政治經濟學與本土篇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7112415
陳添壽
元華文創股份有限公司
2022年3月14日
167.00 元
HK$ 141.95
詳
細
資
料
ISBN:9789577112415
叢書系列:
臺灣政經史系列
規格:平裝 / 378頁 / 17 x 23 x 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臺灣政經史系列
分
類
專業/教科書/政府出版品
>
文史哲類
>
歷史
>
史學專題
同
類
書
推
薦
宗教環境學與臺灣大眾信仰變遷新視野(第一卷)
《臺灣政治經濟思想史論叢》(卷七):政治經濟學與本土篇
中國傳統「國際關係」之論述:〈五倫天下關係論〉的規範性理論建構
科學與史學:歷史專題研究論叢
近代史學與史學方法(2版)
內
容
簡
介
本書共分為理論篇、實證篇、訪談篇等三部分。
第一部分【理論篇:通識政治經濟學】,包括:第一章至第六章,是「通識政治經濟學」性質的屬於通論性介紹。
第二部分【實證篇:臺灣政治經濟思想小史】,包括:第一章至第十章,是以「臺灣政治經濟思想小史」作為臺灣政治經濟思想史的實證性分析。
第三部分【訪談篇:戒嚴時期的中華民國與臺灣】,分〈八二三炮戰與高舉副司令官被調職案之探討〉,和〈蔣經國時代「本土化」的歷史性意義〉等兩篇。
本書特色
本書透過「政治學」、「經濟學」與「社會學」這三門社會科學的基礎學科,
以跨學科的整合性知識來建構「通識政治經濟學」理論,
讓讀者系統性了解臺灣政治經濟思想的發展脈絡。
目
錄
自 序
第一部分 理論篇:通識政治經濟學
第一章 緒論
? 一、政治經濟學的國際性
二、政治經濟學的政治性
三、政治經濟學的經濟性
四、政治經濟學的社會性
五、政治經濟學的整合性
第二章 傳統政治經濟學
一、希臘羅馬的政治經濟
二、中古世紀的政治經濟
第三章 近代政治經濟學
一、重商主義的政治經濟
二、重農學派的政治經濟
三、經濟學之父亞當•史密斯
第四章 自由經濟政治學
一、自由主義海耶克
二、貨幣主義傅利曼
第五章 政府主義經濟學
一、社會主義馬克思
二、歷史制度李斯特
三、國防經濟凱因斯
第六章 新政治經濟學
一、新自由主義經濟學
二、當代新政治經濟學
第二部分 實證篇:臺灣政治經濟思想小史
第一章 緒論:臺灣政經思想史研究途徑
一、主體性與整合性的研究途徑
二、臺灣政治經濟思想史的分期
第二章 村社體制與原住民時期政經思想 (-1624)
一、早期臺灣住民的族群源起
二、村社共同體制的聚落型態
三、私有土地意識形成與發展
四、初級農業經濟的生產結構
五、原住民時期發展的氏族化
第三章 重商體制與荷西時期政經思想 (1624-1662)
一、福爾摩沙與國際首次接軌
二、重商體制的公司經營型態
三、王田制度形成與農業生產
四、租稅田賦與國際貿易政策
五、荷西時期福爾摩沙國際化
第四章 冊封體制與東寧時期政經思想 (1662-1683)
一、南明東寧王國的海商型態
二、冊封宗主體制的君臣思想
三、寓兵於農的經濟屯田政策
四、東亞貿易轉運中心的建立
五、東寧時期臺灣發展土著化
第五章 皇權體制與清治前期政經思想 (1683-1860)
一、大清帝國的皇權政經思想
二、農本思想與多重土地結構
三、宗族組織與民間分類械鬥
四、近代工業發端與產業調整
五、清治前期臺灣發展邊陲化
第六章 移墾體制與清治後期政經思想 (1860-1895)
一、臺灣與國際體系的再接軌
二、沈葆楨擘劃撫番開山並進
三、臺灣建省與劉銘傳的新政
