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日本人也不知道的日本語3:敬語、人物對話、書信書寫、文化歷史……學會連日本人都會對你說「讚」的正確日語
定價87.00元
8
折優惠:
HK$69.6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學習與生命說再見套書(一百零一個活下來的理由+讓告別成為禮物)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207307
杜秀娟,凱西.科特斯–米勒
田若雯
健行
2023年7月30日
247.00 元
HK$ 209.95
詳
細
資
料
ISBN:9786267207307
叢書系列:
I健康
規格:平裝 / 576頁 / 14.8 x 21 x 3.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I健康
分
類
心理勵志
>
生死醫病
同
類
書
推
薦
我們終將離去:人生終點前的30個覺察,找到生命的意義與希望,回到當下的自己
死亡可以教我們什麼:圓滿生命的五個邀請(二版)
終活筆記ENDING NOTE,不留遺憾的人生四道備忘錄:道謝、道歉、道愛、道別
那些死亡教我如何活: 一位清掃死亡現場者20年的生死思索 (暢銷新裝版)
從絕望到希望:一名醫生與罕病戰鬥及共存的長征
內
容
簡
介
《一百零一個活下來的理由》
這是一個自殺者遺族尋找一百零一個活下去的理由的作品。
自殺是人世間的悲劇,被留下來的人如何面對這永恆的空缺﹖當生命景況不復從前,我們如何停留在這個人生,繼續活著﹖當我們想跟隨逝者的腳步而去時,怎麼辦﹖
自殺在人間是個禁忌,被留下來的人被稱為「自殺者遺族」。他們的身心健康因遭逢親友自殺有著結構上的弱化,需要特別的照護。也因為年歲的增長,面臨的考驗與需要因為環境與資源有所調整,已不是哀傷輔導可以涵蓋,而是如何與這個經驗共處。
作者二十年前失落至親,在這個曾經可以殺死她的至痛苦楚當中翻滾,從急性的悲傷混亂期,到面對永恆的空缺,從臺灣去了英國,在命運的推波之下,再次回到臺灣來。面臨回到自殺現場的種種不可能,她的靈魂指點一條道路,要她從生活之中,每天找到一個理由活下來,來對治生命被重創之後的荒蕪與枯乾,進行深層的整合與爬梳,重新找回生命力量與養分。
這是臺灣第一本自殺者遺族公開親身經驗的全書,期許本書能夠喚起社會大眾對這議題的重視,更希望能感動被卡在暗黑世界的受傷靈魂,能夠找回對生命說「是」的勇氣。
本書特色
★臺灣第一本自殺者遺族公開親身經驗的全書,與你分享最悲痛的心情以及被留下來的人該 如何繼續活下去的勇氣!
名人推薦
鄭玉英? 懷仁全人發展中心/諮商心理師與督導、方俊凱? 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資深主治醫師、釋惠敏?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法鼓文理學院名譽教授、呂旭亞? 心理學博士、榮格分析師、林綺雲? 中華心理衛生協會常務理事、周昕韻 馬偕紀念醫院自殺防治中心諮商心理師、洪素珍?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夏一新? 夏一新身心精神科院長、張凱理? 臺北榮總桃園分院支援醫師/竹北臺齡身心診所主治醫師、張翠華? 桃園市生命線主任、楊金章? 汐止152靈糧堂牧師、賴聲川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創院院長及教授、編劇、導演、賴念華?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系? 退休教授? 暖心推薦
以喪子的母親身份,勇敢敘說發生的一切,盼望遺族能有自在現身的空間,也企圖清除對自殺者和其遺族的污名化。讓讀者類似經驗可以共鳴,讓關心此議題的陌生的路人可以佇足反思。──鄭玉英? 懷仁全人發展中心/諮商心理師與督導
用第一人稱,以日記的方式寫下,光是這點就值得敬佩!
