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好吃(NO.5+6)套書(共二冊)
  • 定價99.00元
  • 8 折優惠:HK$79.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死於安樂:加拿大安樂死醫師的善終現場記錄與反思

死於安樂:加拿大安樂死醫師的善終現場記錄與反思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3614260
史黛芬妮.葛林
蕭寶森
遠流
2024年1月26日
160.00  元
HK$ 136  






ISBN:9786263614260
  • 叢書系列:綠蠹魚
  • 規格:平裝 / 352頁 / 14.8 x 21 x 1.7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綠蠹魚


  • 人文社科 > 社會議題 > 老年/生死











      在允許安樂死的社會,死亡可以達到怎樣的境界?

      ★亞馬遜五星好評★

      ★出版者周刊星級評價★



      2016年6月,加拿大將安樂死(medical assistance in dying,MAiD)合法化,使醫師得以在特定狀況下協助人們終止生命。

    ?

      史黛芬妮.葛林醫師,是加拿大最早提供安樂死服務的醫師之一。這本書記錄了她成為安樂死醫師後第一年協助病人安樂死的經驗。希望能透過這些病人的故事讓大家明白她的工作內容、工作方式,以及她在這過程中所看到、學到的一切。

    ?

      葛林醫師用像說故事的方式娓娓道來,加拿大安樂死合法化歷經了哪些辯論?安樂死制度上路後又遇到什麼困難和問題?她從產科醫師轉換跑道成為安樂死醫師,心態上有何轉變?一次次目睹臨終病人與親友的道別,她得到什麼生命體悟?

    ?

      「我發現,光是告訴病人他們符合安樂死資格,這句話本身就具有某種療癒作用。一旦他們不用再害怕自己可能會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死亡,就能夠把心思放在生活上,讓自己更充分運用剩餘的時間。從這個觀點來看,安樂死其實比較無關乎死亡,而是關乎一個人想要如何生活。」——史黛芬妮.葛林醫師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

      彭湛歡醫師|社團法人台灣尊嚴善終諮詢服務協會理事長

    ?

      好評推薦

      江 盛|資深婦產科醫師

      李茂生|台大法律學院名譽教授

      林懷民|雲門舞集創辦人

      姜冠宇|整合醫學科與安寧專科醫師

      紀岳良|舌尖上的律師、諮商心理師

      畢柳鶯|復健科醫師、《斷食善終》作者

      郭憲鴻(小冬瓜)|人氣YT頻道「單程旅行社」

      賴台生|旅遊作家

      薇薇夫人|專欄作家

    ?

      每個人的一生都是獨特的,死亡也是多元的,而高度民主素養的國家,應當重視少數族群的真實需求,協助在醫學倫理之外找到維護生命尊嚴的完善做法,這是社會的同理心與專家的責任。——姜冠宇,整合醫學科與安寧專科醫師

    ?

      作者帶讀者看見,安樂死讓人們在死前好好地活,以及醫師不只治病,更可以陪伴人們幸福尊嚴地走向死亡的風景。——紀岳良,舌尖上的律師、諮商心理師

    ?

      善終有很多種方式,每個人的期待不同,透過這本書,能看到許多不同的面向。祝福每個人都能在最後一段旅程裡,圓滿地和世界說再見。——郭憲鴻(小冬瓜),人氣YT頻道「單程旅行社」

    ?

      書中的個案,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個人都走過一段痛苦的「回家」路。生是偶然,死是必然,我們既然逃不過死亡的關卡,就應該好好面對死亡大事。——賴台生,旅遊作家

    ?

      讀完這本書,我希望活到安樂死合法的那一天!——薇薇夫人,專欄作家

    ?

      這本富有同情心的回憶錄,作者是安樂死領域的先驅人物,她幫助痛苦的病人探索並實現他們的臨終選擇,「富有情感、優雅、坦率......不容錯過。」——《出版者周刊》,星級評價

    ?

      對於一個人如何以及為什麼可以選擇離開這個世界,提出人道且清晰的觀點。——柯克斯書評

    ?

