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格雷的五十道陰影I:調教(電影封面版)
  • 定價127.00元
  • 8 折優惠:HK$101.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艋舺謀殺事件

艋舺謀殺事件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325162
????(三本)
既晴
前衛
2023年6月20日
133.00  元
HK$ 113.05  






ISBN:9786267325162
  • 叢書系列:自然人文系列
  • 規格:平裝 / 272頁 / 15 x 21 x 1.3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自然人文系列


  • 文學小說 > 懸疑/推理小說 > 日本懸疑/推理小說











      ★台灣文學史上,第一部犯罪小說

      ★百年沉寂�1898年日文連載,2023年中文首度成書



      ***

     

      明治年間,

      特務巡查池中光、報社記者花野艷雄,

      在龍山寺悠閒散步時,突然聽見台灣小孩的驚叫聲,

      「有死人!」定睛一看,池裡竟然漂著一具屍體……



      1898年1月7日,《臺灣新報》上出現了一位署名????(三本)的作者,自此開始連載了54回的日文小說。這篇題為〈艋舺謀殺事件〉的作品,不僅為台灣本地推理敘事打了頭陣,也讓連載小說在報刊上站穩腳跟,著實改變了文學史。



      由於外在政治局勢的影響,使得那段時間有關台灣的日語作品,被遺忘且消失於歷史長河。這段空白許久的歷史,經由譯作者既晴的努力,重新現身於大眾眼前,讓我們得以一窺當時堪稱劃時代的犯罪小說,是如何精彩。

    ?

    好評推薦



      路那(推理小說研究者)

      DK.DI掃(異色檔案YOUTUBER)

      丁威仁(清華大學華文所副教授兼所長)

      下村作次郎(台灣文學與台灣原住民文學研究者)

      中島利郎(台灣文學研究者)

      李柏青(小說家)

      林水福(日本文學研究者、作家、翻譯家)

      林斯諺(推理小說家)

      凌宗魁(建築文資工作者)

      高傳棋(台北水窗口執行長)

      陳允元(台北教育大學台文所助理教授)

      提子墨(台灣、英國與加拿大犯罪作家協會會員)

      廖振富(國立台灣文學館前館長)

      薛西斯(小說家)

      羅詩雲(國立政治大學台文所助理教授)

      (依姓氏筆畫排序)



      ◎日本推理小說之神 島田莊司 跨海專文推薦

      ◎台大台文所教授 黃美娥 壓卷解說

      ◎台灣犯罪文學研究者 洪?銘 專文導讀



      「傑出的台灣作家既晴先生,將這種古典艱澀的日文詳實中譯並出版,可說是一項具有開創性的偉業,將為台日小說界帶來巨大的刺激。」-島田莊司



      「回顧????於一八九八年撰寫的〈艋舺謀殺事件〉,不僅內容能反映殖民初期日人看待台人的視角、位階與統治心理,其實對於台灣小說史研究,也提供許多可加反思之處,更何況以第一篇出現在台灣報刊偵探、犯罪小說之姿,就足夠讓國內偵探、犯罪小說迷倍覺興奮。」-黃美娥



      「這篇小說不僅呈現了偵推敘事在台灣的萌芽,也展開了如何以文學為載體,探索台灣『本地』的可能。」-洪?銘



      「我感覺彷彿遊歷了日治時代的艋舺街巷,對創作也有了不同以往的理解。這部台灣犯罪文學的破曉作,縱使與過去的創作毫無承續關係,但在它面世後,必然會對未來的創作產生『類型文學在地化』的重大影響。那將是歷史與現代的交會,我是如此深信。」-既晴


     





    推薦-台灣犯罪小說的輝煌起點�島田莊司

    導讀-抵抗遺忘:《艋舺謀殺事件》的再翻譯�洪?銘



    本文



    譯後記�既晴

    解說-二十年的等待�黃美娥



    附錄一:作品連載及修訂概要

    附錄二:作者生平考察

    附錄三:案件新聞報導翻譯

    附錄四:圖片及照片出處



    ?





