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成為賈伯斯:天才巨星的挫敗與孕成
  • 定價217.00元
  • 8 折優惠:HK$17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菩薩就是這樣成佛:達賴喇嘛給初發心修行人的第五個錦囊

菩薩就是這樣成佛:達賴喇嘛給初發心修行人的第五個錦囊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9710270
比丘丹增.嘉措,比丘尼圖丹.卻准
林姿瑩
眾生
2023年10月06日
166.00  元
HK$ 132.8  






ISBN:9786269710270
  • 叢書系列:佛法活法
  • 規格:平裝 / 488頁 / 17 x 22 x 2.4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佛法活法


  • 宗教命理 > 佛教 > 藏傳佛教











      從勤修六波羅蜜多開始,

      踏上五道十地的菩薩道,漸次捨斷煩惱障,

      最後以金剛喻定焚盡所知障的乾薪,

      我們渡越輪迴苦海的生死波瀾,

      抵達涅槃的彼岸。



      我們精進修行的究竟目標即是解脫生死輪迴而成佛,但是要如何修持,才能證得佛果呢?本書以菩薩行的六波羅蜜多、根本乘的八地與五道、大乘的五道與十地、佛果等主題,來說明從凡夫至聖者的修行歷程。



      在第一部「在生活中實踐悲心——菩薩的波羅蜜多」中,達賴喇嘛尊者介紹了菩薩六波羅蜜多的事業——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與般若,第六項的般若波羅蜜多又可包含方便、願、力、智等四項,而成十波羅蜜多。六波羅蜜多可說是菩薩的主要修行,能讓自己與他人的心成熟。所有六波羅蜜多都可歸攝於任一項波羅蜜多的修行之中。



      在第二部「三乘與三乘之果」中,尊者解釋根本乘與大乘修行者在朝著各自的阿羅漢果與佛果前進時,一路上所成就的「道」與「地」次第。首先,闡述巴利語與梵文傳統中關於聲聞、獨覺的五道與八地;接著,闡述菩薩的五道與十地,強調菩薩於「道」與「地」上進展時,不僅與根本乘修行者同樣要捨斷煩惱障,還要捨斷所知障,進而證得正等正覺,並且具足超勝於阿羅漢的功德。最後,則述及最終的目標——佛果,其中闡釋了佛與佛聖者的差別,以及以九個譬喻闡明九種佛事業,還有諸佛智慧法身清淨功德的二十七種事業。



      密勒日巴尊者說:「最重要的修行,是審視我們的內在世界——自己的心。」如果我們想要成佛,就要思惟菩薩聖者永無疲厭的行願,發起利益一切眾生的菩提心,如是發願,如是行持,即使在成佛所需三大阿僧祇劫的長遠時間裡,此心永不退轉,將來必定成佛。

    ?


     





    【緣起】一座智慧與慈悲的橋梁

    【序言】實踐波羅蜜多,修菩薩行�比丘尼圖丹.卻准

    【致謝詞】頂禮以大悲心教導佛法者�比丘尼圖丹.卻准

    【導言】打開心,慈愛他人�達賴喇嘛

    略語表



    【第一部? 在生活中實踐悲心——菩薩的波羅蜜多】

    第一章? 六波羅蜜多

    福德資糧與智慧資糧

    菩薩的主要修行——六波羅蜜多

    六波羅蜜多的基礎、本質、必要性與作用

    六波羅蜜多與其他修行的關係

    持續修習,達至純熟

    第二章? 菩薩行(一):布施、持戒、忍辱波羅蜜多

    布施波羅蜜多

    持戒波羅蜜多

    忍辱波羅蜜多

    前三項波羅蜜多的差異

    第三章? 菩薩行(二):後七項波羅密多

    精進波羅蜜多

    靜慮波羅蜜多

    般若波羅蜜多

    三種智慧

    空三摩地與如幻三摩地

    止觀雙運

    勝觀的重要性

    方便波羅蜜多

    願波羅蜜多

    力波羅蜜多

    智波羅蜜多

    勝義菩提心

    結語

    第四章? 法布施

    藏傳佛教:攝受徒眾的四種攝事

    巴利語傳統:與人友好的四種能攝力

    漢傳佛教:菩薩的四攝善法

    給西方佛法老師的建議

    佛法的本質與其文化形式

    弘揚佛法

    在西方要教導什麼?

    因材施教

    翻譯與儀軌

    饒益眾生的多種方法

    保持謹慎

    崇敬佛法

    亞洲的佛法

    佛法中心

    第五章? 巴利語傳統的十波羅蜜

    波羅蜜

    布施波羅蜜

    持戒波羅蜜

    出離波羅蜜

    智慧波羅蜜

    精進波羅蜜

    忍辱波羅蜜

    真實波羅蜜

    決意波羅蜜

    慈波羅蜜

    捨波羅蜜

    十波羅蜜的次序

    十波羅蜜歸納入四住處

    如何圓滿波羅蜜?

