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成為賈伯斯:天才巨星的挫敗與孕成
  • 定價217.00元
  • 8 折優惠:HK$17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藏翅膀的人:一個旅行信仰者的朝聖之路

藏翅膀的人:一個旅行信仰者的朝聖之路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9694235
陳慶祐
一葦文思
2023年5月17日
163.00  元
HK$ 138.55  






ISBN:9786269694235
  • 叢書系列:roots扎根
  • 規格:平裝 / 320頁 / 17 x 23 x 2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roots扎根


  • 文學小說 > 華文創作 > 散文











    ★本書特贈【輯三:翅膀的痕跡】全彩特典電子檔

    掃描書中QR Code,即可免費下載隱藏版全彩圖文特輯



    天空沒有翅膀的痕跡,因為藏在這些字裡面



    每一趟無所預期的旅行

    都是面向內心的朝聖之路



      ★八百公里,三十個日子,七公斤裝備,一個人走向自己的法國之路

      ★十三年飛行手記,十一萬字精摘,身體饗樂與心靈飽足兼具的旅次



      阿沚&五月天怪獸◆作伴推薦

      張維中◆專文作序

      孫梓評◆選書.主編



      橫跨多重領域的陳慶祐,將自己二○一○至二○二○年間,和「農夫」、小狗一起生活的點滴,結集為《種日子的人》。然而,身為「旅行好命人」的他,這時空重疊的十餘年,既當過美食旅遊記者,移動地球各處,做為情報的發送者;亦逐年獨自或結伴或與家族一起,把雪國與薰花與冰河,結晶為記憶成分。



      【輯一】朝聖之路

      走上朝聖之路,一輩子都在路上。

      去到哪兒,都是聖徒。



      在難以計數的旅程中,最屬於自己的壯遊,當然是二○一六年五月由法國南部小鎮SJPP(Saint Jean Pied de Port)出發,途經一百八十八個城鎮,最終抵達古鎮聖地牙哥的法國之路(Camino Frances)。



      有人為了信仰上路,有人為了得到聖雅各教堂證書以減半畢生罪愆,陳慶祐的朝聖之路卻一路遍享美景、美酒與美食,日出即行,日落前擇地而休,與許多朝聖者錯身、重逢,其中緣分最深,是來自瑞士的Alex,這位六十五歲的長者,在書中被暱稱為「蘇格拉底」,他以智慧與溫暖,提示由中年邁向初老的美好可能。而許多「在路上」獲得的體感與領會,到底是「為難自己,尋找究竟」,或是主動創造一份獨處和靜默的禮物?在「輯一:朝聖之路」,有著與旅途同步的翔實記錄。



      【輯二】旅行是一門性技巧

      旅行是一門性技巧,愈早開發,愈懂享受。



      連綴的輕快短文字,坦露了陳慶祐十三年間踏足之地。無論是因工作到訪差旅如泰國、英國;或二○一九年前往瑞士拜訪蘇格拉底夫婦的奇妙經歷;或與農夫相偕前往的澳洲與阿拉斯加,乃至疫情後重新拜訪日本,竟是為了購買夢幻鯉魚……到陌生的廚房為朋友煮一餐飯,有酒神的田園裡放懷酌飲,去南半球瑜伽課堂練習手倒立,在阿拉斯加峽灣深處等一根老鷹羽毛慢慢泊近……旅行,當然是生活態度的延長。



      ***



      熱愛飛行的人就像背上長有翅膀,隨時都要拍翅離開。

      然而陳慶祐還是一個懂得藏翅膀的人,

      才能一次次回到生活,

      將現實日子耕種為自在豐實,

      才能又一次次瀟灑展開下一次飛行。



      這些旅途寫下的字,就是他藏翅膀的地方。



    本書特色



      ★作者在四十四歲這年踏上朝聖之路,重新定義中年。五萬七千字記錄踏上朝聖之路前的準備,走在朝聖之路上的思索,完成朝聖之路後,順遊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的經歷與見聞。



