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區政新角度
  • 定價64.00元
  • 8 折優惠:HK$51.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為妳煮食:我們的「女食」故事

為妳煮食:我們的「女食」故事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1477473
陳儀芬
三民
2024年5月01日
167.00  元
HK$ 150.3  






ISBN:9789571477473
  • 規格:平裝 / 312頁 / 15 x 21 x 1.56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飲食 > 飲食文化 > 飲食文化/札記











      「紅色」真的補血嗎?食物=藥?「媽媽」的味道……

      (怎麼不是爸爸啦!)

      ★從燉鍋到書桌!當代女性專屬的飲食筆記★

      傳授當代女性藥食祕法、廚房人類學,一本兼顧美味與健康的飲食書。

      邀請您輕鬆坐臥,展讀一個個溫暖而深刻的「女食」故事。



      被誇讚為「賢妻良母」,

      好似穿上質料差的毛衣,渾身發刺不自在?

      或者,那是股一言難盡的感受,混雜著驕傲、微慍與無奈。

      煮?不煮?為誰煮?



      舊時女性在廚房揮汗,為家人的飲食喜好與健康付出,卻常將自己遺忘。當代婦女雖不再理所當然地接受「女煮內」的性別分工,但那專為女性身體設計的飲食療法卻也逐漸失傳了。於是本書提出「女食」的概念,在藥食同源的基礎上,針對女性各生理階段所設計的養生飲食傳統。讓女性從「為他人煮」的責任,有了「為自己煮」的選項。



      本書融合漢醫婦科學與飲食文化,交織歷史、訪談與回憶書寫,活用五行生剋的理論,搭配示範手作創意傳統食療菜色。讓「女食」故事領著妳走入時空的隧道與傳承的生命之旅,在下一次燃起爐火時,充滿自信與喜悅。



      |記憶中母親的味道|

      「母親的菜是一種記憶,烹調出母親味道是一種傳承,與母親相關的菜色,成了一種思念與紀念的儀式。」

      她很忙,又要很美,於是用食材來彌補沒有時間做的功夫菜。不知為何,每到年末就會想她,他總愛在烏魚季裡,蒜苗、烏魚肉清湯煮米粉,我卻是個愛香煎烏魚膘的女兒。不教我做菜的母親也沒告訴我,她在哪兒買的烏魚和我最愛的風螺。失傳了,我曾如是想。記得那是2018年末,友人特地從阿里山上攜回一株新鮮山葵,為此我特地往百貨超市的水產店購買生魚片,居然就在那鮭魚、鮪魚錯落的美好間,閃動著烏魚膘的光芒,「失而復得了」!我驚喜地想。



      |傳統藥食智慧,滋養當代生活|

      「以酸養骨、以辛養筋、以鹹養脈、以苦養氣、以甘養肉,以滑養竅。」

      那一道菜母親放了什麼材料、怎麼調味?母親會在什麼特定的時節、時機準備那一道菜?女性長期在臺灣社會裡,以中饋之姿所傳承的文化核心,也就是所謂老祖宗的智慧。想起傷風感冒時的那杯熱薑茶,腸胃虛弱時的那碗鹽撒白粥,冬至桌上的湯圓,寒夜裡絕不缺席的十全大補。更有那青春期後,與母親心照不宣的四物燉雞湯時機。這些無不是藥食同源的傳統文化,由母親在生活中實踐而潛移默化於我們的知識。



      從日常煮食到性別文化,這一晚自擁廚房的女子,循著食材曆,共構餐桌絮語……



      |與日常交織的「女食」文化|

      在臺灣的飲食文化中,女食,為女性在不同身分與生理階段,針對調經、懷孕、生產、哺乳等所流傳下來的養生飲食。無論是烹飪技術還是其中蘊藏的知識,都是由一代接著一代的女性悉心指引與烹調。不僅如此,這些食補或食療的形式與內容,交織了女性彼此、家族、甚而社群的飲食風俗文化,他長期存在於臺灣社會中支撐著我們的日常生活。



      |為妳(你)煮食|

      這個主要由女性所傳承的臺灣飲食文化的偏移與轉型,在女性意識覺醒、女性主義興起的背景下,更可能有著一個以性別論述為主的詮釋空間——「女食」文化傳統的當代體現,以一種文化傳承的模式潛移默化了女性,同時也在現代的煮食勞務(煮�不煮�怎麼煮�誰煮)與消費(吃�不吃�怎麼吃�去哪吃)中,以一種重複執行類儀式、偏離也創新的動態,潛移默化了傳統飲食文化的論述內容與權力架構。