    修持波羅蜜的利益與果



    【第二部? 三乘與三乘之果】

    第六章? 巴利語傳統的現觀涅槃

    三乘的覺者

    禪那與漏盡

    神通、遍知與現證

    四雙八輩之聖者

    兩類聖弟子

    清淨與觀智

    解脫處

    證得阿羅漢果的四種補特伽羅

    心解脫與慧解脫

    涅槃與阿羅漢

    如來與阿羅漢

    第七章? 梵文傳統根本乘的「道」與「果」

    現證四諦

    三乘——方便與智慧之道

    「道」、「地」與現觀

    向道者與果住者

    根本乘八地

    根本乘五道

    獨覺

    各種勝解與根性

    大乘五道

    第八章? 菩薩道

    大乘五道

    菩薩資糧道——法現觀

    菩薩加行道——義現觀

    菩薩見道——諦現觀

    菩薩修道——隨現觀

    三個特定的時刻

    第九章? 菩薩地

    各菩薩地的不共功德

    初地——歡喜地

    第二地——離垢地

    第三地——發光地

    第四地——焰慧地

    第五地——難勝地

    第六地——現前地

    第七地——遠行地

    第十章? 菩薩三清淨地

    第八地——不動地

    第九地——善慧地

    第十地——法雲地

    總攝十地

    菩薩是否受生輪迴三有?

    菩薩如何修行?

    三乘之「道」與「地」的關鍵要點

    密乘的「道」與「地」

    漸修與頓證

    第十一章? 佛果(一):無學道

    佛身

    智慧法身

    自性法身

    色身

    報身

    化身

    佛陀、佛聖者與眾生

    諸佛的了知是什麼?

    第十二章? 佛果(二):佛事業

    佛事業九喻

    法身二十七種事業

    阿難的斷疑

    各別眾生,同做一事

    與佛陀有關的疑問

    如來三密

    見佛



    【附錄】詞彙解釋



    ?









    實踐波羅蜜多,修菩薩行

    文�比丘尼圖丹.卻准




      「智悲文庫」系列叢書主題



      尊者與我非常高興能為諸位讀者帶來「智悲文庫」的第六冊——《菩薩就是這樣成佛的》(Courageous Compassion),本書詳盡介紹了菩薩(梵bodhisattva)的事業。菩薩是為了以最有效的方式利益他人而希求正等正覺(梵samyaksa?bodhi)的大悲者。本書延續第五冊《菩提心起》(In Praise of Great Compassion)的主題,後者解釋了生起大悲心的方法,以及菩提心(梵bodhicitta)的利他意樂。這兩本既實用又啟發人心的書籍,為我們展示了另一種生活方式的想像,而有別於許多現代人時常陷入的慣性模式——一方面讓人感到無聊、焦慮,好像沒太大意義;另一方面,又太過汲汲營營,想要努力實現自己或他人對成功不切實際的幻想。

    如同第五冊提到的,菩提心的生起需要仰賴皈依真實的修道導師——佛(buddha)、法、僧三寶。關於發菩提心,以及佛教修行的增上戒學、增上定學、增上慧學等主題,則已詳述於第四冊《達賴喇嘛說止觀》(Following in the Buddha’s Footsteps)之中。



      為了要追隨佛陀,我們必須熟悉自己在輪迴(梵sa?s?ra)裡的現狀,那是由無明(梵avidy?)、煩惱(梵kle?a)、有漏業(梵karma)所推動且令人永不滿足的生死輪轉;同時也要熟悉其他的選項,也就是解脫(梵mok?a;藏thar pa)與正等正覺。這當中的核心,在於要瞭解第三冊《如來藏,藏如來》(Sams?ra, Nirv?na, and Buddha Nature)所介紹的四聖諦(梵catv?ry ?ryasaty?ni)。假使能了知我們的佛性——自心的根本清淨,對於自己能成就涅槃(梵nirv??a)的心靈自由,也會更具有信心。



      瞭解苦(梵du?kha;巴dukkha;在輪迴中感受到的不滿足)與苦因其中的一個重要條件,即是要瞭解業力與因果法則,也就是自身行為的純正與否,會如何影響自己的投生與目前的生命體驗,而此事又奠基於能否珍視這個具有機緣可值遇、學習、修行佛陀解脫教法的寶貴人身。然而,如此的機緣為時相當短暫。因此,身為凡夫的我們,必須明智地決定自己的優先事項,以便使生活富有意義。無論是道(梵m?rga;巴magga;藏lam)上的初修或老參,都要把重點放在懂得如何選擇能在道上引導自己的優秀上師,以及知道如何與上師建立健康的關係,好讓自己能夠領受上師的法教。這些主題都詳述於第二冊《收拾書包成佛去!》(The Foundation of Buddhist Practice),其中也解釋了依靠正理來檢驗法教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建立並規畫每日的禪修。



