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規劃理論的進階導引

規劃理論的進階導引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9778911
羅伯特.波雷加德
錢伊玲,王志弘
群學
2023年11月28日
127.00  元
HK$ 120.65  






ISBN:9786269778911
  • 叢書系列:SCS空間與都市研究譯叢
  • 規格:平裝 / 304頁 / 12.6 x 18.4 x 1.9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SCS空間與都市研究譯叢


  • 藝術設計 > 建築 > 都市設計











    規劃=認識×參與×開處方×執行



      都市設計、公共行政、組織管理

      借鑒不同領域的經驗,以社科及哲學視角反思「理性」!



      從都市計畫到參與式民主

      公民投身政策規劃的第一本指南




      我們每天都在規劃(planning)。從處理日常庶務、進修,到安排出國旅遊,生活中的規劃無所不在。然而,若從個人層次上升到組織、企業或政府的層次,情況就截然不同了。規劃是什麼?它有哪些特質?尤其,規劃與政治的關係又是什麼?



      在規劃一件事情時,我們通常需要充分掌握資訊,才能夠對目標與程序進行安排。國家在規劃政策時看似也是如此。為此,規劃常被當作具有全盤的理性。然而,問題在於,政策的執行總是涉及「人」,這使得價值觀差異與倫理的問題無可迴避。例如,都市更新由於涉及土地徵收,我們不可能讓規劃完全出於政府的一己之意,而輕忽居民的意見。由此可知,在政策規劃的領域中,溝通理性(communicative rationality)的面向不可或缺。



      更重要的是,除了政府帶頭、由上而下施行的規劃之外,作為公民社會的一員,每個人其實都能憑藉自身的專業知識,提出更好的計劃方案,以便為弱勢群體倡議乃至於培力。近期台灣的路權運動者,與體制內力量合作的道路改善方案,即為一個明證。總之,規劃可以草根化,融入審議、參與、民主的要素,進而讓我們居住的空間,更朝著「正義城市」邁進一步。



      佳句摘錄



      ☆規劃管理學

      ▌應該將不確定性當成一項要考慮的條件來做規劃。



      ▌規劃者不應該只是實質規劃領域的專家;他們也應該能創造解決問題的辦法、利用機會、與非規劃者合作以便就該做的事情達成共識。理論家提出,要做到這點,實務工作者需要反思自己是如何做計畫的;這是規劃能變得有效、公正且民主的唯一方式。規劃理論的目標之一,正是指導實作。



      ▌五項與成功的計畫實施高度相關的要素:計畫的品質、規劃機構的能力、專案尺度、開發商與顧問的行動,以及規劃者與開發商互動的品質。



      ▌群眾教育和社會學習是反叛的核心,而且,「在日常基礎上,鬥爭活動圍繞著交談、對話、說服、協商」。[...]一張基進規劃者可以貢獻事物的清單:對現狀的批判、轉型式解決方案的技術改良、策略性倡議的通用智識,以及過去採取類似行動的知識。



      ☆規劃的政治經濟學

      ▌政策制定的世界裡沒有全盤理性模型。相反,政策制定者往往「勉強過關」(muddled through):決策是漸進式而非概要式的。



      ▌在一個理想世界中,規劃者只參與事物的管理。他們面對的所有問題,都是技術問題,逃離了政治貪腐。但這種命運不在他們能夠企及的範圍。這[種想法]不僅不現實,道德上也有問題。規劃者的目的是傳達城市如何改變的特殊理解,並推薦應對辦法。要這麼做,需要超越數據,超出課題的事實。這需要察覺到人們看重什麼、他們想要如何生活在一起。這要求規劃者置身於世界之中,而非在外旁觀。



      ▌1950和1960年代的社會動亂顯示,奠基於專業知能之理性的規劃與政策制定是不民主的,它主要用來服務掌權者的技術需要。簡言之,這個模型不僅行不通,還道德破產,也沒察覺到自身的政治[...]這催生了辯護式規劃(advocacy planning)的提議,根據它的主要倡議者保羅.大衛朵夫,規劃者要與國家以外的群體結盟。



