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區政新角度
  • 定價64.00元
  • 8 折優惠:HK$51.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童年情感障礙療癒系列套書】(三冊):《大腦依戀障礙(二版)》+《童年情感忽視(二版)》+《童年情感忽視2》

【童年情感障礙療癒系列套書】(三冊):《大腦依戀障礙(二版)》+《童年情感忽視(二版)》+《童年情感忽視2》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085981
史丹?塔特金,鍾妮斯.韋伯
童貴珊,張佳棻
橡實文化
2024年5月20日
450.00  元
HK$ 382.5  






ISBN:9786267085981
  • 叢書系列:藍光
  • 規格:平裝 / 952頁 / 17 x 23 x 5.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藍光


  • 心理勵志 > 心理諮商/治療











      本套書組合:《大腦依戀障礙(二版):為何我們總用錯的方法,愛著對的人?》+《童年情感忽視(二版):為何我們總是渴望親密,卻又難以承受?》+《童年情感忽視2:長大後的我,如何與所愛的人建立情感連結?》共三冊



      撫平童年的隱形傷痛和依戀障礙,

      與所愛的人建立情感連結,活化親密關係,找回愛的能力!



      《大腦依戀障礙(二版):為何我們總用錯的方法,愛著對的人?》



      腦科學研究發現,源自童年的依戀形式可以改變

      而且歷久彌新的愛情,有法則可以依循!



      ★TED演講觀看次數超過188萬!「生物心理學派伴侶諮商」(PACT)創始人

      ★Amazon評價4.6顆星,婚姻諮商專家推薦

      ★修復依戀障礙的10個祕訣,活化親密關係的27個練習



      大腦,讓一個人怦然心動,也讓兩個人難以相處。

      人能否擁有幸福的關係,關鍵在於大腦的依戀形式。



      了解伴侶的愛情腦與依戀形式,才能建立長久信任的親密關係

      跨越內心的陰影,避免誤觸安全感的地雷

      從不安全依附到安全依附,不再相愛容易相處難!



      【三種大腦依戀形式類型】



      [1.錨定型]

      依戀形式:安全型依附(童年時有許多被父母保護、擁抱、親吻的記憶)。

      行為特徵:不論獨處或與人共處,都可以很自在的享受其中。



      [2.孤島型]

      依戀形式:逃避型依附(童年缺乏家庭的溫暖與正向的情感經驗)。

      行為特徵:喜歡獨處,不必伴侶費心伺候,善於把自己照顧好。

      深層恐懼:害怕被批評責怪,或被要求無力付出的事物。



      [3.浪潮型]

      依戀形式:矛盾型依附(艱辛的童年使他認定對方會拒絕他、離開他)。

      行為特徵:在關係中容易失去自我,費心討好,需索伴侶的關注。

      深層恐懼:害怕自己成為負擔累贅,而被伴侶拋棄。



      【大腦依戀障礙的10個修復祕訣】



      ?創造你們的「伴侶圈圈」,將雙方的人身安全與內在安全感視為首務

      ?按照對方的需要,而非單憑自己的想法去滿足對方

      ?認識你和伴侶大腦中的「內在原始人」(人類求存本能)

      ?覺察你們之間的關係模式:是錨定型、孤島型、或浪潮型?

      ?熟知伴侶最脆弱之處,並懂得如何彼此取悅、互相安撫

      ?對忙碌的伴侶,更要善用就寢前與起床時的陪伴時光

      ?「你永遠可以告訴我任何事情!」成為彼此最首要的諮詢者

      ?不要去逃避介入關係的其他人或第三者

      ?學會「健康的吵架」這門學問,衝突是為了更深的連結

      ?化干戈為玉帛:凝視對方的眼睛,這將中斷大腦的備戰狀態



    專業推薦



      丁郁芙�臨床心理師

      吳姵瑩�諮商心理師、愛心理創辦人

      呂秋遠�律師

      林靜如�作家、律師娘

      海苔熊�愛情心理學作家

      黃之盈�諮商心理師、作家、輔導老師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以上依姓氏筆劃排列)



      《童年情感忽視(二版):為何我們總是渴望親密,卻又難以承受?》



      開創全球「童年情感忽視」(CEN)議題的心理經典

      他們不是不愛你,只是沒有能力回應你



      ★12種情感失能的父母類型

      ★10種受忽視孩子成年後的特徵

      ★隨附「感覺詞彙表」(841種形容詞):練習重視自己的情緒



      別人常說你看起來有距離感、不好親近嗎?

