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區政新角度
  • 定價64.00元
  • 8 折優惠:HK$51.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一個樸素的道理

一個樸素的道理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3235088
吳雅蓉
聯合文學
2023年1月19日
127.00  元
HK$ 107.95  






ISBN:9789863235088
  • 叢書系列:聯合文叢
  • 規格:平裝 / 288頁 / 14.8 x 21 x 1.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聯合文叢


  • 文學小說 > 華文創作 > 散文











    她靜靜寫著身體之事。

    寫著寫著寫著,

    那些難以承接的,也就沒那麼難以承接了。



      ▌本書入圍第十七屆臺北文學獎年金類



      ▌蔡素芬專文推薦——

      雅蓉八個月大時患上小兒麻痺,可以想見成長的過程接受了多少異樣的眼光,她必須抵擋那些眼光,在學習過程中克服身體的困境,與消化那些眼光所帶來的內在質疑。正是質疑所以反思。在這本散文集,我們看到一位受到身體限制的敏於學的小女生,逐漸發展成思考纖細縝密的作者。透過自身的遭遇與處境,為身障者發出理性的心聲,及描繪理想環境藍圖。有別於一般書寫身障經驗的著作。雅蓉在情感之外,更論述了身障的形體與內在概念。



      ▌陳芳明——

      她觀察這個世界很久了,承受過各種眼光,但她不寫「痛」來博取同情,而是努力掙脫出一切框架與限制,自信地看待自己,也自信地看待這個世界。我相信她的文字能帶來很大的衝擊。



      ▌楊照——

      作者與想要寫的東西真誠相繫,沒有太過頭的自我憐憫,亦不流於說教,而是溫厚、真實地處理自己和環境之間的關係。



      一個障礙者是如何長大的?

      面對障礙,幼嫩的身心,得先學會適應「殘」,適應輔具和疼痛,然後是桎梏的環境、刻板的觀念,還有那些窺奇、質疑、訕笑或嘲弄的眼色言語等等等等。是這樣長大的。這樣的長大,難免傷瘀處處,也難免活得搖搖晃晃。

    然後,時間經過。



      然後人總是得嘗試著自己躍升自己,別讓那些傷瘀枉費了,別枉費了獨一無二的此生。



      這本散文集,作者以感性筆調開篇,記憶之流,逆溯洄游又順行而下,幼時的寂寞凝視,彷彿定調了她的其後,世態情貌、人我關係乃至日常細節,在諳於冷靜的她的注視裡,化作光影翕動的景深一瞬;論及障礙議題時,則施以理性筆鋒,探入本質,融會各式文本,藉由不斷的詰問再詰問,意圖透析殘與非殘之間的諸般困局,以達致更深刻的理解與體諒。



      即便肉身受限,透過文字的足履,作者一步一印,盡可能地趨近她心中想望的散文版圖──那裡,有不說破、不說盡、留有餘地餘味的情意;那裡,展示著多樣敘事手藝,形式與內容,呼應變化;辨析說理,可以鋒利,卻也願意守住溫厚。



      她靜靜寫著身體之事、寫著內在幽微、寫著人性的虛弱,那是她的遊戲之道,專屬於她的旖旎與奇魅。



      全書架構,分為兩輯,以及後記一則。



      【輯一】

      此輯寫童年印象,寫學生時代,也寫旅行,寫生活中的漣漪與撞盪,寫自己的疲憊沉痾、想望追求以及對於人生的凝視、質疑與想像。



      【輯二】

      針對「障礙」議題進行思索與詰問──以文學的方式。



      此輯所收錄的六篇文章,既是各自獨立的,亦可將它們視為環環相扣的一整套文章。



      〈一個樸素的道理〉:從蒙田的偶遇說起,談畸形,談殘與非殘,揭示「同樣都是人」的核心命題。其後的五篇文章,處理的議題指向雖不同,但皆將與本文所提及的概念彼此牽連,遙相呼應。