四、臺灣民主國的成立與幻滅
五、清治後期臺灣發展定著化
第七章 軍國體制與日治時期政經思想 (1895-1945)
一、帝國主義的國家軍事體制
二、大正民主思潮與臺灣請願
三、米糖產業相剋的政經競逐
四、國防軍需品業與南進戰略
五、日治時期臺灣發展殖民化
第八章 黨國體制與中華民國政經思想 (1945-1987)
一、蔣介石戡亂戒嚴的黨國體制
二、計劃性自由經濟與黨國資本
三、蔣經國執政初期本土化政策
四、經濟三化策略與社會的劇動
五、戒嚴時期臺灣的中華民國化
第九章 轉型體制與中華民國政經思想 (1987-2020)
一、蔣經國執政後期與臺灣解嚴
二、李登輝執政前期的深耕本土
三、李登輝執政後期的臺灣意識
四、國民黨與民進黨的大陸政策
五、轉型期中華民國發展民主化
第十章 結論:臺灣政經思想與中華民國未來
一、新冷戰時期國際政經思想發展趨勢
二、臺灣政經思想主體性與整合性建構
第三部分 訪談篇:戒嚴時期的中華民國與臺灣
八二三炮戰與高舉副司令官被調職案之探討
一、前言
二、二二八事件與太康艦長高舉
三、八二三炮戰運補計畫的爭議
四、高舉副司令官直擊炮戰現場
五、高舉副司令官被調職案始末
六、美軍與國府安定國家政局思考
七、結論
蔣經國時代「本土化」的歷史意義
一、前言
二、蔣經國「吹臺青」的論述
三、言論自由管制的新聞記述
四、解嚴前後溫州街文化記憶
五、結論 ?
?
序
自序
?
2016年,我從中央警察大學專職退休的改聘兼任,和受聘臺北城市大學榮譽教授之後,我開始利用審修【元華版】《臺灣政治經濟思想史論叢》的機會,又重新將過去在學校課堂上為學生準備的講義,以及在這段時間裡同時應各大學和社團做講演所準備的稿件大綱,做了一次的全面性閱讀與整理。
回溯我從1990年代前後的開始在大學授課,除了在國立空中大學商學系兼課之外,也陸續在當時還稱為學院時期的臺北商業大學國際貿易系,與臺北教育大學社會科學系講授「經濟學」、「教育經濟學」和「經濟思想史」等課程。
2000年之後,我又開始在中央警察大學講授「經濟學概論」、「臺灣政經與兩岸發展」、「臺灣治安史」,以及在警大推廣中心為警察講授「政治在警政上的運用」,和「臺灣警政發展史」等課程。
西方有句諺語:「潮水與時間是不等人的」。回想自己這幾十年來的教學生涯和授課的內容,似乎都是為了我在大學通識教育的講課作了準備,也是為我在政治經濟學領域的理論研究與實務提供了論證,滋養我得以彙集成【臺灣政治經濟思想史論叢】的套書。
「政治經濟學」相對於「政治學」或「經濟學」的研習者而言,是有異於其特別的專業性,儘管我多年來自己也都深深地有這種的感觸,我時時警惕自己如何透過「政治學」、「經濟學」與「社會學」這三門社會科學的基礎學科,以跨學科的整合性知識來建構「通識政治經濟學」理論。
在內容既屬於通識的政治經濟學,我在文字處理盡可能寫的簡潔通俗,和口語化的表達流暢,讓大家看得懂,也聽得懂,這是我在課堂授課和出版文字的最大原則。
本書共分為理論篇、實證篇、訪談篇等三部分:
第一部分【理論篇:通識政治經濟學】,包括:第一章至第六章,是「通識政治經濟學」性質的屬於通論性介紹。
第一章,緒論。分:政治經濟學的國際性,政治經濟學的政治性,政治經濟學的經濟性,政治經濟學的社會性,政治經濟學的整合性。
第二章,傳統政治經濟學。分:希臘羅馬的政治經濟,中古世紀的政治經濟。
第三章,近代政治經濟學。分:重商主義的政治經濟,重農學派的政治經濟,經濟學之父亞當•史密斯。
第四章,自由經濟政治學。分:自由主義海耶克,貨幣主義傅利曼。
第五章,政府主義經濟學。分:社會主義馬克思,歷史制度李斯特,國防經濟凱因斯。