      你明明渴望與人親密,卻又害怕被打擾嗎?

      你經常在社交場合中感到不自在嗎?

      你很怕麻煩別人,難以開口請求幫忙嗎?

     

      冷漠疏離、缺乏安全感、不敢表達真實情感的人,

      往往來自「情感真空」的家庭。

      修復童年被忽視的情感需求,

      終止世代情緒傳承,找回愛的能力!



      【12種情感失能的父母類型】



      1. 自戀型父母:充滿了優越感,要求孩子表現完美,不能丟父母或家族的臉。

      2. 權威型父母:期待孩子按照父母的規定行事,都是「為你好」,不要問為什麼。

      3. 放縱型父母:未盡責地為孩子提供限制或規範,不敢對孩子說「不」。

      4. 活在憂傷裡的單親父母:因離婚或喪偶的情緒風暴,而無力關注孩子的情感需求。

      5. 成癮型父母:正常及不正常時判若兩人,孩子無法預測下一刻父母是哪個面貌。

      6. 憂鬱型父母:沒有足夠的精力或熱情來教養孩子,不是顯得暴躁就是悶悶不樂。

      7. 工作狂父母:生活重心都在工作上,沒時間去注意孩子有什麼需求或感受。

      8. 需照顧特殊家庭成員的父母:家中有重病的人讓父母分身乏術,無暇關心孩子情緒。

      9. 成就與完美導向型父母:不斷給孩子壓力,逼迫孩子達成父母想要的目標。

      10. 反社會型父母:反社會者的特徵即是本身沒有罪惡感、缺乏同情心。

      11. 身兼父職或母職的孩子:強迫孩子表現得跟大人一樣,孩子甚至要照顧父母。

      12. 為孩子著想但缺乏自覺的父母:一廂情願地對孩子好,卻忽視了孩子的「感覺」。



      【10種受忽視者的行為特徵】



      1. 空虛感:常覺得自己像個局外人一般,格格不入。

      2. 反依賴:在親近的關係裡會感到不自在。

      3. 不切實際的自我評價:放大自己的缺點,覺得自己不如別人。

      4. 虧待自己,把同情心留給別人:對自己比對別人更嚴苛。

      5. 罪惡感與羞恥感:認為如實表達情緒是軟弱的表現。

      6. 針對自己的憤怒與自責:對自己有種厭惡的感覺。

      7. 極力想隱藏真實情感:覺得一旦深交,別人就不會喜歡我了。

      8. 無力滋養自己和別人:不喜歡需要別人,也不喜歡被別人需要。

      9. 缺乏自我紀律:做事常拖拖拉拉、雜亂無章。

      10. 述情障礙:無法覺察、瞭解、表達自己的情緒。



      【修復童年情感忽視的10個練習】



      1.「感覺詞彙表」:841種形容詞,練習覺察自己和他人的情緒

      2.「說不」改變清單

      3.「請求幫助」改變清單

      4.「喜歡和不喜歡」改變清單

      5.「快樂優先」改變清單

      6.「飲食習慣」改變清單

      7.「運動」改變清單

      8.「休息和放鬆」改變清單

      9.「自我紀律」改變清單

      10.「自我安慰」改變清單



    專家推薦



      丁郁芙�臨床心理師

      李崇建�親子作家、千樹成林創辦人、台灣青少年教育協進會前理事長

      吳姵瑩�諮商心理師、愛心理創辦人

      林靜如�律師娘

      周志建�心理博士、資深諮商師、故事療癒作家

      周慕姿�心曦心理諮商所所長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

      陳鴻彬�諮商心理師、資深輔導教師

      許皓宜�諮商心理師、作家

      黃之盈�諮商心理師、作家、輔導老師

      黃柏嘉�諮商心理師

      張德芬�心靈作家

      楊聰財�楊聰才身心診所院長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以上依姓氏筆劃排列)



      《童年情感忽視2:長大後的我,如何與所愛的人建立情感連結?》



      我們真正需要的,是在關係中,擁抱曾被忽視的自己

      真正的療癒,是不再逃避與人連結

      〔原書名:童年情感忽視?實戰篇〕



      ★暢銷書《童年情感忽視》成年子女實踐版

      ★如何和伴侶、孩子、父母,建立情感連結?

