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比利戰爭【完整新譯本】
  • 定價117.00元
  • 8 折優惠:HK$9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新白話聊齋志異(套書)(三版)

新白話聊齋志異(套書)(三版)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3142640
蒲松齡
孫通海等
木馬文化
2022年9月07日
367.00  元
HK$ 311.95  






ISBN:9786263142640
  • 叢書系列:藝文書館
  • 規格:平裝 / 1304頁 / 16.5 x 22.3 x 8.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三版
  • 出版地:台灣
    藝文書館


  • 文學小說 > 中國古典文學 > 古典小說











    談狐說鬼經典新譯

    志怪傳奇登峰造極之作



      花妖狐魅多是人情,和易可親忘為異類

      蒲松齡筆下的狐精、鬼怪、花妖靈活可愛,現形山水竹林間,悠遊試場華府茅草屋;書中各種奇人奇遇,跨越身分階級,嘗盡冷暖無常,生離死別中領悟世緣皆有定數,而尤寄懷於真摯情誼。《聊齋志異》既勾勒社會貪婪險惡的樣貌,也頌揚人間高潔光輝的一面,是為驗證人性的試金石。



      冠絕古今、穿透時代的人性幽光

      蒲松齡身處亂世,屢試不第,一生潦倒,見證官場黑暗與人間百態,化名異史氏將其孤憤之情入筆;故事題材蒐羅自地方傳說、風土民情、奇談異聞,怪力亂神中真實反映塵世間的愛、憎、情、仇,以雋永之筆取得中國文言小說創作的至高成就。



      《聊齋志異》成書以來,不止受文人雅士欣賞,更為民間所喜愛,流傳至今,已翻譯為英、法、日、韓等二十餘種語言,更有中國「短篇小說之王」之盛名。《新白話聊齋志異》期望透過忠實還原聊齋精神的白話譯文,帶現代讀者重新認識這部穿越古今的志怪經典。



      ◆精彩異聞摘選



      〈葉生〉

      秀才獲知音賞識,陪同在外地苦讀多年,終於錦衣還鄉。家人見他歸來卻驚駭不已,原來他已在多年前死去,遲未下葬……



      〈王六郎〉

      水鬼與漁夫結為知交,一晚,他表明自己將被派任為遠方的土地神,邀約好友前訪;當漁夫不辭千里赴約,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款待。



      〈偷桃〉

      賣藝人獻藝,說要登天偷仙桃。他攀上懸空細繩不久後,天上果真掉下一顆桃子,但隨後紛紛落下的竟是他的手、腳和頭顱──

     

      〈蓮香〉

      是鬼情害人?還是狐媚傷身?當桑生夜夜輪番沉淪於狐狸與鬼魅的溫柔鄉中,難道注定日漸消瘦不久人世?



      〈念秧〉

      吳生和狐狸一起旅行,路上不斷遇到旅人噓寒問暖獻殷勤,竟是同夥預謀詐財劫盜;孰料狐狸早設下陷阱,等待時機黑吃黑!



      〈阿寶〉

      憨郎愛慕鄰家少女,只因對方一句戲言癡心斷指;朝思暮想,一再出神,最後竟化成一隻鸚鵡,飛到少女身邊。憨郎是否如願以償?



      〈三生〉

      落榜的悲憤有多大?書生死後向閻王告考官的狀,兩人成為累世冤家,從官兵強盜、大狗小狗、到丈人女婿,糾纏三世的孽緣如何了結?



      〈狐夢〉

      異史氏的好文筆,連狐仙都知道?人狐愛戀不能善終,分離前狐女囑託:煩請聊齋先生作一小傳,千年後將有同樣愛慕她的人出現……



    本書特色



      1.完整收錄十二卷、四百九十餘篇白話譯文,專家審定,謹遵原著,簡潔流暢。

      2.精心摘選《聊齋志異》問世以來名家精彩評論。

      3.隨附兩百多幅清代《聊齋志異圖?》中絕妙繡像。

      4.華文作家龔萬輝獨家繪製,古典新詮插畫封面。

      5.與點堂創辦人陳茻專文導讀,一窺聊齋風靡至今的魅力。



    專文導讀



      「究竟是人間確有如此玄奇精怪?抑或是來自人性幽微深邃的慾望、念想、焦慮或關懷?每個神怪的聚成,皆有著人的意志,我想這也是『志異』最迷人之處。」──陳茻 與點堂創辦人



