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地圖+地圖創意遊戲 (附行旅世界地圖包)
定價650.00元
8
折優惠:
HK$520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衝突或融合,地緣政治的民族解答:世上所有紛爭的燃點,不是國與國,從非我「族」類視角,才知戰火何以難熄。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251331
山中俊之
黃筱涵
大是文化
2023年3月27日
160.00 元
HK$ 136
詳
細
資
料
ISBN:9786267251331
叢書系列:
Biz
規格:平裝 / 368頁 / 14.8 x 21 x 1.9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Biz
分
類
人文社科
>
國際關係/外交
>
地緣政治�外交
同
類
書
推
薦
南亞頑疾:喀什米爾衝突之謎(1947—1974)
海洋地緣政治入門:世界史視野下的海權爭霸
中國外交論
百年變局裡的歐盟:疫情治理與經濟外交
國家力量決勝點:歐盟情報專家Pedro Banos透視全球,地緣政治必備生存指南
內
容
簡
介
◎同樣是多民族國家,新加坡被譽為融合典範,緬甸卻不斷爆發人道危機。
◎中國明明由五十幾個民族組成,中共政權為何就要打壓維吾爾族跟藏族?
◎土耳其少有基督徒,希臘幾乎沒有伊斯蘭教……因為宗教也是一種「民族」。
你能解釋甚麼是「民族」嗎?跟「國家」的形成條件有何不一樣?
為何一個民族會分裂成很多國家?例如波蘭、捷克、俄羅斯都屬斯拉夫族,
彼此未必是兄弟之邦,反而有滅國之恨;
或者雖然大家同屬一國,內部卻存在好多好多民族,像是
印尼有超過三百個民族,包括爪哇族、馬來族、巽他族等,
乍看好亂啊,怎麼可能合組一國的?
其實,民族的定義遠比國家複雜,
指在語言、文化、生活習慣或血緣等領域,有普遍同胞或夥伴意識的族群。
本書作者山中俊之是日本前外交官,大阪大學國際公共政策博士,
擔任外交官期間,他曾走訪全球96個國家,
從美國西海岸的巨大科技產業,到最貧窮的農村、貧民窟,他深刻體會到,
世上「難以化解」的戰爭、糾紛、仇視(世仇),
像是種族歧視、貧富差距、經濟磨擦、地域衝突……
最大肇因不是因為國與國立場殊異,而是非我「族」類:
我們是,或不是同一個民族。
只要其中一項要素出現分歧(最常見的是宗教),就可能造成衝突。
像是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朗間的戰爭,就是因伊斯蘭教遜尼派與什葉派對立;
庫德族曾是鄂圖曼帝國的一部份,在帝國瓦解後,他們成為失去國家的民族;
緬甸佛教徒占90%,就排斥甚至鎮壓信仰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羅興亞人……。
本書從民族地緣政治角度出發,
說明各民族的發展與價值觀,只要理解世界民族史,
就能理解這群人為何執意要打仗、該怎麼和解。
◎亞洲,多民族融合後的結局
.印尼超過三百個民族,受荷蘭殖民後,才有了「我們是一個國家」的想法,
於是人民利用馬來語系創造新語言「印尼語」,順利團結各民族。
.緬甸是由緬族、撣族、克倫族、孟族……組成的多民族國家。
政府否定少數群體,所以歧視並殺害屬於少數派信仰伊斯蘭的羅興亞族。
這是目前世上最嚴重的非人道民族問題之一。
◎歐洲:因外交而通婚,又因宗教而對立
.英國的王位繼承,其實就是天主教與基督新教的紛爭。
而愛爾蘭民族為了天主教信仰而持續抗爭,更衍生出20世紀的獨立戰爭。
.比起以色列是專為猶太教與猶太民族建立的國家,
波蘭曾有信仰各異的民族,包括韃靼人(伊斯蘭教)、波蘭人(天主教)、
哥薩克人(東正教)等一起居住,卻因民族獨立運動,
導致波蘭在1795年被瓜分,國家消失。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才得以復國。
◎美洲新大陸:原住民與移民的融合與對立
.北美存在白人原住民、黑人、亞裔、拉丁裔。
但美國的種族與民族並未融合,只是各自生活在不同的範圍。
拉丁裔、黑人多住東海岸、西海岸;白人多在美國中西部和南部鄉村;
美國原住民就被強制遷移到「印地安保留地」,鮮少離開這裡。
.巴西混血太多,連人民都不知道自己是什麼種族,
這裡很少發生種族歧視,但只要你「窮」,不管什麼膚色都會被歧視。
還有,中東沒有民族問題,卻有複雜的宗教鬥爭,所以爆發兩伊戰爭;
澳洲被英國殖民後,歐洲人歧視白皮膚以外的種族,
更拆散澳洲原住民親子,把兒童關進收容所;
加拿大與美國都是多民族國家,為何加拿大沒有嚴重的種族歧視?
