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遇見法國文學:隨筆、導讀及文學研究

遇見法國文學:隨筆、導讀及文學研究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9687268
吳錫德
允晨文化
2023年5月08日
160.00  元
HK$ 136  






ISBN:9786269687268
  • 叢書系列:允晨叢刊
  • 規格:平裝 / 524頁 / 15 x 21 x 2.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允晨叢刊


  • 文學小說 > 文學研究 > 外國文學研究











      閱讀就是一場旅行,讓我們跟隨作者進行一場遨遊法國的文化之旅



      法蘭西學院院士、作家兼文學評論家比安喬迪他說:「法國的文化就在法國的文學裡面。」這本《遇見法國文學》依文章類型分成三卷。它不僅是華文世界最新近的出版,最大的不同是,它不是傳統的「編年史」方式呈現的文學史,亦非依文學流派收集的「作家列傳」,而是依「文學主題」為切入點的縱橫論述。這種針對「文學現象」全觀式、跨時空、跨領域的書寫,應是當前理解法國文學的一種新嘗試。循此,讀者應更能輕易的掌握法國文學發展的脈絡。



      〔卷一〕訂名「遇見法國文學」,合計十個文學主題,約六萬餘言,所強調的就是這種新式的「進路」(approche),它會是一種互動式的提領,更快速的讓不同興趣,不同專業的讀者,各取所需,迅速掌握該文學主題的精隨;〔卷二〕「閱讀法國文學」,收錄本人歷來應邀撰寫的書評或導讀,合計卅二篇,某種程度是本人閱讀法國文學作品的文學筆記;〔卷三〕「文學研究論文」,可說是國內介紹外國文學史書籍中較少出現的安排,即台灣學者視角下的法國文學研究。



      總之,法國文學豐富多采舉世公認,此書不僅可提供國內出版界參考,法文學習者研讀,也應能引發一般愛好文學的讀者青睞。這本論集應可扮演搭橋的作用,讓國內讀者稍加熟知法國文學的過去與現狀。



    名人推薦



      國立政治大學外語學院院長 阮若缺 教授

      文化大學法文系 黃馨逸 副教授

      國立中央大學法文系 林德佑 副教授

      熱情推薦

    ?


     









    〔卷一〕遇見法國文學

    法國文學的搖籃:沙龍的興起與影響

    拿破崙浪漫與傳奇:兼論浪漫主義之興起

    文人造反的時代:十九世紀的革命與社會

    詠嘆詩城巴黎:從言志到香頌

    龔固爾兄弟文學獎及其現象:法國文學獎巡禮

    法國文學裡的「鬼靈」:奇幻小說的奇幻之旅

    法國文學裡的「旅行」:小說的異域書寫

    法國的情色小說:烏勒貝克的情色世界

    尋找法國文學裡的音樂成分:小說裡的樂章

    現代「代讀人」畢佛:奇異的書評節目「書藝談」



    〔卷二〕閱讀法國文學

    I、小說的世紀(十九世紀的法國文學)


    重新發現「小說家」狄德羅—宿命論者雅克

    巴爾札克的雄心壯志—現代小說之父

    閱讀雨果及其時代—曠世文豪的一生

    梅里美的《可倫巴》—地中海的傳奇故事

    詩人當困頓?—波特萊爾的一生

    福樓拜《包法利夫人》裡的社會批判

    說故事的高手—文字魔法師莫泊桑

    閱讀《茶花女》:兼論《巴黎茶花女遺事》的漢譯



    II、時代的小說(二戰前的法國文學)

    評普魯斯特的最愛—小瑪德蓮蛋糕

    遇見普魯斯特—既是緣,又似命定

    普魯斯特的空間及其他—找回時間,也找回空間

    文學見證時代—塞利納的《長夜行》

    文學哲人羅曼· 羅蘭—一位「擺渡者」的命運



    III、現代性的小說(二戰後的哲思文學)

    天生的造反者—行動派哲學家沙特

    卡繆的文學一生—從《異鄉人》到《第一人》

    當疫情蔓延時—從卡繆的《鼠疫》談起

    卡繆的「反抗」哲學—我反抗,故我們存在

    卡繆為何反對死刑—一項人道主義堅持

    霍伯格里耶—如果「新小說」變成經典

    前衛作家薩羅特—我97 歲,我還寫書

    寫作若烹小鮮—莒哈絲下廚記

    文學革命的推手索爾雷斯與「原樣派」

    「異邦女子」—解讀克莉斯蒂娃現象

    一本令人驚豔的當代「小小說」—《浴室》



    IV、日常的小說(法國當代通俗文學)

