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家庭傷痕:父母在等孩子的一句道謝,孩子在等父母的一句道歉

家庭傷痕:父母在等孩子的一句道謝,孩子在等父母的一句道歉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3960305
羽茜
時報出版
2024年4月02日
120.00  元
HK$ 102  






ISBN:9786263960305
  • 叢書系列:優生活
  • 規格:平裝 / 288頁 / 15 x 21 x 1.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優生活


  • 心理勵志 > 兩性與家庭關係 > 家庭/親子關係

















    「家不是講理的地方,而是講情的地方」這種流行的說法,

    讓我們徹底忽略了──

    一個不講理的地方,才最是無情。



      #寫給在原生家庭為難和掙扎的你

      #醫師、律師、臨床心理師、記者、親職講師、作家、藝人 各界聯合推薦!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是你想太多了,爸媽絕對是愛你的。」

      「栽培你到現在這樣,難道不是愛嗎?」



      聽到這樣的話,你是否曾感到困惑內疚?

      你是否明明沒有感受到被愛的溫暖和安全,卻懷疑是自己有問題?在應該要能體會被愛的家庭裡,獨自體會著不被愛的悲傷?



      ◎每一個被父母錯待的人,其實內心永遠都有對自我價值的懷疑,因為已經將家庭的傷痕藏得太深,還把這些痛楚帶到下一段關係,無論是親密關係、親子關係都可能因此蒙受陰影。



      ◎作者羽茜以社會學的背景,以及自己身為女兒和母親的身分,帶讀者探索為什麼承認家庭的傷在我們的社會裡備受壓抑?為什麼來自父母的傷害,孩子總是在傷癒前就被要求原諒?透過25篇有溫度的述說,期望讓讀者對於家庭與愛的疑惑,有個誠實的反思和出口,此後不再自責。



    本書特色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的迷思如何讓孩子過度承擔與消耗

      對於多數人所經歷的童年家庭創傷,羽茜以理性感性兼具的文字說出當時身為「小大人」的我們難以言明的苦。書中的每個舉例和思索,讓我們看見家庭如何在自己心中留下細微卻刻骨的痕跡,更讓我們心有戚戚焉,在閱讀的同時獲得寬慰和治癒。



      關於原諒│被父母傷害的孩子,往往在受傷還沒有獲得療癒之前,這個社會就已經急著要他們「原諒」了。



      關於懂事|有些孩子把自己的價值永遠置於父母之下,家庭裡重要的永遠都是父母的感受,自己則微不足道……



      關於愛│真正的愛就像溫暖的陽光照在身上,你不會覺得是因為自己很好、很乖、很聽話,做了什麼令人滿意的事情才得到這份恩惠的。



      關於孩子的痛楚│父母也是人沒有錯,但孩子也是人,孩子的心也是肉做的,也不是聖人或上帝聖母,可以接受父母一切的錯待。說出被父母錯待的事情並不是想要追究,只是想要理解自己的傷痕。



      關於承認不被愛│如果我們一開始就實事求是,承認並不是所有父母都愛孩子,也不是所有父母都有愛的能力,那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逐漸理解到父母給自己的不是愛的時候,他也能夠在這個社會上,找到自己存在的位置。



    觸動推薦



      有食律師-家事律師

      李佳燕-家庭醫師,還孩子做自己行動聯盟發起人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郭彥均-知名旅遊節目主持人

      曾多聞-旅美記者及專欄作家

      蔡佳璇-臨床心理師、哇賽心理學執行編輯

      魏瑋志(澤爸)-親職教育講師

      (依首字筆順排序)


     





    前言 無法說出口的傷,讓真實的愛難以成立



    第一章 那些家庭裡的錯待:我們經歷了什麼?

    孩子都知道父母是否真誠

    真實的愛,是照顧、責任、尊重和了解

    關於愛,重要的不是表象而是真實

    因為孩子而變成更好的人,這個過程並非全自動化的

    來自父母的傷害,孩子總是在傷癒前就被要求原諒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句話,是信仰而非現實

    談談《為什麼我們不欠父母》

    「我們以前還不是這樣過來的」這句話,忽略了世代差異

    「女兒就是比較貼心」這種說法是對所有女性的枷鎖

    承認來自父母的傷害是開啟療傷之路的唯一途徑



    第二章 父母是家人,也是重要的外人

    走出父母所傷的陰影,首先要把他們看成外人

    認為自己永遠是對的,就是在阻礙孩子的獨立

    最難向他人說明的痛苦,是擁有自戀型人格的父母

    角色期待,是對自己和孩子的束縛

    當不被愛變成一種恥辱:擔心自己是沒有愛的母親

    不平等的交換關係,讓親子關係遠離了愛的本質

    母親要能擁有自己的人生,才不會用控制孩子來彌補自己

    努力去證明自己有被愛的資格,恰好證明了這份愛不存在



    第三章 有些事情已經不同,我們可以把自己接住

    家裡如果不是能流露脆弱的地方,哪裡才是?