世上所有紛爭的燃點,不是國與國,
從非我「族」類視角,才知戰火何以難熄。
推薦者
資深外交官、巴黎第七大學博士及行政院模範公務員�呂慶龍
前外交部歐洲司中東歐科科長�劉仕傑
Grace聊口譯與國際溝通�黃致潔
?
目
錄
推薦序 1 試圖理解民族是個漫長的社會再造�劉仕傑
推薦序 2 從認識民族,培養國際觀�呂慶龍
?
序 世界紛爭,源自於民族問題
?
第 1 部 現代人必備的民族地圖
第 1 章 民族不等於種族,也非國籍
第 2 章 民族的構成:語言、文化、宗教
?
第 2 部 亞洲,多民族融合後的結局
第 3 章 東亞:受中國影響(打壓)最嚴重
第 4 章 東南亞:這裡是宗教大熔爐
第 5 章 南亞:多面貌的印度文化世界
?
第 3 部 歐洲:因外交而通婚,又因宗教而對立
第 6 章 西歐:殖民地統治造成全球民族問題
第 7 章 東歐:在德國與俄羅斯之間擺盪
第 8 章 俄羅斯與前蘇聯:兼具歐洲與亞洲的兩面性
?
第 4 部 在分裂中受苦的中東、非洲
第 9 章 中東:阿拉伯、土耳其、伊朗三大民族
第 10 章 非洲:民族與語言,遭歐美列強撕裂
?
第 5 部 美洲新大陸:原住民與移民的融合與對立
第 11 章 北美:白人、黑人、亞裔、拉丁族裔大融合
第 12 章 中南美洲:與歐洲文化相剋的原住民文化
第 13 章 大洋洲:亞洲化的白人國家
?
第 6 部 今後世界的民族與種族
第 14 章 日本的民族問題
第 15 章 根深蒂固的種族歧視
第 16 章 移民與難民,人跟錢一起動起來
?
結語 發揮民族共感力,緩解大滅絕時代
序
序?? ?
世界紛爭,源自於民族問題
近年來,人們很常使用「脈絡」(context)一詞,意思是「關於現象、發言或是事件,其背景或前因後果」。
舉例來說,我曾在網路上看過一篇美國短文:「這就像我童年時的週五晚餐,非常特別。」
這是連國中生也能輕易閱讀的文章,但若沒釐清脈絡,就無法理解這段句子的真正意思。因此我要請各位一起來思考,這裡的「特別」指什麼。
「作者應該是懷念童年時和家人的回憶。」
可以說,像這樣光看字面上意思的人,完全沒有讀懂這段文字。因為「英文理解能力」不等於「文章的解讀能力」。
也有些人會想:「所謂的特別是指家庭的溫暖嗎?」、「就我的情況來說,我週五去補習,父母必須在週末前把工作告一個段落,所以回家時間也特別晚。等到週日,家人才會聚在一起,邊吃晚餐邊看電視劇《海螺小姐》。這樣一想,為什麼作者會懷念週五呢?」這些疑問正是進一步理解這段文字的基礎。
但如果你夠了解民族的歷史,看到這段文字時,能馬上解讀背後的來龍去脈,並解釋:「既然是週五全家聚在一起吃特別的晚餐,那麼作者可能是猶太人。」
猶太教有個習俗叫做安息日(Sabbath,又稱沙巴特),《舊約聖經》(對猶太教徒來說就是《聖經》)提到,安息日是「神創造天地六日後,休息的第七天」。猶太教徒將週六視為安息日,從週五太陽下山至週六太陽下山,禁止勞動。
猶太人占以色列人口七四%,每逢安息日,都會有許多公司、電車、巴士與銀行放假。猶太教甚至嚴格定義「點燈也是勞動」,因此虔誠的猶太教徒,至今仍會在安息日的前一天傍晚點亮蠟燭。由於「做飯也是勞動」,因此安息日的晚餐,會以方便事前完成的美味沙拉、湯品與燉煮料理為主。這是全家開心交談的時光,也是神聖的一刻,所以會禁止使用手機和看電視。
