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Dyson:詹姆斯.戴森的發明人生

Dyson:詹姆斯.戴森的發明人生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329849
詹姆斯.戴森
林錦慧,張玉芬
寶鼎
2023年12月01日
160.00  元
HK$ 136  






ISBN:9786267329849
  • 叢書系列:視野
  • 規格:平裝 / 424頁 / 16.7 x 23 x 2.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視野


  • 商業理財 > 傳記 > 人物傳記











    Dyson是全球最有創造力的科技公司之一

    Superbrands 2021年公布消費者票選超級品牌Top 10

    Dyson名列榜上排名在APPLE之前



    世人眼中的成功是從5,126次失敗實驗中

    發明出全世界第一台無集塵袋吸塵器開始!



      從老師口中的中等生到天才發明家、從一貧如洗到世界級富豪,詹姆斯.戴森如何走過坎坷的成長歲月與創業的心路歷程,造就出現今的成功。



      夢想能同時成為工程師、設計師和製造者

      在報章雜誌還沒出現「設計」二字的年代,原本是老師眼中的中等生戴森,憑著美術成績取得藝術學院的入學資格,透過自學工程設計,成為英國罕見兼具設計與工程學的專家。在1970年代,21歲的戴森便會設計引擎,23歲發明至今仍能使用的高速登陸艇「海上卡車」。他這等天賦卻與當時社會重人文輕科學的氛圍格格不入,戴森想用雙手證明自己的價值。



      第一次創業卻被慘遭股東趕離如同APPLE的賈伯斯

      在最動盪的1970年代中期,戴森用二創發明的球形手推車開始他的第一次創業,這個紅色的球輪手推車不只驚豔消費者還得到優良設計標章的肯定,並在因緣際會下遇見一生的「摯愛」氣旋機。可惜當公司業務越來越上軌道時,慘遭股東趕離公司還失去改良手推車的專利權,雖落得身無分文,但心中卻悄悄生出革命性吸塵器的構想,成為人生轉捩點的開始。



      Dyson成為知名企業前,戴森經歷5,000多次失敗

      在1983年戴森成功發明世界第一台無集塵袋吸塵器「G-Force」之前,他在4年間進行5,126次失敗的實驗。研發過程中幾乎傾家?產,即使成功發明出真空吸塵器,卻又苦熬於專利權訴訟和耕耘市場。直到1993年,正式在英國推出第一代Dyson吸塵器「DC01」上市,成為最創新又暢銷的真空吸塵器,隨後一步步在美、日、澳、加……等國廣受歡迎,Dyson逐步扎穩家電王國的地位。



      發明是終身志業,是詹姆斯?戴森一路走來的人生

       Dyson從吸塵器跨足乾手機、電風扇到吹風機,每一次出手都翻新該產業的設計概念,獲得前所未有的成功,成為全球數一數二的家電品牌。可是戴森並不以成為富豪、擁有全球家電第一品牌為滿足,反而積極投入電動車研發、跨足科技農業及興辦戴森工程技術學院,因為真正驅動他的一直都是渴望以發明、創新的產品與精神,解決當前與未來的問題,並發掘渴望世界更美好的年輕人,一起攜手同行!



    本書特色



      1.本書由Dyson創辦人戴森親自撰寫,以真摯的心分享公司如何從馬姆斯伯里小鎮開始,娓娓道來所有步驟、路徑和遭遇的挫折困難,以及如何靠著堅定的信念解決問題並將業務拓展成世界第一吸塵器製造商的精采創業過程。



      2.特別收錄Dyson產品研發的珍貴手稿,搭配書中戴森分享的設計精神與經營理念,讀來特別能激勵與啟發有志成為創業者、設計師及工程師的讀者,如何從做中學特別是從錯誤失敗中自我教育與學習的寶貴態度。



      3.書中收錄近100張的珍藏照片,每章另附完整精彩影音和照片,掃描QRcode即可觀看!生動呈現戴森的家庭、教育、興趣與熱情之所在,如何影響並帶領戴森走向世界第一吸塵器製造商的Dyson。