    聖德修伯里的玫瑰—永遠的《小王子》

    偵探小說家奚孟農與他的「馬哥探長」

    生態作家紀沃諾的普羅旺斯鄉土味

    地中海最驚心動魄的傳奇:《埃及豔后》

    現代傳奇敘述的興起:《黑法老王》

    再造一個拉美西斯二世—賈克的歷史小說

    《羅馬露台》裡的愛情故事

    《日安憂鬱》─ 莎岡式的言情小說



    〔卷三〕文學研究論文(依發表年代)

    「非我」與「求異」:談「陌生」書寫之必要

    發達資本主義時期的城市漫遊者

    文學與司法之糾葛:以《包法利夫人》的興訟為例

    論羅蘭· 巴特的「中性」論述

    卡繆作品中的自傳色彩

    文學裡的空間敘述:一項現象學的研究方法









      《失鳴鳥》應是本人青年時期接觸到的第一本法國文學作品,是黎烈文先生翻譯的法國短篇小說集的其中的一篇。藏綠色的書名相當斗大,很是醒目。作者是當時已年高七十有六的作家,兼新聞記者及外交官員米勒(Pierre Mille)。黎烈文稱他的作品「文字婉緻,意味雋求」。我除了被故事情節感動外,更驚訝於黎先生的譯文,竟可以如此清澈簡潔,而留下深刻印象。這本書於1964 年在台灣重新刊出,如今紙張早已泛黃,還散發一股陳舊的香氣。它一直都放在家裡書架明顯的位置。之後,又讀了好幾本黎烈文先生翻譯的法國小說:《冰島漁夫》、《羊脂肪》、《紅與黑》等。之後,冥冥中又把我送進法文系就讀,接受了一些較正統的、書院式的文學教育,也從法文原文中多認識了法國文學。但黎烈文先生的譯文才是我真正的文學啟蒙。



      眾所皆知,法蘭西文學是在文藝復興末期汲取中世紀文學(亦可通稱為「通俗拉丁文文學」)精隨,進而割捨與超越,才成功地脫胎換骨,奠定自我身分。且憑藉其兼容並蓄與多元發展,以及特有的民族特性、自然地理環境、社會文化發展條件等等諸多有利條件,一路浩浩蕩蕩,在往後三百餘年期間獨領風騷,成了人類文化的瑰寶。十九世紀之際便創下「小說世紀」的輝煌成就,廿世紀以降亦力主創新、突破,帶領全人類的文人志士,思考文學的未來、探究書寫藝術的諸多可能形式。是以,百餘年來的世界級重要作家誰敢不諱言駁斥:自己從未受過法蘭西文學的影響!



      我一直很認同原籍阿根廷的法蘭西學院院士、作家兼文學評論家比安喬迪(Hector Bianciotti)的一項看法,他說:「法國的文化就在法國的文學裡面。」大家也都知道,法國文學絕不會只囿於文字游藝的圈圈裡,它所涉及的領域不僅包括哲學、歷史、社會、經濟、思想、風俗等等,在書寫表現上也力求突破,企想一究人類精神生活的一切。所以它絕對稱得上是人類共同的文化資產。隨著人類社會的演進,包括思想的開通及新科技的應用,它更以相同積極的態度,求新求變。不僅想跟上時代,也更想繼續引領人類的思考。



      這本《遇見法國文學》依文章類型分成三卷。它不僅是華文世界最新近的出版,最大的不同是,它不是傳統的「編年史」方式呈現的文學史,亦非依文學流派收集的「作家列傳」,而是依「文學主題」為切入點的縱橫論述。這種針對「文學現象」全觀式、跨時空、跨領域的書寫,應是當前理解法國文學的一種新嘗試。循此,讀者應更能輕易的掌握法國文學發展的脈絡。



      〔卷一〕訂名「遇見法國文學」,合計十個文學主題,約六萬餘言,所強調的就是這種新式的「進路」(approche),它會是一種互動式的提領,更快速的讓不同興趣,不同專業的讀者,各取所需,迅速掌握該文學主題的精隨。



      〔卷二〕「閱讀法國文學」,收錄本人歷來應邀撰寫的書評或導讀,合計卅二篇,某種程度是本人閱讀法國文學作品的文學筆記。為了較有系統的呈現法國文學發達史的軸線,將之區隔為四個時期:小說的世紀(十九世紀的法國文學)、時代的小說(二戰前的法國文學)、現代性的小說(二戰後的哲思文學)、日常的小說(法國當代通俗文學)等,涵蓋了十八世紀末到當前將近三百年來的法國重要文學作品。再者,這些法國文學作品幾乎在台灣都找得到中譯本,故本地讀者應會更感到親近些。