      〈我們的舞步〉:寫盲人。以盲眼朋友的觀影經驗為經,以波赫士的智慧為緯,交相織就對於盲的想像與思量,化入日常行動,便是一場默契的共舞。



      〈局外人〉:寫聾人。一則企業詐欺案的報導,一段從生理構造的角度所剖析的「聽」與「說」之間,一部以導演自己的聾人父母為主角的紀錄片,逐次探見關於「聽」的本質與真諦。



      〈太多寂寞〉:以鄭清文短篇〈校園裡的椰子樹〉為文本,鋪展一場作者與小說女主角(上肢傷殘者)的對話。兩名障礙女子的對話,談愛情,談寂寞,也談人生。



      〈絮叨〉:啟發自羅蘭.巴特《戀人絮語》。全文以「言語」、「語詞」乃至「句式」及其背後的刻板觀念為闡述重點,牽領讀者潛入障礙者的幽微心境,窺見刻板的觀念和語詞所烙下的深度傷痕,爬梳殘與非殘之間的不解與誤解。



      〈另一種城市〉:結合想像之筆與現實的叩問,勾繪「無障礙環境」藍圖。敘事脈絡,參酌卡爾維諾《看不見的城市》,並融入CRPD所倡議的無障礙理念,讀者在穿行漫遊不同城市之際,或能看清所謂理想城市的真正面目。



      【後記】

      收錄〈倖存者〉一文。



      本篇敘事方式,採雙線並陳,一條敘事線是擷取小兒麻痺症的相關歷史事件,另一條敘事線則是作者個人的生命經歷。半個世紀以後,在台灣這塊土地上,或許將再也找不到任何一名小兒麻痺症的倖存者,沒有了,不見了,悉數消逝為塵埃──唯有文字,尚能留存幾許曾經的倖存者之聲罷?



    得獎紀錄



      本書曾以《鐵鞋踏破》入圍第十七屆臺北文學獎年金類。



    ?


     





    推薦序�不囿於形的探見�蔡素芬



    【輯一】

    我凝視



    讀帖

    何妨

    那張臉

    MAY DAY

    北國的夏天

    兩個男孩



    老子曰

    如果



    【輯二】

    一個樸素的道理

    我們的舞步

    局外人

    太多寂寞

    絮叨

    另一種城市



    【後記】

    倖存者

    ?





    推薦序



    蔡素芬〈不囿於形的探見〉




      一個樸素的道理,也是一個人存在的必要基本權利,不論外形的異同,做為人的內在,思想、情感,都是對等的存在。



      雅蓉八個月大時患上小兒麻痺,可以想見成長的過程接受了多少異樣的眼光,她必須抵擋那些眼光,在學習過程中克服身體的困境,與消化那些眼光所帶來的內在質疑。正是質疑所以反思。在這本散文集,我們看到一位受到身體限制的敏於學的小女生,逐漸發展成思考纖細縝密的作者。透過自身的遭遇與處境,為身障者發出理性的心聲,及描繪理想環境藍圖。有別於一般書寫身障經驗的著作。雅蓉在情感之外,更論述了身障的形體與內在概念。



      第一輯偏重成長歷程,與病共融,字裡行間透露沉澱過的心情,以澹靜的眼光反芻外在的眼光,做了反觀察,在被他人凝視中,也內化為凝視他人。這種凝視聚集層疊著對外在環境的感受,深刻而帶著安靜的批判性,以呈現和對比隱約透顯世俗對於身障者的態度,點出背後複雜的社會成因和教養。〈那張臉〉裡哲學教授彼得.辛格與律師海麗葉,對殘疾嬰兒生存權的辯論,及大江健三郎對缺陷者生命的對待,都引人深思;〈兩個男孩〉裡,一個善解人意的男孩對比童稚無知直覺反應的男孩,童稚之語或許聽者心裡有些受傷,但這種受傷也許從幼年同學的嘲笑作弄始就已履見不鮮,因而無需強烈的情緒,呈現與對比即是一個最強的隱喻:身形的障礙在某方面需要幫忙,卻大多時候需要單打獨鬥。