因此,試著解讀這段文字的脈絡,就會發現的「特別」,是指「如童年安息日的晚餐一樣,靜謐、莊嚴又傳統的家庭氣氛」。此外,作者還寫了「童年」二字,所以也可以解讀出,「寫出這段文字的人,是猶太裔美國人,所以可能他現在沒那麼認真遵守宗教儀式了」。是否具備解讀出「在美國的猶太人與以色列猶太人不太一樣,很多人沒有那麼嚴格遵守教規」的能力,會影響人們最後得出的結論。
現在只要拿出手機,就能迅速獲得豐富的資訊。除了國內外新聞外,連學術論文也可以透過Google 學術搜尋(Google Scholar)檢視。即使撰寫語言是英語以外的語言,AI翻譯精準度也正日益提升,對語言能力沒信心的人也能充分利用。因為我們正處在人人都能平等獲取資訊的世界,所以面對同一份資訊時,是否能解讀脈絡,連帶影響手中資訊的質與量—我是這麼認為的。
脈絡一詞也帶有「讀空氣」的意義。儘管文章中沒有明確表達出來,只要能共享文化與價值觀,感受到其蘊含的背景,便能釐清及理解脈絡。
舉例來說,日本人聽到《海螺小姐》時,會聯想到開朗溫暖的家庭,是因為這部戲藏有日本文化與價值觀。幾乎所有日本人都知道這部電視劇,是1969年起,長年播放有關大家庭的故事,所以會解讀出「家庭、早期日本、因週日即將結束而感到輕微憂鬱」這樣的脈絡。
要確實解讀出對方的話或文字,就必須學習對方擁有的文化與價值觀,也就是「民族」的知識。
世界史,就等於民族的歷史
許多博學多聞的人都表示「人們都應了解歷史」,雖然這句話是事實,但我認為不了解民族,就無法理解歷史。換句話說,整個世界史就是民族的歷史。
「要培養文化素養,就得理解歷史與宗教都源自於民族。」
有些人認為「文化素養與工作無關」、「這是種崇高的興趣」,但是當今世界發生的所有問題,幾乎都與民族有某種關係。看待各種紛爭、差距、種族歧視、民族主義的崛起、國家緊張關係造成的經濟摩擦時,能否理解這些事物與民族有關,會影響你的視角及想法。
面對各種事件,能從一個現象來解讀脈絡,或僅止於表面理解,可說是一般人與菁英之間的差別。
不理解民族,就無法從後疫情世界倖存
我大學畢業後選擇了外交官這條路,去過埃及、英國與沙烏地阿拉伯。我曾在埃及平民生活圈的宿舍待兩年,學習屬於伊斯蘭教的埃及人文化與價值觀,親身體驗中東的貧富差距,以及民族、宗教方面的紛爭。我也曾擔任首相的阿拉伯語口譯、參與過紐約的聯合國大會等,現在從事以大學教職員為主的全球人才開發顧問暨研修講師。
走訪世界96個國家,從美國西海岸的巨大科技產業到最貧窮國家的貧民窟、農村,我都見過,因此得出結論:面對種族、民族、宗教、所得與性別等差異,能否理解對方的文化與價值觀,並產生同理心,正是解決問題的關鍵。身處不斷朝著全球化邁進、重視多元化的時代,我認為跨越立場的共感能力非常重要。
但是隨著2020年起,新冠肺炎蔓延,我的想法也產生了少許變化──「不只菁英,所有人都應理解民族」。
因為疾病在全球大流行,使各種問題都浮上檯面。那就是「別人把自己國家的病毒帶進來」這種偏見所造成的歧視與切割。
因為新冠肺炎的傳染源是中國武漢,使歐美對亞洲人的歧視變得更加嚴重,排他主義在全球掀起風潮,從某個角度來說,這是比傳染源更可怕的威脅。
疾病在全球流行,也讓人聚焦於貧富差距。能在家遠端工作,且收入沒受影響的富裕階層,與從事運輸、食品製造販售、醫療等重點工作(Essential work)的低所得階層,生活出現極大差異。
美國的低所得階層以黑人等有色人種居多,其他國家的難民與移民也面臨更嚴苛的經濟困境,這使得貧富差距與種族、民族問題越難以切割。
