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僧伽的定期潛修(9)安居策修篇

僧伽的定期潛修(9)安居策修篇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4473977
釋濟群
大千
2023年6月09日
110.00  元
HK$ 93.5  






ISBN:9789574473977
  • 叢書系列:以戒為師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5 x 21 x 1.2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以戒為師


  • 宗教命理 > 佛教 > 佛教儀式/規範











    停止到處雲遊三個月

    出家僧伽安居一處

    精進聞思,勤修道業



      安居,也叫夏安居、雨安居,坐夏、夏坐。按印度的傳統,一年分為三季,每季四個月,分別是熱季、雨季和涼季。從這些名稱中,就可看出各自的氣候特點,即炎熱、多雨和涼爽。以中國的農曆計算,四月十六日到八月十五日這段時間為雨季。在此期間,僧人不能外出參學,而應定居一處,精進聞思,勤修道業,於戒定慧三學有所增長。



      安居並不是佛教特有的,而是印度各宗教共有的傳統。佛教僧團成立之初,並沒有安居制度。律典記載,當時有些僧人終年在外雲遊,在雨季,由於暴雨漲水,涉水行路時就會漂失衣缽、坐具等,狼狽不堪,威儀頓失。結果引起居士們的譏嫌,認為鳥獸都有巢窟住處,僧人也應該定期潛修。所以,佛陀就確立了安居制度,規定僧人在每年雨季有三個月的定期專修,聞思法義,靜坐禪觀。安居的另一個緣起,則是為了避免傷害生命。因為夏季是草木生長、動物繁殖的季節,四處都是蟲蟻,行走在外,容易踐踏草木,斷他命根。只在特定範圍內活動,也是為了護生起見。



      對於今天的出家人來說,安居尤其重要。因為現在的出家人事務繁忙,如果終年忙於做事,沒有一定時間用來專修,以此增長道業,檢討心行,時間長了,很容易陷入做事的串習中,做出一堆名聞利養和人我是非,甚至和在家人沒有多少差別。



      本篇名為“安居策修”,安居,即在事先劃定的界內安住,不能隨意外出。當然,有特殊情況也可請假,稱為受日。策修,即勤策三業,進修心行。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長;未生惡令不生,已生惡令滅除。《資持記》的解說,是“形心攝靜曰安,要期在住曰居;隨時警勵曰策,三業逐善曰修”,非常精闢。



      夫靜處思微,道之正軌。理須假日追功,策進心行。隨緣托處,志唯尚益。不許馳散,亂道妨業。故《律》通制三時,意存據道。



      文偏約夏月,情在三過:一、無事遊行,妨修出業。二、損傷物命,違慈實深。三、所為既非,故招世謗。以斯之過,教興在茲。



      然諸義不無,指歸護命故,夏中方尺之地,悉並有蟲。即《正法念經》



      雲:夏中除大小便,餘則加趺而坐。



      故知護命為重,佛深制之。必反聖言,罪在不請。結業自纏,永流苦海。極誡如此,依文敬之。



      初中分五:一、安居緣,二、分房法,三、作法不同,四、夏內遇緣成不,五、迦提五利,解界是非。



      首先,道宣律師通過前言說明了安居的意義和作用。



      “夫靜處思微,道之正軌。”靜處,靜坐,或指安靜的修道環境。思微,觀照諸法實相。安住一處,靜心禪修,思維並踐行戒定慧三學,這是走上解脫道乃至菩提道的正確途徑。



      理須假日追功,策進心行。”假日,限定時間,如結夏為期三月。追功,加功用行。策進,鞭策和改善。這就需要在限定時間內,全力以赴地用功辦道,調整心行,於道業日有增益,證增上果。即使不曾證果,也是種下證果之因。修行,無非是把心從貪嗔癡的串習中調整出來,安住在戒定慧的軌道上。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安居,那就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



      “隨緣托處,志唯尚益。”凡夫往往心隨境轉,所以修行需要有良好的外緣。在安居期間,必須選擇一個如法處所,或是城市寺院,或是林野蘭若,或是岩穴山洞,隨緣而定。所謂如法,就是遠離五種過失,具體內容會在下面介紹。當然,僅有外緣還不夠,關鍵要有正確的發心。安居的發心大體有三種,一是為了個人修行,二是為了利益他人,三是為了料理三寶事。正確的發心,應該是希求出離解脫,進而自利利他,續佛慧命。………



      本篇還附帶說明了受日的問題,這也是《安居篇》的一個重點。受日,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請假。安居期間,如果有特殊情況需要處理,也是可以請假的。至於可以請多少天假,又以什麼理由請假,在受日這部分有詳細說明,幾乎占了《安居篇》近半的篇幅。

    ?