      〔卷三〕「文學研究論文」,可說是國內介紹外國文學史書籍中較少出現的安排,即台灣學者視角下的法國文學研究,它的深廣度有著一定的水準。過去中文出版的外國文學專書偏向「介紹」,且這些書籍大多是彙整,或直接迻譯自外國學者的文學史作品或教科書,較少出現他鄉學者的視野及思辨。本書所置入的六篇(依發表年代)乃是本人依個人興趣經年累月研讀及鑽研法國文學的所得。其中一篇曾獲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補助,其餘五篇都曾發表在學術性刊物,咸信這些深入的文學研究成果應屬這本文學文集的核心價值,也值得讓華人世界的讀者分享。



      文學的產生,最關鍵的還是有人願意閱讀。這是人類恆古以來提升精神生活,傳遞文化的最珍貴的管道。就個人而言,閱讀本身就是一種旅行,它可以讓人屈居斗室而馳騁天穹,委身陋巷而胸懷大千。總之,人類因閱讀而富,因思考而貴,因文學而卓越。再者,所有文本的當代理解,本身就是一種開放與創意的閱讀。因此,不論在任何時刻,那怕是重新閱讀,我們對文學作品的理解都是「當代的」,甚至是「現在進行式的」。為此,當我們捧讀《莎士比亞》、《紅樓夢》或《追憶逝水年華》,時間差是不存在的。甚至連空間差也是多元的,多義的。它會隨著個人的成長、際遇、情緒等等,賦予你更多異想不到的經歷體驗和新發現。換言之,唯有透過閱讀文學,才能將作者的經驗內化為自身的體驗,從而自我提升。



      台灣讀者對於法國文學並不會太陌生。很多人也許不知道,早在廿年的台北國際書展期間,在文學類的版權交易中,法文已儼然是第一外語,遠超過英、日語的文學作品。又根據法國在台協會「胡品清法國圖書在台灣資料庫」的統計,截至2010 年左右,已有943 名台灣譯者翻譯了3193 筆法國文學作品(少部份先前曾在中國大陸出版過)。目前持續成長,每年維持30?40 部新創作的文學作品的版權交易。不過,因缺乏更多較有系統且深入的專論,台灣的讀者過去大多只能停留在「純欣賞」的層面。就像隨機去觀賞一部外國電影那樣,只能享受到法國文學作品的文字藝術或故事情節的美而已。



      譬如,二戰期間法國戰機飛行員聖德修伯里的《小王子》,近十幾年來一直都是台灣最賣座、獨秀的法國文學作品。每年誠品書店的暢銷書統計,它都能永遠躋身前十名!更不可思議的是,台灣書市發行的《小王子》中譯本竟有六十餘種之多,包括客家語及閩南語版。其次,就是卡繆的《異鄉人》,也有廿多個中文譯本。如果提起法國當代文學,勉強還有讀者知道莒哈絲的那本《情人》,但只看過電影的人可能還是遠超過讀過譯文的人!如今,這三位法國當代作家的大部份作品都已有了中譯本。這種過度集中在幾位作家的「偏食」現象,泰半皆因對法國文學生產的社會面及文化面的生疏所致。



      總之,法國堪稱當今之世最重視文學活動的國家,境內設立有大大小小的文學獎超過一千五百個。這些「文人俱樂部」具體奠定了文學活動的基石。法國人也是世界上最愛閱讀的民族之一。即便出門旅行,不分男女老幼,行李箱裡每人至少人手一二冊以上的書籍。在出旅中或渡假地輕鬆的閱讀。法國也是世界上最尊重作家的國家。一則軼事相傳,一位作家開車時不小心犯規了。被交警攔下,查看其證件,問他是不是寫了某某小說的作家?兩人當下就在街頭進行一場簡短的書友會。之後,便將這名作家給從輕發落了??。有朝一日,我們真的很期盼,台灣的讀者也能耳濡目染,更加愛上閱讀,尊重文學創作者,共同提升社會文藝氛圍。



      總之,法國文學豐富多采舉世公認,此書不僅可提供國內出版界參考,法文學習者研讀,也應能引發一般愛好文學的讀者青睞。這本論集應可扮演搭橋的作用,讓國內讀者稍加熟知法國文學的過去與現狀。這本法國文學論集裡,收錄了本人過去廿多年,近五十個文學主題,廿五餘萬言的感知與體驗。包括譯作導讀、演講、書評及文學研究等等,主題都以「法國文學」為軸。它是我個人遨遊法國文學的文化之旅。期盼能夠提供若干指引,供有心踏上這條路旅途的人士參考。是為序。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