也就是說,即使生活在同一個國家,面對新冠肺炎的處境,仍會產生明顯的差距。歧視、偏見、貧富差距、隔閡與存活在世界上的所有人息息相關,這使我認為不只菁英,每個人都應理解民族。
我在浮現這種想法時,邂逅了美佳子.布雷迪(Mikako Brady)的《我是黃,也是白,還帶著一點藍》,這本書的故事背景是英國的前底層中學,是一部講述擁有日本人母親與愛爾蘭人父親的男孩,在多元環境中成長的非虛構作品。
這本書清楚說明「sympathy」 與「empathy」 差異, 按照本書的說法,sympathy(同情)是「感情、行為、理解」,而empathy(同理)則是「理性機能、能力」。
——也就是說,同情是人類遇到可憐人、有困擾的人、與自己意見相同的人所抱持的感情,不必特別努力也會自然產生。但同理卻不同。是面對理念或信念與自己不同的人、不怎麼可憐的人時,去想像對方想法的能力。因此同情或許可以說是種感情狀態,同理則是理性的機能。
兩者都是人類不可或缺的要素,但是同理—「努力理解文化、宗教與立場皆異的民族」,對身處尊重多樣化社會的我們來說,十分必要。
如果大家都很像、不太爭執、語言沒有太大差異……人們會因缺乏多元而變得無知,想像力變得貧乏。多元能孕育嶄新文化,可以說是創新的根源。
民族是包括語言、宗教、歷史與藝術文化的龐大主題,我在書中盡可能的整理重點。
推薦序
試圖理解民族是個漫長的社會再造
前外交部歐洲司中東歐科科長�劉仕傑
在臺灣,「民族」是令人困惑的詞彙。其原因不單是本書作者山中俊之所提到的,該詞沒有相對準確的英文翻譯,在臺灣過去的歷史脈絡及至政治現實中,我們談到民族時,內心或多或少有疑惑甚至心虛。
最好的例子是,在理解臺灣當代文化時,我們如何自我稱呼和定位?在多年前的黨國教育中,大多數人的自我認知是「中華民族」,但問問現在的年輕一代,認為自己屬於中華民族的人,恐怕越來越少。
如果不是中華民族,那我們該如何自我認同?是「臺灣民族」嗎?如果要談所謂的「臺灣民族性」,那又是什麼?假設在國際舞臺上,要穿戴屬於自己國家的民族服飾,哪種服裝能代表臺灣民族?哪一個菜系,最能代表臺灣的飲食風味?這些都是我們難以定義民族的原因。
在臺灣,國族建立(nation-buiding)、種族(ethnicity)以及族群(ethnic group)等,是極具複雜且交互影響的概念。
正因如此,我們對於外來民族的理解及想像,常常過於單薄,甚至偏頗。作者認為日本人對於外來民族的理解興趣不高,事實上,臺灣也有類似的狀況。
我的10年外交官生涯中,曾有幸派駐與臺灣同為南島語系(Austronesian)的邦交國帛琉,發現許多帛琉當地的語言文字,與臺灣原住民語言有共通之處。當然,臺灣的原住民語言也非單一構成。
儘管在臺灣與帛琉的雙邊外交關係維繫上,我們常常強調,兩國同屬於南島語系,但現實上,臺灣是一個高度西化的國家,客觀來說,南島文化在臺灣社會並非主流的存在。相較之下,帛琉的日常生活中,無論是語言、文化或政治制度等層面,處處都能看見南島文化。例如,帛琉的傳統社會制度下,設有女王及酋長(南大酋、北大酋),而這些傳統領袖並非點綴性的存在,而是具備崇高社會地位及政治權力。此外,帛琉屬於母系社會。凡此種種,便不難看出,儘管同屬於南島語系,臺灣跟帛琉存在諸多差異。
作者亦談到現在社會的移民及難民問題,我認為這對臺灣的讀者來說,極具啟發性。臺灣社會甚少認真討論所謂移民(migrant)、流散(diaspora)、難民(refugee)等概念的意義,一部分原因是自身的政治問題尚未解決,另一部分原因,是我們對於國際事務的了解常常聚焦於花邊新聞,而非系統性的思辨。
