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佛教中陰身思想之源流與發展

佛教中陰身思想之源流與發展

庫存=1
將於1個工作天內出貨
4716795013656
釋常延
2023年12月13日
127.00  元
HK$ 107.95  






ISBN:4716795013656
  • 叢書系列:智慧海系列
  • 規格:平裝 / 288頁 / 15 x 21 x 1.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智慧海系列


  • 宗教命理 > 佛教 > 佛教經典/解說











    為今生劃下圓滿句點,以奔向美好的來生。

    迎向來世的關鍵時刻,中陰身如何完成死後的轉生任務?



      中陰身(中有)是為了轉生而存在的一種生命狀態。

      中陰身轉生歷程的考察,其積極意義在於:

      深入了解轉生過程的心念情境,是受到業力影響的事實。



      生老病死的人生課題,本來就是不可分段切割的,當這一期生命結束之時,我們是否有能力在臨終時提起正念、平靜以對?



      臨終時的覺性培養,必須奠基於個人平日的生活態度,以及覺知當下的能力。一旦認清這個事實,我們將會更願意在生前,謹慎抉擇自己的思想行為,並儲備資糧。



      以期在生命最終的關鍵時刻,奔向更圓滿的來生。



      本書是由《學佛五講》的作者,弘講佛法三十餘年的常延法師所撰寫,甫一完稿,就收到出版社的出版合約,但被當時正準備出家的常延法師所擱置了。近年來因為法師關注老年安養問題,認為老人安養議題與中陰身探討,具有不可思議的關聯性,因此再次促成出版因緣。



      本書初步完成漢傳、藏傳、南傳佛教對於中陰身議題的整理和研究。在宗教信仰方面,透過中陰身內涵特質的整理,有助於讀者區別中陰身和靈魂、鬼魅、亡靈的不同。



      尤其對中陰身「轉身歷程」和「身心情境」的詳細描述,讓我們明白臨終時,中陰身被業力影響的實際狀況,為臨終關懷實務提供堅實的理論依據。



      •個人自修、臨終關懷工作者的重要參考

      •本書推薦給活在無常迅速中的每一個人



    ?


     





    〔論文原序〕感恩序言

    推薦序 藍吉富

    〔出版序言〕 為今生劃下圓滿句點以奔向美好來生──中陰身研究之積極意義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問題陳述與研究目的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文獻評介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論文結構

    ?

    第二章 「中有」是否存在之諍論

    第一節 有無「中有」之辯論

    一、「無中有」之論證與反方之回應

    二、「有中有」之論證與反方之回應

    三、小結

    第二節 有無「中有」論諍原因之解析

    一、教證方面之論諍原因解析

    二、理證方面之論諍原因解析

    三、小結

    第三節 對有無「中有」論諍之批判與異調

    一、對有無「中有」論諍之批判

    二、有無「中有」之異調

    三、小結



    第三章 佛教經論中之「中有」概念

    第一節 「中有」之特性

    一、誰能見到「中有」

    二、「中有」之生起與飲食

    三、「中有」之功用與特殊能力

    四、「中有」形相諸問題

    五、小結

    第二節 「中有」之轉生歷程

    一、 化生「中有」之歷程

    二、「中有」之結生歷程

    三、「中有」之存在時間

    四、小結

    第三節 「中有」形類能否轉變之問題

    一、「中有」形類不能轉變

    二、「中有」形類可以轉變

    三、小結



    第四章 「中有」概念在漢藏兩地之發展舉隅

    第一節 「中有」概念在漢傳佛教發展之例

    一、《釋淨土群疑論》對「中有」問題的討論

    二、印光大師對「中有」的看法

    三、小結

    第二節 「中有」概念在藏傳佛教發展之例

    一、《中有大聞解脫》與《六中有自解脫導引》

    二、寧瑪派對「中有」的詮釋

    三、小結



    第五章 結論

    一、綜論研究之結果

    二、對本研究之檢討

    三、後續研究之展望

    參考文獻



    〔附錄一〕部派論典主張「有中有」之論證內容

    〔附錄二〕部派論典主張「無中有」之論證內容



    ?