      由於「智悲文庫」的目標讀者不見得是在佛教環境中長大的人,因此第一冊《尊者達賴喇嘛開示成佛之道》(Approaching the Buddhist Path)書中,探討了佛教對生命、心(梵citta;藏sems)與情緒的看法,為我們闡述佛法(梵Buddhadharma)起源與流傳的相關歷史背景,同時介紹了系統化的修行道路。此外,書中還提及道上採用的工具、如何評估進展、如何處理情緒,以及如何運用佛教觀點處理現代的問題。



      本系列叢書還有更多冊數即將問世。後續將深入探討實相的本質、自性空,以及密宗的甚深修持。現在,讓我們一起進入本書——《菩薩就是這樣成佛的》。



      略說《菩薩就是這樣成佛的》



      前幾冊的序言中,曾提及當初開始撰寫「智悲文庫」的因緣。在此,我想分享一些關於本書的準備情形,包括向尊者所諮詢的一些特定主題。曾有一說,在具有極高了證功德的瑜伽士眼中,我們的世界即是淨土。我在某次訪談中提出這個問題,尊者轉而詢問在場的四位格西與仁波切,激起了一段活力四射的長時間藏語討論。過了一會兒,他們一起哄堂大笑。尊者一邊開心地輕笑,一邊對我說:「我們不知道。也許是這個,也許是那個。」



      後來,我又提出佛陀如何感知的話題,又引起另一段澎湃激昂的長時間藏語辯論,最後以笑聲落幕,並總結到:「我們所有人都必須成佛才能曉得這一點。」後來,尊者與桑東(Samdhong)仁波切出於悲心,再次解釋了一些重要論典對佛陀的感知的看法。正如讀者將在第十一章中所見的,尊者的珍寶導師尼瑪老師(Gen Nyima-la,「Gen」表示老師,「la」為敬語)認同:「只有佛才能回答這個問題!」



      在尊者提出「智悲文庫」的概念時,他強調此系列叢書必須與眾不同,不應只著重藏地所修習的佛教。他希望大眾(特別是他的弟子)能同時熟悉巴利語與梵文這兩種傳統,以及梵文傳統中所修習的藏傳與漢傳佛教,進而對佛陀法教能有廣博的知識,以及因知識所產生的欣賞。尊者的目標,是希望以對彼此宗義(梵siddh?nta;藏grub mtha’)與修行的瞭解為基礎,強化各種傳統之間佛教徒的相互合作。讀者在閱覽本系列叢書的過程中,將瞭解所有佛教傳統共有的基本前提,以及各個傳統的獨特解釋。



      第一部:菩薩的修行與事業



      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包含菩薩的修行與事業,第二部包含聲聞乘、獨覺乘與菩薩乘,以及其對應的果——阿羅漢果與無上正覺。



      第一部首先介紹菩薩的修行,在此,菩薩是指發菩提心並修菩薩行的大悲者。儘管我們現在可能還不是菩薩,但仍然能像他們一樣修行,從而熟悉悲憫與智慧的事業。菩薩的事業可概括為六波羅蜜(或稱「六度」)——布施(梵d?na;巴d?na;音譯「檀那」)、持戒(梵??la;巴s?la;音譯「尸羅」)、忍辱(梵k??nti;巴khanti;音譯「羼提」)、精進(梵v?rya;巴viriya;音譯「毗梨耶」)、靜慮(梵dhy?na;巴jh?na;音譯「禪那」)與般若(梵prajn?;巴pann?)。這六波羅蜜的修行也可說是十波羅蜜,而後四波羅蜜屬於第六的般若波羅蜜。另外的四波羅蜜是方便(梵up?ya,音譯「漚波耶」)、願(梵pra?idh?na;巴panidh?na;音譯「?羅尼陀那」)、力(梵bala;音譯「波羅」)與智(梵jn?na;巴n??a;音譯「若那)。梵文傳統對十波羅蜜的解釋,請參見本書的第二章與第三章。



      第四章鼓勵我們透過善巧方便與悲心,與他人分享佛法。本章的內容主要來自1993年在達蘭薩拉(Dharamsala)所舉辦,尊者與一群西方佛教導師的座談。西方佛教導師與尊者分享了他們在西方佛法中心的活動,以及佛法在西方傳揚的情形。由於佛教對西方國家來說是新興的事物,自然會遇到許多挑戰與問題。此外,對於如何教學、儀軌的作用、西方學生與亞洲師長的關係,以及西方教師與佛弟子的關係等,也容易讓人有所困惑。