      雅蓉從小學二年級起,學習各種才藝,不但全力以赴,還奪得好成績。家人期望她將來有一技之長謀生,但她超越這一切為身障者謀生能力的訓練,表現出聰敏好學,好強,有主見的心性,不肯受身體的障礙囿制。這一輯裡有多篇表達生活情感,血肉之軀想在限制之中不打擾他人的活出自己的風格,對世俗眼光的領受,涵養出一種平靜的心境,在〈何妨〉這章引蘇東坡的〈定風波〉闡述心境;與身體的不便對抗,與世俗眼光對抗與承受,心路崎嶇,最後都希望能轉化為回看來時路,也無風雨也無晴的境地。



      因為缺陷,所以想像如果能夠不缺陷,生活或行動會是什麼境況?雅蓉對「足」的意義與功能深加鑽研與想像,藉老子說「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開啟對足的各部名稱與功能的解析,試想,成天足行於外如你我者,又何能如此詳析足之意義。她所擴展的不止於對足的認知,還有運用腳足可達到的理想生活;享受騎車之樂,沿海濱欣賞山海;踩踏沙灘海水,感受細沙與水浪。然而當能行走的我遇到坐輪椅的我,兩相關照,外在的完形與內在的我相遇,彷彿隔岸,卻延生意義,她在第一輯的最後註腳,「此岸,自有此岸無可取代的旖旎與奇魅,再怎麼無法脫身的,都能有軀殼以內的—遊戲之道。」正是她的內在不受形限,內斂為文字邀我們體驗她的旖旎與奇魅。在第二輯裡,所提出的問題,更見出雅蓉一絲不苟的思辨性。



      由個人遭遇的感性抒發,到對有同樣身形缺陷者的觀察與陳述,第二輯談到畸形者、盲者、失聰者、侏儒等等,細究相關病情與遭遇,藉以闡述對身體障礙者的身心看法,可以說是推己及人的不只看到自身的處境,也為同樣受身障限制的人發出聲音。她要申張的是,不能以身障去等同於內在,每個人都是需要受到尊重的個體,對於身體不便的人,社會應該建立起方便的環境,讓身障者有無障礙空間,而不是因障礙環境「造就」了障礙者的辛苦。



      對於理想的身障環境,雅蓉在〈另一種城巿〉裡傾心描繪了同理心的重要,理想的他城是「不同身體條件的人,有不同的安居的方式。城巿的核心態度,必須是『在乎』。這座城,是真心的在乎它的居民。」若把這篇的?述也視為安靜的批判,我們就知道雅蓉隱於精準穩健詞藻間的,是為無障礙空間請命。



      文章中凡有妳我對話的,都可視為內在的自我對話,抽開自我距離,以對視對談辨析問題,這樣的文學技巧,變化?述,生動問題的多面性。



      後記的〈倖存者〉在?述成長的心路歷程間,也穿插小兒麻痺症的發生與治療進程,有意交代這個疾病的歷史,至此,已了解雅蓉寫這本書的企圖不僅是記?成長的切面,更是為同樣罹患小兒麻痺及身體有缺陷者,釐清所來徑及可對應的方式。或許她無意給予意見,但文章透露出了對待自身與環境的內在心靈與態度。



      讀雅蓉的作品是在幾年前的文學獎評審閱稿中,對於她細膩的觀察點留下深刻印象,那時受惠於了解應站在身障者的視角看環境。如今她反覆沉澱,淬煉出這樣一本情思肆放,思路嚴密的作品,每一篇?及他者與疾病,或引用文學作品的篇章,都可見她下足了功夫詳讀資料,轉化為縝密的?述。所談雖身形障礙面對的各種困境,卻也可以說是脫形而出,以理性思辨探見身障者的處境與可能的對應態度,情感和思考是越形而上的,凝練為文學性的語言,具有她個人獨特的風格。她在成為文學創作者之前,已做了長久的準備。這本散文集是她的成績,應受到喝采。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