一千零一夜的故事,是雪赫拉莎德(Scheherazade)為了活下去並拯救眾阿拉伯少女的傳說。
一百零一個活下去的理由,是秀娟為了活下去的真實記錄!──方俊凱? 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資深主治醫師
本書提供了我們各種活下去理由的敘述,可讓我們學習珍惜現有的一切,也讓我們學習如何給予自殺者遺族多元多思考空間,有感此意,特予推薦,並為之序。──釋惠敏?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法鼓文理學院名譽教授
《讓告別成為禮物》
現今,國人的平均壽命為八十歲,醫藥和現代科技擁有延長生命的能力,甚至有時候讓人以為,死亡的過程,比死亡還要恐怖。因此,我們需要面對新的挑戰,誰有權力決定我們怎麼死,何時死,現在都是問題。所以,在自己或所愛的人生病前,在悲傷、懼怕、否認將我們淹沒前,我們應該從現在就開始練習面對死亡這門功課。
當面對生命中無可避免的時刻,我們就可以開啟跟所愛的人的對話,談談臨終時,什麼對我們是重要的。讓我們有機會為自己的死亡做準備,去完成任何心中遺願,例如好好說再見,說聲我愛你。
這本書不是什麼處方單,也不是要我們完成一份死前必做的事項清單,更不是告訴我們要做什麼,或者需要做什麼決定。而是在進行這樣的深思熟慮後,會讓我們更完整地擁抱生命,比較不會害怕與不安,死亡不僅只是一個醫療過程,人生這最後一程也需要擁抱情感及意義。
本書作者邀請你找回生命的主權,以下問題會幫助你開啟這個過程:
??? ◇為自已和親人爭取先進的照護政策
??? ◇如何與親人討論臨終遺願
??? ◇如何與孩子討論死亡
??? ◇如何打造富同情心的職場
??? ◇為同事打氣的實用策略?? ?
??? ◇如何與照護人員溝通
??? ◇親人過世後如何安度家中的改變
??? ◇醫療協助臨終(Medical assistance in dying,MAID)的具體內容
這些對話一點也不可怕,而且還充滿人生意義──以及了解自己和親人想要的是什麼所獲得的解脫。讓告別成為禮物,由此而學習的信心和方法,來適應人生必經的歷程,並從中成長。
本書特色
★知名安寧療護教育家兼研究者凱西.科特斯–米勒告訴讀者如何以幽默及悲憫認識並改變對死有限的既有認知。
★直面仍被許多人視為禁忌的死亡話題,並探討應該如何公開、坦誠地談論這個話題。
★教導讀者如何以有意義的對話討論死亡及臨終,以確保生命最後一段時日的生活品質。
名人推薦
陳文玲? 政大傳播學院教授、朱為民? 台中榮總職業醫學科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李玉蟬? 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人類發展與健康學院院長/教授、台灣諮商心理學會理事長、夏一新? 夏一新身心精神科診所院長、楊重源? 台東馬偕紀念醫院身心內科主治醫師、趙可式?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名譽教授、台灣安寧療護推手 誠摯推薦
無論離開的或告別的,都得面對熾白轉為橙黃、橙黃轉為黯黑,但是願意在暗夜裡點燃幾盞燭火,就著微弱火光讀書,例如歐文亞隆《凝視太陽:面對死亡恐懼》、余德慧《生死學十四講》和這本《當告別成為禮物》,並有所領悟,且勇敢回應給身邊親愛的人,就是好好活著、笑著和愛著世界,也是好好活著、笑著和愛著自己。──陳文玲? 政大傳播學院教授
?
目
錄
《一百零一個活下來的理由》
推薦序 沉重之後──脆弱與勇氣/鄭玉英
推薦序 加一!世間情!/方俊凱?????????????????????? ?
