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削鉛筆

削鉛筆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126516
郭宗倫
布克文化
2022年7月14日
107.00  元
HK$ 85.6  






ISBN:9786267126516
  • 叢書系列:布克閱讀
  • 規格:軟精裝 / 160頁 / 17 x 12.8 x 1.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0歲~99歲
    布克閱讀


  • 文學小說 > 華文創作 > 小說











    留美建築師才子郭宗倫最新力作

    ????????????????????????????????

    關於霧、水、記憶風景

    ?

    強力推薦 ???

    吳光庭(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

    耿一偉(知名策展人、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

    靜(一個就讀於淡水某大學設計學院二年級的學生)和芸(一年級學生)之間的故事。

    ?

    一個關於淡水河一九九四年的故事。

    ?

    靜和芸在八年後,分別在不同地點建立她們不同的人生,靜成為攝影家,而芸成為鋼琴演奏家。

    ?

    她們有機會在八年後相遇嗎?

    ?

    In which a student, who discovered herself while on a river adventure, unraveled the mystery of her past.

    ?

    三部曲之二部曲??? Episode Two of Trilogy

    ?

    本書是作者三部曲:康乃爾事件(Cornell Event)、削鉛筆(Sharpen a pencil)、反映(Reflection)中的第二部。《削鉛筆》寫的是一九九四年的故事,基本上沿續作者想處理的一種議題:人和人之間如何了解彼此。形式上則是一本介於小說與劇本之間的作品,它是一種半成品,是作者對於人生感覺沉澱的產物。





    後記〉霧、水、記憶風景

    ?

    這本書是三部曲:康乃爾事件(Cornell Event)、削鉛筆(Sharpen a pencil)、反映(Reflection)中的第二部。

    ?

    二○○二年是我人生很重要的一年,在前半年歷經過一連串的情感波折,我逐漸了解自己是處於應該去發現或是了解什麼的情況下。記錄是一種對於人生感覺的沈澱,而寫作是其中的一種形式。

    ?

    ?《削鉛筆》不同於第一部《康乃爾事件》的個人性、和自傳性意味。它基本上是沿續我想處理的一種議題:人和人之間如何了解彼此。這故事的情節與「現實」之間的關係是不被我界定的,事實上也不可能完全被清楚傳達。我們所認知的現實與故事情節並不是一種等同的關係,事實上,生活本身和故事的鋪陳也不是一種所謂的「反射」。這並不是一面鏡子,故事本身也不會百分之百映照著我們人生的細節,現實生活並不是一種連續的狀態,它常是不延續而片段。

    ?

    ?《削鉛筆》寫的是一九九四年的故事。談論過去(The Past),是關於綠色、也是關於水(淡水河)的作品。構思的時間點和《康乃爾事件》接近,但第一份初稿是寫於《康乃爾事件》之前。

    ?

    以形式而言,這部作品基本上是一種介於小說與劇本之間的東西。它並不是一種「準」小說或劇本,它是一種半成品,是沉澱的產物。

    ?

    故事的最前和最後情節是於二○○二年我在Boston的住家處完成,靜和芸評圖後看海的那一段,則是在南加州友人的海邊小屋中寫的。

    ?

    ?「河流探險」 的情節,是二○二○年有次淡水之旅後決定把搭船的經驗寫出來。當初設想的是靜的學校設計題目—— 浮動工作室, 如果它在 「現實」上是一艘旅行在淡水河上的船 (一比一的模型),是靜和芸在河流探險中尋找和解開靜小時候和那小男生的情感祕密的伙伴。

    ?

    靜寫給關心她的大學男生的信,是在從LA回Boston的波音747班機上的構思。飛機是屬於一種封閉且空氣不好而乾燥的空間,在小小的閱讀燈投射下的情境。雖然讓我覺得稍許的孤單,但在寫作的情緒下,有時也帶有一絲絲溫暖。

    ?

    靜和關心她的大學男生的感情,雖不是一種占有的關係,但這只是一種男生對女生的關心嗎?而靜和芸的情誼是互相的關心,或是對彼此堅定的信心?

    ?

    人和人之間的了解,一直是人生永遠必須面對的課題,在不同的時刻是有可能以不同形式出現的。

    ?

    雖然我直到現在都還不清楚那是什麼。

    ?

    感謝二○○二年在 Boston工作的事務所同事和朋友,他們對於本書初稿的故事大綱及情節鋪陳提供了寶貴的評論:許正平、王懿瑾、薛芸、林芝薇、余嘉仁、Kate Chen、Dan Chen、鄭如珊、方俊凱、葉斯欣、李致名、陳昆豐、葉筱玫。

    ?

    在台北的部分,感謝過程中好友和師長的鼓勵:吳永佳、林晏存、蕭秀琴、曹光洲建築師、謝英俊建築師、歐付寶董事長林一泓。

    ?

    最後,對於後製過程中為本書出版發行辛勞的城邦出版集團團隊,在此也表達我最深的謝意。



    郭宗倫?? 寫於台北?? 二○二二年 夏天


     





    推 薦 序???? 「削鉛筆」的溫度書寫�吳光庭

    推 薦 序????? 小說作為一種事物的狀態�耿一偉

    ?

