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成為賈伯斯:天才巨星的挫敗與孕成
  • 定價217.00元
  • 8 折優惠:HK$17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跳出溫度舒適圈:從狐?、原始人、蛋炒飯的小故事,教你少開冷氣也能活的21個消暑「涼」方

跳出溫度舒適圈:從狐?、原始人、蛋炒飯的小故事,教你少開冷氣也能活的21個消暑「涼」方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3183803
林子平
商周出版
2022年9月08日
117.00  元
HK$ 99.45  






ISBN:9786263183803
  • 叢書系列:科學新視野
  • 規格:平裝 / 256頁 / 21 x 15 x 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12歲~99歲
    科學新視野


  • 自然科普 > 科普叢書











    生活化舉例 X 超好懂知識 X 超有哏插圖

    教你聰明對抗高溫,為自己與地球降溫!




    是什麼原因,讓一隻小小青斑蝶從日本富山飛越三千公里到澎湖?

    為什麼太陽系只有地球上有剛剛好的溫度,能讓人類及萬物生存?

    什麼!開利先生當初發明冷氣機,竟然不是為了給人類降溫用的?

    在這個高溫飆破紀錄的夏天,讓國際知名熱舒適性與都市熱島專家告訴你,溫度如何影響動物行為,和人們的生活與決策。



    Andreas Matzarakis 德國氣象局人體生物氣候研究中心主任

    本條毅 日本千葉大學園藝系教授

    林憲德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講座教授

    許晃雄 中研院人為氣候變遷專題中心執行長

    彭啟明 氣象達人.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創辦人

    曾明騰 台中市爽文國中理化老師、2013年SUPER教師全國首獎

    劉光瑩 天下雜誌主編

    潘昌志 暢銷科普作家

    鄭國威 泛科學知識長

    鄭朝陽 聯合報採訪中心副主任

    謝隆欽 國立中山大學附中地科老師

    ──消暑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好熱!我想開冷氣!

    狐?覺得熱的時候,會趴在地上,讓比較涼的地面幫牠散熱;

    原始人覺得熱的時候,會從原來生活的非洲遷徙到比較涼的歐亞洲;

    而現代人覺得熱,卻是伸手拿起桌上的遙控器,打開冷氣!

    抵擋熱浪對生命的威脅,是生物的本能,

    但,你是不是有點煩惱,這個月的電費帳單又要爆表?

    你是不是偶爾也會擔心,開冷氣涼爽有代價,會讓地球變成一顆更熱的火球?

    找出造成高溫的原因,見招拆招才是理想對策!



    大家都知道旅行的時候,愈早預約,愈能選到好的機位、價格合理的旅館;但你知道嗎?舒適的居家環境也是可以預約的!選對建築坐向、空間格局,做好遮陽通風,你就能擁有涼適的居家空間。

    歐洲人喜歡曬太陽,台灣人喜歡躲在陰影裡,但是台灣有一個旅遊景點是歐洲人和台灣人都喜歡的,你知道是哪裡嗎?能猜到原因嗎?



    氣候影響人們的觀光意願,但人們的觀光模式同樣也牽動了能源的耗損、氣候的變化,在享受旅行自由和節約能源、愛護地球之間,其實有機會找到平衡!



    21個淺顯易懂的小故事,告訴你溫度從何而來?為什麼會覺得熱?如何透過提早規劃,預約涼適的居家空間?溫度如何影響人們的戶外活動模式?如何在高溫下保護自己的安全?最後,想要保護太陽系中獨一無二存有生命的地球,我們應該怎麼做?



    只要用對方法,每個人都可以為自己消暑,為地球降溫!



