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比利戰爭【完整新譯本】
  • 定價117.00元
  • 8 折優惠:HK$9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瘋狂解析:從社會認知一次搞懂,憂鬱、躁鬱、思覺失調症等現代精神疾病的致病因子

瘋狂解析:從社會認知一次搞懂,憂鬱、躁鬱、思覺失調症等現代精神疾病的致病因子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9650118
理查.班托
鮑曉萱
群學
2023年2月08日
293.00  元
HK$ 278.35  






ISBN:9786269650118
  • 叢書系列:GAZE 凝視系列
  • 規格:平裝 / 832頁 / 14.8 x 21 x 3.9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GAZE 凝視系列


  • 人文社科 > 心理學 > 概論











    挽救失控的生物精神醫學,臨床心理學的劃時代之作

    剖析致病的多重成因,破解社會對精神病的迷思與污名



      ★2004年英國心理學會年度好書



      「幻覺就像1950年代的同性戀者,它們需要被解放,而非治癒。」──馬呂斯.羅姆(林堡大學社會精神病學教授)



      「瘋狂並不非得被認為是一種疾病,何不把它當作一種近乎突然的性格轉變?」──維根斯坦



      精神病的原因是什麼?

      其病因是否只有特定幾種?



      這問題困擾了學界許久,隨著腦科學的演進,眾人似乎總算找到了答案。例如,思覺失調症被認為與多巴胺過量有關,而抗精神病藥藉由阻斷多巴胺的接收,則有助於緩解症狀。



      然而,這種生物醫學式的研究�診療,除了遇到部分患者用藥無效的問題之外,腦內化學物質的濃度變化究竟是原因還是結果,學界始終沒能取得共識。



      更重要的是,我們看待精神疾病的方式,是否真的只能把它與大腦損傷劃上等號,進而認定病患的行為「無法理解」、「缺乏意義」,其行為只是神經或基因缺陷的產物?



      本書作者Bentall從臨床經驗出發,提出一套結合生物學、心理學與社會科學的精神病理論。由於大腦會根據接受的刺激來適應環境,腦內異常很可能是反映出患者的負面經驗,而未必是先天病變。事實上,童年的家庭關係、環境壓力及創傷,都是導致個人認知及情緒功能失調的社會心理因素。本書進而以社會腦假說(social brain hypothesis)指出:憂鬱、躁鬱,以及思覺失調症的幻覺、妄想,都與社交上的困擾有關。透過介紹「檢測不同心理功能」的實驗,讀者能夠很容易瞭解各種病症的風險因子。



      近年,重大司法案件的精神鑑定及判決結果,往往導致輿論兩極化。而本書強調瘋狂從來就不只與生理因素有關,而是有心理及文化上的面向,這點恰恰能讓我們反思:社會應當如何對待精神病患?倘若藥物並非精神病的唯一解方,是否能從談話、認知、行為著手?正常與瘋狂的界線,又是否如此涇渭分明?《瘋狂解析》期盼邀請讀者一起思索這些問題。



      【小辭典】

      .精神病(psychosis):或譯為重度精神病,與精神官能症(neurosis)有所區別,兩者合稱為精神疾病(psychiatric disorder)。精神官能症,包括強迫症、焦慮症、恐慌症等等,相較之下較為輕微,而患者則仍能保有現實感;反之,精神病如思覺失調症、妄想症、重鬱症或躁鬱症,在發作時會讓引發幻覺或妄想,亦即喪失辨識現實的能力。本書的討論主軸基本上聚焦於「精神病」。



      .思覺失調症(schizophrenia):舊譯「精神分裂症」,特徵為妄想、幻覺、思維及溝通障礙。埃米爾.克雷佩林將其命名為「早發性痴呆症」,後被尤金.布魯勒修正成此術語。患者思考的邏輯往往顯得鬆散、喪失關聯性,又或者是,聽到不存在的聲音與他對話。根據本書,幻聽及妄想這兩大現象,與語意記憶、換位思考(心智化)與記憶源檢測等心理層次上的功能失調有關。



      .躁鬱症(manic depression):此為舊稱,現已改稱為雙相情緒症候群(bipolar disorder),與單極性憂鬱症(unipolar depression,或稱重鬱症)是成對的概念,後者只鬱不躁,前者則會在兩種情緒之間擺盪。兩種疾病都始於負面的自我觀感,差別在於:重鬱症患者會由於「反芻思考」及「內在化歸因型態」而陷入鬱期的惡性循環,但躁狂患者卻會藉由從事刺激亢奮的活動,來避免讓自己憂鬱。據學者估計,在躁鬱症確診者當中,曾經歷幻覺、誇大妄想或偏執妄想的人,分別高達15%、47%、28%。此類患者高比例具有幻覺或妄想等症狀之事實,也再次動搖了現代精神醫學之根基,亦即相信思覺失調症與躁鬱症是兩種獨立的疾病。