      ▌海耶克厭惡的不是規劃本身,而是國家與集中式規劃,它體現了集體主義和計劃經濟。對他來說,地方規劃(local planning)也就是所謂的城鎮規劃或土地利用規劃,並不會對個體自由與市場的恰當運作造成類似威脅。



      ▌反叛[式]規劃者承擔三項任務:揭露、提議和政治化。



      ☆規劃的哲學

      ▌理性模型假設規劃者擁有無限能力去吸收資訊、計算數據,並解釋結果。恰恰相反[…]所有規劃者──實際上是所有人──具備的都是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



      ▌經驗、價值與主體位置在認知探究中不會歪曲事實:相反,它們是追尋真理的工具。



      ▌規劃就是選擇,建立不同利益與群體之間的聯盟,動搖或是加強權力、資源、機會、甚至地位的差異。



      ▌開處方包含規劃者的倫理與道德責任,以及他們的意識形態信念。它直抵規劃的政治核心。[...]事實不會為自己說話,但處方一定是出自於知識。



      ▌理論正當化了實作。[...]當理論立足於且出自實作,它讓每個人更好地理解他們在做什麼。



    本書特色



      ●「規劃」無所不在,從政府組織、公司、社會企業到NGO,行動皆是以規劃為基礎,然而卻鮮少受到討論。本書正是台灣首本專門以「規劃」為主題探討的書籍。



      ●跨學科的旁徵博引,人文地理、空間規劃、社會組織、公共政策、應用倫理學、科技與社會研究等次領域的重要概念與相關討論,均收錄於此書。



      ●從計畫經濟引起的左翼�右翼論述之爭,對國家角色進行全面反思,也汲取都市社會運動的經驗,反省規劃專家與常民關係的多面性。



    專業推薦



      吳澤玫(台灣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周素卿(台灣大學地理系教授)

      顏亮一(輔仁大學景觀設計研究所教授)

      (按姓氏筆畫排序)



      作者將許多規劃理論的分支編織進一個融貫的整體。此書既深入淺出,又博學多聞,對於想學習這門領域的任何人來說,這是一本理想的導論。──Susan S. Fainstein(《正義城市》作者、哈佛大學都市規劃與設計研究所教授)



      一如以往的清晰,作者關於規劃理論的知識堪稱百科全書,因此他才對於規劃實作提出耳目一新的觀點。他徹底翻轉了傳統的規劃理論,

      並真正地把規劃者與規劃組織擺在此書的核心。有志於規劃者務必將此書擺在書架上。──Yvonne Rydin(倫敦大學學院Bartlett規劃學院教授、規劃環境與公共政策主席)



      高超的綜合,掃遍各種與規劃有關的討論,範圍廣泛、甚至可以說全面。作者為規劃(者)舉了一面鏡子,讓他們可以從綜覽的方式參透:規劃是如何作為道德與學術良心的領域。為了理解對於規劃者來說,有什麼重要的關鍵,入門者、實踐者與理論家都需要閱讀這本書。──Robert W. Lake(羅格斯大學都市規劃與政策系教授)



      精心挑選了規劃理論中最具代表性的聲音,可說是究極的導引之書,去除了這些理論的神秘面紗。對於認識、參與、開處方、執行,作者描繪了相關理論的地圖之輪廓,進而為不同的讀者鋪好了,解讀規劃理論的本質與能耐的道路。──Davide Ponzini(米蘭理工大學建築與城市研究系教授)



      針對規劃實作的領域中,規劃如何被看待,本書做出了批判性的回顧:在規劃中,知識如何獲得、如何有效;人類(與非人類)如何參與規劃;規劃的規範性目標如何以合理的方式寫入處方;規劃如何正式執行。作者栩栩如生地報導了規劃理論的眾多派別,也介紹了諸多讓理論與實務得以銜接的洞見,以上種種,都使得這本書既有學術價值,亦受到第一線現場人員的青睞。──Raine Mantysalo(芬蘭Aalto University建築環境系系主任、空間規劃與交通工程教授)

    ?