     





    第一章 安居處所及時間

    第一節 處所選擇

    一、別示所依

    二、總明五法

    三、明難處

    四、夏中提醒

    第二節 時間安排

    一、約制總明三時

    二、就夏別明三時

    三、安居期間閏月的處理



    第二章 分房法

    第一節 如何分法

    一、分房緣起

    二、作法差人

    三、白僧集物

    四、次第分法

    第二節 問答釋疑

    一、約行食立難

    二、約分物重征

    第三節 辯餘相

    一、引《僧祇》

    二、引《四分》



    第三章 作法不同

    第一節 設教對緣

    一、對首法

    二、心念法

    三、忘成法

    四、及界與園法

    第二節 約時處人法分辨



    第四章 遇緣成否

    第一節 有難移夏

    一、引律開文

    二、雜釋諸緣

    第二節 受日逢難

    一、初引開文

    二、約義決



    第五章 功德衣及解界法

    第一節 迦提五利

    第二節 解界是非

    一、引古難破

    二、伸今正解



    第六章 受日出界(請假制度)

    第一節 通料簡

    一、對人

    二、對界

    三、先後

    四、相攝

    第二節 受日法

    一、定緣是非

    二、對事離合

    三、懸受

    四、互用

    五、重受

    六、約事長短

    七、僧尼不同

    八、事訖不來成不

    第三節 受日作法

    一、心念受日法

    二、對首受日法

    三、眾法受日法

    第四節 特別說明

    一、多人受日可否

    二、依處安居差別

    結束語



    附錄 四分律刪繁補缺行事鈔.安居策修篇

    第一章 安居處所及時間

    第一節 處所選擇

    一、別示所依

    二、總明五法

    三、明難處

    四、夏中提醒

    第二節 時間安排

    一、約制總明三時

    二、就夏別明三時

    三、安居期間閏月的處理

    第二章 分房法

    第一節 如何分法

    一、分房緣起

    二、作法差人

    三、白僧集物

    四、次第分法

    第二節 問答釋疑

    一、約行食立難

    二、約分物重征

    第三節 辯餘相

    一、引《僧》

    二、引《四分》

    第三章 作法不同

    第一節 設教對緣

    一、對首法

    二、心念法

    三、忘成法

    四、及界與園法

    第二節 約時處人法分辨

    第四章 遇緣成否

    第一節 有難移夏

    一、引律開文

    二、雜釋諸緣

    第二節 受日逢難

    一、初引開文

    二、約義決

    第五章 功德衣及解界法

    第一節 迦提五利

    第二節 解界是非

    一、引古難破

    二、伸今正解

    第六章 受日出界(請假制度)

    第一節 通料簡

    一、對人

    二、對界

    三、先後

    四、相攝

    第二節 受日法

    一、定緣是非

    二、對事離合

    三、懸受

    四、互用

    五、重受

    六、約事長短

    七、僧尼不同

    八、事訖不來成不

    第三節 受日作法

    一、心念受日法

    二、對首受日法

    三、眾法受日法

    第四節 特別說明

    一、多人受日可否

    二、依處安居差別





    自序

    ?

      一九八四年秋,我從中國佛學院畢業,被安排到中國佛教協會研究部。在那裡工作了半年,覺得不適合我,便悄然離開。不久,得知廣化寺圓拙老和尚成就年輕僧人學律。圓老親近過弘一律師,持戒嚴謹,淡泊名利。當時,已有界詮、毅然、演蓮、性光幾位同學在學,我也聞訊加入,成為南山五比丘之一。尤其是界詮法師,幾十年來身體力行,已是漢傳佛教界弘揚戒律的標杆了。

    ?