    出版序



    〔為今生劃下圓滿句點,以奔向美好來生──中陰身研究之積極意義〕 




      這本書初稿完成於十一年前,甫一完稿就已接到出版社的出版合約,但因正準備出家,就被我當作世俗瑣事而擱置了。近來由於關注老年安養議題,而重新檢視這本論文,意外發現它被其他論文大量引用,卻未標明出處,甚至有一個引介此論文的網頁還標錯了作者姓名。而在臺灣博碩士論文資訊系統中,這本論文被下載了二千多次,可見許多人對這個議題有高度興趣。因此,決定正式出版,以方便關注此議題者閱讀和引用。



      回想當年將這本論文呈於聖嚴師父座前,師父邊翻閱邊讚許嘉勉,最後還把感恩序言中的人名念了一遍之後說:「這些人都列上了喔∼」當下我無言以對,沒有將心中的話說出口,在本書付梓前還是要補述一下。當時我對自己寫的論文,並無信心,所以不敢在感恩序言中提及曾就讀佛學研究所,受教於聖嚴師父門下,唯恐有辱師門。現在回想起來,慚愧萬分!不但沒有誠實面對自己,而且不免有忘恩於為我奠定教理基礎以及研究能力的師長之嫌。



      事實上,如果沒有聖嚴師父的教導、以及中華佛學研究所的學術訓練,乃至在法鼓山為信眾講授佛法的因緣,怎可能寫成這樣的論文?深厚的恩情埋藏在生命底裡,三十多年來,雖拙於言說,卻幾次懇辭其他團體的邀約,始終留在法鼓山服務,也以弘揚聖嚴師父的思想為己任;準確地說,或許應該是弘揚大乘佛法的精髓以及漢傳佛教的精神,更為貼近師父的核心思想,也更符合師父的期望吧?!



      本書的研究成果有二重意義:在學術研究方面,完成了漢譯佛典的「中陰身」思想源流考證,透過思想脈絡的釐清,有助於理解今日南北傳佛教對「中陰身」見解的不同,其實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而在中陰身形類能否轉變的議題上,從交錯複雜的論辯過程,可以發現佛教從自力解脫轉向他力救濟的微妙變化軌跡,恐怕也是後期佛教產生超薦度亡觀念的根源所在。



      另外,在宗教信仰方面,本書對「中陰身」內涵特質的整理,有助於明確區別佛教「中陰身」和靈魂、鬼魅、亡靈等的不同。尤其重要的是,透過「中陰身」轉生歷程的身心情境的詳細描述,可以知道臨終時受業力影響的實際狀況,為臨終助念,乃至覺性照顧的必要性,提供了堅實的理論依據;而臨終覺性照顧能力的培養,卻必須奠基於平日的個人生活態度、以及時時覺知當下身心的能力上;因此,如何建立足以影響生活態度的生命價值觀,以及時時覺知當下身心的方法練習,便成為非常值得關注的的人生必修課題。從這個角度來看,藏傳佛教結合禪觀練習的「中陰解脫密法」,自有其回應佛教修行原理的正面意義;相較之下,漢傳佛教無論在臨終助念或面對死亡的具體修行法門的引導上,卻較少建構完整的實踐理論系統,尚待有志於弘揚漢傳佛教者加強補足。



      為了已過耳順之年的自己而關注老年安養問題,卻意外促成了本書的出版因緣,我相信老人安養議題和本書之間必有不可思議的關聯性。「中陰身」研究的積極意義,不在於探究「中陰身」是否存在,而是為我們指出了這一期生命結束,到下一期生命繼起之間的身心狀態,透過對此階段的深入了解,我們可以更加確定自己必須準備哪些資糧,才能在這個關鍵時刻,為今生劃下圓滿的句點,以奔向美好的來生。



      對佛教而言,如何面對生老病死的人生課題,本來就是不可分段切割的;當這一期生命結束時,我們是否有能力在這個關鍵時刻提起正念,平靜以對?這可以透過老病或種種逆境現前時,我們能否保持正念,不起煩惱來檢驗;而面對逆境,保持正念的能力,卻必須在平常勤加練習。因此,讀者如果能在閱讀本書之後,生起即時修行正念以培養覺性照顧能力的決心,那這本書的出版,就非常有意義了,這也正是我最衷心的期盼和最誠摯的祝福!



    ?




    其 他 著 作
    1. 佛教中陰身思想之源流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