在香港《逃犯條例》及反送中事件後,臺灣社會曾試圖討論開放香港居民遷移來臺的可能性,但事實證明,不但社會討論度不高,甚至許多香港人對外表示,他們對臺灣的移民法規制度感到失望,甚至決定轉往英國。
若認真討論港人來臺一事,恐需萬字長文。但若簡言之,或可視為臺灣尚未嚴肅思辨民族一詞的脈絡,以及背後的政策成本,自然難以深入討論民族相關議題,。
2022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導致大批烏國人民逃往波蘭等國。民族的遷徙、流動及融合,在歐洲漫長的歷史中屢見不鮮,相信這也能進一步啟發臺灣人對民族一詞的思考。
誠心推薦大是文化所出版的《衝突或融合,地緣政治的民族解答》,願我們都能在思辨的過程中更能理解彼此的差異。
(本文作者為前外交部歐洲司中東歐科科長,擁有10年外交經歷,曾外派美國及帛琉,著有《我在外交部工作》,現旅居東南亞。)
從認識民族,培養國際觀
資深外交官、巴黎第七大學博士及行政院模範公務員�呂慶龍
當我接到大是文化邀請推薦日本前外交官山中俊之的著作《衝突或融合,地緣政治的民族解答》時,心生讚嘆,認為資訊必定多元豐富,大有看頭。
我從事涉外事務工作42年,其中26年奉派在國外任所,看到作者除了參加國際會議外,竟有機會走訪96個國家,仔細觀察不同國家與地區的歷史文化與差異、民族、區域與國家發展及競爭、種族問題、宗教傳播、貧富差距、教育與交流、國際衝突、全球關注議題等諸多領域。他在書中分享親身經歷及見聞,以客觀立場,平實又中肯的態度,撰寫內容,充實且理性分析以及有趣的解讀,帶給各行業有識之士──特別是領導人物──諸多省思與啟示,確實難能可貴。
這些經驗分享固然能擴展現代人對世界的認知、了解異方。
不論是外交專業人員在爭取與捍衛國家利益時,或者是正進行國際貿易或處理國際事務的人士,都有很多機會前往不同國家或地區,累積不同經驗。
我從省嘉中(按:國立嘉義高中的舊稱)畢業時,國文老師楊鳳威先生贈勉對聯:「學問是他人的經驗,經驗才是自己的學問」。我在拜讀《衝突或融合,地緣政治的民族解答》後,更加同意這種看法。
作者透過外交官經驗,及擔任不同職務而行走各處的觀察力與優質表達力,以宏觀角度看世界關切的議題,寫下全球發展所面臨挑戰的背景、現狀及期許(融合),提供讀者們深刻認識世界,了解各國努力推動國家發展,改善人民生活,甚至促進世界和平……進而萌生諸多期待(即使無解)。
除此之外,作者在第14章,不諱言的客觀解說、探討日本的現況;在第15章,也以理性與專業素養來探討歧視問題,內容值得仔細拜讀。
在臺灣,我們從1950年代的貧窮困頓生活,發展到今天表現亮麗,在全球超過兩百個國家(包含193個聯合國會員國)中,竟在2021年,名列全球第21大經濟體、第18及15大進出口國家。我認為本書正可強化我們培養國際觀點,「知己知彼,疼惜臺灣,繼續努力」的能耐,欽羨之際樂於推薦,敬祝閱讀愉快!
(本文作者為資深外交官、派駐法國代表擔任祕書、顧問、特任大使等,共計16年。支援臺灣爭取重返聯合國〔4次〕及世界衛生大會〔WHA〕觀察員案,也曾為澎湖灣爭取加入世界最美海灣組織。)
?
書
評
其 他 著 作
1.
打造國際思考力:國際化人才必備的5+1個習慣 創造自我價值.反轉未來法則 開創精英領導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