      史黛芬妮.葛林勇敢的敘述激發了人們的同情、喜悅和深刻的理解。這本書是重病患者、他們的家人和所有關心他們的人的必讀作品。——Ronald Epstein,醫學博士

    ?

      史黛芬妮.葛林透過病人的故事和她自己致力於讓更多人獲得安樂死服務的努力,照亮了一個陰暗的世界,這個世界繼續尋求在醫學內外獲得更多接受和理解。——Sunita Puri,醫學博士


     





    推薦序

    前言



    第一篇 開始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

    第二篇 夏天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

    第三篇 秋去冬來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

    第四篇 春天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

    第五篇 夏日又至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

    後記

    遺言

    作者註

    謝辭

    註釋



    ?









      如果你在生命的盡頭,能決定自己在何時何地死亡,你會怎麼做呢?如果你不必半夜躺在醫院的病床上孤零零地嚥下最後一口氣,而是在你選定的時間在自己的家中溘然長逝,而且可以決定有哪些人會在房裡握著你的手或抱著你,陪你告別人世,你會怎麼做呢?如果有一位醫師能確保你死得安詳、有尊嚴而且毫無痛苦,你會怎麼做呢?如果在最後的時刻,你能和你所愛的每一個人對話,你會怎麼做呢?我想,如果真是這樣,你對死亡的看法或許會全然改觀。



      -



      我和艾德初次見面,就看出他是一個怪人。當我站在他的公寓門口,看到他出來開門時,心中不免有些驚訝,因為他身上佩戴著各式手工珠寶,包括一排鐲子、好幾條項鍊以及許多對耳環。他身後的地板上立著一尊小小的佛陀雕像,四周環繞著各式各樣的彩色水晶石。一股濃烈的焚香氣味從那毫無陳設的房間裡飄了過來。儘管當時我從事安樂死工作已經有好幾個月的時間,遇過一些很有趣的人,但和他們相較,艾德還是顯得很特別。



      我的病人有百分之六十五以上都是癌症末期而且癌細胞已經轉移。艾德也是如此。在過去四年當中,他的腫瘤不斷擴大,但他不肯接受任何積極性的治療,包括化療、放射線療法和手術治療等,於是他的病情便逐漸惡化,並出現了各種症狀。儘管他的疼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但他越來越仰賴麻醉劑,身體也一直處於極度疲累的狀態,而且上廁所的次數非常頻繁,以致他很難獨立行動,幾乎出不了門。他不想再過這種有如籠中之鳥般的生活。他告訴我,他的生活已經失去了意義,只不過是在等死罷了。他說他相信輪迴,因此還不如早點投胎轉世。



      我之所以能夠以合法的方式協助艾德安樂死,是因為在此之前加拿大最高法院已經在一份被稱為「卡特決議案」(Carter decision)的判決書中,推翻了加拿大政府全面禁止安樂死的做法。二○一六年六月十七日,加拿大國會又修訂了相關的法令,將安樂死(medical assistance in dying,MAiD)合法化,使醫師和專科護理師得以在特定的狀況下協助人們終止生命。



      根據新法,病人在安樂死時可以選擇兩種死亡方式,一種是在醫護人員的陪伴(以確保過程能順利進行)下,自行喝下致命的藥水。另一種方式則是由醫師透過靜脈注射投予藥物,就像我對艾德所做的那樣。一般來說,後者遠比前者更加普遍。該法令規定,必須有資格加入政府的健保體系(基本上指的就是加拿大的居民或公民)、年滿十八歲、有能力做出自主醫療決定,並且罹患「嚴重且無法治療之疾病」者才符合安樂死的條件。如今這些規定已經有了一些修正,但在當時,病人必須是在承受難忍的痛苦、病情的惡化已經不可逆轉,且會在「可預見的未來」自然死亡的情況下,才符合安樂死資格。這並不意味著只有罹患絕症的人可以安樂死。醫師也不須要推斷病人還有多久可活(有些人或許只剩下幾天或幾個星期的時間,有些人則還能再撐幾個月甚至幾年),只要他們已經罹患嚴重且無法治癒的疾病且遲早會自然死亡就可以了。不過,當事人的身體功能必須已經嚴重退化,而且他們必須是在未受脅迫的情況下主動提出請求才行。