    有愛孩子的父母,也有不愛孩子的父母

    相信母愛會帶來母親所需的充裕,就是無視她現實中的匱乏

    家庭裡有人不負責任就有人過度負責

    受傷的孩子總是想要相信「傷害也是一種愛」

    即使不能相互理解,也知道對方和自己一樣寂寞

    家人之間,只要想到彼此都會死,就會變得溫柔



    後記 我活出自己的方式,就是寫出自己的想法和心情



    ?





    前言



    無法說出口的傷,讓真實的愛難以成立




      越思考就越會覺得,家庭真的是一個特別的地方。



      有人覺得家是溫暖的避風港,也有人覺得在家裡不如在外面輕鬆,就像童年,有人回想起來是受人保護的快樂回憶,也有人從很小的時候就必須做個小大人,照顧整個家庭使其不分崩離析。



      孩子並不是像我們想像的那樣,每個都擁有無憂無慮的童年。



      世界上有不負責任的大人,就有不負責任的父母,有個性不成熟、價值觀偏差,甚至是病態型人格的大人,當然也就會有這樣的父母。



      但是,在我閱讀、分享,還有和讀者交流孩子受到這樣的父母傷害的經驗時,可以感覺得出來,人們非常避免去談,世界上有不適任的父母,特別是,有不愛孩子的父母。



      只要孩子說自己從父母那邊受到傷害,無論是年幼的孩子還是成人,也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的經驗,得到的回應總是:不要想那麼多、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父母都是愛孩子的。



      就像在說,覺得受到父母傷害、不被父母所愛的人,是自己有問題。



      這些人會被貼上不知感恩的標籤,比起去關心他們受傷的感受,人們更願意相信,父母的愛是與生俱來、不容質疑。



      這讓受傷的人無法說出自己的經驗,甚至必須反過來,把自己從父母那邊受到的傷害,扭曲成是自己傷害了父母,比方說是自己太壞、太任性、太不懂事,才「害」父母沒有辦法好好對他、愛他,是自己破壞了父母原有的親情,陷入自我價值低落的困境。



      另一種情況是,旁人或許願意接受,父母的言行其實傷害了孩子的事實,但是卻很快跳到下一個階段,強調孩子應該要讓事情過去,讓父母「功過相抵」。



      父母對孩子的傷害,無論是言語的還是肢體的暴力、冷暴力,或者是情感忽視,只要父母還是有盡到養育的責任,孩子長大後,看似沒有嚴重的身心創傷(實際上創傷未必會展現給其他人知道),人們就會認為,這表示父母造成的傷害不嚴重、可以被包容和原諒,過去就讓它過去。



      人們會忽視孩子為了讓自己好好長大,為了理解和療癒父母在自己身心上留下的創傷做了多少努力,而內心可能還遍體鱗傷。



      沒有被好好地愛著長大的人,很難建立存在的價值感和自信心。



      功過相抵,是我們看待親子關係的一種非常特別的方式。



      而我時常在想,人們究竟有沒有發現,這種特殊的看法,正是社會賦予父母的一種特權。



      同樣的事情假設不是發生在父母對孩子,而是發生在其他人,比方說親戚、戀人、朋友或職場人際之間,絕對不會被允許功過相抵。



      就像是我們不會對一個受到伴侶暴力的人說:雖然你的伴侶心情不好時會打你,但是他平常都對你很好啊!你應該要看他好的地方。



      但是我們卻會對孩子說出類似的話:爸媽雖然有時候對你不好(哪怕是言語和肢體暴力),但是平常都對你很好,給你穿、給你住、讓你讀那麼貴的學校,帶你出去玩還買玩具給你……



