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論及幾個與文學有關的敏感字眼,尤其文明性(civilite)與文明(civilisation),皆承載著歷史包袱和陷阱。文明恐怕涉及殖民侵略的自圓其說,而文明性常令人想到教育強加的規範和保守立場。然而激起論戰並非本書用意,重要的是冷靜思辯、重審這些觀念,以探討文明性與文學在現今時代的關聯。本書的創意發想在於藉玫蘭—卡吉曼(Helene Merlin-Kajman)的轉渡性(transitionnalite)理論更新定義以考察台灣議題。
?
她從心理學家溫尼考特(D. Winnicott)的轉渡物概念出發,檢視文學實踐。簡述之,文學亦有轉渡功能,能確保人之間內在心靈的溝通,發展相互主體對話,鼓勵平和論辯,進而搭起橋樑,其建樹性作用足以孕生有利於「共好生活」的文明�公民性,亦能強化民主進程。
?
文學實踐與其機制因而有不可忽略的政治影響力。台灣的文明�公民性自有其獨特發展脈絡,本書多位作者無論是否依循轉渡理論,皆致力評析台灣民主之茁壯成長和文學的角色,從各自專研領域探討出版、文學史、社會學、哲學、影評、翻譯、教育等議題。
?
透過當代文評這項理論創見之引介及運用,本書期盼能為台灣研究開啟新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