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好吃(NO.5+6)套書(共二冊)
  • 定價99.00元
  • 8 折優惠:HK$79.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興衰:菁英網絡演變與帝制中國

興衰:菁英網絡演變與帝制中國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261828
王裕華
林資香
日出出版
2023年9月19日
267.00  元
HK$ 213.6  






ISBN:9786267261828
  • 叢書系列:Sense
  • 規格:平裝 / 448頁 / 17 x 23 x 2.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Sense


  • 人文社科 > 歷史 > 歷史概論











    貴族、門閥、士族,如何讓王朝從富國強兵、太平盛世到苟延殘喘?



      中國歷史上的統治者都面臨到這樣的兩難取捨:團結的菁英階層既能強化國家,也能群起反抗讓皇帝下台。

      ˙為何國家衰弱而王朝存續更久?

      ˙哪個朝代的君王承受菁英政變的風險最大?

      ˙統治者藉由分化菁英來掌控權力,如何導致朝代衰亡?

      ˙統治者與菁英之間,能達到均衡狀態嗎?

      ˙菁英為何會從一個共容性利益集團轉變為狹隘性利益集團?



      成也菁英?敗也菁英?



      哈佛大學政府系王裕華教授以長時段的歷史為基礎,透過社會科學研究與統計方法,解釋了中國古代國家的興衰──菁英利益的轉變與其建構的社會網絡,最終影響了國力以及政權穩定性:



      隋唐時期,「星形網絡」的菁英,他們熱衷於以各種方式來增強國力,因為他們的私人利益與國家利益是一致的:



      這階段的統治者以犧牲個人權力為代價,透過菁英的力量來幫助國家擁有強大國力。



      宋朝之後,「領結形網絡」的菁英深耕地方,汲汲於影響中央政策,試圖由此來讓自己的家族親屬蒙受其益:



      皇帝以制度性變革(科舉考試)來重塑菁英階層,彼此成為一種夥伴關係。統治者以極度內縮的國家為代價,利用分裂、地方化菁英建立起絕對的君主政體。



      清朝時期,因科舉考試廢除,「環形網絡」的菁英與國家之間的連結被切斷,國家的外患與內亂,讓地方菁英擁有了極高的自主性與權力:



      鴉片戰爭後西方國家入侵,統治者失去了保護人民的能力。太平天國之亂時,中央政府無法控制私有民兵的存在;當仕紳菁英滲透的地方軍隊宣告獨立,清王朝的統治注定邁向落幕。



      兩千多年來,中國始終是領先全世界的超級強權,只在最近兩個世紀落後。為此,值得我們探究:是什麼因素導致帝制中國的衰亡?為什麼中國的歷史教訓能幫助人們深入了解國家建設的課題?



      作者為中國國家發展的三個階段做出敘事分析,聚焦於統治者、中央菁英以及社會團體之間的互動,如何為國家與社會帶來不同的權衡結果,並延伸討論了中國的國家發展路徑與歐洲的不同之處。



      本書結合了歷史數據與社會科學研究,對國家發展模式提出全新的理論框架:菁英的三個轉型階段與國家興衰的關聯,凸顯出菁英的社會關係對國家發展軌跡的深遠影響與作用,由這個角度回應並充實現有的國家制度理論。



    好評推薦



      對中國國家發展進行既嚴謹又創新的審視,讓我們看到國家為何國力衰微仍可長治久安。對於菁英網絡如何居中斡旋統治者與社會之間的關係,王裕華的精湛分析改變了我們對國家形成與存續的理解及認識。──安娜.格齊瑪拉-布斯(Anna Grzyma?a-Busse),美國政治學家、史丹佛大學政治學系國際研究教授、歐洲中心主任,《神聖的基礎》(Sacred Foundations)作者



      這本書對於國家興亡的說明可讀易懂、具說服力、發人深省,深入闡明並接軌社會科學與歷史中主要的爭辯論點。這部精采論著不但展現出非凡的雄心,而且涉獵廣泛、理論創新,對國家建設、歷史政治經濟結構以及中國政治學的文獻研究,皆做出了重量級的貢獻。──丹尼爾.馬丁利(Daniel Mattinngly),耶魯大學中國政治專家,《中國政治控制的藝術》(The Art of Political Control in China)作者



      本書借鑑網絡理論,指出國家與社會之間的哪些連結最可能促成長久統治,同時涵蓋了超過千年的歷史,說明中國這個國家在何時最為穩固、原因為何。這是政治學的作品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一部論述。──大衛.斯塔薩瓦格(David Stasavage),美國政治經濟學家,《民主興衰史》(The Decline and Rise of Democracy)作者

    ?