      ★特別收錄「童年情感忽視自我評量表」

      ★「感覺詞彙表」841種形容詞,幫你指認自己的情緒



      你在關係中有以下的狀況嗎?



      ?即使在穩定交往中,仍時常覺得空虛寂寞?

      ?在另一半面前顯露真實情緒,會感到彆扭、不自在?

      ?和另一半的對話往往繞著事務話題,不觸及情感層面?

      ?開始談戀愛的時間,比一般人過早或過晚?

      ?當別人問你是否穩定交往中,常有一言難盡之感?



      「童年情感忽視」源於童年時期,父母沒有對你的情感需求做出充分回應。



      全球有數千萬人的生活都深受其害,從童年開始,就習慣了壓抑自己的情緒,將所有感覺阻隔在外。然而,在成年以後,麻煩就大了。他們不明白自己為何無法與人建立親密連結,內心難以獲得真正的滿足,覺得既空虛又寂寞。



      受到「童年情感忽視」損傷的人際關係,像是正常人際關係打了折扣的版本。更糟的是,那些受到「童年情感忽視」影響的伴侶,他們大多對此一無所知,他們從小就缺少跟自己情感的連結,遑論有能力與他人建構情感交流。



      遭受「童年情感忽視」的人,最常遇到哪些問題?



      從「童年情感忽視」恢復需要時間,在療癒自己的過程中,韋伯博士發現擁有「童年情感忽視」的人,最常遇到這些問題:



      ◎現在我終於知道我的父母在情感上忽視了我,我該怎麼跟他們相處?

      ◎我對父母感到憤怒,但又為這樣的情緒充滿罪惡感。我該怎麼辦?

      ◎父母要如何改變自己和孩子的互動,才能為孩子提供他們所需的情感認同?

      ◎我覺得我的丈夫有「童年情感忽視」的症狀,我該怎麼和他談論這件事?

      ◎我真的能夠療癒自己關係之中疏離的情感嗎?



      在這本書中,韋伯博士讓「童年情感忽視」這概念更上一層樓,超越前一本《童年情感忽視》自我療癒的向度,將修復工具運用在療癒「童年情感忽視」對於婚姻、親子教養、以及你與老後父母的互動關係上,更強化了日常生活中與他人應對的實際方法。



      透過「童年情感忽視」這個強力的透鏡來檢視自己和人際關係,彷彿為人們打開一片新大陸。《童年情感忽視2》就像一個溫柔的嚮導,陪伴那些面臨「童年情感忽視」議題的人們,度過生命中最重要的變化時期。



    專家推薦



      吳姵瑩�諮商心理師、愛心理創辦人

      李崇建�台灣青少年教育協進會前理事長、親子教育作家

      周志建�心理博士、資深諮商師、故事療癒作家

      周慕姿�心曦心理諮商所所長

      林靜如�律師娘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海苔熊�科普心理學作家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

      陳鴻彬�諮商心理師、資深輔導教師

      張德芬�心靈作家

      黃之盈�諮商心理師、輔導老師、作家

      黃柏嘉�諮商心理師

      楊聰財�楊聰才身心診所院長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以上按姓氏筆劃排列)


     





    《大腦依戀障礙(二版):為何我們總用錯的方法,愛著對的人?》



    推薦序:理想伴侶關係、婚姻契合的新視野

    前言:腦科學幫助我們更相愛相親

    ?

    第一章 伴侶圈圈:如何維繫彼此的外在與內在安全感?

    第二章 大腦的愛恨運作:如何維持愛情的興味盎然?

    第三章 伴侶的愛情腦:他�她到底是怎麼想的?

    第四章 我最了解你:如何取悅與安撫你的伴侶?