      尊者在這次會議與其他場合,以及本系列叢書的採訪中,分享了他的想法。尊者明確表示,他並沒有制定相關的政策。達賴喇嘛的地位與教皇不同,對於藏傳佛教組織或教師並無制度上的掌控權。尊者反倒分享了自己的想法與建議,認為大家可以自由決定是否要接受這些建議。有關尊者給予的上師行為準則相關建議,收錄在《收拾書包成佛去!》的第四章與第五章。



      許多人並不清楚巴利語傳統中也闡述菩薩道。《菩提心起》第八章解釋了巴利語傳統的菩提心與菩薩,本書第五章則解釋巴利語傳統中,由法護尊者(Dhammap?la)於六世紀所寫《所行藏注》(Cariy?pi?aka-a??hakath?)其中闡釋的菩薩修行。法護尊者的釋論與梵文傳統的解釋相輔相成,兩者都為我們的心開啟了一條如何身處世上的嶄新道路。



      第二部:三乘與三乘的果



      第二部則深入探討三乘與三乘的果,並解釋根本乘(Fundamental Vehicle)與大乘修行者在朝著各自的阿羅漢果與佛果前進時,一路上所成就的地道次第。關於聲聞(梵?r?vaka;巴s?vaka)、獨覺(梵pratyekabuddha;巴paccekabuddha;緣覺)等根本乘修行者的「道」與「地」(梵bh?mi),本書第六章當中闡述了巴利語傳統的看法,第七章則描述梵文傳統的主張。後續幾章則是梵文傳統的觀點,包括:第八章討論菩薩的五道;第九章與第十章闡述菩薩見道與修道對應的菩薩地(bodhisattva ground),這些菩薩的成就實在不可思議又令人欽佩。第十一章與第十二章則述及最終的目標,也就是無上正等正覺——佛果。



      「道」與「地」的教導通常不包括在道次第(藏lam rim)的教材當中,而是另外獨立教授的。然而,尊者希望學生也能夠學習到出家眾(monastic)的課程中,有關義理研究的重要教導,因此「智悲文庫」也收錄了「道」與「地」的教導,以及許多其他的主題。尊者經常提醒我們,我們應當禪修自己學到的一切,而非認為某些經典是研究之用,或是以為較簡短的指南才是禪修之用。



      書中每一章都有「反思」的段落,鼓勵讀者一一思惟。這些反思,不僅回顧了書裡的一些要點,同時也為讀者提供機會能實踐這些教導,轉化自心。



      本書用語說明



      雖然這套系列叢書是以合著的方式編寫,但主要都來自尊者的教導。我則研究並撰述關於巴利語傳統的內容,也編寫一些其他的段落與「反思」的章節。為了便於閱讀,書中省略了大多數的敬語(編按:本書均保留尊稱),但這不減損我們對最卓越的聖賢、博學智者、學者與修行者的深深敬重。



      第一次出現的外文術語,會以斜體(編按:本書採正體形式)加上括號表示。除非是附有「巴」或「藏」分別表示巴利語或藏語的名相,否則括號內的拼音斜體字(編按:本書採正體字)皆為梵語。如果同時列有兩個斜體術語,則第一個是梵語,第二個是巴利語(編按:本書以「梵」表示梵語,以「巴」表示巴利語)。為了保持一致性,除了引用自巴利語經典的摘述外,其他如「nirv??a」(涅槃)、「Dharma」(法)、「arhat」(阿羅漢)、「?rya」(聖者)等梵語與巴利語的常用術語,皆採用梵語拼寫。



      為了保持段落的閱讀流暢,不見得都會在術語第一次出現時加上注釋,故而於書末附錄「詞彙解釋」。「S?tra」(經)通常指「S?tray?na」(經乘),「Tantra」(續)則對應「Tantray?na」(密乘)。而當這兩個拼音的首字未大寫時,代表的是「經部」、「續部」這兩類典籍。在此,「大乘」(梵Mah?y?na)主要是指梵文傳統所說的菩薩道。一般而言,所有義理方面的相關術語含義,都依照中觀應成派(Pr?sa?gika Madhyamaka)的宗義解釋。除非另有說明,否則書中的「我」指的都是達賴喇嘛尊者。

    ?




    其 他 著 作
    1. 菩提心起:達賴喇嘛給初發心修行人的第四個錦囊
    2. 達賴喇嘛說止觀:達賴喇嘛給初發心修行人的第三個錦囊
    3. 如來藏,藏如來:達賴喇嘛給初發心修行人的第二個錦囊
    4. 收拾書包成佛去!:達賴喇嘛給初發心修行人的第一個錦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