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地圖+地圖創意遊戲 (附行旅世界地圖包)
  • 定價650.00元
  • 8 折優惠:HK$520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落地生根:越南南部華人禮俗文化的保存與變遷

落地生根:越南南部華人禮俗文化的保存與變遷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9572830
阮玉詩
亞細亞國際傳播社
2022年11月01日
153.00  元
HK$ 130.05  






ISBN:9786269572830
  • 規格:平裝 / 264頁 / 14.8 x 21 x 1.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人文社科 > 人類學/民族學











      從文化人類學的視野探討越南化人的民間信仰的越南華歷程及其特色



      本書從文化人類學的視野探討越南化人的民間信仰的越南華歷程及其特色。其研究成果不僅讓台灣讀者了解到越南華人本土化的必然新及特性,也可以作為台灣制訂華人政策的重要參考。


     





    序言 越南華人文化本土化的啟示

    作者序

    第一章 越南湄公河三角洲地區華人家庭社區的教育

    摘要

    前言

    家庭教育

    社區的教育

    結論

    第二章 天后信仰在越南南部的傳播及特點

    摘要

    研究觀點

    天后宮系統與分佈現狀

    湄公河地區天后宮分佈的特點

    結論

    第三章 「天后上天與回家」:越南金甌華人天后信仰的變遷與在地化

    摘要

    天后聖母與春節前後期的雙存儀式

    金甌市:潮州人的生存體系

    多方面的禮儀轉變以及公眾崇拜和家庭禮儀的區分

    虛幻並有效的禮儀結合

    結論

    第四章 越南金甌督河鎮漁民社群的天后信仰

    摘要

    引言

    天后聖母週年聖誕節日:時間和過程

    天后聖母儀式在督河漁民社區社會文化生活中的作用和意義

    一個比較觀點

    結論

    第五章 正邪之辯:越南客家人天后信仰中的「內祖外聖」結構

    摘要

    前言

    神明的標準化和基於背景上的流行傳統詮釋

    現場迴聲

    信仰形式的轉變:「偽裝性的正統化」?

    為何天后?

    對信仰轉型的不同解釋

    結論:從偽裝正統化到為進化而奮鬥

    第六章 關帝在越南

    摘要

    前言

    關帝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象徵含義的栽培與標準化

    越南文化中的關帝:歷史性疊加的象徵人物

    越南華人社群的關帝崇拜: 跨民族文化交流的橋樑

    結論

    第七章 越南海南華人的昭應英烈崇拜

    摘要

    歷史背景

    文獻評論

    越南海南華人 108 昭應英烈廟宇系統以及年度祭祀活動

    108 昭應英烈儀式空間自我敘事

    結論

    第八章 越、華文化之交叉與融合:越南南部地區傳統中的土地神信仰

    摘要

    引言:神明的文化內涵-多方建造與栽培

    越南土地神:來源及特點

    越南南部的土地神崇拜

    土地神與財神:共用尊位

    結論

    第九章 越南南部華人文化傳播與變遷:明月居士林

    摘要

    明月居士林的前身中國潮洲地區的華、日佛教文化交流

    越南明月居士林

    明月居士林的變革:隨風而行

    結論

    第十章 越南金門人與他們的社會

    摘要

    越南金門華人的現狀

    越南金門人的社會組織

    越南金門人文化

    結論

    後記 “落地生根”:當前越南南部地區華人文化的轉變及其意義

    參考文獻

    INDEX 索引



    ?





    推薦序



    ◎【越南華人文化本土化的啟示】蔣為文�國立成功大學越南研究中心主任




      越南是一個多語言、多民族的國家,官方正式認定公布的民族共有 54 族,其中「京族」(越族)為主體民族約佔近九成越南人口。目前越南全國約有一億人口,其中源自中國的華族被認定是越南的少數民族之一,僅占全越南約 1%的人口。



      雖然中國人很早就有遷徙到越南的紀錄,然而因年代久遠或因人數有限,這些早期移民早已融入越南社會文化之中而難以辨識。目前,尚可藉由文獻或文化表徵來辨認的華裔後代幾乎都是從大明帝國時期以來陸續遷徙到越南的移民。這些中國移民在不同時期陸續遷徙到越南,也產生不同程度的越南化 (本土化╱在地化)。已經歷越南化的族群通稱為「明鄉人」,尚未完全越南化的族群在當代稱為華人並被越南政府歸類為華族。儘管華人被越南政府視為國內少數民族,但普通話則被視為外國語言。



