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是從1925年日本已經統治臺灣30年開始,描述一連串反日的事件,包括二林事件、中壢事件、農民組合活動情形、文化協會的分裂前後、到大湖事件,最後則以1929年的212大檢肅結束,前後只有四、五年時間;其中還以倒敘方式提及1903年的詹惡事件和1913年的羅福星事件。諸多歷史史實,作品以劉阿漢和劉明鼎父子前後貫穿各種驚濤駭浪的場面,而燈妹則扮演了穩定的力量。另外有一位導師型人物,他是來自長山的邱梅,給了劉阿漢一家不少的幫助。另外對於「三腳仔」亦著墨甚深。
劉阿漢是本作品裡最重要的英雄角色,象徵臺灣人的傲骨精神。由於這部作品寫作的時間點和鍾肇政的《滄溟行》相差不久,也都描寫農民運動,但是兩位作家對於日本執法者的態度非常不同,可能與他們分屬戰後第一、二代的經驗有關。 這部作品是三部曲中最晚寫的,為求忠於歷史場景,使用了大量的客家話和日語,這些語言夾雜的現象,造成今日讀者閱讀的困難,卻是反映當時的臺灣知識分子說話的實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