    聯合推薦



      宋怡慧 新北市立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作家

      郝譽翔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創系教授

      陳柏洋 厭世國文老師

      廖玉蕙 語文教育學者、散文作家

      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

      鄧惠文 精神科醫師、榮格分析師



    歷代名家評《聊齋》



      「姑妄言之姑聽之,豆棚瓜架雨如絲,料應厭作人間語,愛聽秋墳鬼唱詩。」──清.王士禎



      「才子之筆,莫逮萬一。」──清.紀曉嵐



      「恍惚幻妄,光怪陸離,皆其微旨所存。」── 清.余集



      「當代小說家言,定以此書第一。」──清.馮鎮巒



      「鬼狐有性格,笑罵成文章。」──民.老舍



      「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木三分。」──民.郭沐若



      「用傳奇法,而以志怪,變幻之狀,如在目前。」──民.魯迅



    ?


     





    導讀

    編者序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

    卷十一

    卷十二

    附錄

    ?





    導讀



    穿透時代的人性幽光

    ──如何重讀聊齋?關於經典的再思索  與點堂創辦人 陳茻




      文言經典在轉譯成白話時,必然會經歷許多困難。其中最大的問題,在於這「兩套」語言系統有著各自不同的發展脈絡,也有許多邊界模糊之處。我們很難將白話文視為完全獨立於文言文之外的另一套語言,但也很難忽視它處處展現的獨有規則。《新白話聊齋志異》的翻譯是相當嚴謹的,幾乎保留了文言文最原初的語法特色,要做到這點,需要經歷極為漫長而細膩的思索與推敲,這是本書價值所在。



      文言文有其獨特的語言色彩,很多時候在譯成白話時,那些「味道」必然會走樣,這點是無可避免的。我們很難要求白話翻譯完整保留那份味道,是以我希望有幸接觸到本書的朋友,如果有興趣,可以找出原文一起讀,必會有另一番滋味。



      而文言在語言表現上的獨特性,卻正好適合用來當作一個話頭,讓我談幾件關於《聊齋》一書的瑣事。



      淺談《聊齋》流行史:從士人賞愛到民間風靡



      數月前受電視台邀約,在節目上談《聊齋》文本。節目內容是與高中生共讀經典,我也因此接觸到幾個學生提出來的問題。其中有個問題我印象深刻:有學生問我,《聊齋》一書在當時到底紅不紅?



      這個問題我過去沒仔細想過,聽到問題的當下,第一個反應是:應該不紅吧。明清時候,出版業已十分發達,許多讀物在市場上受到歡迎,出版社也樂於投群所好,刻印一些「能賣」的書籍。



      過去的社會,讀書人要出人頭地,大多需要在科舉考試上耗去半生。有幸考上者,未必真的才華洋溢;名落孫山的人,也可能是影響後世甚鉅的大才子。但自從出版業越來越發達之後,有的讀書人發現人生的選擇不止一種,科舉這條路走不通,還可以在書籍市場上放手一搏,如果書賣得好,那也未必要去玩官僚體制那套遊戲規則。



      商業市場的影響力越來越大,除了讓文人選擇變多,也更加明確了「士人」與「庶民」在種種品味上各自的輪廓。讀書人喜歡的、在意的,一般老百姓不一定當一回事;人民所追求的,又可能受到士大夫階層的鄙視。當然,無論是哪個圈子,都一定受到彼此的影響,這也讓社會價值越來越多元,在文獻、史料上,呈現出多采多姿的面貌。



      我前面提到的文言與白話,雖不能說截然二分的代表著士大夫與庶民兩個階層,但某種程度上也反映出了過去的時空並不是一個模板一個樣,每個時代都有著不同的群體、不同的人,想著不同的事、操著不同的心。白話小說脫胎自說書人的腳本,汲取了歷來流傳在紙上、口頭上的故事養分,成就了明清時期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文學現象,但世上依然有一群人使用文言文進行創作,持續在語言上琢磨出屬於那個階層的味道、關懷、心事。蒲松齡與《聊齋》便是這類人的代表。



      若要論中國史上最知名的重考生,我想蒲松齡應當名列前茅。他可說幾乎終其一生都在考科舉,也因此很多人將《聊齋》視為他用以抒發憤懣的一部作品,然而,將《聊齋》視為一部書憤之作,卻也遮蔽了這本書的其他特色。



      蒲松齡是否有意透過《聊齋》來抒發不滿之情,這點也許可以從他的某些故事或文章中看出一點端倪,但《聊齋》成為經典,卻未必與這些讀書人的牢騷情緒有直接關係。簡單來說,如果我們把蒲松齡的故事想像成:一個失意文人,轉而將畢生心血投入創作,希望藉由作品成就不朽價值。這恐怕是有問題的。至少我們從《聊齋》各版本的流傳現象來看,我們很難相信這本書是蒲松齡寄託了畢生信仰與價值的一部作品。