    第一章 ???????天空的雲

    第二章??????? 平行線

    第三章??????? 一九九四年夏天

    第四章??????? 霧: 50% 密度

    第五章??????? Nikomat 和蕭邦

    第六章??????? 場景一: 小麵館

    第七章??????? 場景二: 霧中實驗

    第八章??????? 觀音石

    第九章??????? 河流探險(一)

    第十章??????? 河流探險(二)

    第十一章??? 河流探險(三)

    第十二章??? 出海口

    第十三章??? 場景三: 期末評圖

    第十四章??? 火鍋好吃嗎?

    ?

    後?? 記?? ??????霧、水、記憶風景





    推薦序〉「削鉛筆」的溫度書寫

    文�吳光庭(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


    ?

    「削鉛筆」……應該是電腦中文輸入法普及之前,每一位國民成長過程中所熟練的基本技能。

    ?

    記得上小學時,老師每天早上會檢查鉛筆盒中的基本文具是否齊備、及鉛筆削尖了沒? 鉛筆盒中三枝黃色利百代六角皮頭HB鉛筆、一只十五公分的塑膠尺、一支大部分功用為削鉛筆的手牌小刀、及一只橡皮擦,這些文具伴我度過了小學的學習生活。

    ?

    沒想到,「削鉛筆」有一天竟成為念大學建築系的必要技能,鉛筆因此轉換成為建築設計繪圖專用的工程筆(鉛筆蕊),對鉛筆各項特性的要求也更加專業了。

    ?

    因為繪圖所需,工程筆須常保持筆尖尖銳,以利繪製線條粗細及濃淡層次分明的建築圖,因此鉛筆不須要「削」、而是要「磨」。每個學生的繪圖桌邊都掛著一只德國製的磨蕊器,一時之間,覺得自己真有那麼一絲專業感了,也增添了一份莫名的專業氣質。

    ?

    削或磨鉛筆畫建築圖如今雖已成過去式,但對照本書中故事的時間點一九九四年,鉛筆的使用仍處於過渡期。使用鉛筆繪圖的人,通常是建築系中很有sense的學生,他們執著於有溫度的「手作」建築職人的角色想像,而不喜作一個冷冰冰的電腦繪圖員。

    ?

    然而,在今日電腦繪圖系統已成絕對性主流之際,作者卻將「削鉛筆」取為書名。當我讀完全文,總覺得郭宗倫的「削鉛筆」是一種隱喻,似乎隱喻著書中主角略帶苦澀的青春及成長抉擇中所遇之煩惱,似需以尋求原點的思考方式方得釐清,將「如霧般的」自然狀態為構想轉換成建築設計的呈現,是記錄思考所必須面對的內心深層為建築設計成果的完美與否掙扎所需的時間及空間,而這正是「鉛筆」最擅長的繪圖表現方式。

    ?

    推薦序〉小說作為一種事物的狀態

    文�耿一偉(知名策展人、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

    繼二○○五年的《康乃爾事件》後,郭宗倫在十七年後終於推出他三部曲的第二部《削鉛筆》。這部小說與上一部作品類似,著墨在女性之間的細緻感情關係,而建築依舊構成了故事的事件背景。

    ?

    我留意到小說中提到了「事物的狀態」這個詞有兩次。第一次提到時,作者描述:「我在電影圖書館看了溫德斯的《事物的狀態》,這部電影感覺上不是那種單純知性分析的作品,而是呈現一種感受性的東西,雖然很難用言語去形容。」這段文字似乎也可以用來形容我對《削鉛筆》的看法,整篇小說的重點,不在於戲劇性衝突的故事推進,而是閱讀過程中逐漸形成對世界的一種細緻感受。

    ?

    ?《削鉛筆》的基本架構,是在波士頓建築事務所上班的「我」,於二○○二年在一場派對上巧遇了芸。芸對「我」說了一個故事。作者並沒有直接讓讀者聽到芸說了什麼。但是喜歡寫作的「我」,在聽了芸的訴說後,用他的想像對芸的故事再度加工,書寫了一篇小說。這篇小說中的小說,就構成了《削鉛筆》的主幹。透過「我」的二度加工,芸與靜這兩位就讀建築設計的好友,在一九九四年大學期間的校園生活,以及她們對感情及生命的思考,逐漸開展在讀者面前。

    ?

    讀者會發現,在閱讀的過程中,敘事角度會不斷變化,特別是作者對第一人稱的使用,讓讀者游離在第一層的敘事者「我」,以及第二層的「靜」及關心靜的男大學生之間。這樣的設計,不免會在閱讀的過程中,產生某種主體的混淆。這種混淆的效果,加上故事中充滿大量對過往的追憶,帶領我們進入某種意識流動的狀態。

    ?

    在第二次出現「事物的狀態」這個詞時,提到「事物的狀態有時是固定的,有時在轉化。它往哪一方面移動,以及背後的動力是什麼?我並沒有答案。」這段話同樣註解了整部小說在內容的不斷變化,敘事不只是停留在角色之間,有時也會轉化成對台灣歷史與空間的觀察。所以,那個背後的動力來源是什麼?

    ?

    《削鉛筆》的故事主要發生在一九九四年,那時網路尚未占據我們生活,情感交流沒有辦法透過社交媒體表態,只能在面對面的當下,透過行動與同理心去體會。現在已經很少人有削鉛筆的經驗了,都是用手指在鍵盤或螢幕上打字。??? 但削鉛筆是一種儀式,如同小說寫作也是一種儀式。郭宗倫召喚讀者回到那個人們願意細心觀察事物的狀態的年代,而《削鉛筆》是他的方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