    第五章 出發與抵達:善用起床與睡前儀式

    第六章 誰是你的第一選擇:如何互相效勞,隨時待命?

    第七章 保護伴侶圈圈:如何含括伴侶之外的人?

    第八章 健康的衝突:如何達到雙贏?

    第九章 凝視的力量:透過目光接觸來重燃愛火

    第十章 幸福的人生:好的伴侶關係讓你身體更健康



    活化親密關係的27個練習索引



    練習1:你和伴侶有多親近?

    練習2:「伴侶圈圈」問題探測器

    練習3:發掘你的「內在原始人」

    練習4:覺察自己說話的聲調和語氣

    練習5:當「內在原始人」遇見「內在大使」

    練習6:回顧童年

    練習7:你或伴侶是「錨定型」嗎?

    練習8:你或伴侶是「孤島型」嗎?

    練習9:你或伴侶是「浪潮型」嗎?

    練習10:你最介意的是什麼事?

    練習11:你的伴侶最介意的是什麼事?

    練習12:如何激勵你的伴侶?

    練習13:「來演我」的遊戲

    練習14:一週「啟程與降落」的練習

    練習15:制定「歡迎回家」的儀式

    練習16:誰是你童年時尋求的諮詢者?

    練習17:不思考的回話練習

    練習18:標示你的守候網絡

    練習19:誰是你們的第三者?

    練習20:清楚明確的傳達訊息

    練習21:揪出言不及義的廢話

    練習22:一起玩

    練習23:「來讀我」的遊戲

    練習24:感謝清單

    練習25:凝視彼此,由近而遠

    練習26:檢視壓力指數

    練習27:肢體的親密接觸



    《童年情感忽視(二版):為何我們總是渴望親密,卻又難以承受?》



    童年情感忽視自我評量表

    楔子:發現「童年情感忽視」的蹤跡

    序章:撫平深埋在童年時期的隱形傷口



    第一部 空轉的開始:什麼是童年情感忽視?



    第1章 健康的教養與情感忽視的教養


    對「好父母」的兩點忠告

    情緒健康父母需具備的三種情感技巧

    ?? ?

    第2章 十二種導致情感忽視的父母類型

    1. 自戀型父母

    2. 權威型父母

    3. 放縱型父母

    4. 活在憂傷裡的單親父母

    5. 成癮型父母

    6. 憂鬱型父母

    7. 工作狂父母

    8. 必須照顧特殊需求家庭成員的父母

    9. 成就與完美導向型父母

    10. 反社會型父母

    11. 身兼父職或母職的孩子

    12. 為孩子著想但是缺乏自覺的父母



    第二部 燃料已枯竭:成年後的行為特徵



    第3章 受情感忽視者的十種特質


    1. 空虛感?? ?

    2. 反依賴?? ?

    3. 不切實際的自我評價?? ?

    4. 虧待自己,把同情心留給別人?? ?

    5. 罪惡感與羞恥感?? ?

    6. 針對自己的憤怒與自責?? ?

    7. 極力想隱藏真實情感?? ?

    8. 無力滋養自己和別人?? ?

    9. 缺乏自我紀律?? ?

    10. 述情障礙:無法覺察情緒或瞭解情緒?? ?