    專文推薦



      余貞誼�高醫大性別所助理教授

      阮理瑛�和信醫院大健康中心副主任

      林芳玫�臺師大臺文系教授

      彭俊亨�臺灣生活美學基金會董事長

      (依姓氏筆畫排列)



    感動推薦



      于國華�北藝大藝管所 副教授

      吳岱融�北藝大藝教所 所長

      和?子�《VOCE》專欄作家

      洪淑苓�臺大中文系教授

      (依姓氏筆畫排列)


     





    緣起

    推薦序



    第一章為妳煮食

    母親的菜

    飲食風俗研究的啟發

    「 女食」的意涵

    性別、飲食與文化遺產

    把傳統重新「煮」出來

    點描臺灣「女食」文化新風景

    為妳煮食的「非必須�不想要」

    我的身體、我的立場、我的處境

    多元立場變換策略



    第二章傳統飲食文化中的性別秩序

    探疑「婦功」

    究竟「 婦德」

    中國歷代至民國初年

    台灣日治時期戰後至今

    女人實傳技藝,文人虛寫華奢?

    傳統漢醫的女性身體觀與飲食迷思

    月經週期飲食

    懷孕、產後及更年期的飲食

    臺灣當地、當季的「女食」活傳統



    第三章我們的「女食」故事

    一起聊「女食」

    「藥」「食」同源

    坐月子的禁忌、傳統與多元選擇

    不只為妳而煮,也為了妳而吃

    廚房的那盞燈:如果是爸爸煮飯??

    誰的年菜?誰的傳統?誰的權力?

    「女食」關係網絡中的互惠培力



    第四章世界飲食文化遺產論述的前世今生

    有形與無形交融的文化遺產保護概念

    飲食文化之為無形文化遺產

    飲食的遺產化管理與臺灣現況

    動態保存「女食」的多元樣貌



    第五章建構臺灣當代「女食」文化論述

    彰顯「當代性」的意涵

    展現「政治性」的企圖

    擘畫「資產性」的策略

    臺灣「女食」文化成為世界飲食文化遺產潛力項目

    後記:故事,未完

    參考文獻

    附錄



    ?









    動人又精彩的普魯斯特時刻




      我想很多人都有經歷過普魯斯特效應的時刻。



      透過某種感官湧現一種感覺,感覺連結到腦海中的一個畫面,接著勾連起相關的記憶。如嗅聞到木製衣櫃的潮濕氣息,連結到了奶奶房間的專屬氣味,就串連出小時候回鄉下奶奶家的暑期記憶;飄過某種古龍水的味道,像是叔叔身上的體香,就想起青春慘淡時光中,唯一的樂趣就是坐上叔叔的車去城裡打電動;在某間早餐店裡吃到了帶有甜味的蛋餅,味覺在口中纏繞時,就好像轉動了棉花糖機,串出了一整坨蓬鬆如雪般的童年記憶,那是在保母家,嘴饞吵鬧時她會煎出的香甜蛋餅,甜的還是那被寵膩的滋味。



      閱讀儀芬的《為妳煮食:我們的「女食」故事》,也像是看見了她的普魯斯特時刻。從烹調母親的味道,感受那道菜的口味及其串連的場景,不僅重新看見飲食傳療效與承情誼的文化與記憶,更從中理解�和解了過往與母親、與自我的疏離,而重新建構出新的主體,也架構出新的框架去「記得」(remembering) 和重新詮釋過往的回憶。



      動人的是與自我的和解,但精彩的也從未只停留在私記憶的書寫。此本書寫作的根底是學術論文,因而其訴求的是知識的論證與累積。在儀芬時而憶往的私密書寫和時而闡述的公共書寫中,在時而意識流的淙淙和時而論述性的縝密中,這些雙重特性的不斷交錯,會讓人在閱讀初始隱然疑惑其寫作的企圖和邏輯,但愈往深處走去,就能逐漸明白,儀芬想要做的,是去體現私人記憶與公共資產的交錯融會。