推薦序 生命終點的多樣性/釋惠敏
前言
這是發生在我身上的事……
與榮格分析心理學的因緣
關於書寫的體例
最後……
一百零一個活下來的理由
繼續走下去
負傷的遺族
關於創傷後正面發展的理論
兩個正面發展的案例
《讓告別成為禮物》
導言為什麼臨終對我很重要
第一章?? ?為什麼臨終很重要
第二章?? ?改善我們的死亡素養,做出明智的決定
第三章?? ?死亡對家庭的重要性
第四章?? ?想要了解的好奇之心!與孩童對話
第五章?? ?創造關愛友善的工作環境
第六章?? ?與醫護人員進行困難的對話
第七章?? ?給臨終者保留空間
第八章?? ?上網公布、推特、和簡訊:數位世界裡的臨終與死亡
第九章?? ?我們臨終的(部分)自主權
第十章?? ?讓對話持續進行
序
《一百零一個活下來的理由》推薦序
沉重之後──脆弱與勇氣
鄭玉英? 懷仁全人發展中心/諮商心理師與督導
有人自己結束了生命,造成了遺族。
當事人「選擇」中斷了自己的人生,給身邊遺族留下無預警的斷裂,震驚和深長的傷痛。「到底為什麼?」
有人留下遺書,有人無言離去。但誰也無法獲知那一刻,他的心中想著什麼。
自殺,永遠不能鼓勵,一定要努力防治,卻永遠無法完全預防和避免。憂鬱是最明確而說得通的理由,情傷是常有的刺激;未成年的孩子?留下的更是難解的謎團。
最難承受是父母,兒女是自身所從出,由自己體內生出,又自選死亡,當然覺得有一部分自己隨之死去。然而,任何一個親近的遺族都不禁要想:
「難道我不是你願意活下去的理由?」
「原來我不值得你為我忍耐人生。」
「到底我做錯了什麼?多做了什麼?少做了什麼?」
「到底你的離去跟我有關聯嗎?」
專業助人工作者如果也成了廣義的自殺者遺族,那是另外一種角度的煎熬。還在服務期間,尚未結案,當事人就走上絕路,留給專業工作者的憤怒和自責也是無比沉重。
無從究責 ! 是當事人自己壓下按鈕。
不能怪罪遺族,那對他們太不公平!
不能怪罪當事人,他只是痛苦到無法承受或當時頭腦不清……
也許沒有人有意怪罪,只是在一團痛苦困惑當中,口出流言,透露了怪罪的言詞。
或是因為心疼自殺者,而噴出責難的口水;或是因為心疼遺族,而責怪了逝去的靈魂。
或是為了教育和自殺防治的目的,無意間帶出對自殺的污名化,這污名化豈非傷口灑鹽?
當然絕無惡意,只是出於關懷。
死後生命無人知曉。各個宗教都有其教義之下的對自殺的論述。由於對生命的詮釋,因而多半的自殺論述是嚴峻的。秀娟有一個悄然呼聲「盼望有個良善的神哪!」相信天地人神都聽見了。應該還要加上能穿透苦難,看出神善良的眼光吧。所深愛的當事人是否會因自殺而永在地獄火湖裡燃燒?這想法是怎樣折磨著遺族的心?筆者參考一下天主教觀點,《天主教教理》摘要指出:
一、神把生命委託給我們,我們是生命的管理員,不是生命的所有人。應對生命負責,不得擅自結束生命。
二、自殺違反人性保存和延續生命的自然傾向,也違反對自己應有的愛心。
三、故意幫助自殺,是違反道德律。而嚴重的心理錯亂、憂慮,或對考驗、痛苦、折磨的巨大焦慮等等減輕了自殺者的責任。
四、我們不應對一個自我了結生命者的靈魂獲救失望。神能夠運用唯有祂知道的方法,給他們安排懺悔得救的機會。
五、教會總要為自殺者祈禱。
也許,只有天主知道自殺者的內心深處是什麼狀況,是否迷失,何時獲救。我們的譴責是不公平也沒意義的。
秀娟在英國完成了自殺者遺族的博士論文《自殺情結──以敘說與劇場方式的遺族研究》,在這本冊子上卻決定勇敢出櫃,不再躲在研究者的面具後面,而忠於自己的經驗。以喪子的母親身分,勇敢敘說發生的一切,盼望遺族能有自在現身的空間,也企圖清除對自殺者和其遺族的污名化。讓讀者類似經驗可以共鳴,讓關心此議題的陌生的路人可以佇足反思。
秀娟的出櫃與赤裸陳述,展現出脆弱的勇氣。世界上有兩種脆弱,一種是被迫,一種是自選,遺族被迫成為遺族,卻可以自己選擇哪一種脆弱。脆弱的躲藏絕對值得尊敬,那是一種生存之道;脆弱的赤裸展現也值得尊敬,那份透明帶來更深的通透。
我與秀娟是舊識也是專業同道,明白她在劇場的繽紛和傷痛折翼之後的掙扎。我本人也是自殺者遺族,家姐在醫院病房自盡,是近五十年前的往事,卻改變了我的一生,催促我轉行成為助人工作者,我自身經驗也常常在陪伴類似經驗朋友時成為內在資源。
作者述說著存活不易,她未作辯證分析,只是真誠脆弱的喃喃獨白,找出一個又一個活下去的理由。我反覆閱讀,只覺得意猶未盡,似乎作者會有續集在未來出現,在足夠時間哀悼之後,帶出重新展翅的劇場經驗,和轉化的論述。我且拭目以待。
加一!世間情!