     





    前言

    第一篇�緒論

    第一章:菁英的社會域與國家發展

    第二章:中國近兩千年來的國家發展

    第二篇�寡頭政治下的富國強兵

    第三章:唐朝的富國強兵

    第四章:轉折點——唐宋變革

    第三篇�夥伴關係下的太平盛世

    第五章:宋朝的領結型網絡崛起

    第六章:明朝的太平盛世

    第七章:私有秩序機構的發展

    第四篇�軍閥主義下的亡國敗將

    第八章:清朝的國力衰微

    第五篇�結語

    第九章:帝國的陰暗長影

    附錄

    參考書目



    ?





    序言



      這是我夢寐以求的一本書。



      我一直對歷史極感興趣,夢想著撰寫一本關於中國歷史的書。二○一四年,在我提交出第一本書的最終定稿之後,時機終於到來;我決定開始寫一本書,將中國歷史引入社會科學中,同時也將社會科學帶入中國歷史中。



      我坐下來開始閱讀社會科學家(主要是經濟史學家)所撰寫的、關於中國歷史的作品。每一塊拼圖都講述了一個有趣的故事,但我努力搞清楚完整的全貌。大部分作品的焦點都放在中國的經濟與財政在十九與二十世紀的衰退,試圖探討中國與歐洲之間經濟發展「大分流」(Great Divergence)的根源,但是,我渴望探討的卻是政治的故事。我想了解為什麼中國的菁英階層並未施行那些能夠促進經濟發展與財政能力的政策:他們做不到嗎?還是他們不想去做?在尋找政治背景故事的同時,我發現了另一份研究中國國家形成的文獻資料,這份文獻將中國描述成兩千年前以鐵血鍛造出來的一個中央集權強國,但是,在這之間的漫長時期中,到底發生了什麼?



      我試圖將一切拼湊起來,抽絲剝繭、理清頭緒。二○一六年,我的學術假讓我有了埋首鑽研中國歷史的機會,我決定先拋開其他的研究計畫,開始專心閱讀相關文獻資料。結果,這一年成了我在寫作上產量最少、在發想新點子上卻是最深受激勵且令人振奮的一年。我閱讀了許多史學家的著作,並且一個朝代接著一個朝代地研究了中國的官方歷史。這些散落在我辦公室裡的數百本書籍中,最讓我深感震驚的莫過於社會史學家的著作:白蒂(Hilary Beattie)、柏文莉(Beverly Bossler)、張仲禮、陳寅恪、杜贊奇(Prasenjit Duara)、伊沛霞(Patricia Ebrey)、郝若貝(Robert Hartwell)、何炳棣、韓明士(Robert Hymes)、姜士彬(David Johnson)、毛漢光、譚凱(Nicolas Tackett)、田余慶、余英時等人,追溯了從漢朝到清朝熱衷政治的菁英階層之演變,並特別關注他們的社會關係。這些著作不約而同地呈現出一項深刻的洞察:隨著時間推移,中國菁英階層的社會關係愈來愈趨向地方化,進而大幅改變了他們如何看待國家,以及他們自身與統治者之間的關係。



      這讓我更加深信,如果我可以了解菁英階層的社會關係如何建構、如何隨著時間推移而改變,那麼我就能開始解讀中國政治發展的許多謎團,例如:為什麼唐朝皇帝在中國成為世界霸主之際卻英年早逝?為什麼有些清朝皇帝在朝廷徵稅艱難之際卻仍在位極久?帝制末期的各個朝代,何以在經濟停滯不前、國庫空虛、軍隊無能的情況下,仍然延續了數百年之久?更重要的是,一個延續了二千多年的政治體系,我們如何解釋它的逐漸衰敗與最終的崩毀?



      一個敘事大致的輪廓,開始在我的腦海中成形。中國的統治者在國家建設上遭遇了一項根本性的權衡取捨,我稱之為「主權者的兩難」(sovereign’s dilemma):一群有凝聚力、團結一致的菁英,他們的集體行動不但能增強國力,也能群起反抗統治者。這種兩難的困境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強化國力與延長統治者的在位期間,需要各種不同的「菁英社會域」(elite social terrains)——中央菁英們嵌入其中的一種社會網絡。



      一開始,中央菁英在中國的社會域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們熱衷於以各種方式來增強國力,然而他們的向心力也足以讓皇帝下臺;中古時期的大規模篡亂暴行,摧毀了舊的菁英階層,也讓統治者有機會重新打造菁英階層的社會域——讓中央菁英四分五裂、渙散成皇帝可分而治之的一盤散沙。但另一方面,這些菁英也變得只會追求自身的狹隘利益,並試圖從內部掏空國家,於是,皇帝雖然得以長期在位,統治的卻是一個國力衰微的國家。從本質上來看,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國家發展歷程可以歸結為一段統治者在「主權者的兩難」困境中——追求國力抑或個人存續——掙扎的歷史,也就是說,皇帝藉由不斷分化菁英來達成追求權力與存續的目的,是帝制中國衰亡的最終罪魁禍首。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