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在1988年赴法國留學,先學習法文為往後攻讀電影學位準備,1990年考上巴黎第八大學電影系,開始唸人生中第二個大學電影文憑。在我選修Claudine Eizykman所開設的實驗電影課程中,我所面對的法國第一個期中考就是米開斯的《馬戲團隨筆》(Note? son the Circus , 1996),老師用16釐米膠捲放映完後,進行筆試。我認識米開斯的電影是從大學期中考開始的。面對米開斯的作品,那個電影視覺衝擊與感動至今依然難忘。
?
在1995年巴黎龐畢度藝術中心為電影百年的活動所策劃的「日記電影」(le je filme)專題展,我把這個影展所涉及的特殊日記電影的觀念製作成專題,介紹在台灣的《電影欣賞》刊物上,其中有些文章是對於米開斯的討論。我對米開斯的譯介在台灣算是非常早的。在1995到1996年間,我有機緣進入巴黎美國文化中心,擔任電影與藝術展覽部門助理。在近一年的助理期間,與眾多的美國藝術大師們一起工作過,當然在那期間也數度與米開斯有交集。當然,我那時是巴黎美國文化中心電影與藝術部門的小助理,陪著顏.博飛(Ya n n B ea u va i s)先生與米開斯他們所準備的各種米開斯作品在法國映演展出,我是在一旁陪著大師們的幫手。那是我結識米開斯本人的開始。之後,我更常在法國各美術館與展覽看米開斯的不同作品及遇見他本人。
?
在1996年之後,米開斯常常往返紐約巴黎,巴黎展覽很多是他以longstay的方式住在巴黎,在重要的展演活動、電影院、街頭皆會看到他的身影。在那個時候,他的作品也交給Agnes b的藝廊與Light Cone代理。可惜我並沒有一台隨身D V 拍下與米開斯的每一次交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