      華族其實是複數族群的綜合體,主要包含來自中國,講廣東話、福建話、潮州話、海南話、客家話等五大語言族群。雖然這五種語言被中國政府視為「方言」,但他們其實互相無法溝通,在語言學上可視為五種獨立的語言。在越南,這五大族群常以「幫」(邦)自稱為廣東幫、福建幫、潮州幫、海南幫及客家幫。這五幫大約 20 世紀初之後陸續移居到越南,其越化的程度及保留族群母語及文化的程度也不同。其族群認同與國家認同亦隨不同情境而有所變動。總體而言,相較於「明鄉人」的越南化,這些較晚才遷徙到越南的華裔族群在某些程度上還保有族群母語能力及祖國中國的原鄉認同。也因強烈的原鄉認同而與當地社會產生衝突,造成越南舊政權曾於 1950 至 1970 年代採取明顯的排華政策。歷經超過半世紀越南政府的本土化政策,越南華人逐漸朝越南化的方向移動。本書主要作者阮玉詩主任透過多年的田調成果從文化學�文化人類學的視野探討越南華人的民間信仰的越南化歷程及其特色。其研究成果不僅讓台灣讀者了解到越南華人本土化的必然性及特性,也可以作為台灣制訂華人政策的重要參考。



      我和阮玉詩老師相識已有二十年。我於二十年前擔任樂安醫院贊助的樂安台灣研究獎助金的執行長。該獎助金專門贊助越南年輕學者撰寫與台灣有關的碩、博士論文。阮玉詩當年為第一屆碩士論文的得獎者,其優秀的學術表現令人讚賞。經過二十年的學術磨練,阮玉詩如今已成為越南胡志明市國家大學附屬社會人文大學文化學系的系主任,同時也是越南重要的華人文化研究專家。我相信他這本專書已對海外華人文化研究做出相當大的貢獻與啟發,在此推薦給中文讀者細細品味。



    作者序



      ◎越南有五十三個少數民族,其中包括華人。在越南文化中,特別是在南部地區,華人對經濟、社會和文化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與本國的許多其他地區相比,南方,尤其是湄公河三角洲,擁有多元開放的文化背景,是由越南、高棉、華人和伊斯蘭教占族四民族共同建造的文化區。經過三個多世紀的融合,華人文化並沒有融入當地的越南人文化,而是與越南人文化和高棉人文化並駕齊驅,發展成為一種獨特的民族文化。那麼是什麼幫助越南華人保持和發展他們的民族文化特色呢?在城市化、移民、科技衝擊和國際融合等諸多社會變革的當代背景下,越南華人的民族觀念和民族認同是否會一如往常?在促進跨民族文化交流的同時,越南南部華人社區採取了哪些策略來維護和弘揚民族文化?如何處理民族文化特色的建造與保護和社會大融合這兩個相反的因素?

     

      在越南華人經歷了漫長的遷徙、定居和發展的過程,社會變遷給他們帶來不少壓力,不過他們很靈活地用智慧來建造和栽培生活環境,許多有才華的華人在阮主和阮朝的正式認可和就業中獲得了經驗(Chen Ching Ho 2008;蔣為文 2013;Lee Khoon Choy 2013;Charles Wheeler 2015)。不幸的是,由於法國的殖民政策,這一立場在阮朝後半期逐漸發生變化。法國殖民政府對華人、明香人的分而治政策是他們逐漸被「推」離了越南人社區(?ao Trinh Nh?t 1924)。尤其是 1885年天津和 1930 年南京的印度支那殖民政府與清朝條約,將越南的華人直接置於中華民國的保護之下,儘管他們在阮朝的政策下更深層次上是「本土化」的(張文和 1956;Fujiwara Riichiro 1974;孫洪年 2014;向大有 2016)。