    各界推薦:



    作者掌握了多年環境、建築、氣候等不同領域的背景,投入對於關鍵議題的熱情,展示了絕佳的技巧來傳遞知識及解決方案,讓這些複雜的問題得以輕鬆交流。

    ──德國氣象局人體生物氣候研究中心主任 ?Andreas Matzarakis



    溫度是我們生活中最常用的物理量,天氣預報對我們來說也很熟悉,但它也有你不知道的深層物理含義。在這本書中,林子平教授從各個方向輕鬆地解釋了溫度的奧祕,將大大加深你對溫度及其作用的認識。

    ──日本千葉大學園藝系教授 ?本條毅



    欣見林子平教授又一巨作,更高興它是一本老少咸宜的科普之作,不得不佩服子平能寫出連小學生都看懂且被喜歡的著作。不沉迷於自我陶醉的象牙之塔,善用建築物理學的善知識,引導人類居住環境邁向永續之路,是我為此書所下的註解。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講座教授 ?林憲德



    以清新雋永的文字,耐人尋味的親身故事,娓娓道來溫度、人、生態與環境的相依。在炙熱的夏季午後,伴著涼水與涼風,輕輕閱讀《跳出溫度舒適圈》,長智慧又心涼脾土開,毋寧是最好的享受。一起來認識關係你我與地球未來的溫度故事!

    ──中研院人為氣候變遷專題中心執行長 ?許晃雄



    這本書讓我們對溫度的體會有更深層次的思考,有了立論基礎,只要我們有共識,能產生應對溫度攀升的文化,轉型的力道就會出來。

    ──氣象達人.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創辦人 ?彭啟明



    酷熱夏天的解方,真的只有冷氣嗎?林子平老師本書革命性的意義,是點出了小至衣物材質,大至建築設計甚至城市規劃,都能達到降溫效果。關鍵在於看到這樣的可能性,並改變行為。在許多歐洲國家,這觀念已有數十年;在台灣,每個人看過這本書後,都應該能找到自己可以做的事,幫台灣降溫。

    ──天下雜誌主編 ?劉光瑩



    比起情緒勒索式的倡議(比如你要為子孫留下什麼樣的地球),或許本書的作者林子平教授用的敘事方式更有效──我就跟你說怎樣做更涼爽!

    ──暢銷科普作家 ?潘昌志



    (確認是否撰文中)

    ──泛科學知識長 ?鄭國威



    子平老師沒把自己關在學術象牙塔,努力把人體舒適、建築節能、都市降溫的專業和解方,化為淺白的科普文字和幽默比喻,讓更多人搞懂問題的嚴重性,一起趨吉避凶、力行改變,盼能為下一代守住宜居的城市。

    ──聯合報採訪中心副主任 ?鄭朝陽



    (待補,約100字)

    ──國位中山大學附中地科老師 ?謝隆欽


     





    推薦序 溫度,影響我的睡眠品質與生活�氣象達人.天氣風險管理公司創辦人 ?彭啟明博士

    推薦序 就算氣溫回不去了,習慣還是可以改變�暢銷科普作家 ?潘昌志(阿樹老師)

    推薦序 輕鬆地交流,嚴謹地面對,氣候正在變化的事實�德國氣象局人體生物氣候研究中心主任 ?Prof. Dr. Andreas Matzarakis



    前言 溫度,影響我們的行為和決策



    第一章 溫度的起源

    1-1 什麼是溫度:失控的幼兒園

    1-2 地球的溫度:頂棚下的彈力球

    1-3 追尋溫度:遠渡重洋的青斑蝶

    1-4 你覺得熱嗎?:你如何評價一盤蛋炒飯

    1-5 生理調適:狐?的黑肚子及黑眼圈

    1-6 行為調適:西奧多的方格襯衫



    第二章 溫度與住居空間

    2-1 預約熱舒適:提早購票享折扣

    2-2 外牆:幫住宅挑一件四季皆宜的衣服

    2-3 玻璃:被屋主控告的現代主義大師

    2-4 遮陽:陽光來自國境之南

    2-5 通風:教室內滿地的落葉

    2-6 空調:美術館內珍貴的藝術品



    第三章 溫度與活動

    3-1 戶外活動:你愛日光浴還是拿陽傘?

