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生活的意義與價值

生活的意義與價值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3660595
魯道夫.奧伊肯
趙月瑟
五南
2023年7月28日
83.00  元
HK$ 78.85  






ISBN:9786263660595
  • 叢書系列:名家掌中書
  • 規格:平裝 / 180頁 / 11 x 17 x 0.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名家掌中書


  • 人文社科 > 當代思潮/哲學 > 德奧哲學











      以日常生活的經驗積累為中心的「精神生活哲學」



      奧伊肯是20世紀影響生命哲學思潮的一位重要代表,他認為人是自然和精神的會合點,人以積極的態度不斷追求精神生活以克服非精神的本質。奧伊肯所宣導的一種歷史一文化傾向的生命哲學,也可稱之為精神生活的哲學。本書是奧伊肯眾多著作中篇幅較小,比較通俗的一本,而且系統地體現了他的精神生活哲學的方法、出發點、主要內容和特點。

    ?


     





    譯者序

    英譯本序

    前言

    導言



    今日問題狀況

    舊有的解答

    現代的文化



    回顧與展望

    先前探索的結論

    錯綜複雜的現狀

    預言一種肯定的解答



    試圖重建

    根據

    總結

    用於現代生活



    附錄



    ?









      魯道夫?奧伊肯(Rudolf Eucken,舊譯倭鏗),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1846年1月5日生於東弗裡斯蘭的奧裡希城。曾在格丁根大學學習語言學和哲學;獲博士學位後,在法蘭克福高級中學教書。1871年被任命為瑞士巴塞爾大學哲學教授,1874年改任耶拿大學教授,此後一直在那裡工作,1920年退休。1926年9月15日去世。他曾於1908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

      奧伊肯一生寫了大量著作,出版後在德國思想界反響熱烈,而且都很快被翻譯成各國文字。他的主要著作有: 《近代思想主潮》(1878)、《精神生活的統一性》(1888)、《大思想家的人生觀》(1890)、《為精神生活的內容而戰鬥》(1896)、《宗教之真理》(1901)、《一種新人生觀大綱》(1907)、《生活的意義與價值》(1908)、《知識與生活》(1912)、《當代倫理學與精神生活的關係》(1913)、《自傳》(1921)等。在這些著作中,奧伊肯論證和闡發了一種唯心主義的生命哲學。



      生命哲學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德、法等國非常流行,它以當時最時髦的研究論題即人的生命、人的生活、人的價值、人的歷史文化作為理論物件,強調生命的精神創造和心靈世界的獨特性,強調人文科學方法的獨特性,形成了一股與理性主義思維模式相抗衡的普遍思潮。這一思潮包括不少理論派別,最重要的有以法國哲學家柏格森為代表、帶有生物學傾向的生命哲學學派和以德國哲學家狄爾泰等人為代表、更加注重社會歷史領域的生命哲學學派。在20世紀頭20年裡與狄爾泰齊名的奧伊肯,作為當時一位頗有影響的生命哲學家,所宣導的是一種歷史文化傾向的生命哲學,用他自己的說法,可稱之為精神生活的哲學。



      《生活的意義與價值》是奧伊肯眾多著作中篇幅較小、比較通俗的一本,而且比較系統地體現了他的精神生活哲學的方法、出發點、主要內容和特點。



      奧伊肯不是一個用理性構造體系的哲學家。他把自己哲學的重點置於實際的人類經驗上,從人所經驗的生活開始。在他看來,人的生活必然要組織成各種有機的制度,哲學的任務就在於闡明其意義,幫助人們選擇乃至於改進生活制度。因此,是生活第一,而不是思想第一。思想僅僅是生活的工具。生活的發展、生活狀況的重大改變提出對新哲學的需要。新哲學必須比以往的哲學更廣泛、定義更明確。首先新哲學必須對以往占統治地位的思潮作出必要的批判。



      在人生意義與價值的問題上,過去的舊宗教和舊哲學所提供的答案顯然已不適合現代的需要。19世紀的德國,各種哲學思潮蓬勃發展,反映了現實生活中的種種矛盾。這些思潮雖然各有可取之處,卻不能解決人生觀、世界觀的根本問題,尤其在人生觀上。奧伊肯對自然主義、理智主義、人本主義分別作了剖析和批判。他認為,自然主義把人的生活物質化、生物化,剝奪人的創造精神和思想自由,要人安于本能的生活,使人的生活受生存競爭法則的支配,喪失了崇高的理想和追求。理智主義對自然主義的批評不無道理,但它把人的生活抽象化、概念化,要人為抽象的觀念或理想而奮鬥,同樣是片面的、機械的。至於社會上流行的人本主義,也有類似的缺點,它或者只從生活本身論生活,不能超越自身看到全體;或者只注重表面的物質生活,忽視人的生活本身,忽視精神生活。因此,新的哲學必須尋找新的基礎,克服主客體的二元對立,回答時代提出的問題。



      奧伊肯指出,整個問題的關鍵之處在於承認一種獨立的精神生活及其在人身上的展現。他認為,人是自然與精神的會合點,人的義務和特權便是以積極的態度不斷地追求精神生活,克服其非精神的本質。精神生活是內在的,它不是植根於外部世界,而是植根于人的心靈;但它又是獨立的,它超越主觀的個體,可以接觸到宇宙的廣袤和真理。人應以行動追求絕對的真、善、美,追求自由自主的人格;只有當人格發展時,才能達到獨立的精神生活。精神生活決不會是最終的成就,因為它始終是一個隨歷史而發展的過程。歷史的發展就是精神生活的具體化,是它由分散孤立到內在統一的發展史。精神生活的本質就是要超越自身,超出自然與理智的對立,達到兩者的統一,達到與大全的一致。精神生活是最真實的實在。它既是主體自我的生活,又是客體宇宙的生活。精神生活乃是真理本身,它在個體身上的展現是有層次的,不同的層次便是不同的境界。人應以自己的全部機能,不僅以理智,更需要以意志和直覺的努力,能動地追求更高的精神水準。奧伊肯認為,道德生活和宗教生活是人的精神的最高境界,而宗教的力量在於把生活的重心從理智的世界轉到道德世界和人格世界。但是他對舊宗教、舊教會非常反感,因而主張用以人格、道德為中心的新宗教取而代之。他希望更新後的宗教能夠通過追溯最深刻、最終極的東西來確保精神生活的存留與勝利。他希望實現這樣的社會: 它擺脫了必然性的壓力,並以體現和珍視一種獨立的精神性為己任。它的職能是盡可能地在人們面前保持一個精神自由王國,捍衛其理想和價值標準,並造成一種與之相適應的精神氛圍。如此方可望恢復生活的真正意義與價值。



      奧伊肯圍繞著生命、心靈的精神生活、超越的基督教、宗教民主、自由這些基本觀念構造的哲學,雖然充滿熱情,不乏雄辯,卻很難克服舊唯心主義和舊宗教的致命弱點;它的倫理學能動主義,也未能解決繽紛繁雜的思潮面前現代人的思想危機。作為在19世紀轉折時期曾經極為走紅的生命哲學中的一支,奧伊肯的精神生活哲學在20世紀20年代以後便同其他生命哲學流派一樣,隨著歐洲新哲學思潮現象學運動和存在主義的興起而衰微。今天,面臨又一個世紀轉折時期,譯出奧伊肯的這一著作,謹為思想史研究提供一份生動的資料。

    ?
    趙月瑟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