    第4章 情感得不到認同的危機



    第三部 為自己補給:修復童年情感忽視



    第5章 自我修復與成功改變的阻礙


    對改變抱持錯誤的期待

    遇到挫折就逃避

    因感受到自己的改變而不安



    第6章 與情緒共處:瞭解、辨認、肯定、分享感覺

    瞭解情緒的作用與價值

    辨認並說出你的感覺

    更細微的覺察並記錄你的感覺

    接受並從感覺中找到能量和指引

    帶著覺知,有自信地表達你的感覺

    在關係中,肯定並分享你的感覺



    第7章 照顧自己需求的技巧和改變清單

    1. 學習滋養和接納自己

    「說不」改變清單

    「請求幫助」改變清單

    「喜歡和不喜歡」改變清單

    「快樂優先」改變清單

    「飲食習慣」改變清單

    「運動」改變清單

    「休息和放鬆」改變清單

    2. 建立平衡的自我紀律

    「自我紀律」改變清單

    3. 給自己滿滿的安慰

    「自我安慰」改變清單

    4. 體貼自己的情緒



    第8章 終結惡性循環:給孩子你從未擁有的情感支持

    運用五個原則,處理你在教養上的罪惡感

    肯定到目前為止你已經達成的改變

    改變制約,成為可以感受孩子情緒的父母



    第9章 身為治療師,如何協助童年情感忽視個案

    與童年情感忽視相關的兩個領域

    辨認並診斷童年情感忽視

    療癒的步驟和技巧

    給治療師的十項重點摘要

    小結



    感覺詞彙表

    童年情感忽視療癒相關資源

    參考資料

    誌謝



    《童年情感忽視2:長大後的我,如何與所愛的人建立情感連結?》



    童年情感忽視自我評量表

    序章:在關係中,擁抱曾被忽視的自己



    第一部 如何和伴侶情感交流?



    第1章 童年陰影下的親密關係


    如果你的伴侶有童年情感忽視

    如果你和伴侶都有童年情感忽視



    第2章 五種對親密關係的影響

    不自覺追尋兒時父母給你的感受

    急著填補空虛感,太快做出承諾

    不確定自我感覺,無法做出承諾

    害怕平淡,易受情感濃烈的人吸引

    委屈討好,只對傷害你的人有感覺



    第3章 親密關係中的問題與警訊

    建立情感連結的四種能力

    童年情感忽視遺留的五種跡象

    情感忽視導致的關係缺憾



    第4章 如何和伴侶談論童年情感忽視

    困難卻必要的邀請

    談論童年情感忽視的技巧

    如果雙方都有童年情感忽視

    如果伴侶無法敞開心房



    第5章 從疏離回到坦誠的親密關係

    和伴侶建立情感上的連結

    練習1:「自我認識」工作清單

    練習2:「我覺得」改變清單

    練習3:留意及解讀伴侶的感受

    練習4:回應伴侶的感受

    練習5:約定時間坦誠的溝通

    用同理心處理衝突

    練習6:回應前,先複述對方說的話

    一對伴侶從高度疏離到坦承一對的過程



    第二部 如何和父母情感交流?



    第6章 得不到認同的孩子長大了


    為孩子著想卻缺乏自覺的父母

    連自己都照顧不好的父母

    自我中心的父母



    第7章 自我療癒後湧現的情緒

    三種忽視孩子情感的父母

    面對父母,你可能會有的感受

    處理罪惡感的四步驟

    辨認與接納感覺的兩個方法



    第8章 情感交流也要保有界線

    不再放任父母情緒勒索

    父母虧待你的,你可以自己彌補

    設定界線,是對雙方的保護

    練習7:創造並強化你的界線



    第9章 如何和父母談論童年情感忽視

    先評估你要承擔的風險

    和父母開啟對話的方式

    療癒親子關係的對談範例

    如果關係已毫無改變的希望



    第三部 如何和孩子情感交流?



    第10章 你是否忽視了孩子的情感需求?


    受到童年情感忽視的兒童

    受到童年情感忽視的青少年

    受到童年情感忽視的成年人



    第11章 造成你忽視孩子情感的十個原因

    兒時情感匱乏父母的十種特質和感受

    1. 反依賴

    2. 虧待自己,把同情心留給別人

    3. 空虛感

    4. 不切實際的自我評價

    5. 罪惡感與羞恥感

    6. 針對自己的憤怒與自責

    7. 極力想隱藏真實情感

    8. 缺乏自我紀律

    9. 無力滋養自己和別人

    10. 述情障礙



    第12章 避免情感忽視世代複製

    遭受情感忽視的孩子所面臨的掙扎和挑戰

    改變即將發生



    第13章 改變你的教養風格

    不論孩子幾歲,立即可做的三個改變

    若孩子還小,如何預防童年情感忽視

    適用於青春期子女的教養策略

    適用於成年子女的相處方法

    用愛填滿你在教養中的遺憾



    第14章 如何和孩子談論童年情感忽視

    可能的好處與壞處

    利用五個問題來幫助你做決定

    為成功而努力

    光是談談「童年情感忽視」,已是跨出療癒的第一步



    第15章 兩個獲得療癒家庭的故事

    梅兒、馬歇爾、麥可和瑪莎一家

    奧莉薇、奧斯卡、辛蒂和卡麥隆一家



    尾聲

    感覺詞彙表

    參考書目

    誌謝



    ?