第六章,新政治經濟學。分: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當代新政治經濟學。
第二部分【實證篇:臺灣政治經濟思想小史】,包括:第一章至第十章,是以「臺灣政治經濟思想小史」作為臺灣政治經濟思想史的實證性分析。
第一章,緒論。分:主體性與整合性的研究途徑、臺灣政治經濟思想史的分期。
第二章,村社體制與原住民時期政經思想(-1624)。分:早期臺灣住民的族群源起、村社共同體制的聚落型態、私有土地意識形成與發展、初級農業經濟的生產結構、原住民時期發展的氏族化。
第三章,重商體制與荷西時期政經思想(1624-1662)。分:福爾摩沙與國際首次接軌、重商體制的公司經營型態、王田制度形成與農業生產、租稅田賦與國際貿易政策、荷西時期福爾摩沙國際化。
第四章,冊封體制與東寧時期政經思想(1662-1683)。分:南明東寧王國的海商型態、冊封宗主體制的君臣思想、寓兵於農的經濟屯田政策、東亞貿易轉運中心的建立、東寧時期臺灣發展土著化。
第五章,皇權體制與清治前期政經思想(1683-1860)。分:大清帝國的皇權政經思想、農本思想與多重土地結構、宗族組織與民間分類械鬥、近代工業發端與產業調整、清治前期臺灣發展邊陲化。
第六章,移墾體制與清治後期政經思想(1860-1895)。分:臺灣與國際體系的再接軌、沈葆楨擘劃撫番開山並進、臺灣建省與劉銘傳的新政、臺灣民主國的成立與幻滅、清治後期臺灣發展定著化。
第七章,軍國體制與日治時期政經思想(1895-1945)。分:帝國主義的國家軍事體制、大正民主思潮與臺灣請願、米糖產業相剋的政經競逐、國防軍需品業與南進戰略、日治時期臺灣發展殖民化。
第八章,黨國體制與中華民國政經思想(1945-1987)。分:蔣介石戡亂戒嚴的黨國體制、計劃性自由經濟與黨國資本、蔣經國執政初期本土化政策、經濟三化策略與社會的劇動、戒嚴時期臺灣的中華民國化。
第九章,轉型體制與中華民國政經思想(1987-2020)。分:蔣經國執政後期與臺灣解嚴、李登輝執政前期的深耕本土、李登輝執政後期的臺灣意識、國民黨與民進黨的大陸政策、轉型期中華民國發展民主化。
第十章,結論:臺灣政經思想與中華民國未來。分:新冷戰時期國際政經思想發展趨勢、臺灣政經思想主體性與整合性建構。
第三部分【訪談篇:戒嚴時期的中華民國與臺灣】,分〈八二三炮戰與高舉副司令官被調職案之探討〉,和〈蔣經國時代「本土化」的歷史意義〉等兩篇。
訪談的第一篇〈八二三炮戰與高舉副司令官被調職案之探討〉,是我根據高舉(字超然)將軍長公子高紹舉先生所提供整理的資料,分別是我在臺北與其在紐約採取筆談方式所陸續完成的。
我本有意把與高舉副司令官家屬筆談內容的全文,一起列進本書的訪談篇裡,但在徵求高舉副司令官家屬的意見之後,因為有其他的顧慮,所以全文未刊稿《八二三炮戰補遺──高舉將軍的志事平生》,惟有待適當時日再做考量。
訪談的第二篇〈蔣經國時代「本土化」的歷史意義〉,我主要的與談人是周伯乃先生、楊正雄先生等二位前輩。他們都是在戒嚴時期的蔣經國時代,擔任要職和經歷過重要事件的人士。我借重他們的服務經驗和對於臺灣政經社文發展的見證,做了深入的訪談。
周伯乃先生曾得過中國文藝協會文藝獎章、國軍文藝金像獎、教育部詩教獎等等,亦先後擔任過陳奇祿行政院政務委員室秘書、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專門委員,和《中央日報》、《臺灣笠報》、《實踐月刊》等多種刊物主編,以及財團法人道藩文藝基金會副董事長、中國詩歌藝術學會理事長等要職。