    推薦者



      吳東龍�設計觀察家

      林宜賢�柒木設計共同創辦人

      林唯哲�選選研設計總監

      鄭政恆�文化評論人、香港嶺南大學環球中國文化高等研究院研究主任



    各界好評



      「不管是解決哪一種問題,戴森先生總是試圖做出具有典範轉移意義的產品??這本新書主要聚焦於他的發明、推廣、製造、銷售??裡面有很多細節,還有滿滿的熱情??全書以產品和裝置的創新發明為主軸,但也描述了創業的奮鬥掙扎。最後一條主線??是他對英國改進工程和科學教育的剴切呼籲。」—Henry Petroski,《華爾街日報》



      「一本有趣、有啟發作用的回憶錄,出自一位幾乎無法被歸類的作者(這也是好事一樁)??這本書是這位英國發明家和吸塵器大亨對創意和創造力的頌歌??他最主要的論點很有道理:他強烈主張我們的教育體系不夠重視培養發明家所需的創造力和獨立精神,因此扼殺了創新。」—《柯克斯書評》,星級推薦



      「戴森寫了一本名為《Dyson》的書,但這是出版社取的書名,他自己想要的書名是《戴森的失敗人生》,因為在現今這個『指責文化』中,我們都忘了『沒有犯錯是不會有所成就的』。每個成功的發明都是試誤的結果,錯誤是重點??這本書的核心訊息是:成功沒有捷徑。」—《倫敦星期日泰晤士報》



      「這本書講的不是商業,而是教育、指導、自立。這本書讚揚未知,鼓勵讀者踏入未知,發掘創業精神。」—《女性愛科技》網站(Women Love Tech)



      「和其他了不起的創業者一樣,戴森也在失敗中找到樂趣,因為每次實驗都能讓他學到某個能用於產品再造的東西,事實上,『失敗』這兩個字在戴森這本書出現了至少50次??戴森著名的5,126次失敗給所有創業者和企業主的敘事提供了寶貴教材。」—《Inc.com》



      「在這本書中,戴森不僅說明他如何建立他的帝國,也解釋了為什麼失敗對他人生的重要性不亞於成功,以及為什麼失敗讓他感到快樂。」—《Air Mail》數位週報



      「讀完這本書,我在工程和設計方面都獲得啟發,也對戴森的執著、開拓精神佩服之至。」—Oliver Shah,《星期日泰晤士報》



      「我們從這本書看到一位從動手實驗和失敗中學習、創造不懈的創業家??戴森無視專家建議,在無止盡的商業和技術挑戰之中依然不改初衷??堅持讀完《Dyson》的人必有回報。」—Marc Sidwell,《星期日電訊報》

    ?


     







    第1章 少年時期

    第2章 藝術學校的生活

    第3章 海上卡車

    第4章 球輪手推車

    第5章 馬車庫

    第6章 DC01

    第7章 開創核心科技的先鋒

    第8章 邁向全球

    第9章 進軍汽車設計

    第10章 支持可持續發展農業

    第11章 教育:培育年輕人才的搖籃

    第12章 塑造未來

    後記



    附錄1 傑克.戴森

    附錄2 荻兒翠.戴森

    致謝





    ?









      1983年,歷經四年打造、測試5,127個手作氣旋吸塵器雛形之後,我終於成功破解。或許我應該從工作室跑到馬路上振臂高喊「我找到了!」,但是並沒有,我完全沒有失敗5,126次之後該有的雀躍,反而悵然若失,很奇怪。



      怎麼會這樣?答案就在失敗裡。日復一日,在退無死所的壓力之下,我不斷追求研發更有效率的氣旋分塵器,用於收集、分離氣流中的灰塵。每一天我都要打造好幾個分塵器,一個一個測試集塵效果,收集細小到0.5微米的灰塵(人的頭髮寬度是50到100微米),同時還要儘可能省電。



      這聽在外人耳裡或許無趣單調,我明白,但是一旦你給自己設定一個目標,如果達成就能給現有技術與產品開啟更好的解決方案,你就會全心投入、入迷,甚至變成一種執念。



      傳統敘事都把發明描繪成靈光一閃,是「我找到了!」那一刻,但實情恐怕很少如此。關於發明,更多的是失敗,而不是最後的成功,我甚至想過把這本書取名為《戴森的失敗人生》(James Dyson: Failure),但是遭到勸阻,因為可能傳達錯誤印象,畢竟人們想看的還是成功故事。好玩的是,擅長發明的工程師是不可能滿意手上成品的,他們會一臉興味看著自己的最新成品說:「現在我知道怎麼讓它更好了」,這就是個好機會!從這裡展開他們的「再」發明,另一個大躍進。