    《大腦依戀障礙(二版):為何我們總用錯的方法,愛著對的人?》推薦序



    理想伴侶關係、婚姻契合的新視野(節錄)




      早在人類歷史的起源,伴侶關係一直是所有物種生命最基本的社會結構,促使家庭、社群、社會、文化與文明的勃發與急速成長。只是,協助伴侶如何增進彼此關係的品質,則是近幾年才開始出現的顯學。過去,遇到問題的伴侶,他們所面對的選項其實不多,僅能從有限的家庭或社會制度尋得幫助,而且大多以宗教群體為主。但是,我們發現,什麼樣的家庭就決定了什麼樣的社會,再加上伴侶、團體與文化之間恆常存在的衝突與暴力,因此,我們幾乎可以這麼說,這個方法與原則早已捉襟見肘,而且成效不彰。如果我們從一個合理的假設來推論,一對健康的伴侶是打造健康社會不可或缺的元素,反之亦然,那麼,所謂「幫助伴侶」這回事,則必須要從浪漫情感和專業生涯再往上提升到主要的社會價值。如何要一個成熟社會為自己做一件最美好的事?那無疑是在各方面,竭力塑造一位成熟健康的伴侶,而倘若伴侶能進一步為自己、為他們的孩子與他們所置身的社會做一件最美好的事,那就是建立一段健康的關係!這本書為我們指出了這個方向,從親密關係的角度,詳細描述並提供了具體的引導,幫助伴侶轉移焦點,從個人導向的需求,轉向關係導向的需求,期盼由此而進一步轉化社會。



      在過去二十年間,這些創見已逐漸成為新婚姻主張的主旨,也同時是婚姻的第四階段體現,我稱此為「意識夥伴關係」(conscious partnership)。在此嶄新敘述與主張中,所謂承諾,是為了親密關係的需求而產生,並非為了自我的需要而出現。其中的意思不外乎:你的婚姻與你無關,你的婚姻是關乎它自身;那是你要對它並為了它而承擔責任的第三方實況,唯有尊重這份責任,你才能使自己的童年與現階段的需求獲得滿足。當你把親密關係與需求分別設定為主要與次要的順序,則你將發展出弔詭的反效果──你若將需求設定為主導,則你的需求將永遠無法獲得滿足。事實上,那與童年創傷的治療沒有太大關聯,實況甚至極可能是治不了的,然而,卻可以鄭重地創造兩個個體之間的互相信任、彼此依存的親密關係。這份全新的情感環境發展出新的神經路徑,百花齊放地呈現出美好的共存關係,以此取代充滿創傷的童年陰影、累積一路舊毒素的途徑。伴侶關係頓時成了喜樂存有的載體,意即一段彼此連結的關係。此外,由於伴侶關係的品質決定了社會結構的主旨,因此,那份喜形於色、溢於言表的喜樂,可以從地方不斷拓展至全球,療癒大部分人世間的苦難。



      從我個人觀點來看,由斯坦.塔特金(Stan Tatkin)所著這本《大腦依戀障礙》(Wired for Love),不只是一本指引伴侶的文學巨著而已;也不只是一本集結最新的腦部研究與充滿洞見的附加理論而已;這是一本充滿例證與創新論述的書,發表諸多有關伴侶關係的新典範──這本書的卓然成就,引起各界側目──除了幫助伴侶在他們的關係中茁壯成長,也可以成為有心幫助伴侶的專家,人手一本的重要參考讀物。對那些想要讓人生旅途恆常永浴愛河者,作者特此提供完整的指引,一步一腳印,就是沒有捷徑。一切不言而喻,鼓勵你不要遲疑,現在就開始閱讀!我可以保證,你對如何置身於親密關係以及婚姻的潛在影響力,對個人與社會的療癒,將澈底被攪動,而且永遠改觀。