    推薦序



    台灣犯罪小說的輝煌起點

    島田莊司




      台灣犯罪文學史的起點,可以追溯到一部名為〈艋舺謀殺事件〉的長篇小說,發表於十九世紀末期。在艋舺龍山寺的水池中,發現了一具男子的屍體。然而,死因不明,無法確定是自殺或他殺,也不知道是台灣人、中國人或日本人;若是謀殺,凶手身分不明、行蹤不明。



      本作從頭到尾都充滿謎團,而它出現的時空,本身就像是一部解謎作品。不知是何人在台灣寫下的,而且,由於它是用嚴謹的明治時期日文寫成,可以推測作者是有一定地位的日本人。



      這是一篇從一八九八年一月至四月間在日報《臺灣新報》上連載了五十四回的作品,作者已不可考。作者使用了一個名為「????」的符碼,這個名字看起來並不像真正的人名,不知作者是否有意在筆名中暗藏什麼想法,或者甚至帶有某種挑釁。一百年過去了,我們已無法得知這個作者是誰。



      若問及????在日本是否擁有一定的地位和名聲,那麼這種可能性是相當高的。這是因為這部作品以一種脫俗、洗練的筆觸寫成,顯示出有如昔日的劍豪小說般深沉地計算著大眾的喜好,而一個毫無名氣的素人,也不可能為報紙提供小說連載。



      這位日本作家或許不是以這本作品作為處女作,但他擁有豐富的經驗,為何會在這個時期來到台灣呢? 當時,誰也沒想到犯罪小說會成為文學主流,為什麼他要冒此風險,還要以台灣為背景,匿名寫作呢? 如果????真有其人,或許可以推測出他有一位能夠立刻認出他的同行,那麼這位同行是誰,從事什麼職業呢?這真是個謎團,未來或許會展開解謎的活動。



      這位「有名」的日本作家對犯罪小說很有興趣,從一八九七年至一八九八年期間在台北,與《臺灣新報》有關,身分應該不難查出。當時對犯罪小說的興趣並不一定局限於庶民,像夏目漱石這樣有英國經驗的文豪也對犯罪小說深有感受。也可能是一位地位顯赫的文豪曾在台灣逗留了一段時間,當作消遣般隱姓埋名地寫出本作。



      對????及〈艋舺謀殺事件〉的不幸,儘管對????本人來說不一定是不幸,但本作作為一個輝煌的起點,卻未使台灣犯罪小說開啟一段偉大的航程,只因為沒有出現太多的追隨作,而這部作品身為台灣犯罪小說的先驅地位亦遭遺忘。從這個意義上,縱使後世飽受批評,但亂步先生借鑒江戶時代黃表紙的作法,很可能是正確的。



      台灣創作氛圍的成熟,不得不晚於日本的江戶川亂步、橫溝正史和松本清張等作家的出現,而即便進入新本格的浪潮,也很難看到能夠在這種風格上領先日本的傑作,以結果而言的確落後了。到二十一世紀初才發現這部作品,此前,〈艋舺謀殺事件〉已經被埋在台灣文學史的深處,被人們遺忘了。



      在新世紀初期,台灣的學者發現了此一珍貴起源,開始進行研究。然而,即使過了二十年至今,這部有價值的長篇小說,既沒有集結成冊為日文書,也沒有發行過中文版。超過百年的時間使得連載的報紙劣化、第三十三回的報紙遺失,與這些原因也不無關係。



      然而,如今傑出的台灣作家既晴先生,將這種古典艱澀的日文詳實中譯並出版,可說是一項具有開創性的偉業,將為台日小說界帶來巨大的刺激,他的工作值得大力讚揚。同時,我希望未來的作家們能閱讀這部百年前在這塊土地上出現的有趣作品,在此推薦給大家。