      1955 年,達到越、中兩國政府的協議之後,越南民主共和國政府(越南北部)實施了將當地華人視為越南公民的政策。同時,西貢吳廷琰政府根據 1955 年 12 月 7 日第 10 號令和 1956 年 9 月 6 日第 53號令,對華人實行強制同化政策。其政策受到當地華人的反應和反對,但它直接影響了華人的經濟實力(見 Tran Khanh 1997)。1975 年國家統一後,越南與中國的國際關係極為複雜,迫使越南華人被夾在兩方之間,甚至一度被認為是「第五縱隊」的。這引起近五十萬華人在 1977- 1980 年間離開越南(閱覽 Ramses 1991,頁 160;Chau H?i 1992;Yuk Wah Chan 2013)。許多人開始懷疑他們對越南的愛心和忠誠。當越南於 1986 年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並於 1991 年實現越中關係正常化後,這些創傷性事件逐漸減少。現在已經為華人參與越南重建提供了便利,已成為吸引外資、發展國際貿易的重要橋樑(Tran Khanh 1997;Hu?nh Ng?c ?ang 2011)。經濟的繁榮標誌著文化深度融合的一步;它逐漸影響到風俗禮儀,使社會禮俗制度也發生了變化。本研究調查、分析和評估華人在教育、語言、信仰-宗教和節日等方面的社會禮儀制度的變化,以識別和評估當前時期越南華人社區的文化融合過程。



      越南華人研究在越南和國際學術界並不是一個新問題。在越南,許多研究人員比如 Tr?n Khanh Hoa(Chen Ching Ho)、?ao Hung、 Chau Th? H?i、Tr?n Khanh、Phan An、Hu?nh Ng?c ?ang 等等在他們的著作中闡明瞭對越南華人移民、定居和發展各個階段的歷史問題的研究。社會文化方面也有 V??ng H?ng S?n、Di?p ?inh Hoa、S?n Nam、 M?c ???ng、Phan Th? Y?n Tuy?t、Tr?n H?ng Lien、Lam Tam、Tr?n Ph?ng Di?u、Nguy?n ??c Hi?p、Vo Thanh B?ng、Nguy?n Cong Hoan、 Nguy?n Th? Nguy?t、Nguy?n Ng?c Th?、Phan Th? Hoa Ly 等作者的重要貢獻。然而,這些研究者的作品要麼側重於歷代移民、定居和融合的歷史過程,要麼側重於華人在越南的經濟和文化貢獻,但一直沒有透過禮俗生活來研究湄公河三角洲的華人文化。國際作者非常多樣化,可分為三組。第一個是研究越南華人社區的移民、貿易、定居和發展歷史的小組,通過地區、貿易港口、城市地區、比如 Fujiwara Riichiro (芹澤知廣)、李塔娜、向大有、蔡志祥、蘇子、周勝皋、李慶新、蔣為文、Nola Cooke、Yuk Wah Chan、Claudine Ang、Charles Wheeler、 Danny Tze Ken Wong、Lee Khoon Choy、Chee Kiong Tong 等人。第二個是研究戰中和戰後時期越南華人問題的小組,特別關注歷史、政治和外交問題,其中不少人討論了華人在越中關係中的夾心地位和戰後移民問題(1970-1980 年代)。他們包括 Robert S. Elegant、Thomas S. An、Benoit, Charles、Chang Pao-min、Ramses Amer、Tracy C Barrett、 Melissa Cheung、Thomas Engelbert 等人。第三組主要研究越南華人歷史文人及其他們的著作和社會貢獻,比如鄭永常、陳益源、許怡齡、劉玉君、李貴民、陳正衡、牛俊凱、周旭強、嚴艷、夏露等人。



      我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湄公河三角洲地區的華人禮儀,假設經過三個世紀多次歷史變遷的華人社區已經學會最大限度地提煉和保留傳統禮儀和習俗,他們認為這是一種精神支柱,可以幫助他們以積極的方式積極融入越南社會,一方面幫助他們在精神和禮俗生活的許多方面保持和發展自己的民族認同,另一方面可以靈活打開一些禮俗的內容和環節,以促進民族文化交流。有了這個選擇,湄公河三角洲的華人繼續堅持在神權支配下組織他們的生活方式和社會行為的實踐知識的傳統,認為這是對個人和社區責任進行調節的有效方法。在華人禮俗活動的結構中,家庭環境中的禮儀和習俗是個人道德和生活方式教育的據點,而社區環境中的相同活動則促進了民族意識、民族認同培養和跨民族文化交流。