    本書特色



      ●作者兼具臨床醫師與研究者的雙重角色,問診經歷豐富,對個案的描繪生動且充滿人性。本書亦整合了豐富的實驗或心理測驗之相關文獻資料,真正將「心理學」帶回精神病研究。



      ●點出精神病患多半具危險性的迷思,對醫療化、乃至於「治療」的必要性,進行了反省與自我批判,而跨文化的視角也使本書並未落入西方中心論式的科學論述。



      ●思索藥物治療的有效性與必要性,並提倡將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當作並行方案或替代選項。對於精神困擾者及他們的照顧者而言,本書對於改善症狀之道,提供了不一樣的出路。



      ●打破情緒�理性的二分迷思,指出情緒與認知實際上密不可分。對於理解以「情緒過度」或「缺乏情緒」為特徵的諸多精神病而言,這點至關重要。



      ●反對忽略心理及社會成因的「生物化約論」,但不反生物學。花費大量篇幅與神經科學或生物化學的文獻對話,讓本書成為跨學科溝通平台的實踐,同時,也納入了哲學、人類學與社會學等學門的討論主題,例如「自我」的概念。



    各界讚譽



      吳易叡(牛津大學衛康醫療史研究中心博士、成功大學全校不分系學士學位學程副教授)



    專文導讀



      王浩威(精神科醫師、作家)

      許皓宜(諮商心理師、作家)

      吳易澄(杜倫大學人類學博士、新竹馬偕醫院精神科醫師)

      李舒中(長庚大學醫學系人文及社會醫學科助理教授)

      黃從仁(臺灣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劉同雪(輔大臨床心理學系系主任)

      謝伯讓(臺灣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齊聲推薦



      「瘋狂這一回事,反映出人類在建構自己的世界時,所有的恐懼心態。從一開始非我族類的態度,到視為另一個世界的旅程,甚至像榮格這樣視之為原型的生活狀態,其實是整個人類反思的過程。在這本《瘋狂解析》裡,我可以看到這反思還有很遙遠的路,但也可以反省我們自以為是所謂正常的人類,其實在歷史的角度看來往往是相當荒謬的。」──王浩威(精神科醫師、作家)



      「疑似有躁鬱症的科學巨人牛頓曾說:『我可以計算天體的運行軌跡,卻難以估量人們的瘋狂。』無獨有偶,曾經重度憂鬱的臨床心理學巨擘Richard Bentall在他這本大部頭的科普著作中,旁徵博引地闡述三個觀點:瘋狂與理智的界線模糊、瘋狂難以清楚分門別類、瘋狂的成因並非只是單純的生理異常。Bentall教授的這本《瘋狂解析》帶領讀者反思當今主流精神醫學的觀點與治療方式,振聾發聵地探討何謂心理異常。如果您有興趣從多元角度了解心理疾患,請跟著本書一步步解析瘋狂!」──黃從仁(臺灣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本書詳細爬梳西方醫學如何理解/面對精神疾病的路徑,兼具歷史縱深、文化敏感與哲學思辨,讓讀者了解精神疾病的複雜面貌,以及醫療不斷持續革新的歷程。作者的受苦經驗亦成為本書深度同理疾病與反思治療的養分,使其書寫在治癒與解放之間具備一種理性的平衡。──吳易澄(杜倫大學人類學博士、新竹馬偕醫院精神科醫師)



      十九世紀末,德國精神病學家克雷佩林主張「根據症狀來分類精神疾病」,現代精神病學也以此奠基。然而,如此的分類方式是否正確?各種看似不同的精神疾病,是否真能清楚劃分?所謂的精神「正常」與「異常」,又是否真有明確的界線?英國的臨床心理學家班托將以批判的角度,帶你省視並動搖精神病學的歷史與根基。──謝伯讓(臺灣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班托解開精神疾病的神秘面紗,並將精神病患放回應有的位置,他們不過就是普通人罷了。」──亞倫.貝克(Aeron Beck,美國精神科醫師、賓州大學精神醫學名譽教授、認知治療法之父)



      「撼動了精神醫學思想的地基。」──奧利佛.詹姆斯(Oliver James,英國心理學家、暢銷作家)



      「改變時代的研究里程碑……充滿勇氣、調查詳盡且容易閱讀。」──蘇格蘭週日報(Scotland on Sunday)



      「充滿洞察與人性。」──週日時報(Sunday Times)



      「探究瘋狂的全新觀點……這本書將會開創精神醫學與心理學領域的新世代。」──英國獨立報(Independent)



    ?


     





    導讀 不可知論者之知�吳易叡

    譯者序

    譯詞與體例說明

    亞倫.貝克教授推薦序

    作者自序

    ?

    I. 造成我們誤解瘋狂的源頭

    第一章 埃米爾.克雷佩林的宏大主張

    現代精神醫學理論的起源

    ?

    第二章 後克雷佩林時代

    精神疾病分類標準取徑的演化史

    ?

    第三章 診斷分類的大危機

    我們如何發現標準診斷系統缺乏科學性

    ?

    第四章 愚人之金

    精神疾病診斷為什麼失敗

    ?

    第五章 瘋狂的界線

    為何理智與瘋狂的界線並不存在

    ?

    第六章 他們與我們

    作為一種文化系統的現代精神醫學

    ?

