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空間都是迷人的,我們蜂擁而至,就為了看看湯瑪斯.哈代在甚麼地方創作了《黛絲姑娘》(Tess of the d’Urbervilles),J.K.羅琳又是在哪裡召喚出《哈利波特》(Harry Potter)。事實上,文學旅遊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兩百年前,而作家本身也對其他作家的房間感到著迷。一八六五年,亞弗烈德.丁尼生(Alfred Lord Tennyson)在德國威瑪參觀了歌德故居,對這位德國作家的「神聖書房」極為癡迷。一八九七年,其子哈勒姆.丁尼生(Hallam Tennyson)為這位桂冠詩人撰寫的傳記中追述道:
這種魔法是否會減損呢?聰明人與我們面臨同樣的挑戰,而他們解決了;如果這些屋宇內的作家(或者以D.H.勞倫斯而言,是樹下的作家──見第九十八頁)能夠發展出成功的創作儀式,也許我們也能採用一些,幫助我們自己創作?不過也許不是德國詩人弗里德里希.馮.席勒(Friedrich von Schiller)的儀式,他相信自己只有聞到爛蘋果的氣味才能寫得好,所以在書桌抽屜裡放著一些精選的爛蘋果。
首先,無論是在小屋、臥室、圖書館還是汽車裡,作家都喜歡建立一個至少是部分免於打擾的寫作空間(不過E. B. 懷特也指出,總是有令人分心的事物,因為人生就是充滿了令人分心的事物──見第一七二頁)。有些作家,比如強納森.法蘭岑(Jonathan Franzen) ,乾脆切斷所有網際網路連接;有些作家,比如馬雅.安哲羅(見第十四頁),直接擺脫自己的家,待在無名的寫作「安全屋」──她的安全屋是至今未曝光的旅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