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創作背景
《天鵝湖》(Swan Lake, Op.20)是柴可夫斯基完成的第一部芭蕾舞劇,作於1875年8月至1876年4月間(後在1877年2月和4月間有補充和修改),取材於德國的一則童話故事。1875年春,柴可夫斯基應莫斯科大劇院之約,創作了這部發生在中世紀騎士時代的神話芭蕾舞劇。作曲家做此決定,部分是出於經濟收入考慮,更重要的是決心嘗試創作芭蕾舞劇音樂。
在柴可夫斯基生活的時代,俄羅斯的芭蕾舞劇從內容到演員陣容常照搬西歐國家的,服裝道具華麗璀璨,機關設定花樣繁多,舞蹈技巧讓人瞠目結舌,然而內容貧乏蒼白,戲劇結構毫無新意。至於芭蕾音樂則更加離譜,每一部芭蕾舞劇的音樂無論情節是否一致,音樂大都千篇一律、大同小異,音樂與舞臺形象格格不入。柴可夫斯基的好友赫爾曼·拉羅什(Herman Laroche, 1845─1904,俄羅斯音樂、文學評論家)回憶道:「當時的人們在批評某部音樂作品品質低劣時,居然會說『讓人想到芭蕾音樂』。」而明智的作曲家對這個領域往往採取「退避三舍」的態度。柴可夫斯基就是在這種惡劣的情形下開始了芭蕾舞劇《天鵝湖》的創作。
其實,柴可夫斯基與《天鵝湖》的緣分早在1871年就已產生。那一年中,他曾根據德國童話〈被施魔法的面紗〉創作了一段獨幕芭蕾舞劇作為禮物送給妹妹的孩子們。這首音樂作品中便包括了《天鵝湖》中美麗的天鵝主題,而且這首作品後來成為《天鵝湖》第二幕音樂的基礎。他還將歌劇《水仙》中的男女愛情二重唱改編成大提琴與小提琴二重奏作為奧傑塔與齊格菲的雙人舞音樂。另外,柴可夫斯基的歌劇《總督》中的亞里安旋律作為《天鵝湖》第四幕的間奏曲。此時的柴可夫斯基在俄羅斯已經聲名鵲起,寫作了幾部交響曲、歌劇、四重奏、管絃樂作品,如《第一交響曲「冬日的夢幻」》(1866)、幻想序曲《羅密歐與朱麗葉》(1869)、《b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1875)等等,因此擁有豐富的創作經驗,但他還是投入了極大的熱情與精力創作這部芭蕾舞劇?他認真研讀各種芭蕾舞劇音樂總譜,觀摩大量芭蕾舞劇的演出,甚至向莫斯科大劇院的布景師求教一些技術問題。
長期以來,《天鵝湖》的指令碼作者一直是個謎團。據尼古拉依·卡西金(Nikolai Kashkin, 1839─1920)回憶,劇本作者可能是弗拉基米爾·別吉切夫(Vladimir Begichev, 1828─1891)。1894年9月21日,莫德斯特·柴可夫斯基在寫給赫爾曼·拉羅什的信中說道,他從彼特·尤根松(Pyotr Jurgenson,柴可夫斯基的朋友,樂譜出版商)那裡也聽到了相同的說法。然而,在劇院董事會的抄本中有注解顯示,「取自瓦西里·蓋澤爾(Vasily Geltser)的詩歌」,此人是皇家芭蕾舞團的舞蹈演員。在莫德斯特·柴可夫斯基為哥哥寫的傳記中提到,莫德斯特稱別吉切夫和蓋澤爾為芭蕾舞劇《天鵝湖》的指令碼作者。最近,從大劇院的音樂檔案中發現的資料證實了尼古拉依·卡西金的推測。據檔案記載,這部芭蕾舞劇是為舞蹈演員莉迪亞·蓋伊汀(Lidiya Geyten)而作,她一直參與排練,但最後發現音樂並不適合她。
●○作品簡介
柴可夫斯基的原作包含有一個引子、四幕共29個場景,後來又增添了2場。作曲家去世後,他的弟弟莫德斯特·柴可夫斯基(Modest Tchaikovsky, 1850─1916,俄羅斯戲劇家、歌劇指令碼作家、翻譯家)和義大利指揮家里卡多·德里戈(Riccardo Drigo, 1846─1930)重新修訂了該劇,修訂後的版本變化較大。整部舞劇演出時間約140分鐘。
故事講述的是一位公主奧傑塔在天鵝湖畔被惡魔施法變成了白天鵝。一日,剛剛成人的王子齊格菲在天鵝湖邊遊玩,發現了變成人形的奧傑塔,得知這位美麗的女子本是公主,受了惡魔詛咒才變成天鵝。從此以後,王子深深愛上了奧傑塔。在王子挑選新娘之夜,惡魔讓他的女兒黑天鵝偽裝成奧傑塔以欺騙王子。王子差一點受騙,最終及時發現,奮擊殺死了惡魔。
儘管《天鵝湖》的文學劇本取材於德國中世紀神話故事,但除了王子齊格菲、沃爾夫岡、本諾等名字具有德國特點外,故事情節的設計則具有濃郁的俄羅斯味道:用天鵝喻表高貴純潔、天真美麗的少女。魔鬼將少女變化成天鵝的外形,只有忠貞的愛情才能破除魔咒,這些都是俄羅斯神話故事中常見的情節。從音樂結構來看,《天鵝湖》結構龐大,音樂淒美動人;從曲式結構來看,作曲家運用了奏鳴曲式、迴旋曲式、賦格曲等曲式原則與戲劇結構相結合;從整體來看,音樂與戲劇情節、人物塑造極為貼合、相得益彰,毫無斧鑿痕跡;從知名度來看,全部舞劇在全世界家喻戶曉,上演場次比比皆是,甚至早已成為舞劇的代名詞。全劇兩個小時的音樂聽起來毫無拼接、造作之感,正如拉羅什的讚嘆之詞:「優美如歌、令人著迷的旋律一直源源不斷地傾瀉而出。」這種天衣無縫、渾然一體的旋律背後的支撐就是無所不在的主題貫穿手法。