方俊凱? 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資深主治醫師
無論如何,秀娟要出版書,我都要幫她寫序!
這是非常複雜又難以說明的感受與想法,如果真的要給它一個詞,那最好的詞也許就是秀娟所說的「自殺情結」。
認識秀娟,源自於我在馬偕紀念醫院辦了醫療機構內的第一個自殺者遺族團體。二○○五年春天,我在西雅圖第一次參加美國自殺學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uicidology)的年會,其中有一整天,我參加自殺者遺族的研討會──以專業遺族的身分參加。二○○五年冬天,我在馬偕自殺防治中心成立後,就開始開辦「自殺者遺族說故事團體」,以一位身為精神科醫師的專業遺族身分開辦,所以我從來沒有在遺族團體中穿過任何一次醫師袍。
秀娟,二○○六年來參加團體,不只參加一個梯次。
一轉眼也已經十七年!真是漫長!卻又好像是昨日一般!
我其實和各位讀者一樣,透過「一百零一個活下來的理由」,才真正知道發生了甚麼事。
對遺族而言,要遺族說出發生了什麼「事實」,太殘忍了!不說,又太痛苦!
發生的事情,也不僅僅是「故事」兩個字就可以帶過,但是,我也找不到更恰當的詞。總之,我就是聽!
如今,可以看,彌足珍貴,也敬佩萬分!
用第一人稱,以日記的方式寫下,光是這點就值得敬佩!
一千零一夜的故事,是雪赫拉莎德(Scheherazade)為了活下去並拯救眾阿拉伯少女的傳說。
一百零一個活下去的理由,是秀娟為了活下去的真實記錄!
這本書的最後,秀娟問:
你願意愛我嗎?你願意愛我們嗎?身為自殺者遺族,這是我最深的渴望。
耶穌問祂的大弟子彼得:你愛我嗎?
萬般自那時
珠?憶難遺
時時度日日
世間情加一
生命終點的多樣性
釋惠敏?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法鼓文理學院名譽教授
二○○三年,秀娟在北藝大就讀研究所時,遭逢孩子的自殺,當時我在北藝大擔任教務長一職。她曾來找我,想了解自殺之後孩子的處境,與作為一個母親要如何因應與面對。二十年後,她將失落的經驗寫了一本書,詢問我寫序的可能性。敝人拜讀此書文稿,覺得這是一本扣人心弦、寓意深遠的書。
秀娟在經歷過自殺失落的痛苦後,從二○二○年七月一日之「一杯澄黃的花草茶」的理由,到十月九日「選擇為他的自殺活著」的理由,把自己療癒的過程記錄整理,提供「矛盾療法、保持希望、與痛苦為友、使用象徵符號、宣告」五種療癒手段,以及當代心理學關於創傷後正面發展的兩派理論(創傷後成長、韌性),兩個正面的案例,來詮釋與協助人們如何因應傷痛困境。作者將自己的經驗結合研究成果,創作出這本頗具特色的書籍,有幸拜讀,獲益匪淺。
死亡一直是宗教所關注的議題,感於自殺是個具爭論性的死亡模式,秀娟希望我可以在序中簡明提出佛法的觀點,因此我不揣鄙陋,野人獻曝,提供大家指教:如同一般宗教,佛教有所謂「不傷害生命」的戒律,例如:佛陀時代,有些比丘為避免對身體貪著,修「觀身不淨」方法過度,因而「或有自殺,展轉相害,或索刀、繩,或服毒藥」的狀況,佛陀對此,制定戒律禁止,並且教導可能修「不淨觀」過度的人,應改修「觀察呼吸出入」(阿那般那,?n?p?na)的法門,以穩定身心,也可以捨離貪著與憂惱。