      本書收錄了十篇關於湄公河三角洲華人禮俗文化的獨立研究論文。從道德教育、宗教信仰、廟會、節日等方面展開,筆者力圖勾勒出華人社區在當地的古今文化生活途徑與智慧。由於本書各章是越南華人文化同一主題的獨立文章,在不同的文章中難免會多次提到一些理論觀點或一些宗教習俗和節日。James L. Watson(1985)的「標準化」(orthopraxy)觀點,Prasenjit Duara(1988)的「疊加神靈」觀點, Donald Sutton(2007)以及其他學者的「正統化」與「偽正統化」觀點,Adam Seligman 與 Robert Weller(2012)的透過儀式創造共用經驗來跨越界限的觀點等在各篇文章中經常使用。第一篇論文,《越南湄公河三角洲地區華人家庭與社區的教育》,討論了華人家庭和社區中道德禮儀教育的現狀及其對該社區社會文化等方面上的效應。第二篇論文,《天后信仰在越南南部的傳播及特點》,描述了作為華人神靈和文化代表的天后信仰如何傳播到湄公河三角洲及其對當地社區精神文化的影響。第三篇論文,《「天后上天與回家」:越南金甌華人天后信仰的變遷與在地化》,作者通過一個具體的廟會,探討了當前華人社區如何將傳統文化作為社會資源,如何利用社區的智慧來適應當地背景和促進民族間的交流。第四篇論文,《越南金甌督河鎮漁民社群的天后信仰》,論述了湄公河三角一個漁港的天后信仰,其中作者指出了不同種族和背景的人是如何被信仰束縛的,並指出該信仰的海洋性在某些情況下會重新發揮作用。第五篇論文,《正邪之辯:越南客家人天后信仰中的「內祖外聖」結構》,論述了在華人各方言共同體和社會整體融合的壓力下,越南客家人調整了原有的傳統祖師崇拜,疊加了天后、關帝信仰,用文化正統的觀念強調了社區間的關係和相同點。第六篇《關帝在越南》,研究關帝信仰如何傳播到越南,如何在越南文化中接受歷史文化的滲透,成為越華文化交流的象徵。第七篇《越南海南華人的昭應英烈崇拜》,聚焦 1851 年發生在越南的事件和昭應英烈崇拜的形成,成為越南和東南亞海南華人社區的身份象徵,同時強調其崇拜反映了海南華人在越南社會中的堅持和奮鬥精神。第八篇《越、華文化之交叉與融合:越南南部地區傳統中的土地神信仰》透過越南土地神崇拜與華人財神的結合,探討在當前越南社會中華、越文化交流的方向和特點。第九篇《越南南部華人文化傳播與變遷:明月居士林》探討廣東潮州人民間信仰機構明月山社帶入越南,在越南社會文化的影響下成為當今的佛教教派:明月居士林。最後,第十篇《越南金門人與他們的社會》研究胡志明市金門華人社區在當地福建社區的掩護下和在跨國關係的背景下尋找自己的一個位置來塑造該社群的身份和文化認同。



      衷心感謝越南胡志明市國家大學附屬社會科學與人文大學、哈佛燕京學社、哈佛大學亞洲中心和波士頓大學為作者完成這些研究創造良好條件。衷心感謝各機構、部門、當地華人協會、華文學校、寺廟董事會、以及受訪者熱情配合、提供訊息、就研究問題發表意見。作者還要感謝參與在線調查與該主題相關的問題的參與者以及為研究提供重要訊息的同事。同時,作者也衷心感謝台灣國立成功大學越南研究中心和蔣為文教授對本書的編輯出版。由於知識和研究範圍的限制,本書難免存在不足或者錯誤,望廣大讀者提出意見,以便作者日後有機會補充和修正。



      此致。

    ?
    胡志明市 2021年 6月 2日

    阮玉詩(胡志明市國家大學附屬社會科學與人文大學) 電子信箱:ngoctho@hcmussh.edu.vn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