      私人敘事在各種特屬經驗與主觀詮釋的表層下,從未僅是私人的。我們如何體驗世界、如何詮釋經驗、甚或如何再現記憶的內涵,都是交織在公共的結構、制度、文化與價值意義的網格中。C. Wright Mills 以社會學的想像 (SociologicalImagination) 來描繪一種將個人處境關連到較廣大的社會和歷史場景的能力;亦即去看見個人生活模式和世界歷史軌跡之間的微妙接合,並藉由將自己的經驗定位在社會制度和歷史進程間,而得以穿透個人的視野,去理解自己的經驗從何而來,且能如何蘊積期盼它往何處去的目光潛能。



      「女食故事」也具有社會學想像的企圖。儀芬透過一個個將「女食」烹煮座落在歷史文化情境中的故事,帶領我們看見「女食」是如何由多個糾纏的符號材料編織而成,且這些重新符號化的過程,如何又是一種身份表現的重要資源。「女食」在社會學的想像裡可以從三種角度切入,一是探究「女食」作為是一種物質性存在,其所映像出的時代歷史文化是什麼?藉由探究「女食」的樣貌,可以帶我們重返歷史,看見個人生活與時代的交織。二是梳理「女食」作為社會建構性的存在,其在實作中生產出的內涵如何隨著情境脈絡而流轉,其所被賦予的意義又如何跟隨著文化價值框架而變動(如昔日的賢妻良母說,於今日成為欲脫離的父權綑綁牢籠)。三是以「女食」作為濾鏡,來分析女食(勞動)實為一鑲嵌在權力框架,蘊含著性別秩序與治理的實作。藉由這三種「女食」的社會學想像之探究,儀芬帶領我們看見了「女食」作為一種不斷變動的資產,其穿越個人私密經驗與記憶的表層後,蘊含著什麼樣的社會結構元素,且這些元素又如何在實踐的過程不斷再生與重組,最後嘗試鞏固或重構其所欲維繫的社會秩序,亦即那難以逃脫的父權規範與陰性氣質的召喚。

    而更令人玩味與思索的是,儀芬不從巨型理論直截切入,反而帶領我們蜿蜒的從一個個「女食故事」來探看與懷想的寫作策略,會令我想起 Jean-Francis Lyotard 對大敘事的異議。Lyotard 認為,巨型理論性的科學知識並不是知識的唯一型態,它的正當性是在與另一種知識的競爭和衝突中而取得的,而主宰此衝突結果的是科學社群中的主宰者。在此之下,判斷真理的權利與判斷正義的權利是相互依存的。換言之,當主宰者認為巨型理論的知識才值得相信時,以他種知識型態——敘事知識——為依歸的「知者」就會產生異化,認為自己的知識不重要、不值得累積、也不值得被聽聞,最後就會從歷史中消音,成為不被記載也不被傳頌的遺失數據。從文化資產保存的角度來看,若在文化中存在此種雙重正當性的問題,就會披露出知識�文化和權力是一體兩面的:誰決定知識�文化是什麼?誰能說誰的知識�文化比較重要,以何者為天、又把何者踏為地?



      在這個知識定義接近政治治理的時刻,《為妳煮食》嘗試從更根本的角度來倡議「女食」的地位,賦予故事作為傳達與體現社會文化精神的正當性,讓我們透過一個個活靈活現的故事獲得了可感覺的實在性,來體悟與察覺其中所蘊含的結構與理論意義;重寫「女食」等同於私領域、次要、無酬的價值定位,嘗試在「女食」所鑲嵌的性別意識、文化框架與權力關係之中,找出鬆動甚或翻轉其中的日常實作可能;凸顯普魯斯特效應中的感官多重交匯性,體現身體成為人們經驗、建構與再現世界和認同的本體要素。這一連串打破既有理論�故事、公共�私人、心靈�身體二分的位階,等同於翻天又覆地,讓既有的知識�文化觀,有了重新詮釋與構造的可能性。



      這是屬於儀芬、可能也屬於你我的「女食故事」。我相信許多人都能在《為妳煮食》中找到自己過往的飲食、家庭、與認同記憶。用「女食」來建構認同,也就是用「女食」來鬆動並挑戰框限女性行動的權力與價值觀。誰說「女食」的故事不重要呢?它能使人看見過去、重組過去、同時想望一個更進步的未來!

    ?
    ——余貞誼�高醫大性別所助理教授




    其 他 著 作
    1. 一年的時間浪費在日本
    2. 結構符號學與傳播文本:理論與研究實例 Structural Semiotics and Communication Text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