    II. 更完整的靈魂圖像

    第七章 生物學的意義

    精神病、大腦與「疾病」的概念

    ?

    第八章 精神生活與人性

    瘋狂和社會腦

    ?

    第九章 瘋狂與情緒

    人類情緒與精神病的負性症狀

    ?

    III. 瘋狂群像

    第十章 自我的病理學與憂鬱

    重度精神疾病中,重要的核心心理過程

    ?

    第十一章 繽紛的躁鬱

    躁狂心理學

    ?

    第十二章 異常態度

    妄想信念的心理學

    ?

    第十三章 偏執妄想的世界觀

    走向統一的憂鬱、躁狂與偏執狂理論

    ?

    第十四章 現實的幻象

    幻覺心理學

    ?

    第十五章 瘋狂的語言

    精神病患的溝通障礙

    ?

    IV. 原因及其結果

    第十六章 事情遠比表面複雜

    精神病的不穩定性,以及精神疾病分類之謎的解答

    ?

    第十七章 從搖籃到精神病院

    從人類發展觀點來考量精神病

    ?

    第十八章 生活的試煉

    生活經驗如何塑造瘋狂

    ?

    第十九章 瘋狂與社會

    後克雷佩林精神病理學的部分含義

    ?

    附錄│技術與科學術語

    機構譯名一覽

    註釋

    索引





    導讀



    亞倫.貝克教授推薦序




      邁入21世紀,許多人對於重度精神病的看法有了徹底轉變。無論是思覺失調症、精神病或重度精神疾病,看待這些疾病方式的人性化趨勢正在浮現。相較於以大腦化學物質異常或解剖學上的病變來界定思覺失調症這種較為機械化的視角,新的研究取徑則將患者視為一個完整的人,認為他們只不過是被一些心理困擾所糾纏,但他們自己其實也擁有能改善困擾的資源。這種「新的視角」可與目前流行的生物學典範做比較,後者強調患者在神經化學上的失調與解剖學上的缺陷,這尤其帶來一種「病患只是被動接受治療的人」之印象。儘管實驗室測試、腦部掃描與法醫學的進步,讓我們對神經基質有進一步瞭解,也提供了各式各樣的新藥,但精神病患與一般人之間的疏離感卻完全沒有改善。



      由理查.班托(Richard Bentall)主導的近期研究,將患者帶回人性的主流。他與他的同事指出,看似神秘又難以理解的精神病症狀,其實到頭來只是許多一般人日常生活經驗的延伸。患者表現出的奇異極端信念,其實在一般人身上也看得到。在年輕人之中,相信讀心術、透視能力與外星人佔領地球的信念尤其普遍;還有許多民眾相信上帝、魔鬼與外星人曾經與他們對話。有嚴重精神困擾的患者,他們的「怪異」想法可說是反映出某些大眾的同類想法。然而,當這些信念主宰了個人的思維系統,尤其是患者對自身經驗的詮釋時,就成為了一個大問題。從人性與主流心理學的架構出發,我們始能理解這些信念。再者,所謂的「負性症狀」可被理解為個體抽離於高壓環境的自然機制。藉由淡出(disengaging),患者試圖把造成他們妄想與幻覺的刺激物隔絕在外。某種程度上,抽離意味著患者的一種「自暴自棄」,因為他人早已放棄了他們。



      與此同時,班托團隊進行的開創性研究,不僅對於使用認知治療法來治療思覺失調症有濃厚的興趣,也有許多成功改善患者症狀的嘗試已然問世。班托的研究成果所激勵的一部分新研究取徑,將患者視為促成自身改變的能動者,而非如過往的一般看法,把患者視為被動消極的治療接受者。再者,在班托的理論之中,「患者亦凡人」的信條,是能夠提供患者理解、甚至克服自身痛苦與不尋常經驗的一套基本架構。



      身為精神病心理學的一名權威研究者,班托確實夠資格擔起重任,來解釋此這套嶄新的研究取徑,同時,讓受眾跳脫學院框架,使更廣泛的一般讀者也能閱讀。他的研究取徑解開了精神疾病的神秘面紗,並且讓病患與一般人的定位關係變得更加適當。藉由扭轉這個社會「不把患者當人看」的傾向,班托抽絲剝繭,將患者與一般人關聯起來,指出雙方其實並無二致,即使表面看來如此不同。對人性如何轉變深感好奇的讀者,特別適合閱讀此書。本書亦特別適合深受精神疾病所苦的患者、這些患者的親屬,或治療他們的專業人士。



      就如希臘神話中傳奇的忒修斯(Theseus)蜿蜒曲折地解開米諾斯的迷宮(Labyrinth)一般,班托在他個人職涯及私人生活中,也遇到了許多的障礙,人生乖舛曲折不斷。當他面對並解決了一個問題之後,其他問題仍接踵而至,而他過關斬將,一一解決問題。就如忒修斯一般,他一路竭盡其力,斬妖除魔──精神疾病──在本書中,班托告訴讀者,他是如何理解、甚至徹底剖析精神疾病。

    ?
    Aaron Beck

    (賓州大學精神醫學系名譽教授、認知治療法之父)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