佛典也有記載:有一位名為瞿低迦(Godhika)比丘因為慢性疾病因緣,多次從「心之暫時性解脫」(禪定)狀態退轉,因而在第七次得此禪定時,以自殺的方式避免退轉;對此情形,佛陀並沒有刻意阻止。另外一位名為跋迦梨(Vakkali)比丘則是病苦難忍,因而想「求刀自殺,不樂苦生」。佛陀教導應觀察身心「無常、苦,是變易法」,「若於彼身無可貪、可欲者,是則善終,後世亦善。」之後,尊者跋迦梨思惟解脫,欲執刀自殺,不樂久生;對此情形,佛陀也沒有刻意阻止。
此外,約在佛陀入涅槃前半年,其第一大弟子舍利弗(??riputra)因為不忍見佛陀入涅槃,因而請求佛陀允許他回故鄉度化母親信佛而後入涅槃,而說:「如來!願世尊允許,願佛陀答應:我入涅槃的時機已到,我已捨世壽(我放棄了生命力)。」佛典記載:當時如果佛陀回答:「你可以入涅槃」,懷異心者就會說佛陀稱讚死亡;如果他回答:「不可以入涅槃」,他們又會說佛陀鼓勵繼續輪迴。因此佛陀二者都不說,而是問:「你將在哪裡入涅槃?」舍利弗回答:「在摩揭陀(Mag?dha)國那拉迦(N?laka)村內,在我出生的房間裡。」於是世尊說:「舍利弗,如你所想的及時去做吧。但今後你僧團中的兄弟再也沒有機會看到像你一樣的比丘,請給他們最後的佛法開示吧!」舍利弗為僧團作最後開示之後,以七天的時間,完成回故鄉度化母親信佛之心願,再以「師子奮迅三昧」,順、逆進入第九次禪定,然後再從初禪進入四禪。在他進入四禪後,就像旭日初生一樣,舍利弗入無餘涅槃。
因此,對於阿羅漢聖者,佛教有所謂「留捨壽行」(主動延長或縮短壽命)的討論,若「為利益安樂他故,或為聖教久住世故」,觀知自身壽命將盡, 觀其他人無法承擔上述二種任務 ,則可發揮主動延長壽命能力。反之,阿羅漢自觀住世,對於其他人沒有特別可以提供利益安樂事,或為「病等苦逼自身」,則有可能發揮主動縮短壽命能力。 ?
以上,我們或可管窺佛教對生命終點多樣性的看法,對於自殺有著多元的關注理解。然而在親友自殺以後,眾生面對「生、老、病、死、愛別離、冤憎會、求不得」挑戰,或說是執著「身體、感受、想像、意志、心識」等五類身心組合(五取蘊)而導致悲傷、悲痛、痛苦、不快和絕望等負面情緒。因為我們不能經常覺察五蘊身心「無常、苦者,是變易法」,對於身心的變化,產生恐懼、痛苦和焦慮等煩惱,進而引發各種不善的思惟、言語與行為,因而又導致痛苦,走不出失落的傷痛。
對此惡性循環,我們是有「斷、捨、離」的可能性,如此了解與信心,或許比較不容易引起生命意義危機,同時我們也可多了解、關心與支持有這方面困擾的個人與家庭,我想本書提供了我們各種活下去理由的敘述,可讓我們學習珍惜現有的一切,也讓我們學習如何給予自殺者遺族多元多思考空間,有感此意,特予推薦,並為之序。
《讓告別成為禮物》推薦序
那不可說的,就保持沈默。? ?