      ★可與《種日子的人》對讀,前作對應一個人如何眷戀根植於土地;此書則展現自由的可能,廣納亞洲,歐洲,美洲等不同地域、不同型態的旅行方式。



      ★將朝聖之路途中所見人物貓狗,匆匆卻深刻的交逢,透過萬餘字的追憶,搭配旅途中照片,製作為電子檔,提供本書讀者獨家下載。



      ★作者身為長年的瑜伽練習者、光課習修者、性別平權倡議者,將旅途所聞與諸領域結合,時有靈光乍現的領悟,碎金的話語即自性的光。



    各界好評



      「慶祐就像修行之人,時時配帶的行囊只有懂得擁抱孤獨、游牧?廣的心。」——阿沚&五月天怪獸



      「我喜歡慶祐在每一次旅程上,思索關於「自己」的那些想法。

      在旅程中面對各種狀況,遇見各種人,不斷體認到忠於自己的珍貴。」——張維中



      「身為瑜伽練習者的慶祐,把筆直的瑜伽墊走成一條長長的路,旅行是他的動禪,一呼一吸,有光到臨。」——孫梓評

    ?


     





    【推薦序】如果在路上,一個瑜伽人�孫梓評

    【推薦序】一顆游牧?廣的心�阿沚&五月天怪獸

    【推薦序】別聽我們詮釋旅行�張維中



    輯一:朝聖之路



    上路前

    在路上

    上路後



    輯二:旅行是一門性技巧



    〔二○一○〕

    雪梨:一個人



    〔二○一二〕

    泰國:一種美麗的交換

    英國:散彈射擊



    〔二○一三〕

    日本:蒐山



    〔二○一四〕

    歐陸:非一般生活



    〔二○一五〕

    日本:冬物語

    京都:十八年夢



    〔二○一六〕

    紐西蘭:Motor Home in NZ



    〔二○一七〕

    日本:家族旅行

    澳洲:宇宙到處都是訊息



    〔二○一八〕

    日本:遇雨



    〔二○一九〕

    歐陸:世界是個舞台

    美國.阿拉斯加:老鷹羽毛



    〔二○二○〕

    澳洲:找到自己



    〔二○二三〕

    日本:夢鯉



    輯三:翅膀的痕跡



    隱藏版全彩特輯,請掃QR Code掃碼下載



    【後記】

    迷路的人,長出了自己的方向�陳慶祐





    推薦序



    一顆游牧?廣的心

    阿沚&五月天怪獸




      有人說,旅行時有擅長拍照友人同行,就能收穫很多旅行照片,有慶祐哥同行應該就是這個意思。他如一台厲害的相機或有著攝影眼的攝影師,不,更正確來說是一種獨特的濾鏡,所見所聞都能變成張張相片,再變成字句翩翩。每當耳聞他又上路旅行,知道他每天寫作的好習慣,天天都會期待他的發文,想知道今天去了哪些地方?感受到了些什麼?有沒有如夢的魔幻時光?有沒有雷到不行的遭遇或是百轉千迴後的幽默見解?



      在他旅行時我們偶爾彼此聯繫,會玩笑地催促他發文,呈現一種讀者敲碗的壓力,真正心情是很喜歡經由他的文字一同神遊,在忙碌日子中真是一方調劑與棲地。喜歡那些鉅細靡遺的細節,無論是對白、遭遇(有時是刀光劍影),無法旅行時看看他吃的喝的,喜歡的感動的,畫面充滿層次很是立體。更深地來說,單純佩服與羨慕他貫徹每日寫作的毅力,以及習慣獨自旅行的瀟灑姿態;他就像守著紀律的修行之人,時時裝備的行囊卻只有懂得擁抱孤獨、游牧?廣的心。