      以下我將解說這部時代先驅作的一些有趣之處。〈艋舺謀殺事件〉於一八九八年前期出現於台灣,但這並非在台日兩地出現的第一本犯罪小說。第一部出現在日語圈的,是黑岩?香的法庭小說《人耶鬼耶》,一八八八年在東京首次出版。然而,?香曾表示,這是法國作家艾米爾• 加伯黎奧(Emile Gaboriau)筆下的偵探樂卡克(Lecoq)系列《勒滬菊命案》(L’affaire Lerouge,1866)的改編,寫下對死刑冤罪的警鐘。



      ?香的話在此稍作引用:「世上沒有比審判更容易出錯的了。有很多無罪之人被判死刑,而執行死刑的人卻不知道自己犯了錯誤。一旦判處死刑,死者就無法開口說話了,這是一個無法挽回的事實。我希望像在底層奮鬥的人們一樣,盡快成立一個國際死刑廢止協會。」換言之,這是日本語中第一部推動廢除死刑的犯罪小說,這一點也引起了大眾的興趣。



      〈艋舺謀殺事件〉比起?香的《人耶鬼耶》晚了十年才出現在台灣。由於?香的小說嚴格來說是法國作品的改編,因此這部台灣作品或許可以視為是嚴格意義上的第一本犯罪小說。我對這點尚未進行調查,而且對這個領域的知識尚且不足,因此我的意見會有所保留。但我認為,未來若有人進行這方面的調查、得出結論,這將是非常有意義的。



      當?香企圖從文學中分支出這部作品時,他也增添了作品的重要價值,作為廢除死刑的一個助力。同樣的,在《艋舺謀殺事件》中,當文學轉向娛樂時,可以看出一些作者對於文學性是否受到破壞的擔憂。這種擔憂的痕跡,雖不是非常明顯,但也不難察覺。正如前面所述,當時在艋舺水池中發現的身分、國籍不明的屍體,經過當時最新的法醫學鑑定後,對關係人進行了仔細調查,揭示了這個男人死亡前的情況,並以調查日誌的形式向讀者報告。



      換言之,這個波瀾壯闊的故事,在日報上以嚴肅的調查日誌形式呈現,但本作不僅僅是為了迎合大眾的閱讀口味,而是以警官這個社會上層人士的姿態、以具備文獻價值的體裁呈現,亦即,隱匿地賦予了作品的權威性,同時不難看出,面對那些路線分歧的文章,本作保護了文學家的自尊心。



      在帶有古風的明治文體中進行的台北警署調查日誌中,除了犯罪的實況外,還透露出當時台灣統治的實際情況、周邊人際關係,讓日本讀者感到無法承受的壓抑氛圍,彷彿是將原罪直接呈現在眼前。



      將日本人稱為內地人,將台灣人稱為土人,還有被稱為土匪的更低階級。從現代的觀點來看,充滿人權問題的人造身分制度隱約可見。在保護政策名義下,日本統治結構的虛偽狀態顯露無遺,無需贅言,這種制度本身就會引發犯罪。



      也就是說,這部犯罪小說具有社會派揭露社會現象的見識,同時還具有解說法醫學黎明時期的醫學小說的一面,作為犯罪小說,它也具備了透過充滿謎團的事件來期待讀者推理的特徵。在談論處女作時,經常會提到這樣的觀點:作者後來展開的創作中的各種傾向,在處女作中被全面地預示了。在理解這部作品時,這一觀點也非常有效,對於未來台灣犯罪小說將發展的各種面向,它也成了全面預示的處女作。



      然而,比起上述觀點,當時的台日文人對於犯罪小說的把握—也就是與文學的距離感為何,更是非常有趣,因為他們在理解犯罪小說魅力的同時,也在創作中不斷地探索。對於瞭解當時的氛圍來說,這部作品具備了極高的資料價值。


    二?二三年五月六日




    其 他 著 作
    1. 苗栗小使命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