      《聊齋》成為經典,是蒲松齡過世很久以後的事。《聊齋》最初的流傳以手抄本為主,大概的情況是蒲松齡那些「文壇」的朋友、長輩晚輩們,因為喜愛這位玄奇故事大師的作品,是以在朋友群中轉抄流傳。蒲松齡在重考期間就開始寫故事了,這些故事很多不是「創作」而來的,而是從生活中到處蒐集、記錄下來的。《聊齋志異》的書名,其實已經明確透露了這本書的性質——既然是「志異」,則我們就不能忽視其「志」的成分。蒲松齡身邊的人知道以後,也樂於提供軼聞故事給他,這些故事大多玄怪離奇,在蒲松齡的筆下成為或長或短的小篇章,最後再被集結成書。



      有趣的是,根據早期手抄本的情況來看,可以大致推測出《聊齋》最早只在文人之間流傳,甚至還受到地區限制,未曾形成全國性的大流行。《聊齋》一書最早的刊刻本,目前可見的應是乾隆年間的青柯亭本,而這個版本的印行,已是聊蒲松齡過世五十年後的事了。



      印刷的書本就比抄本容易流通,是以《聊齋》故事的風行,至少也要等到乾隆以後。這些蒲松齡當然見不到,想想也是一種歷史的遺憾。而即便印刷刊物面世,但這依然不代表《聊齋》即將轟動全國。我前面提到的文言與白話之分,即是另一個或許更加致命的、造成《聊齋》只有文人能讀的原因。



      《聊齋》的語言精煉優美,處處展現出熟習官僚體系語言的舊時代士子之才氣,就文學造詣上言,這必然是一本上上之作。這也是為何《聊齋》在文人圈裡受到這麼多人的喜愛的原因,除了故事精彩之外,那些文言所獨有的語言節奏,也必然是不可或缺的。然而,正因為這些獨特的審美需要一定的文化資本,閱讀的門檻一高,庶民就無法好好接觸、接受到這本故事集。《聊齋》故事的走紅,恐怕要等到「聊齋劇」的出現。事實上,戲曲在很多時候都具備比文獻更強的文化傳播力,即便到了現代,我相信真正看過〈聶小倩〉、〈畫皮〉文本的人數,絕對比不上曾看過影視改編作品的。流動的故事本身遠比固定的語言、固定的文本要有感染力,當《聊齋》故事開始被搬上舞台,「聊齋劇」在全國各地皆有演出時,那些書中人物也才真正在庶民的世界活了過來,而這些又更加不會是蒲松齡想像得到的了。



      淺談《聊齋》一書的流行史,很多資訊為了方便跟讀者說明,我就不引經據典掉書袋了。也因為如此,學術上或有失嚴謹,這點也請在意的讀者們多擔待。而我真正想藉由這些提出的,是關於我對《聊齋》一書的幾點思索。



      《聊齋》的女性觀點仍然保守?



      首先,很多人認為《聊齋》提供了豐富的女性形象(人神鬼怪妖皆有),是以他是一部「先進」的、重視女性的作品。我必須很遺憾地在這裡告訴各位,這些恐怕是我們對於古人過於浪漫的想像。事實上《聊齋》是一本超級保守的作品,裡面的女性若違背了父權結構的規則,都要遭到很不好的報應。很多時候男性角色的失能,必須要由女性的角色來代為償還。譬如〈畫皮〉裡的妻子,必須要為了亂帶美女回家的丈夫吃下乞丐的唾痰;又或者如聶小倩如此「討喜」的女性,最後也必須藉由懷孕生子,以成全傳統的婦道價值。其餘父權框架之影響不勝枚舉,蒲松齡在搜羅這些故事時,多多少少也反映出其思想在性別這塊畢竟是屬於舊時代的。



      我會這麼說,倒不是要刻意在性別議題上貼古人標籤,甚至雞蛋裡挑骨頭。我只是想指出一件事:在過去的社會中,許多時候讀書人與倫理框架的關係比較緊密。即便蒲松齡畢生都在重考,但他依然深受那套倫理道德之影響;反之,與商業、民間靠攏的士人們,很多時候更重視人性天然的慾望,也更勇於去思索道德是否成為人的枷鎖。女性議題就是一個很好的試劑,我們確實可以看到早於蒲松齡的許多明代文人、思想家們,在這一塊遠比蒲松齡還進步。