      我們沒有實際相約遠遊過,但很常循著彼此腳步走過異鄉,帶回想著彼此而買的手信;也曾前後下榻同一旅店而特意採購一些食物飲品,留給彼此當彩蛋。唯一在路上的相遇是那年遙遠的荷蘭,如今更遙遠的是那麼多年歲月過去了!世界變了那麼多,幸好我們沒怎麼變,變成了還算可愛偶爾頑固的大人,依舊珍惜彼此善良柔軟。我們只相遇在人生中看似雷同卻又各異的每個修練場,各自努力鞠躬盡瘁,然後微笑優雅地拍拍彼此肩膀上的灰塵。



      他做一手好菜,快速又創新,簡直一場時裝秀,桌上會充滿他對所有人的貼心,孩子吃的、大人配的,我們照顧嫩嬰的生活也會收到他直送與農夫種的愛心蔬菜。他又鮮豔又明快,價值觀混沌的人會感受到的或許是尖銳或刺激,可這世界上不需要那麼多圓潤的人,這也是從他身上學到的。



      慶祐哥很懂生活的意義,或者說他很摩羯(很逼人)認真好好生活,每當他約我們見面小酌,最大的主軸常是「你們接下來計畫做什麼?」 即使我們變得更忙碌,「寫作吧!唱歌吧!寫歌吧!記錄下來吧!」常在我們餐桌上出現這些呼喚,這就是真情吧?捨不得你十八般武藝擺在柴米油鹽旁偷懶喘息閒置著。



      他喜歡促成各種可能性與發展,他希望每個靈魂都找到幸福揮灑的土壤,他不只對好友這樣,他也不斷在關懷與用善意擁抱這世界,尤其是年輕人與孩子的未來,這也是我們約好一起的,成為有擔當的大人,讓小朋友們的未來更好。



      憶起荷蘭見那一面,一起吃了美味烤布丁,冷風颼颼的橋邊帳篷內,堅持要我們試試的魚味超重的當地名物某生魚(笑),苦辣酸在腦海中只剩甜,一路有你。



    推薦序



    別聽我們詮釋旅行

    張維中




      日文當中有一句往昔的諺語,叫做「可愛?子??旅????」,直譯的話就是「讓可愛的孩子去旅行」。看起來好像是句挺好的話嘛?仔細想想又好似帶點偏見。長得可愛的孩子命真好,可以獲得旅行的獎賞,那不可愛的孩子就倒楣,得乖乖待在家囉?其實是個誤解。這句話裡的可愛和旅行,都不是現在的字義。諺語的原意其實要說的是,讓未經世事的孩子,一個人去外面闖蕩,風吹雨打獨自承擔,磨練出一個成熟的大人。



      在交通、資訊和衛生條件都不發達的年代,從前的人對於踏上旅程,是不安和未知的。危機四伏,處處充滿風險,出得去不一定回得來,那跟現代人認為旅行是放假時的享受,是很不同的想像。



      「你就是要折磨自己。」多次看見農夫對慶祐道出這句話,我忍俊不住。



      當我在翻讀著慶祐的這本新書《藏翅膀的人》時,每次看到農夫的這句話,同時間,我的腦中浮現出來的一句話,就是那句日文諺語。



      當然,慶祐已經不是孩子了(不過仍保有可愛的一面啦),也不是第一次出門壯遊,但那句話彷彿為「朝聖之路」開了一道入口,向我解釋了為何好不容易離開台灣,脫離疲憊的工作日常,明明可以用小奢華的方式出國享受,卻堅持要當苦行僧的理由。就像他在有如魔鬼訓練的法國之路上展開健行時,對後生晚輩開玩笑地說:「受苦要趁早啊!」



      人雖然長大,不是孩子了,卻始終需要成長。不過,並非只是放著讓時間經過,人就會成長,而是要經歷折磨,跨越許多料想不到的坎,過關斬將,給自己有思考自我與解決困境的機會,才可能成長。旅行,正是很好的磨練方式。



      《藏翅膀的人》的輯一〈朝聖之路〉是一段身體辛苦,但心靈滿足的挑戰之旅;輯二〈旅行是一門性技巧〉則是有時樸質的短旅,有時奢華的居遊。無論是哪一款旅程,慶祐在整本書裡都反覆說著「一個人旅行」這件事。