      推薦序作者簡介:



      哈維爾.韓瑞斯(Harville Hendrix)博士,臨床教授輔導與「心象式關係治療」(Imago Relationship Therapy)的共同創辦人。韓瑞斯是一名擁有三十五年經驗的資深教育專家與伴侶治療師,同時投身於公眾講座的演講。韓瑞斯是多本書籍的作者,其中包括《相愛一生》(Getting the Love You Want)。



    《童年情感忽視(二版):為何我們總是渴望親密,卻又難以承受?》序章



    撫平深埋在童年時期的隱形傷口(節錄)




      關於童年,你還記得些什麼呢?就算你無法記得很多事情,然而,幾乎每個人都能夠想起童年的某些點滴片段。或許你有些美好的回憶,像是全家人一起度假、和老師或朋友共度的歡樂時光、夏令營或是學業上的得獎紀錄;也有一些不好的回憶,像是家庭裡的衝突、手足之間的競爭、學校裡的問題,甚至是某些令人難過或困擾的事件。《童年情感忽視:為何我們總是渴望親密,卻又難以承受?》一書,與這些記憶一點關係也沒有。事實上,它並不是關於你的記憶或是任何發生在你童年的事件。這本書的寫作動機,是為了幫助你覺察那些在你童年時期「沒有發生」的事情、那些你「不記得」的事情。因為和你所記得的事情比起來,那些沒有發生的事情,對於形塑你成年的面貌有著同樣重要、甚至更為強大的影響力。你正在閱讀的這本書會告訴你,那些沒有發生的事情會為你帶來什麼樣的後果──一股看不見、然而卻對你的生命產生影響的力量。我會幫助你釐清,看看你是不是受到這股隱形力量的影響,以及如果是這樣的話,要如何克服它。



      在社會工作的心理健康專業領域中,「忽視」是一個經常被提到的字眼,通常被用來指稱那些「身體需求」沒有被滿足的依賴者,像是兒童或老人,譬如在冬天沒有穿外套就去上學的兒童,或是成年女兒老是「忘了」為她補給日用品的獨居老人。



      純粹的情感忽視是看不見的。它極其隱諱,很少有具體或是可見的徵兆。事實上,很多在情感上受到忽視的孩子,在身體上都受到非常良好的照顧。他們很多都出生在看似美滿的家庭,從外在的徵兆來看,我們很難說這本書的寫作對象受到忽視;事實上,一般人也不認為他們是受到忽視的。



      情感忽視之所以如此地不受重視,有個很好的解釋:它會躲藏。它藏身在「疏忽」這樣一種過失中,而不是表現為明顯的罪愆;它是家庭照裡頭留白的部分,而不是照片本身捕捉到的事件。它通常是童年時期「沒有」被說出來、「沒有」被觀察到、「沒有」被記得的事情,而不是那些表現出來的事情。



      這本書包含了許多案例,它們來自我的臨床個案和許多其他相關人士──他們在生活中與悲傷、焦慮或是空虛的感覺纏鬥不休,卻不知道該怎麼形容這種掙扎,也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這些遭受童年情感忽視的人,通常知道要怎麼給予別人想要或是需要的東西,在大部分的社會情境當中,他們也很清楚別人對自己的期望。但是當這些受苦的人在面對自己的內在生活時,卻無法定義、解釋其中究竟出了什麼問題,以及這些問題對他們造成了什麼樣的傷害。



      這並不意味那些遭受童年情感忽視的成年人不會表現出可見的症狀,只是那些症狀,尤其是那些讓他們必須求助於心理治療的症狀,總是偽裝成其他東西:憂鬱症、婚姻問題、焦慮症、憤怒議題。那些遭受童年情感忽視的成人,錯誤地將自己的不快樂標示成各種症狀,並且對於向外求助這件事感到相當不好意思。因為他們從未學著去辨認或是連結自己真實的情感需求,以致治療師很難讓他們在特定的療程中待上足夠的時間,以幫助他們更加瞭解自己。所以,這本書不單是為了那些受到情感忽視的人所作,也是為了心理治療專業人士所寫,他們需要工具來對抗個案長期以來對自己缺乏慈悲心的現象,而這可能會妨礙療程達成它的最佳效益。