驚心動魄的悲劇性植根於俄羅斯民族的靈魂深處,也是柴可夫斯基性格中悲劇因素的投射。這種悲劇性在音樂上的安排也很巧妙,調性布局與人物命運息息相關。「天鵝主題」建立在具有悲劇性格的b小調上,這奠定了全劇悲劇的色彩。「天鵝主題」不僅僅是一段旋律,更是整部舞劇音樂的靈魂、控制整部作品結構的內在力量。全劇可歌可泣、感人肺腑的旋律毫無低階庸俗的傷感和矯揉造作的憂鬱,正如舞劇所揭示的主題:人世間最震撼人心的悲劇,莫過於聖潔高貴、純潔美好的香消玉殞!
●○此次出版
鋼琴四手聯彈與雙鋼琴都同屬於鋼琴二重奏(Piano Duet)的兩種不同呈現形式,也可以稱作一琴四手和雙琴四手。據史料記載,四手聯彈作為家庭聚會表演用途的演奏形式,最早雛形可以追溯至17世紀早期的英國,只不過那時使用的是一架小型鍵盤樂器或者是管風琴。後來,這樣的形式因曲目的廣泛並且適用於家庭沙龍聚會,漸漸受到眾人青睞。上至18世紀下至20世紀,許多作曲家都創作或改編出大量四手聯彈作品,比如莫札特、貝多芬、舒伯特、孟德爾頌等等都創作有大量這樣的作品,而19世紀很多當時非常興盛的交響作品,更是多虧了有很多並不知名的作曲家改寫成四手聯彈改編作的流傳,從而讓只能在莊重輝煌的音樂廳欣賞到交響作品進入尋常百姓家,讓更多音樂愛好者足不出戶就可以和親朋好友一起演奏分享。
作為一種教學內容和方法,如今,四手聯彈給學生與老師、學生與學生之間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合作訓練機會。無論是業餘初學的孩子,還是就讀音樂系的學生,四手聯彈課程在日常的鋼琴教學內容中越來越占有大量的比重。很多國內的比賽也特此設立四手聯彈業餘或專業組。作為鋼琴教師,除了應教授學生如何彈琴之外,還應從長遠目標出發,以音樂教育角度,在發展學生音樂能力的過程中,逐漸重視和加強學生對綜合素養的培養。因此,對學生的合作能力、多聲部思考協調能力、和聲的聽辨與分析能力,以及音色控制能力等方面的訓練就顯得格外重要。四手聯彈是培養這些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它在培養和提高學生綜合音樂素養日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學習四手聯彈曲目,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音樂修養,還可以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享受到彈琴的樂趣。在強調素養教育的今天,如何能在鋼琴教學中貫徹這一思想,進一步提高教學水準,實際上是每位鋼琴教育工作者應當積極思考的問題。
作為經典的芭蕾舞劇保留曲目之一,《天鵝湖》除了原作總譜外,不少作曲家都不同程度地改編過原作或部分選曲。俄羅斯鋼琴家愛德華·蘭格(Eduard Langer, 1835-1905)和尼古拉依·卡西金,都曾把整套舞劇作品改編成了鋼琴獨奏作品。此次出版的20首四手聯彈樂曲是從全劇中節選了每一幕中經典的片段,由闊瑪爾闊夫與康德拉傑夫改編(Ju. Komalkov & A. Kondratev),同時中文版編訂者修改了Muzgiz原譜中大量的錯誤,並添加了部分建議指法和建議踏板。
●○教學建議
全書20曲大約時長45分鐘,建議教師可以選其中適合對應程度的作品給學生學習,前者可彈Secondo部分,後者彈Primo部分,手小者練習時可以適當省略一些音符。教學上是否有必要完成全部20首樂曲的學習,一般取決於教師對學生的要求以及學生的能力與時間的搭配,在此,編訂者不做過多建議。演出時,演奏者可以根據時間安排,酌情選擇全部演奏或部分演奏。這些作品難度適中,大約適合6∼8級的練習者教學使用或在音樂會上演奏。
作品中涉及大量的舞曲,對於年齡較小的孩子或許較難掌握,建議學習此套作品的演奏者在練習之餘抽空多看原舞劇的影片,多聽樂隊版本的錄音,體驗原作的魅力。整套作品,無論是Secondo還是Primo部分,如果師生搭配的話,建議有經驗的教師事先預習一下。
鄧歡歡 陳學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