      一個人旅行,是「讓時間變多又變長」的方法,因為時間多了許多留白,自己得以與自己共處;一個人旅行,有時他是真的隻身旅行,但有時並不是。然而,即使是跟朋友、帶家人或領著伴侶上路,在我看來,慶祐始終都沒有錯過思考「一個人」這件事。在異鄉,彷彿能夠看見的自己,更多也更深。在走過的風景中,他和內心的自我照面,離開家鄉,看似「和自己走遠,其實靠近」。



      我喜歡《藏翅膀的人》書裡,慶祐在每一次的旅程上,思索關於「自己」的那些想法。在旅程中面對發生的各種狀況,遇見的各種人,他不斷體認到忠於自己的珍貴,以及不委曲的必要性。就像他在Camino的旅館,遭遇到不友善的態度,他不甘被欺負,據理力爭的故事,以及在新潟購買錦鯉的那段神奇的過程,也多虧了他有著「不服輸」性格,才完美了一段成功的挑魚之旅。



      慶祐的旅程,不僅僅只是關注自己而已。在來來往往的相遇和離別中,他同時思索著與他人的關係,學習去「看見別人的需要」。其實慶祐一直都很留意別人的需要,在意他身邊在意的人,有時候,甚至比當事者還在意。從我認識他以來,就知道如果你被他認可為好朋友,那麼他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義氣,也會成為好友們獨享的權利。



      慶祐在書裡說到,這幾年他的旅行有個「症頭」,那就是「旅行下廚」這件事,不管到哪一個地方,他都想要在那裡用當地當季的食材,烹飪出一桌美食,犒賞自己,分享給同行的旅伴。倘若在異鄉有朋友——無論舊識或新生,只要是他喜歡的人,能夠親手料理、同桌共進一頓飯,那就更別具意義了。



      這對我來說像是一種旅行的「儀式感」。為了完成這個儀式,必須先去市場挑選適合的生鮮魚肉,那裡存在著當地生活的傳送門,讓人透過市場賣的東西,老闆和客人的互動,快速感受到他鄉日常。想要深入當地文化,融合自己的身心,恐怕不會有比把一個地方直接吃進肚子裡,來得更為直接了吧?慶祐的「症頭」令人嚮往,因為讓旅行徹底實踐了「五感」的體驗。當然,美食當前,人也得對味。在異鄉一起用餐的對象,是慶祐每一次的旅行下廚中,值得回味的記憶。酒酣耳熱,心防卸載,有誠意的心事在餐桌上趁熱交換,美味的關係在離開故鄉以後,變得更為清晰。



      後來,我有幸也成為慶祐在異鄉共食朋友的一員。住在日本的這些日子以來,我們有好幾次聚餐的機會,慶祐和農夫也曾到過我的「東京男子部屋」下廚,我們一起去超市,一起煮壽喜燒圍爐,聊彼此在旅程中的新故事。



      慶祐的朋友很多,但我或許可以大言不慚地自稱,關於「飯友」和「旅伴」這兩個身分,我應該算是有點特別的那一個吧?很多很多年前,我們曾經共事。有好幾年的時間,每一天中午,我們一起吃飯。我們也曾經一起遠遊,在人生地不熟的遠方,我任性放空,讓他帶我去該去的地方。而我們也可以說,曾經是另一種形式的旅伴。在我剛出書的那幾年,慶祐曾撐著一把保護傘,讓我在成為作家的旅途上,得以安穩地摸索到更好的方向。



      有時候我會想起這些往事,帶著一點複雜的情緒,但我知道對慶祐來說,過程比結果重要。他說過的,「世間一切都留不住,美好和破落都是一瞬間,快樂和悲傷也都不會久長;但穿過了美好和快樂,便會在心中留下愛,足以對抗破落和悲傷。」



      看《藏翅膀的人》時,我羨慕他很有放下的勇氣與能力。當然我知道,那是他這一生不斷學習而來的。我似乎還無法如此地俐落。大概也就是這樣,我想,我無法成為一個像是慶祐這樣的旅人。所幸我能讀到《藏翅膀的人》這樣的一本書,它滿足了我,去經歷一段不太會發生在我身上的旅程。



