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好吃(NO.5+6)套書(共二冊)
  • 定價99.00元
  • 8 折優惠:HK$79.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羅妹號事件:近代世界擴張與在地生活限縮的開端[軟精裝]

羅妹號事件:近代世界擴張與在地生活限縮的開端[軟精裝]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5435974
陳玉苹,曾明德,潘顯羊
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2024年1月01日
120.00  元
HK$ 114  






ISBN:9789865435974
  • 叢書系列:文化藝術
  • 規格:軟精裝 / 274頁 / 17.5 x 23.5 x 2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文化藝術


  • 專業/教科書/政府出版品 > 政府出版品 > 博物館 > 歷史文物











      本書針對1867年美國船隻羅妹號(Rover)擱淺後遭到恆春地區住民奪取性命與財產之事件為導火線,引發一連串紛爭的歷史過程進行探究。該事件引起美國出面要求清廷處理但未果,再由美國領事李仙得與當地瑯嶠十八社的政治領袖卓杞篤簽訂了南岬之盟,約定往後飄流民的處理辦法。羅妹號事件(1867)、八瑤灣事件(1871)以及牡丹社事件(1874),等一連串國際糾紛的本質是外來者進入臺灣本島而與在地的居民(原住民)產生衝突的過程,但因為世界局勢的變化,如現代國家對主權的重視與欲擴張勢力,進而躍升為國際事件。全書內文除導論外,共有六章,分別為史前與17世紀的恆春半島、清代的瑯嶠、開港通商與羅妹號事件、解讀龜仔甪戶籍中的人群互動、復返與實踐的區域性史觀和在地視野的羅妹號事件等。


     





    原住民族委員會主任委員序 .........................................................................I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館長序 ........................................................................... III

    作者序 .............................................................................................................. V

    導言 .................................................................................................................... 2

    第一節、研究方法與本書架構 ................................................................ 3

    第二節、羅妹號事件概說 ........................................................................ 8

    第三節、「瑯嶠十八社」、本書詞彙、主要聚落與頭人簡介 .......... 16

    第一部分 瑯嶠地區人群互動

    第一章、史前與17 世紀的恆春半島 ................................................... 26

    第一節、從考古遺址中看見恆春半島 .................................................. 26

    第二節、瑯嶠地區的政治互動模式與歷史發展 .................................. 38

    (一)荷蘭人筆下的「瑯嶠省」與「瑯嶠君主」 .......................... 42

    (二)17 世紀瑯嶠君主的地緣政治 ................................................. 45

    第三節、東西交通的中繼站瑯嶠 .......................................................... 51

    第四節、小結:番社、海上網絡與多元他者 ...................................... 57

    第二章、清代的瑯嶠(1683-1860) ................................................... 60

    第一節、清代臺灣邊疆統治政策下的瑯嶠 .......................................... 60

    (一)清代臺灣「社」與「瑯嶠社」的概念 .................................. 60

    (二)清初(17 世紀至封禁前後)史料所呈現的基本要素 ......... 62

    第二節、19 世紀上半葉的瑯嶠:林樹梅的〈瑯嶠圖記〉 ................. 65

    (一)林樹梅協調衝突的經過與顯示的聚落結盟關係 .................. 66

    (二)縱谷區的強大勢力:「閩人」與「土生囝」再探 .............. 69

    (三)內外之分:粵籍移民與十八社番婚姻模式初探 .................. 76

    第三節、開港通商前夕的聚落互動方式初探 ...................................... 80

    (一)羅妹號事件前後瑯嶠地區的社會圖景與結構 ...................... 80

    (二)十八社大股頭人的三大權力基礎與部落互動方式 .............. 88

    第四節、結語 .......................................................................................... 91

    第三章、開港通商與羅妹號事件(1861-1872) ............................. 94

    第一節、19 世紀海難漂流處理慣例與界外番產交易 ......................... 94

    第二節、在地觀點的羅妹號事件:以卓杞篤為中心的討論 ............ 101

    第三節、南岬之盟之簽訂(1867-1869) .......................................... 105

    第四節、南岬之盟於十八社效力之追認(1869-1872) .................. 112

    (一)斯卡羅系貴族與排灣系貴族之交換儀式初探 .................... 112

    (二)卓杞篤對於貴族間交換儀式的挪用 .................................... 121

    第五節、結語:一種由卓杞篤和李仙得互動出的新「十八社」

    架構 ........................................................................................ 137

    第二部分 從日治時期戶籍與訪談中看見龜仔甪

    第四章、解讀龜仔甪戶籍中的人群互動 .......................................... 142

    第一節、口述歷史與日本人類學研究裡的龜仔甪 ............................ 143

    (一)《臺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及《番族慣習調查報

    告書》裡的龜仔甪社 ............................................................ 143

    (二)當地口傳與記憶裡的龜仔甪社 ............................................ 149

    第二節、戶口資料調查簿的龜仔甪 .................................................... 154

    (一)關於該戶口簿的基本背景 .................................................... 155

    (二)戶口簿的基礎資料描述: .................................................... 157

    (三)戶口簿看龜仔甪與恆春半島人群互動關係 ........................ 174

    (四)串起一條從龜仔甪到豬?束的路 ........................................ 197

    第五章、復返與實踐的區域性史觀 ................................................... 210

    第一節、羅妹號事件的在與不在? .................................................... 210

    第二節、回歸地方觀點-恆春地區文化祭儀(活動)觀察 ............ 217

    (一)龜仔甪社祖靈祭 .................................................................... 217

    (二)2022 年滿州鄉聯合收穫祭 ................................................... 221

    (三)Garuljigulj 傳統領袖繼任儀式 ............................................. 225

    第六章、在地視野的羅妹號事件 ....................................................... 232

    第一節、解讀「沒有歷史的人」之技藝 ............................................ 233

    第二節、非線性的時間觀與歷史當代性 ............................................ 239

    參考文獻 ................................................................................................... 243

    一、史料文獻 ........................................................................................ 243

    二、學術著作 ........................................................................................ 245

    附錄

    附錄一、恆春縣分圖 ............................................................................ 256

    附錄二、荷蘭時期的瑯嶠村社(The Lonckjouw Villages) ............ 257

    附錄三、瑯嶠十八社社名考證對照表(曾明德製表) .................... 259

    附錄四、瑯嶠知識概念的形成 ............................................................ 262

    附錄五、林樹梅,〈瑯嶠圖記〉 ........................................................ 264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館長序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