    3-2 都市步行:管樂小雞與大塞車

    3-3 運動競技:首屆冬天舉辦的世足賽

    3-4 觀光旅遊:日月潭的氣候魅力

    3-5 購物消費:粉園冰與糖番薯



    第四章 幫地球降溫

    4-1 發電方式:山上又脆又甜的高麗菜

    4-2 土地利用:煎餅和晚餐的取捨

    4-3 建築節能:從埃及草紙到平板電腦

    4-4 夠用就好:回想那個節約的年代



    後記

    引用文獻





    推薦序? 溫度,影響我的睡眠品質與生活

    ──氣象達人.天氣風險管理公司創辦人 彭啟明




    每到夏天,大家關心的議題就是高溫頻頻創新高,每年不斷破歷史紀錄。



    但很有趣的,就是同樣的天氣因素「太平洋高壓籠罩」,或是同樣也是「全球暖化」墊高了平均溫度,為何有些地方會特別熱,有些卻只是比較熱?例如台灣的南北各縣市溫度在夏天不大相同,這就關乎於我們所在地的地理特性,是否通風或綠化足夠,大家適應熱的方式,是否習慣直接用空調來降溫,反製造更多熱,簡稱「熱島效應」。



    這個議題每年都重複出現,很可惜的是當大家有感覺想做些事情的時候,秋天已經來了,大家想要改變的力道就又弱了下來,導致每年都還是必須承受一次,或許就在數十年後,如國際的科學預測報告所示,我們終將邁向一年有半年都是這麼熱的夏天。



    這個問題到底多嚴重,記得我小學時的地理課本還是秋海棠的地圖教學時代,特別喜歡考中國的四大火爐是哪裡,大約十年前遇見中國的首席氣象主播,他特別提出了隨著都市發展,中國有新四大火爐,他的標準是用中午高溫超過35度的天數來算,最多的天數是一年超過60天。聽他這麼說,我也好奇台灣城市的現況,於是我依照他的算法做統計,發現台北和板橋兩個盆地測站中午高溫超過35度的天數都超過60天,甚至某一年還超過70天。這樣的極端數值,在亞洲只有某些印度都市超過我們,其實極端熱浪已經嚴重影響我們。



    以我為例,儘管在夏天,我也不是很喜歡開冷氣睡覺,頂多開一下培養心情,讓室內舒服一點,但有時候別人家冷氣主機排出的熱氣,會順著風向時吹進我的窗戶把我熱醒,睡眠品質因此大打折扣,和冬天比較起來差很多!



    高溫這個問題,正如同氣候變遷要面對的淨零目標一樣,有相當高的難度,尤其是轉型的工作,要靠大家有一定的共識與決心。例如我們政府的淨零目標是希望在2050新建建築物及超過85%的既有建築物能達到近零碳建築的目標,我就想到現在台灣的新建案,幾乎都沒有把近零碳或是節能當成賣點,許多老舊建築物要都更也有很大難題,這真的有辦法達到嗎?



    我曾當面和子平兄討教這項目標的設定,達成率可能有多高?需要多少法規政策或獎勵制度才可以達成?也謝謝子平老師的專業,告訴我裡面的核心關鍵就是決心與文化的改變,這裡面所衍生帶動的商業創新模式與住宅舒適機會比我們想像的都大,只要我們多理解,未來空調就不需要開那麼多,可以省下電費,也會更舒適。



    很認同子平兄所提,對於溫度的適應該是一種責任!但這個看不到卻又讓人感受強烈的溫度,和二氧化碳連動,都將是影響我們一輩子,甚至影響到下一世代的問題,很感佩這本書讓我們對溫度的體會有更深層次的思考,有了立論基礎,只要我們有共識,能產生應對溫度攀升的文化,轉型的力道就會出來。





    推薦序 就算氣溫回不去了,習慣還是可以改變

    ──暢銷科普作家 潘昌志(阿樹老師)




    氣候變遷、節能減碳、調適共存,這幾年來大家應該都聽到耳朵要爛了吧!但我們到底做了什麼改變?又達到了什麼效果?一直是環保倡儀者很難確切回答的問題。因為這不像covid-19疫情一般,至少如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等方式直接(容易執行)又即時(減少傳播鏈)。反而就算每個月都少用幾度電,也不會覺得氣候因為我的小小作為而產生改變。而比起情緒勒索式的倡議(比如你要為子孫留下什麼樣的地球),或許本書的作者林子平教授用的敘事方式更有效──我就跟你說怎樣做更涼爽!



