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用愛化解仇恨
「如果要做一個派給你最討厭的人吃,你會在裡面放什麼?」有一次和小朋友說這個故事前,我這麼問。
「大便、蟑螂、辣椒、口水、爛泥巴、水蛭……」小朋友嘻嘻哈哈說著各種令人作嘔的東西,彷彿逮著機會,把平日潛藏心中、不容表述的報復念頭和怨氣一股腦兒傾吐出來。
然後,他們津津有味聽著故事,不時竊竊私語,笑不可抑。
但是當我閤上書本時,小朋友突然靜默了。我問他們:「誰知道小男孩的爸爸到底在派裡放了什麼祕方,才幫助他消滅敵人?」
一個小女孩怯生生的說:「愛心。」
道德勸說是童書容易陷入的書寫困境,彷彿必須透過故事苦口婆心、循循善誘,才能顯示作品對小孩具有某種程度的功能和價值。然而,好的童書不以「教化」強迫小孩向正向價值觀看齊,而是在寓教於樂中,潛移默化征服他們的心,使他們能自發體悟箇中道理。
這本《敵人派》的主旨絕對是一種道德勸說,但是讀來卻嗅不到絲毫說教意味。因為屬於道德勸說的部分,經過作者和插畫家精妙絕倫、趣味橫溢的故事包裝,藏裹得不露痕跡。相對於叨叨絮絮說教,這樣的表現往往能夠讓小孩在毫無心防的情況下,按著作者鋪設的軌道,一步步邁向預設目標,然後經小仙子用發光的棒子輕輕一點,恍然大悟。
作者在故事中塑造的父親角色,是最具說服力的明證。面對被新鄰居嘔得懷恨在心的小男孩,父親沒有急急忙忙搬出訓誡的大道理,而是輕巧的用一個「派」,為小男孩拂開誤解他人的迷霧,幫助他卸下心防與人相交,漸漸明白憎恨源自不了解,愛才是化解仇恨的關鍵力量。父親用派消滅的其實不是小男孩的敵人,而是充塞他心緒的盲目敵意。
說教令小孩生厭,因為道理常常充滿成人本位主義的權威,對弱勢的小孩來說,不是心甘情願的強迫服從,往往導致壓抑(甚至外顯)的反彈抗拒。同樣都是說理,這本書卻從小孩的角度出發,呈現小孩的心情和感受,獲得同理後,才逐步化解心結。故事中的父親不僅做了最好的身教示範,同時也呈現小孩在面對關係衝突時,大人陪伴和參與的重要意義。當然,展現創意更是居功厥偉,做派是一絕,對敵人派材料的認知落差,不僅引發小孩的共鳴,也造成充滿趣味的轉折。
圖畫書強調文圖結合,在本書中也有淋漓盡致的展演。文字以小男孩第一人稱敘述,娓娓道出小孩的觀點和心聲,讓故事顯得格外真實合理。圖像鏡頭在伸縮升降間,忽而遠觀鳥瞰,忽而誇張特寫,產生戲劇性的變化,成功營造充滿童趣、略帶誇示幽默的效果。此外,類卡通式的人物設計、豐富逗趣的表情肢體,沖淡主題的嚴肅感,也突顯故事主旨:唯有充滿關愛的了解和適度的幽默,才能融化冷漠,拉近彼此的距離。
一直難忘那天說完故事後小朋友的分享。
綁著馬尾辮的婷婷,想起班上喜歡扯她辮子的討厭鬼,在打躲避球時常常為她擋球;聰明機靈的茜茜,願意試著去了解班上被同學冷落的唐氏症小男孩;戴著眼鏡、老成持重的阿謙語氣沉重的說,希望美國多愛伊拉克和阿富汗一些,用食物和藥品代替飛彈,幫助那裡的難民。「這樣,爸爸就不會常常哇哇大叫,汽油又要漲價了!」
你永遠料不到,故事在小孩心中會如何發酵。
兒童文學工作者 劉清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