      慶祐如果聽到我這麼說,我猜他會告訴我,那也沒關係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旅程,每個人本來就是不同的旅人。



      「別聽我們詮釋旅行,你應該出發,尋找屬於你的世界。」



      來到異鄉生活,毫無預期,一不小心就在某一天也變成了書寫遊記的我,其實很明白慶祐這句話的箇中真諦。旅遊文學該有的力道,應該就是要讓人讀完以後想出發,不是去踩點打卡而已,而是靠自己的感覺去詮釋走過的世界。《藏翅膀的人》有這樣的力量。



      只有出發了,旅程才會開始,世界才是真的存在。



    推薦序



    如果在路上,一個瑜伽人

    孫梓評




      慶祐是我的瑜伽老師。許多個日子,穿過城市巷弄,步登公寓,抵達一方深綠色軟墊,為的不是在那之上摺疊肉體。一堂課的起始,往往是慶祐汲取日常或大或小的事件,發掘命題,探問核心:從自己與家庭,與他者,與世界的關係,重又回到自己。每堂課開始與結束,都有呼吸的練習與提示,呼吸,所以活著。每一次瑜伽課,也像一趟主題旅行。



      因為那麼擅於述說,慶祐看似犀利、明快、務實且重諾,然而在語言無法觸及的內面,慶祐又是柔軟、陰翳、夢幻而童稚的。這使得長年置身各種關係之中的他,需要一個人上路的時光,在那獨自的旅行中,經歷還原,重整,自適。於是這冊累積十多年始得的《藏翅膀的人》,便當然不只是流暢好讀、奇異充滿的朝聖者筆記;也不僅是形式與成員不同的旅途拍照。



      這些即時記錄卻未曾隨時間褪色的寫字,是身為瑜伽練習者與教授者的他,沿途留下的光點。一呼一吸,瑜伽墊彷彿往前無限延伸,成為可能的路;一吸一吐,人我繫絆,甜蜜憂傷,都像不斷掠過、必然有其終點的旅程。



    作者後記



    迷路的人,長出了自己的方向

    陳慶祐




      我從小就是容易迷路的孩子。



      記憶中第一次迷路,是上幼稚園之前,高雄一個蓋頂市集裡。我往前走,一轉回頭,爸媽不見了,頓時慌張起來,大哭大喊。爸媽找到我的時候,據說坐在茶攤板凳上晃著腿。



      而最可怕的迷路記憶,則是幼稚園。彼時我們剛搬到台北,住在永吉路巷弄裡。那是台灣經濟準備起飛的年代,家裡白天是加工廠,員工是爸爸的學生,他們也跟著我們住在小小公寓裡。



      有天晚上,弟弟們睡著了,只有我矇矇地醒著,聽見爸媽說要去逛夜市,問學生要不要一起?然後我睡去了。再醒來,家裡竟然沒有人,我走進漆黑客廳,剛剛還在聊天的大哥哥全消失了。一慌亂,我奪門而出,出發往夜市找爸媽。



      但夜市在哪裡?怎麼每條巷子都長得一樣?我拔腳狂奔,往前找不到夜市,往後應該找得到回家的路吧?黑夜吞沒了小小的我,我記得用手摸著門牌號碼,卻怎麼都找不到家;撫著一扇自以為是家的大門,一切被鎖在鐵門後面……



      忘了是誰找到我?大哥哥?還是爸媽?只記得爸爸在客廳裡大發脾氣,學生們百口莫辯,他們也想逛夜市,但不想跟老師、師母一起。我聽著聽著,安心睡著了……



      奇怪的是,我竟然沒有長成畏懼的孩子,反而在每次迷路時瞭然明白這是怎麼一回事,放任自己去冒險。



      國小畢業那年暑假,我認識了三毛和她的作品,加上爸爸開車帶全家環島,都成為我嚮往旅行的起點。



      第一次一個人旅行,是國中時期。那一天,我買了唯王的肉鬆麵包和布丁,坐上204公車,從忠孝東路四段出發,在公車上吃起食物,心情也跟著飛揚起來。公車抵達國際學舍(現在的大安森林公園),開心走進書展,翻開胡適《四十自述》,然後買下,至今依然收在書櫃裡。