      人們會強調要看父母對孩子的付出,好像給予了孩子生存所需、培養了他的生存能力,就確保了父母可以偶爾、有時,甚至是經常,對孩子施加暴力或者是控制、傷害孩子。



      「如果不是我,你早就流落街頭了」、「都是因為你我才過得那麼慘」、「我怎麼那麼倒楣有你這樣的孩子」……我們會允許父母對孩子說很殘忍的話,強調父母絕對是有口無心,要求孩子「只記住好的地方」、「感謝父母生下了你」。



      跟很多人一樣,我是在做父母之後,才知道做父母有多辛苦的。



      生下孩子,是母親冒著生命危險度過的關卡,照顧、教養孩子直到他長大成人,更是艱難的任務。



      但是同時間,我也深刻感覺到,面對父母,孩子是非常脆弱的。



      因為這個社會賦予父母很多特權。就是前述,人們不願意相信有父母不愛孩子,所以會為父母不愛孩子的言行加以辯解,即使有父母傷害孩子,也會捍衛父母可以功過相抵,既往不究的權力。



      相對於做什麼都會被合理化、甚至是美化成「為孩子好」的父母,孩子是一個絕對的弱勢。這個弱勢還會延續到他們成年,他們都不會被允許說出,他們在父母那邊受過的傷,還有不被愛的待遇。



      我常跟朋友開玩笑說,如果有人說,自己被父母情緒勒索,這種痛苦可能只有一部分的人會表達同情,還有更多的人會加入情緒勒索的行列,指責他「父母生養你已經那麼辛苦了,你為什麼還要再提」。



      父母跟孩子的關係就是那麼不平等,孩子如果不想遭受更大的壓力,就只能做出自己毫髮無傷,父母也是理想父母的樣子。



      我寫出這本書,並不是想要指控讓孩子感到受傷的父母,我知道沒有人是完美的,關於愛,還有怎麼與人相處,也是每個人都在學習。



      但我想說的是,父母跟孩子之間一開始就不平等的預設,會讓真實的愛,在親子關係之間難以成立。



      雖然人們都說,父母愛孩子是天性,是自然而然的,而孩子只要懂事,就會以愛回報父母。



      但是如果你被一個人傷害永遠也不能說痛,你甚至不能說對方傷害了你,而必須要說,是感覺到痛的你自己不對、自己不懂事,那你和這個人,有可能建立起自然的、放鬆的、在對方身邊能覺得溫暖和安全的那種關係嗎?很難不心生恐懼而想要逃離吧。



      真正的愛是以平等和尊重為基礎的。當我們愛一個人,我們會認同他的感受很重要,對待他的方式,要讓他覺得公平合理也很重要,但是一旦父母的權威被無限上綱,父母對孩子的愛,被神聖化且不容質疑的時候,孩子的感受,和父母就沒有同等的重要性。



      在親子關係當中,人們究竟想要的是真實的愛還是上下關係,有時我會忍不住質疑。真實的愛應該是無論哪一方讓對方感到受傷,受傷者都有權利將受傷的感受說出來,不需要抹滅自己的真實感受,來讓對方自我感覺良好。



      但這個社會非常強調要維護父母都是愛孩子的、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父母的傷害都是無心之過的神話,讓孩子在這樣的壓力下,其實不可能說出自己因為父母的言行而受傷了,連想說痛都不行。



      這本書或許會被認為有點驚世駭俗,因為書中我開宗明義地指出:「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句話,需要被改變或加上但書。



      但是看過《幸福童年的秘密》、《我的骨頭知曉一切》、《家庭會傷人》等著作的話,就會知道家庭裡會有傷害,其實並不是什麼新的發現。



      這本書的特色在於,我不是在做個人感受的抒發,也不是用心理學的角度,去探討親子關係對個人心理的發展會有什麼影響。



      因為我主修的是社會學,我想提出的是,我們的社會環境、社會文化,一直在賦予親子關係特殊性,將父母的愛神聖化,強調父母決不會傷害孩子的社會迷思,讓孩子的傷,即使他們成人了也難以向別人訴說,更難以痊癒。




    其 他 著 作
    1. 雲嘉南尚青2022
    2. 今天雖然很好,但不知道明天會怎樣:別怕受傷,生活就是懂得擁抱傷口再緩慢前行,這樣就很幸福了
    3. 去去,贅肉走!瘦瘦,速速前!釐清錯誤觀念、掌握烹飪祕訣、制定合理菜單,一日三餐加零食也能輕鬆瘦身
    4. 媽媽的自由:給那些隱沒在女兒、妻子、媳婦、母親角色後的自己
    5. 在婚姻裡孤獨
    6. 成為母親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