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關於「對話」,話說從頭????? ◎林淑真
這本書的緣起,要從2020年「社團法人台灣也思服務學習協會」開始辦學,成立了第一個高中階段實驗教育團體開始話說從頭。
從2020年走到2022年,兩年的實驗教育辦學歷程,「也思實驗教育」不只是牽起一群高中青少年,更與許多憂心焦慮的家長、家庭協作、同行。這些細密累積織就的工作經驗,讓自學團的淑真老師與協會秘書長Anita深切感受到,只有實驗教育的行動不足以協助如此多困居於家中的拒�懼學孩子,或者因著身心疾病而無法踏出家門的青年學子們。
於是,2022年初,「雁行共好—支持陪伴社會退縮者」計畫生成。
同年底,秘書長Anita萌生想辦一場倡議「社會共融」的藝文展。接下來我們馬不停蹄地展開為期一年的籌備、發想、規劃、設計、行動、修改、調整、再行動。
2023年12月,「融—心與心跨界理解,因為不同,所以相融」藝文展成功地匯聚了五個共好團體:也思實驗教育、台北市興隆會所、屏東屏陽會所、花蓮市怪藝四傑客,以及感染誌協會;以融情、融彩、融入與融合四個主題,在台大總圖日然廳與民眾見面。
從2023年12月3日「融」開幕,一直到12月20日閉幕、撤展,我多次地來回「融」這方充滿生命力與創發力的展場空間。因為多場共融活動,也因為帶著「也思實驗教育」的青少年以眼、以心,細膩地、縝密地去觀賞一場用眾人的生命經驗共構築的創作。
這是所有參展人用個人的生命故事去回顧、去寫、去畫、去表達、去展演,然後,勇敢而篤定地呈現在所有人面前的創舉。
回顧至此,可以聚焦回來談談《當自學生遇見自學生—對話:那些療癒與成長的故事》這本書了。
「也思實驗教育」是五個參展團體之一,能夠與眾人協同合作極為重要;卻因為我的庶務工作瑣碎、繁重,因此在統籌的時程上遲滯了。因著自己的延遲,我在召集團體青少年進行第一次籌備會議時已經是2023年8月。因為沒有餘裕可以進行太多的勸說,我在心底自許要以「自發、自願、合作、共融」為前提來組成工作團隊。
「動之以情」的真誠喊話果然最具力量。整場籌備討論,我沒有鼓吹、推動,只說明我的初衷、目前的發想雛形,第一時間就有七位青少年自願參與。當下,我內心湧動著滿滿的情感:誰說這一代青年學子們學習動機低落?事實是,身為大人的我們是否可以去洞察、發現、發展更多的可能性。
讓我更加驚喜的是,除了目前的高中生,已經從團體畢業,即將升上大學的孩子,也有兩位主動參與。9月開學,又有四位新團生加入工作行列。十一位青少年�青年,十一雙湛亮的眼眸,讓我讀到他們自發地跨越舒適圈、踩出不一樣行動的意願。接下來,任何生活中的點滴、為了「融」而發展的行動都是極寶貴的經驗。因為,我們不只是為了策畫、參加一場展覽而看見、聽見不同的聲音;我們必須把自己原有的限制與框架都先拆卸,才能「融」合所有的聲音,呈現真正的「共融與共好」。
對話:當自學生遇見自學生
最初,是一本書,《村上春樹去見河合隼雄》吸引了我的注意。
村上春樹在與河合隼雄面對面談話時,頭腦裡感覺到逐漸放鬆的溫柔感,那讓村上深深覺得不可思議。不可思議的地方在於對話之後自己彷彿在思維中被啟發了往前的自然水路。那條水路不是河合開鑿的,是因為在對話中河合總能聽取村上話中的意思,並且自然地回應,不妨礙村上自發性的動向。因此,村上感覺到談話讓他自己發現往前的方向。
一直以來,在自學團,我們就是不斷地在與青少年對話的。村上說河合「在對話中聽取話中的意思,並且自然地回應,不妨礙自發性的動向」正是我們在與青少年對話時,深切自許的。
我進一步想,會不會青少年彼此之間能夠好好對話,助益更勝大人與師長?因為,他們航行在生命之流的同一段路程;也因為如果能讓他們攜手結伴同行,成人之旅更有力量;更因為能與同儕好好對話,生活與生命的解答也許就自然顯現。
正如同,村上去見河合的這一年,想在寫作上朝向「非小說」的形式去嘗試。
村上對著河合說:
「……我感覺到自己希望在其中能藉著聽很多人談很多事情,自己也在某種意義上獲得治癒。想要從正面面對別人所談的故事,好像參與其中似的……」
「我們的工作可以說正是這種性質的,結果,治療與被治療也是互相的。」河合回應著。
「對話」,應該是如此的—治療與被治療是互相的。那是彼此的生活經驗、個人的情感與生命體悟交流後的擴展。
於是,我想像的藝文展,就從「自學生與自學生的對話」開展;我想看看這樣的對話可以共振出什麼?我想讓每個參與其中的青少年說自己的故事,也聽別人說他們的故事。
在不斷地對話交流、往返之間,青少年能夠好好地說自己,聽他人;再藉由這些說與聽的共感、共鳴、激引、衝撞,或許能讓即將成年、剛剛成年的他們,更深入思考自己與這個世界的關係。
長大成人,對這一代的孩子而言,是更不容易的。高度競爭的社會、產業化的經濟,與多元流轉丕變的資訊,造成了一整個不穩定的成長環境。我們的孩子也在這樣的不穩定中,對長大成人有更多的焦慮與不安。即使焦慮、不安,長大成人這件事,能有一群人一起慢慢走、互持鼓勵,還是極為美好的。
半年多來,青少年不斷地進行對話,來來、回回,不只是在行動上,也在精神和心理上進行思辨。在藝文展之前,青少年說「從來不知道好好地、真實地,並且把這些對話紀錄一一寫下來,是如此重要的一件事」。在藝文展之後,青少年看起來都有些許的不一樣:他們的臉龐更亮了一些、嘴角的上揚角度多了點、眼眸更晶爍了。當然,他們對未來的焦慮不安仍舊偶爾會湧動於內心,但因為有過一群人一起走的共感、共融經驗,青少年肯定能在迷茫中找到一股支持的力量,在焦慮中找到一隅安放的空間。
?
林淑真
曾擔任私立高中職教師二十年
也思實驗教育計畫主持人
最高學歷:輔大非營利組織管理學位學程研究所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