      如今許多國家都已經有了某種形式的安樂死措施,只是名稱各不相同罷了。



      在美國,最普遍的名稱就是assisted suicide(協助自殺)或physician-assisted suicide(醫師輔助自殺)。這指的是病人以醫師所提供的藥物結束自己生命的行為。之所以使用這個名稱,旨在強調病人的死亡是由他們自己造成的。他們所使用的藥物主要是氣味有些難聞的巴比妥酸鹽混合液。到了二○一六年我開始擔任安樂死醫師時,這種形式的安樂死在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瑞士、加拿大和美國的五個州都已經合法化了。



      加拿大的安樂死方式則有兩種。一種是由病人自己喝下致命的藥液,另一種則是由醫護人員透過靜脈注射的方式給藥。第二種方式被許多人稱為euthanasia(安樂死)。這個名詞源自希臘的eu(意指「良好」或「安好」)和thanos(意指「死亡」),如今已被用來代表「醫護人員在一個有行為能力的成人明確的請求下對其投予致命藥物,以使其免於遭受更多痛苦與磨難的行為」。因此,「協助自殺」與「安樂死」的主要差別在於藥物是由病人本身抑或醫護人員給予。所謂「安樂死」即是由醫護人員所執行的「協助自殺」。這種方式在美國尚未提供,但在加拿大、比利時、荷蘭、盧森堡和哥倫比亞等國都已經合法化。



      儘管歐洲國家仍喜歡以euthanasia這個名詞來代表由醫護人員所協助進行的合法性自殺行為,但加拿大卻刻意選擇使用medical assistance in dying(MAiD)(醫助死亡)這樣的說法。其中一部分原因是為在過去「自殺」這樣的字眼往往暗指當事人犯有某種罪行,而euthanasia這個名詞則曾在十九與二十世紀之交,被一些鼓吹優生學的人士用來描述殺害那些「無用」或「不受歡迎」之人(包括有肢體殘障或精神缺陷的人士),藉以追求基因的純淨性。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這個名詞也曾被納粹用來美化他們大肆屠殺之舉。反對安樂死的人士有時會運用euthanasia一詞來使人聯想到那段可怖的歷史。使用MAiD一詞,不僅可以避免使人們聯想到納粹的暴行,也可以概括「醫師輔助自殺」與「自願性的安樂死」這兩種做法。如今,MAiD一詞已經被納入加拿大的法律條文中,並且廣為人們所使用。它所代表的意涵是:醫護人員在法律有明確規範且不侵害病患權益的情況下,秉持人道精神以合法的方式終止病患生命的做法。



      -



      加拿大的安樂死法令通過時,我正處於個人生涯的十字路口。當時,受過家庭醫師訓練的我已經擔任了二十多年的產科醫師,專門負責照顧孕婦與新生兒。我的工作是指導孕婦和其家屬,使他們做好心理準備,得以面對新生命的降臨以及他們的生活將因此出現的巨大轉變、為他們接生並協助他們渡過最初幾個月手忙腳亂的時光。但是法規改變後,我便跟著轉換了跑道,努力學習有關安樂死的種種,以便能夠幫助人們完成最後的心願,順利邁向生命的終點。



      無論是在接生之時或送終之際,我都參與了人們生命中一個極其私密的時刻。儘管艾德選擇獨自死去,但我協助的安樂死病人大多在臨終時身邊都有親人環繞。我聽到他們在最後的時刻所進行的一些非比尋常的對話:夫妻輕聲互訴愛意、母親與孩子含淚道別、爺爺奶奶給孫兒孫女的最後忠告。我也看到人們在生前就為自己辦了告別式,讓家人與朋友都能齊聚一堂向他們敬酒。我認為一個人如果知道自己將在何時死亡時,就能事先想好自己臨終時要說什麼、該怎麼做。