      「志異」之魅力在神怪中的人情



      當然,特別論述這些,並不是為了貶抑《聊齋》一書的價值。事實上,我認為只有在認清這些之後,才能更加看見這部作品的可貴之處。前面提過,《聊齋》畢竟是一部「志」怪之作,蒲松齡紀錄了他所見聞的種種故事,並用自己的語言重新整理出來,這本身就是極有價值的一件事。每個故事、材料都有其生命,在各個時代汲取養分,再各自生長、流傳,為時代增添色彩。《聊齋》的故事固然難脫道德教化意義,但每個角色每個情節,卻依然飽含著豐富的生命力,這是屬於這人間的、是有扎實血肉的。



      「志」的性質固然透顯了作者的意圖,但更大一部分則保存了故事與時代的血脈關係。我們可以思索那些故事為何流傳、為何又被蒲松齡所看重?也可以思索那些故事為何而出現,究竟是人間確有如此玄奇精怪?抑或是來自人性幽微深邃的慾望、念想、焦慮或關懷?每個神怪的聚成,皆有著人的意志,我想這也是「志異」最迷人之處。



      何謂經典?《聊齋志異》當代新解思考



      坦白說,文學經典很多時候是過時的,尤其是在這樣的新舊價值正在交會的時候。我們很難沿用舊時代的方式持續賦予經典意義,儘管總有人試圖宣稱這些「經典」具有不可取代的價值。前面關於《聊齋》的成書與流通之經過,除了給有興趣的讀者一些更具體的思考方向外,特別寫這些,一部分也是為了試圖回應「何謂經典?」、「為何讀經典?」這些有些陳舊卻始終棘手的問題。「經典」地位的上升有其脈絡,下沉亦然。我們當然可以試著去思索《聊齋》故事在民間廣受歡迎的原因,可以試著提出描述與解釋,但我想更重要的,是要認清這些都是過去特定時空發生的事,並不會持續在下個世代、不同的背景之下,再次興發一樣的效果與影響。



      是以,在我們這個世代讀「經典」,有著另一層特殊的時代意義:我們必須思索過去經典何以成為經典,也必須思索未來是否依然需要這樣的經典。據此,也許也可以更進一步勾勒這些經典文本之輪廓、再次說明其特殊性。



      《聊齋》故事既非原創,也很難說其中沒有作者意圖。因此,我更傾向將閱讀重點放在作者選擇了什麼,而非想像出了什麼。這些選擇當然出於個人,但也有著不可抹滅的時代因素。在這樣的眼光下,蒲松齡不會只是一個失意的萬年重考生,他依然展現了一代士人的關懷,這些關懷與新的價值相碰撞,文本背後反映的問題也變得更複雜。在許多個故事中,我們屢屢可看到道德教化的影子,這些道德有的極為守舊,譬如批判善妒之女性。



      我們可以思索的是,為什麼那個時代會需要這樣的文本,這些文本又為何會被作者給選擇保留、再書寫?舊的價值只要沒有被撼動,道德教化就顯得多餘,換句話說,如果道德教化開始以各種形式出現,某種程度上也暗示了那個時代正是諸多價值交會、衝撞之時。而這些問題藉由《聊齋》的內容,以一種看似背離常理的方式被展現出來,也許更突顯了《聊齋》一書的特殊性。道德本來自人間,許多時候藏在日常規矩中,人們早已習焉不察。偏偏《聊齋》一書嘗試將這些「人的規範」加在仙妖鬼怪之上,這麼一來某種程度上也提醒了我們去思索,這些道德教條真正的目的與本質為何,又追求著什麼?人有人倫,是為了成就人間,但鬼狐呢?仙人呢?妖魅呢?我們常說非人之物「竟」有「人性」,更常常由這樣的發現、判斷中,感受到溫暖與感動。但這些感動我們的行為與選擇,真的是屬於「人」所獨有的嗎?對人們來說,真正的道德根源,是這個社會的種種?還是這個宇宙?



      這些讀書心得,分享給各位讀者,希望藉由這樣的分享,能讓過去的經典好好的走在下個世代的道路上。

    ?
    二○二二夏 寫於與點堂




    其 他 著 作
    1. 聊齋志異【11-15冊盒裝版】
    2. 白話聊齋(改版)
    3. 聊齋志異十五.神人駕臨
    4. 聊齋志異十五.神人駕臨
    5. 聊齋志異十四.萬物有靈
    6. 聊齋志異十三.解語花下
    7. 聊齋志異十三.解語花下
    8. 聊齋志異十二•命運流轉
    9. 聊齋志異十一.勁節女力
    10. 聊齋志異【6-10冊盒裝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