      不過,如果有志從事發明的年輕人知道,開創阿茲海默症新療法跟阿基米德那種靈光一閃無關,而是取決於不懈研究的智識追尋,他們或許就比較不會糾結於「聰明才智是做研究的必要條件」而卻步。所謂研究,是做實驗,是接受甚至喜歡失敗,但是仍然持續前進,透過觀察所得一步步前進。所謂發明,更重要的是持久和耐心觀察,不是腦袋靈光一閃。



      現在我想寫下我的故事,因為看著戴森工程技術學院第一屆學生的畢業典禮讓我想起52年前我在皇家藝術學院(Royal College of Art,下稱RCA)的畢業典禮,也想起後來發生在我身上的種種。這是一則講述一輩子創造、研發事物的故事,也是一個號召,召喚年輕人成為工程師,為我們當前與未來的問題開創解方。



      我的故事就是無關聰明才智那種,甚至連工程師或科學家的科班訓練都沒有,但是我有不循常規、挑戰專家、無視唱衰者的方剛血氣,我也是一個在不懈製作雛形過程中尋求突破的人,如果我這種起步慢的人都能成功,一定可以鼓舞其他人。我還記得當年拿到學位蓄勢待發的自己,滿心興奮即將做出有份參與設計的產品卻毫無量產或行銷的概念。當時的我天真爛漫,渴望在前進的路上學遍所有東西,只是那是一條陡峭的學習曲線,至今仍是,無時無刻不在變化,所以經驗沒有什麼用處,當時我並不知道這一點,以為隨著經驗積累會越來越容易,剛步出校門的人如果知道並不是如此,一定會受到鼓舞。52年後的現在,我可以很確定地告訴畢業生,我並沒有因為經驗積累而變得更厲害。



      現在的我,最大的改變是身邊有一支非常厲害的團隊,全心致力於開創新技術,提供給全世界數百萬消費者。我們有共同的信念,都堅信能開闢出屬於我們的道路,也有同樣的決心能克服困難,他們的忠誠與奉獻是戴森得以成為跨國科技企業的最大原因,能與他們一起共事我無比振奮。



      我的吸塵器故事要從42年前開始說起。日復一日,我穿過家裡的庭院,走到小小的馬車房去研發我那個無集塵袋、可分離灰塵的氣旋系統。就像大多數研發工作一樣,為了找出適合的尺寸和形狀,一開始的日子都在測試不同參數的雛形,學習這門技術的基本功,然後才進入實驗階段,取得大進展。每天我都期待去工作,盼著今天能有新發現,在前進的路上跨出一小步。



      漸漸的,失敗開始激起我的興趣。「慢著,這應該可以才對,為什麼不行?」我抓抓頭,困惑不解,但是馬上又想出另一個或許能解決問題的方法。大部分時間我都是滿身灰塵,債務越陷越深,但是快樂又專注,幸好太太荻兒翠(Deirdre)允許我賭上房子和家庭生活,銀行也夠好心,願意借錢給我們。荻兒翠和孩子對我每天做的事從未表示懷疑,只有鼓勵、愛和理解,若是沒有這些,我可能早就放棄。我們每一位朋友也都是如此,他們心裡大概覺得我瘋了、我在浪費時間、陷家庭於貧窮,但是從未說出口,反而給我們支持,不遺餘力鼓勵我們,若是沒有這些,我大概也很難堅持到最後,他們是好朋友無誤。



      我之所以認為發明在今日世界尤其重要,是因為現在的年輕人滿心想拯救地球、改善環境、給危及性命的疾病找出療法,而這些問題剛好都是我認為可以透過不懈的研發來解決的。我希望看到有更多小學生、大學生願意成為工程師和科學家,實現他們渴盼的突破;我們應該鼓勵年輕人實際動手而不只是動嘴巴,幫助他們在追求更美好將來的同時努力解決他們這代的問題。



      我整個職業生涯都在找出那種能讓世界更美好的年輕人,我已經看到他們能成就什麼樣的奇蹟,這本書的目的就是鼓勵他們。他們有些人很有可能成為這本書寫到的英雄們(發明家、工程師、設計師)的傳人,他們會跟那些英雄一樣發現這條路並不好走,而且一路上需要很多很多決心和毅力,還必須用力向前跑,就像我的人生故事起點一樣??。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