     





    謝誌



    第一章 導論

    都市與區域規劃│知識基礎│規劃的理論│核心任務│後記

    第二章 認識

    技術知識│批評與替代方案│知識:擴散的與分散的│小結

    第三章 參與

    專業參與│民主意圖:實作取徑│民主意圖:理論取徑│與事物交手│小結

    第四章 開處方

    從知識到處方│倫理與道德│從政治到處方│小結

    第五章 執行

    實施│反叛規劃│拼裝聯盟│小結

    第六章 結論

    理論與實作│規劃的未來│最後的思考



    參考文獻

    索引



    ?





    導讀



      規劃(planning)似乎是個常識性的提議。年輕伴侶會為家裡日後的採購存錢。預定演出之前,音樂會的鋼琴家會留出時間來練習。大家預料冬季寒冷多雨,便購買新靴子和保暖外套。這些活動和伴隨的決策都涉及了規劃,大多數人也立即就能夠認出這一點。在這些情境下,預料未來並據以行動,顯得非常合理。



      雖然在個人領域中,大部分規劃的意圖很清晰,方法多少也很明顯,但是在組織和公共場合,規劃就變複雜了。它往往有爭議,對管理可能是個挑戰。多國企業要擴大生產來應對不斷變化的全球市場,就不得不在決定如何融資、在哪裡建設新工廠之前,進行詳細的研究、評估各種可能的經濟態勢、與外部投資人磋商,並模擬對於各個部門的影響。至於民主政府試圖影響資本投資、管制財產權,或借款補助一座新體育館,問題就更多了。在這裡,規劃可能會捲入政治爭議。涉入意識形態辯論的糾葛之後,政府的正當義務,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問題,就浮現出來了。政府應該為低收入家庭提供可負擔住宅嗎?應該集體建設和維護公園及遊戲場,給所有人使用嗎?公共規劃中深深鑲嵌著一個假設,即人在無數實質方面彼此依賴,而這需要公共關注,但這項斷言與支撐自由主義式民主和資本主義的個人主義,會產生摩擦。



      規劃理論家,就是最關切技術、政治與道德議題之間的這種互動的學者,這些議題在民主政府的各種倡議中循環。具體來說,他們的世界是都市與區域規劃的世界。身為理論家,他們努力釐清公共規劃的知識基礎,並據以制訂有效規劃的恰當方式。他們借鏡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和政治哲學,反思規劃師的所作所為,來發展思想。絕大多數時候,他們的目標不是解釋規劃在實際上如何做、為何做,而是向從事實務的規劃師指明他們應該做什麼,來讓城市和區域繁榮發展,讓人能夠安居於公正而民主的世界。此處,是規範性理論在主導,而非實證性理論。此外,規劃理論家的興趣,既是學術性的,也是實作的:他們希望自己的思想可以被學術同僚認可、被聚精會神坐在課堂的學生吸收,也能被實務工作者採納。



      本書探討人們稱之為「規劃理論」的文獻。本書是寫給希望學到更多該領域知識基礎的都市與區域規劃研究生,以及希望加深和拓寬對於規劃該如何做的理解的規劃學者、想要反思自身所作所為的專業者,以及好奇又想知道何謂規劃的「圈外人」。我的目標是向讀者介紹規劃理論家認為扣人心弦的議題。當然,這些議題沒有絕對的清單。打從一開始,關於規劃的哪些方面重要,規劃理論家之間已有分歧,因而關於最合適的理論視角,也有不同意見:文獻的主題既多樣又令人爭論不休。但是,有些理論已經廣獲採納,有一套特殊的取徑──以理性(rationality)為核心──已經持續了數十年。既然規劃可以由許多種方式達成,還可以附加多種意義,理論介入具有多樣性也就不意外了。



      為了導航這難以駕馭的地勢,我側重四項普遍而核心的任務──認識(knowing)、參與(engaging)、開處方(prescribing)、執行(executing)──每一項都有專章討論。誠然,這些任務並非規劃所獨有:牙醫和土木工程也可以用類似方式來描述。重要的是,如何參照規劃的實作與理解方式來詮釋它們。不過,在深入這個架構以前,我得先將規劃理論放到它的專業與學術大本營,也就是都市與區域規劃,建立規劃理論得以成立的知識基礎,向讀者介紹規劃理論的各種流派。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