      當年,廣化寺在圓老住持下,道風嚴謹,樸老贊為「一進山門長道心」。剛去時,大家住在藏經樓,條件很艱苦。先去的幾位同學連書都沒有,花了整整一年抄寫《行事鈔》。再花三四個月時間,把弘一律師關於南山三大部的書眉筆記抄到書上,然後才正式學習。度也有嚴格要求,每天學五頁。我去的時候已經進有書了,主要學《行事鈔》,偶爾也參閱另外兩部。每學完一篇,都會寫綱領性的筆記或修學心得,類似現在的思維導圖。這些筆記對我後來講課提供了很大幫助。

    ?

      一九八八年冬,我來到廈門南普陀。受妙湛老和尚邀請,在閩南佛學院任教。期間,遇到我在中國佛學院上學時的方興老師。他鼓勵我把學律心得寫出來,供養大眾。本套《叢書》中,《認識戒律》和《戒律與僧伽生活》收錄的論文,多數是當年寫就的,先後發表在《法音》《內明》等重要期刊上,算是為弘揚戒律做了些普及工作。

    ?

      叢書的主要部分,是關於「《行事鈔》選讀」的講記,根據我二○○六年在戒幢佛學研究所的講課內容整理而成。此次開課,距廣化寺學律已近二十年。之所以安排這門課程,一方面因為戒幢律寺是律宗道場,應該加強這方面的修學;另一方面,是我想通過講課的因緣重溫戒律,看看其中的修行原理是什麼,對當代佛教的發展有什麼指導意義。

    ?

      戒律包括止持和作持兩部分。止持方面,我講過《沙彌律儀》《教誡新學比丘行護律儀集解》等,都有音像資料,尚未整理。作持方面,我講了《行事鈔》的《序篇》《標宗顯德篇》《僧像致敬篇》《沙彌別行篇》《受戒緣集篇》《師資相攝篇》《說戒正儀篇》《安居潛修篇》《自恣宗要篇》《僧網大綱篇》《導俗化方篇》《對施興治篇》《瞻病送終篇》,除了後三篇,其他已整理成文。

    ?

      佛陀制戒,是基於當時印度的文化習俗,和現代生活相距甚遠。作為今天的人,如何更好地理解戒律、持戒修行呢?

    ?

      我覺得,首先要立足于佛法修學體系,從整體來認識。比如皈依是持戒的靈魂,沒有皈依就不能得到戒體。發心是持戒的根本,依出離心成就別解脫戒,依菩提心成就菩薩戒,否則,所謂的戒行只是人天善法而已。正見是持戒的方向,有因緣因果正見,才能準確理解戒律;有空性正見,才能將持戒導向解脫。止觀是持戒的保障,尤其在充滿誘惑的今天,沒有相當定力,持戒是艱難且被動的。而皈依、發心、戒律、正見、止觀,正是構成佛法修學體系的五大要素。我們想要持好戒律,離不開其他四項的支持。

    ?

      毗尼由因緣所顯。佛陀制定的每條戒律,施設的一切做法,都沒有離開當年的時代背景和地域文化。現代人之所以對戒律感到陌生,正是因為其中有些做法和當下生活存在距離。針對這個問題,我在《戒律實施的未來展望》中,提出了戒律的局限性和普遍性。所謂局限性,即立足於特有習俗的部分。所謂普遍性,則體現在斷惡、止貪、改變輪回串習等方面。

    ?

      如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在任何時空都屬於不善行,必須嚴格禁止。此外,律中要求修行人少欲知足,減少對衣食住用的貪著,對解脫尤其重要,同樣不會過時。

    ?

      持戒不僅是個人的事,也是僧團的事。因為只有在法治而非人治的團體,戒律才能真正產生作用。佛陀在世時,不曾以領袖身份出現;入滅時,也沒安排接班人,而是告誡弟子以波羅提木叉為師。所以僧團本身就是依戒施設、依法管理的,主要體現在三綱、六和。

    ?