      在本書中,我記錄了我第一年在加拿大卑詩省溫哥華島一帶協助病人安樂死的經驗。那裡不僅是全卑詩省、全加拿大乃至全世界安樂死比率最高的地區,也是我和我的丈夫、兒子和女兒所居住的地方。我希望能透過這些病人的故事讓大家明白我的工作內容、工作方式以及我所看到、學到的一切。我發現當人們有權選擇自己死亡的時間和方式時,會感受到一種力量,因為這讓他們得以開誠布公地和別人討論有關死亡的種種。事實上,我的病人光是聽到自己符合安樂死資格,臉上就會出現一種如釋重負的表情,彷彿他們的痛苦已經得到了某種療癒。他們原本很害怕自己不知道會在什麼樣的情況下結束生命,但在知道自己可以安樂死之後,他們就不再惶恐無助,反而有了一種可以掌控事情的感覺,而這是他們在被病魔折磨的幾個月乃至幾年當中從未有過的感受。對許多人來說,安樂死能讓他們在生命的盡頭得以免受難忍的折磨。對另外一些人來說,安樂死能減輕他們的恐懼,使他們能充分把握剩餘的時光,在最後的日子裡完成自己想做的事。



      此外,我也希望透過這本書讓大家明白從事安樂死工作、幫助別人實現他們最後的願望,並且為他們注射致命的藥物是什麼感覺。剛開始時,這對我而言還是一個陌生的領域,所有的相關文件也才剛出爐。我和一小群志同道合的夥伴一邊摸索,一邊建立一套流程與守則,包括該如何判定哪些人符合安樂死資格、如何和臨終的病患以及他們的家屬談話。同時,我也一直在自己的界限、安全與責任之間尋求一個平衡點。剛開始時,我的心情有些忐忑,每每自問:我能不能坦然地幫助病人結束他們的生命?是否應該向大家透露我的工作內容?會不會遇到激烈的反對?隨著我越來越投入這份工作,我開始要評估:病人是否情況緊急,需要我及時出手相助?有時候我是否可以不接案子?那些因為不符合法定要件而無法得到幫助的病人該怎麼辦?我對他們有什麼責任?對自己又有什麼責任?同時,在從事安樂死工作後,我也開始問自己一些根本性的問題:我是否有花足夠的時間與心力在我最在意的那些人身上?是否有和他們進行必要的對話以免到時來不及?



      大多數的時候,我感覺自己似乎幫了那些病人一點忙,但有時卻也無能為力。在病人臨終的時刻,我大部分時間都是在一旁靜靜地觀看,見證各種生離死別、哀痛感人的情景。我想,雖然我從事的是幫助人們死去的工作,但我也因此得以目睹生命最美好的樣貌。



    推薦序



    社團法人台灣尊嚴善終諮詢服務協會理事長 彭湛歡醫師



      《死於安樂》這本書,是一次引人深思的心靈之旅,它帶領我進入了各種疾病的安樂死第一現場,讓我目睹了理智和情感之間微妙而深刻的拉扯,以及生命中最美好的一刻。葛林醫師以她獨特的視角,為我們揭開了一系列關於安樂死的真實而感人的故事。



      在書中,葛林醫師細緻地描述了她在安樂死領域的成長心路歷程。從最初的自我懷疑和經驗的生疏,到如今的堅定意志和技術的純熟,每一步都是她與患者共同走過的。她的成長不僅是技術上的進步,更是心靈層面的提升,這正是每一位從事安樂死的醫療提供者都會經歷的心靈洗禮。



      這本書對於有志於安樂死領域的醫療提供者而言,可謂是一個引導者。葛林醫師以她獨特的經歷、個人特質和天分,逐步成為這個領域的先驅者,也讓我們得以從這本書的描述與回憶中,全面深入地思考安樂死敏感複雜的各種面向,從心理建設到臨床實務,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充滿啟發的範本。在台灣安樂死議題正逐漸發酵的現在,恰好為我們提供了兼具深度與廣度的參考。



      書中經常提到的一個觀點深深觸動了我:「安樂死的主要意義並不在於人們想要以何種方式死去,而在於他們想要如何生活。」當人們知道自己有能力決定苦難的終點,他們便可以放下心來,好好活著。這種尊重患者意願的理念,彰顯了醫學真正關心「人」的一面,而不僅僅是一門研究「病」的科學。對患者真正的體貼,就是給予他們選擇的權利,我認為這正是安樂死所追求的目標。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