政大傳播學院教授陳文玲
我們安靜對坐,他輕輕握著我的手,視線穿越了我,落在身後某處,我則看著窗口,當一團熾白轉為橙黃,選擇每天此時來護理之家陪爸爸的我,知道一天又到了盡頭。
過了許多天,爸爸開口:「每次進去之前,那些魚就開始游泳。」我順著他的眼光回頭,藍色的大海裡有紅色和黃色的魚,它們是牆壁的一部份,這個房間的壁紙圖樣。爸爸說的「進去」,意思是他會變得混亂暴躁、口齒不清、動個不停,只在自己內在衝撞、無法與外在世界連結,醫生稱之為「譫妄」,護理之家的照服員跟我則覺得煩惱且磨耗,通常至少要兩、三天,爸爸才會「回來」。
我問爸爸:「進去,你會不會害怕?」他點點頭:「可怕。」本想安慰他的我,無話可安慰,改說自己的感受,「爸爸,你進去的時候,我也特別難受,我想為你解決問題,解決問題是我的強項,但這件事我無能為力。」他點點頭,「我也覺得自己沒有用!」
我們安靜對坐,他輕輕握著我的手,我提了一個想法:「爸爸,不然,你進去的時候,想辦法記住那裡的事,回來以後,說給我聽好不好?關於怎麼老、怎麼離開,我知道得太少,而且好害怕,你把你的經驗告訴我、教給我,好不好?」自此,直到爸爸過世,每當牆上的魚開始游泳,我就對他說,「爸爸,我愛你,別害怕,記住途中風景,回來說給我聽。」有一次,爸爸告訴我,宋楚瑜派黑頭車來接他去吃飯;有一次,呂秀蓮跟國民黨的合作不順利,拜託他居中斡旋;有一次,宜蘭地區召開世界佛教大會,他代表媽媽跟我出席,說也奇怪,竟然不需要輪椅,可以自由地走來走去;最後一次,已過世二十年的媽媽來護理之家煮了一大桌飯菜,感謝大家照顧爸爸。我問:「你跟媽媽說到話嗎?」他回:「我跟在她身後轉來轉去,不知道說什麼才好,跟以前一樣。」
除了講這些話,大部分的時候,我們仍舊安靜對坐,他輕輕握著我的手,當窗口的熾白轉為橙黃,爸爸會說:「小玲,妳也累了,回家煮飯休息吧。」那時,我還不知道跟爸爸的緣分只剩一年,也不知道三年後會受邀為這本書寫序,但我發現,因為願意開口,我跟爸爸的位子反轉了,他從失能的被照顧者轉為帶我認識死亡的智慧老人,我從疲憊的照顧者變回專心聆聽、被愛圍繞的女兒。所以,我同意作者開宗明義就說,「我們需要一種更好的死亡教育,」因為想要「感覺我們能掌控自己,感覺我們被聽見,感覺我們活著的時候,在生活裡可以自在地談論臨終與死亡。」
然而,感覺就是感覺,談論就是談論,它們是告別的起始,覺醒的契機,轉變的藥引,卻非死亡的全貌。如果我們誤以為死亡可以被語言指認,誤以為死亡焦慮可以用討論塗銷,我們就也一頭栽進西方理性主義以偏概全的陷阱,那麼巨大的黑暗、失落和意料之外,豈是一點點理性之光可以完全照亮的?
無論離開的或告別的,都得面對熾白轉為橙黃、橙黃轉為黯黑,但是願意在暗夜裡點燃幾盞燭火,就著微弱火光讀書,例如歐文亞隆《凝視太陽:面對死亡恐懼》、余德慧《生死學十四講》和這本《當告別成為禮物》,並有所領悟,且勇敢回應給身邊親愛的人,就是好好活著、笑著和愛著世界,也是好好活著、笑著和愛著自己。
維根斯坦如是寫道:「凡是可說的,都可說清楚,凡是不可說的,都應保持沉默。」對於超越語言和世界的,我們還是只能保持沉默,並在靜默中感受它們。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