      三綱,即上座、寺主和維那。上座,承擔法脈傳承、修學引導的責任;寺主,負責具體的事務管理;維那,則是執行戒律,維護道場秩序。這一架構與西方社會的三權分立有相似之處。西方重視法律對行政的制約,避免權力過大帶來的隱患。但法律是死的,如果執行者缺少道德素養,明知故犯,總有漏洞可鑽。這就必須以信仰或高尚信念為保障,上座正是起到道德教化的作用,從根本上杜絕犯罪源頭。

    ?

    ?? 「馬祖興叢林,百丈立清規」,是戒律中國化的開始。隨著禪宗的興起,為適合本門修行需要,禪和子們走出律寺,開始在叢林中依清規生活。禪寺住持稱為方丈,典出《維摩經》,比喻有維摩詰那樣的能耐;又稱堂頭大和尚,即堪能引導大眾修行的善知識。另有四大班首協助教化,八大執事處理事務。所以,方丈不僅起到上座的作用,還兼具寺主的職責,有著絕對的權威性。但如果本身沒有法,又缺少法治的管理機制,這種權威其實是很可怕的。

    ?

      古人景仰道德和學問,但今人推崇的卻是權力和財富。在這樣的價值取向下,寺院難免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何去何從?佛教的健康發展,必須以修學為本。如果一個道場能尊重上座,重視法治,各項事務有法可依,才能發揮內修外弘的作用。

    ?

      與三綱同等重要的,還有六和精神。僧伽是梵語音譯,為和合義。怎麼才能建立清淨僧團?六和,為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身和同住、語和無諍、意和同悅,包含制度平等、思想統一、利益均衡和身口意的和諧。這不只是簡單的條文,而是貫穿整個律制生活。比如戒和同修,每個出家人都要依戒生活,犯戒就會受到相應處罰。見和同解,在共同的生活範圍內,與大眾相關的事,必須通過羯摩會議得到大眾認可。利和同均,僧團所有財物的分配、使用都有明確規定,在確保利益均衡的前提下,對德高臘長和貢獻突出者有一定優待。總之,六和既是僧團管理的總綱,也體現了律制的精神。

    ?

      現代的區塊鏈管理,講究去中心化,建立分散式、自律型團體,律制僧團恰恰體現了這個特點。佛陀要求弟子們「自依止、法依止」,不論四個人、四百人、四千人,彼此都是平等、自覺、獨立的。大家按戒律生活,各項事務都有相應處理模式,依法行事即可,不存在上下級關係,也沒有大一統的中心。

    ?

      落實持戒生活,必須有律制的僧團管理為支援。其一,受戒時有如法的戒師和羯摩師,受戒後能依止和尚、阿闍黎修學,成為合格僧才。其二,半月半月布薩,通過自我檢討和相互提醒,達到自新效果。其三,犯戒後有如法的比丘和羯摩,令犯者懺已還淨。其四,通過安居和自恣,定期潛修,增進道業。其五,依各種羯摩處理事務,有作法的人,按相應的法(羯摩)處理相關的事,在合法場所內舉行。

    ?

      佛陀在戒律中說,有五個比丘,能如法布薩及處理僧事,就代表正法久住。僧團的共住生活,沒有複雜的人標關係和行政事務,大家的目標都是解脫,是利他。這是戒律構建的理想僧團,也是所有出家人需要努力的。

    ?

      本套叢書對戒律的解讀,正是立足於以上所說的律制精神。同時,對《行事鈔》論述的各類行事,從制戒因緣到具體事宜,深入探究背後的原理及修行意義,使我們在踐行每個條文或做法時,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希望這些思考能對當代僧團有參考價值。
    ?

    二○二三年春于阿蘭若




    其 他 著 作
    1. 造就美好的自己
    2. 我們誤解了自己
    3. 以戒為師叢書
    4. 我們誤解了這個世界——高僧與哲人的對話
    5. 僧格的年檢(10):自恣宗要篇
    6. 戒律與僧伽生活(11)
    7. 僧伽的自新大會(7)說戒正儀篇
    8. 僧團的管理制度(8)僧網大綱篇
    9. 僧伽禮儀及塔像製造:僧像致敬篇?
    10. 出家剃度及沙彌生活(4)沙彌別行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