周伯乃先生於2003年榮獲美國帝舜國際文化大學頒贈「四維八德」獎章、2004年榮獲美國共和黨亞裔黨部總部頒授「卓越成就獎」,表彰其多年來對文學和文化交流的卓越貢獻。主要著作,出版有《論現實主義》、《現代詩的欣賞》、《古典與現代》、《情愛與文學》、《周伯乃散文選》等30多部。
楊正雄先生是《曙光文藝》雜誌的創辦人。1958年,《曙光文藝》先以油印方式出刊,轉用鉛印先後出版月刊、周刊、雙月刊。執照一度借給「笠」詩刊及陳千武先生。1973年1月,執照被註銷。2003年7月,再出版《新曙光文藝》季刊,2005年1月,因難敵數位化時潮而宣布停刊。
楊正雄先生歷任中國詩歌藝術學會理事、中國作家協會理事、中華民國青溪新文藝學會常務理事,亦曾在政府公職單位服務多年。著有《樹》、《婚姻與畸戀》、《曙光文藝傳奇》等書。1958年至1973年,當他特別在《曙光文藝》主持編務的期間,正值戒嚴時期警備總部管制雜誌出版最嚴厲的白色恐怖時期。
回溯我自己於1978年底,當屬戒嚴時期蔣經國推動「本土化」的期間,從學校教員轉入體制內工作的澎拜熱情時刻。自認為是一位自由主義者所奉行的政治思維與行動,堅信「真正的政治介入不僅是在現存關係的體制內運作,而且是要去改變那決定事情運作方式的體制本身」。這也是自己迄今,堅守選擇民主體制內改革的信念。
所謂「蔣經國時代」的期間,主要是從蔣經國先生於1972年6月任行政院長開始,到1988年1月13日的過世為止。對照本文〈蔣經國時代「本土化」的歷史意義〉所與談內容,包括蔣經國「吹臺青」的論述、言論自由管制的新聞記述、解嚴前後溫州街文化記憶等三部分,亦多少記述了本人的經歷、觀察與學思,其部分文字並先後摘錄發表在《臺灣商報》(電子報)的【溫州街瑣記】專欄。
余英時說他寫到中國現代,是通古今的問題,認為政治史可以劃界,可思想史不能劃界。我寫臺灣政經思想史,基本上是建構在主體性與整合性(綜合性)動態進行式的途徑,意圖匯流臺灣4百多年來與中華民國政經發展的一項歷程,這是我數十年教學與研究的課題,亦已成為是我不停地思考與書寫的志業。
近年來,拙作【臺灣政治經濟思想史論叢】彙集的系列內容,皆屬「專題研究」的性質,我希望未來能特別針對本論叢(卷七)的這篇〈臺灣政經思想小史〉作為基礎,累積更多相關資料來豐富《臺灣政治經濟思想史長編》的撰寫。
胡適之先生在北京大學授課資料的整理《中國中古思想小史》,和累積的寫成《中國中古思想史長編》。他說:「長編」的意思就是放開手去整理原料,放開手去試寫專題研究,不受字數的限制,不問篇幅的長短。一切刪削,剪裁,都留待將來再說。「長編」是寫通史的準備工作;這就是說,通史必須建築在許多「專題研究」的大基礎之上。
我的〈臺灣政經思想小史〉與《臺灣政治經濟思想史長編》的撰寫構想,就是受到胡適之先生治學精神與方法的影響,努力學習胡適放開手去整理原料的《小史》,和試寫多篇「專題研究」的彙集《長編》,就是希望去準備以「通史」性質,與完成《臺灣政治經濟思想史》的書寫,特別是在思想言論自由的民主臺灣,和在自己有限餘生的歲月裡。
王陽明說:「人須在事上磨練做功夫」,我抱持「凡事困知敏行的磨練自身功夫」,也深知人一生終究將「歲華不為衰翁駐,且付餘生一笑中」的感嘆。我是越來越相信梁實秋先生說的:「讀書或做學問,著實需要有紀律,而不是純然是興趣」的話來。
這些年,我特別要感謝元華文創公司、方集出版社和他們的編輯團隊,分別為我出版了【臺灣政治經濟思想史論叢】、【拙耕園瑣記系列】和【蟾蜍山瑣記系列】的紙本和HyRead電子書,我亦盼望大家的不吝指教。?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