    仔細想想,追求舒適確實是本能,想想都會區的豔陽天,常可見機車騎士嘗試尋找些陰影空間停紅綠燈。書中也提到適應溫度不止是人類,而是「動物本能」,而人類和動物的差異,只是人們多利用自身的智慧與能力,發明了各種調適氣溫的方法。而且還不用一下子談到空調,光是衣著,就是最直接而有效的方式了。



    林教授的專業是綠建築,但他並沒有一下子說「所謂綠建築是……」這種了無新意的八股文,而是用最簡單直覺的方式作為誘因:想住得舒服又想省冷氣費,有沒有什麼更好的方式?而後才從建築設計與地區氣候等因素來提供大家選擇住宅的建議。試想一下,假如在預算內挑到了不錯的綠色住宅,又省錢又舒適不是很好嗎?而在每個子項目中,還有一些說明或比喻,讓我們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就更容易舉一反三運用在生活中。比如玻璃隔熱的重要性,至少我也會套用在汽車之上,或者是利用風扇搭配環境通風,以減少冷氣的使用,另外還可以知道未來選擇住處時,要怎麼評估房屋在溫度上的適居性。



    然而,畢竟全球氣候逐年升溫的狀況看起來是真的「回不去的」,除了住居與日常的建議,還是難免會需要提醒人們要減少碳排、簡單生活的重要性。但我也真心感受到教授在努力的避免使用有說教感的文字,比如談到旅遊時,他並不會特別說「不要遠距離旅遊」,而是嘗試在各種細節上減少碳排,像是盡可能深度旅遊,也是個不錯的方式,既可以深入理解風土民情,也可以減少過度的資源浪費,我倒是頗贊同這種「各種層面都追求CP值」的做法。



    我自己會喜歡這樣比喻,將因應氣候變化的減碳調適,想成是與另一半的相處:盡可能理解、調整,尋找舒適共存的相處之道。但這個比喻有一點不精準的地方是,畢竟目前你還無法跟地球「分手」,想要長長久久,你可能要多幫地球想一點啊!



    (本文作者為「震識:那些你想知道的震事」副總編輯、「阿樹的地球故事書」粉絲頁版主,著有:《海洋100問》、《地震100問》)





    推薦序 輕鬆地交流,嚴謹地面對,氣候正在變化的事實

    ──德國氣象局人體生物氣候研究中心主任 Andreas Matzarakis




    氣候變遷不僅是政府及決策者所重視的議題,更是所有人都必須要關心的。當極端天氣情況,例如高溫,以不尋常的方式,更明顯、更頻繁地出現並造成影響時,我們需要容易理解,而且具體可行的解決方案。



    在制定並推行相關政策時,一定要謹記,我們需要了解自然和環境對人類的影響,並投入環境保護及參與氣候變化議題。



    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了解到,未來將產生的種種損害和危險。但關鍵的問題是,我們如何將這樣的資訊做更好的傳遞並進行溝通?而不是僅限於科學事實的知識交流。我認為,唯有透過簡單且易懂的範例來呈現,並結合幽默詼諧的敘事方式,才能讓知識與資訊更易於被接收。



    作者是一位享有國際聲譽的學者、受人尊敬的同事,更是我的好友。他掌握了多年環境、建築、氣候等不同領域的背景,投入對於關鍵議題的熱情,展示了絕佳的技巧來傳遞知識及解決方案,讓這些複雜的問題得以輕鬆交流。



    Climate change is not only a concern for decision-makers and governments, but for everyone. Especially with regard to dealing with extremes (like heat) and extraordinary new and more intensive situations, we need solutions that are easy to understand and easy to be implement in decision-making.



    Knowledge about the impact of nature and the environment on humans, with a focus on our behavior and our engagement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tackling climate change issues, is essential. By now, we know a lot about the impacts and dangers that will increase and produce damages and implications in future.



    The question that arises is how do we communicate them, and not just from a scientific perspective. This can only be done if simple and generally, understandable examples with a pinch of humor.



    The author, an esteemed colleague with international reputation and a good friend, has made it possible in terms of communication of complicated issues in this specific book. He has shown a good recipe, based on many years of experience and great passion for the subject, which covers several aspects in environment, architecture, climate and different levels of planning.




    其 他 著 作
    1. 都市的夏天為什麼愈來愈熱?:圖解都市熱島現象與退燒策略
    2. 綠建築解說與評估手冊200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