      不管你翻閱這本書的原因,是因為你正在為自己內心的空虛和不圓滿的感覺尋求解答,或者你是一個心理健康專業人士,想要幫助陷入泥沼的個案尋求解脫,本書都能夠為那道看不見的傷口提供具體的解決之道。



    《童年情感忽視2:長大後的我,如何與所愛的人建立情感連結?》序章



    在關係中,擁抱曾被忽視的自己(節錄)



      在我們繼續下去之前,讓我們快速地回顧一下「童年情感忽視」(Childhood Emotional Neglect,簡稱CEN)。童年情感忽視的定義相當簡單,破壞力卻十分強大。



      「童年情感忽視」源於童年時期,父母沒有對你的情感需求做出充分的回應。



      如果你成長在一個對你的情緒視而不見、或者無法容忍你的感受的家庭,身為一個孩子,這種狀況會對你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呢?你必定會想辦法適應環境。為了確保自己的感覺或是情緒上的需求不會成為父母的負擔,你會試著把情緒往下壓、往外推。你變得無法容忍自己的感覺,緊接著便是盡量讓自己沒有任何需要。



      發生這種狀況的時候,很有可能你對此絲毫沒有察覺。你雖然只是個孩子,小小的腦袋瓜卻清楚地知道必須要做些什麼來保護自己、以及如何做。你築起了一道想像的高牆,將所有的感覺阻隔在外,好讓父母可以不用處理你的情緒。在童年時期,這種自動的、適應的行為可能讓你在家裡過得還不錯,但是成年以後,你的麻煩就大了。



      把部分的感受隔離開來,可能會讓你的生活變得既痛苦又充滿挑戰。你的情緒應該要與你連結,激勵你、刺激你、引導你,但是在這種狀況下,它們無法發揮作用。你會覺得和其他人的生活比起來,自己彷彿生活在一個比較黯淡、沒有生氣、也沒有樂趣的世界。你奮力地想要找出自己想要什麼、需要什麼、或是要怎樣才能擁有成功的生活。實際上,你覺得自己好像連一點活下去的力氣都沒有。



      這些把情感隔離開來所造成的後果,可能相當令人困惑,特別是如果你的父母在物質上對你的照顧不虞匱乏,或是如果他們深愛你,也盡了全力來養育你,這反而會讓你很難理解自己為什麼不快樂,並且說不清楚為什麼自己似乎和別人有不一樣的感覺。「其他人似乎都擁有某些東西,而我卻缺少了什麼?我到底是哪裡有問題?」



      事實上,你所缺乏的,是對於任何值得的、堅定的、有意義的人際關係來說都相當必要的東西——你缺少的是對自己情感的直接連結。我們通常會說,受到童年情感忽視所損傷的人際關係,就像是正常人際關係打了折扣的版本。可悲的是,對於那些受到童年情感忽視影響的伴侶來說,他們大多對此一無所知,因為他們從小就是這樣長大的。



      想知道自己是不是「童年情感忽視」的受害者嗎?



      童年情感忽視既看不見、而且記不得,所以要知道你是不是受到它的影響並不容易。如果到目前為止你讀到的內容呼應了你真實的感受,請你填寫本書開頭所附的「童年情感忽視自我評量表」。



      如果你想知道在「童年情感忽視」的作用下,童年的適應行為會怎樣影響成年後的生活,並且療癒它,請參考我的第一本書《童年情感忽視:為何我們總是渴望親密,卻又難以承受?》。



      從「童年情感忽視」恢復需要時間。一旦復原了,你的感覺和行為都會變得不同。當你和自己的感覺恢復聯繫,你會擁有更多的能量、更強烈的動力、更明確的方向感。當你變得更加瞭解自己,你會知道自己也擁有願望和需求,並且知道它們是什麼樣子的願望和需求。最終,當你瞭解自己並不軟弱、也不殘破,你會開始覺得活著是一件很棒的事。你會知道自己和其他人一樣有存在的價值、有自己的重要性。你會開始覺得和身邊的人變得比較親近,也會開始想要從他們身上獲得更多情感的回應。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