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冊「從諸眾的反抗到產消合體」從左翼史學家艾倫.伍德(Ellen Meiksins Wood)與新「真正」社會主義者(NTS, the new “true” socialism)的辯論切入,接續先前章節對上�下層結構的討論,針對工人地位、社會民主vs.基進主義等議題進行探索。隨後則檢視「正統」馬克思主義相對忽視的「消費」現象,並指出當代的符號消費已成為資本主義的誘惑機制,而個人在其中達成的滿足,仍是私人性的,因而與共同體主義強調的共感原則有所區別。無論是NTS的爭論抑或左翼理論家晚近對日常生活消費的重視,都反映出隨著後工業社會的到來,馬克思主義的內容亦與時俱進,而網路的興起更是讓生產與消費的界線益發模糊。最終,作者強調我們需以「弱者」的姿態及修養,來對抗資本主義無窮、氾濫且失控的「慾望」,以避免當代資本主義誘發的過度消費傾向,帶給人類與地球永遠不可逆的後果。
▍社會學家所慣稱的白領階級……萊特[Erik Olin Wright]即認為,此一另類「新階級」乃處於具「矛盾階級關係中的矛盾位置」(contradictory location in contradictory class relationship, CLCR)特徵的一種尷尬處境。這意思是說,與傳統的藍領工人一樣,這類人也是受僱於資本家,因此其與資本家之間的階級利益關係,本質上是互相矛盾的。但不同於藍領工人,或者,他們因介入管理「工人無產階級」的工作而染上了資本家的「剝削」特質,又或者,因為具有專業的技術或知識,他們擁有資本家本身無法完全控制的資源(如著作權、專利權、專業知識和技術等等)。
就德波(Guy?Ernest Debord)所領導的「國際情境主義」運動而言,在資本體制操控下的消費社會裡,乃透過種種的社會機制力量控制著人們的消費行為。其中,最為明顯的場景莫過於是,德波認定在都市裡所展呈的所謂「展觀社會」,而由此一結構型態所衍生出來的人群即是展觀者。就在這樣的現實場景裡,德波意圖形塑另外一種充滿前衛藝術格調的生活風格,「漫遊人」即具備這樣的生活風格。他認為,透過適當的設計,我們可以讓都市空間展顯更多足以挑動人們有著如此感受的契機,以成就漫遊人的主體能動性產生了「漂蕩」作用。對此,德波採取挪轉的方式,在既有體制的結構理路當中尋找可以挪用並轉化成為對原體制具有對反翻轉性的契機,呼應塞杜(Michel de Certeau)所說之游擊戰的策略運用,作為逐步顛覆既有資本主義體制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