      第一個挑選的旅伴,則是弟弟。我如法炮製,帶他走進唯王麵包,請他挑選自己喜歡的,然後帶他上公車,我們一起在公車上吃喝,看著風景的轉變。



      「這就是旅行。」我跟弟弟說。



      成年以後,弟弟成了我最好的旅伴。跟他旅行沒有任何為難,吃好吃壞、住好住差,他都甘之如飴;包括他的女友、後來的妻,以及他們的孩子,都成為我旅行以來最好的陪伴與支持。



      有次去普吉島家族旅行,弟弟看我明明拿著地圖找餐廳,卻東西南北都搞不清楚,全家人跟著迷路。



      「你怎麼有辦法一直迷路還一直旅行啊?」他邊搖頭邊問。



      「迷路,就只是迷路啊。」我說:「迷路也是旅行,不是嗎?」



      迷路的人,沒有內建指南針,沒有東南西北,沒有人云亦云,沒有自動導航,然後就長出了自己的方向;每一步都千迴百轉,卻又非常當下。因為常常走進人跡罕至的路,遇到寂寞裡探頭的靈魂,所以旅途中充滿故事,只需側耳聆聽,然後記在心上。



      一如鄉居過生活,這十幾年來的旅遊寫作也都是一筆一畫寫在網路上,即時記錄,彷彿直播。有一天,竟然也都出版成書了。



      《種日子的人》和《藏翅膀的人》能結集成冊,都是梓評的功勞。這幾年來我們一起練瑜伽,一起在練習之後跟便當小隊享用午餐,他成了我的馴獸師,也成了一起表演的人,所有文字經由他才打磨拋光,書名也都是他送給我的祝福。



      出書之前要找推薦人,我執拗地說:可不可以都是一起旅行過的朋友?這樣的人實在不多,維中是最有交集的那一個。套用維中的話,他同時是我的「飯友」和「旅伴」,我們從年輕一起出書、一起旅行,至今綿長地支持彼此,每趟東京旅行都有他結伴散步。



      另一對一起旅行的朋友,阿沚與怪獸,故事就更綿長了。



      瀅瀛是我五專同學,我們十五歲相識,後來相認乾兄妹,連她兩個妹妹也成了我的乾妹妹。有一天,瀅瀛跟我說,她們認識了一個地下樂團叫「五月天」,音樂很好聽。後來,五月天在滾石出唱片,然後一炮而紅了。



      阿沚是我們的小妹妹,那年我去歐洲旅行,阿沚、怪獸和我在雪地裡戲劇般相逢,漸漸成了無話不說的朋友。上一本書他們為我唱了一首歌當宣傳曲,這次在馬不停蹄演唱會中一口允諾幫忙寫推薦序,為這本書送出滿滿祝福。



      我的護照夾著兩張手寫字,一張是二○一七年家族旅行,阿沚與怪獸前腳離開旅店,我們後腳進去,才發現他們準備了給孩子的零食、給大人的酒,還有一張字條放在緣側桌上。另一張是二○一九年,我借住瀅瀛慕尼黑的家,也是他們前腳離開,我後腳抵達,房子處處都是他們一家人給我的字條。



      這兩張他們的手寫字成了我旅行的幸運符,認識他們全家人,就是我的幸運。恰好他們姓「路」,我最喜愛的國度,都有他們翅膀的痕跡。



      做為練習者,我在每堂瑜伽課結束時,會聽見自己說:感謝此生遇到瑜伽。我更常在每趟旅行之後,聽見自己說:感謝此生為人。



      因為這樣,我成為信仰旅行的人,此生都在道路上。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