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問問題,學寫作:「問題寫作」法,輕鬆寫好文

問問題,學寫作:「問題寫作」法,輕鬆寫好文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3901803
林香伶
商周出版
2024年6月29日
150.00  元
HK$ 127.5  






ISBN:9786263901803
  • 叢書系列:Neo Reading
  • 規格:平裝 / 256頁 / 23 x 17 x 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0歲~99歲
    Neo Reading


  • 語言學習 > 中文寫作











    看不懂題目時,不妨先問問題,也許寫作的靈感就會從答案之中閃現。


    寫作不是只有起承轉合,試著以探索自己的方式來學寫作吧!


    ?


    如果我問:「你是個有問題的人嗎?」


    請先別生氣,我指的是,你是不是一個可以隨時提出問題的人?能習慣性的提出問題,表示你經常在思考,是個充滿好奇、大腦運作勤勞的人。


    所以,如果你回答:「是的,我是個有問題的人!」


    我會非常開心,想進一步知道你腦中有哪些問題?


    ?


    如果你經常處於問問題的狀態,也能自然地自問自答,那麼,遇到問題時,會感覺不那麼緊張吧?在回答問題後,你將有滿滿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接著,再認真收集好這些思考過後的「答案們」,你會發現,只要問題都解決了,「答案們」就是你的寫作素材,寫作其實也不會是個難題。


    ?


    試著透過三個提問:


    I.觀察性提問:運用五感(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仔細觀察,依照客觀、基本的資料去進行提問,留心注意或發現到什麼。


    II.解釋性提問:請描述你的感受(包含喜、怒、哀、樂)的狀態,以及找出這些感受為什麼出現的原因。


    III.應用性提問:具體說明你的決定、行動和計畫,理出整個事件啟發你做什麼樣的改變,以及產生何種意義。


    ?


    本書共有15個主題,每個主題包括「主題說明」、「問題引導」、「底細:參考答案區」、「示範短文」、「寫作見習區」、「希望你更好」、「寫作見習區」等。你可以挑選自己喜歡的主題,先閱讀主題說明,再進行問題的寫作,包準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


    重量級推薦


    以煥發出寫作者的自我為前提,提出了一種有效引導的方式。「問問題」看似嚴肅,實際上是鼓勵「活出自己」的寫作教學。


    ——鍾宗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國教署中央課程與教學輔導諮詢教師團隊語文領域國語文組召集人)


    ?


    書寫的訓練,不止是書寫一端,也是思考的訓練,也是提問的訓練。問出什麼樣的問題,成了書寫是否深刻、是否準確的根源訓練。


    ——李崇建(千樹成林創意作文創辦人)


    ?


    把問題當?子,將寫作者的想法,一點一點勾出來。一問一答之間,所累積的問答文字,就轉成寫作的即可用材料。


    ——陳勇延(國立興大附中校長)


    ?


    最需要本書的讀者是「面臨學測國寫挑戰,需要拓展思考力和表達力的高中生」。此外,對於困惑何去何從的新鮮人,是一盞明燈;對於把握大學教育的高年級生,會引起共鳴;對於關心子女活動的家長,則是旱中甘霖。


    ——顏鴻森(東海大學中文系大四學生,國立成功大學機械系名譽講座教授,大葉大學前校長)


     





    〔推薦序〕解決寫作困境的關鍵鑰匙�鍾宗憲


    〔推薦序〕提問與寫作結合的「另類」作文書�李崇建


    〔推薦序〕問題像?子,勾出素材讓寫作變簡單�陳勇延


    〔推薦序〕課堂親歷,「老」學生替業師掛保證�顏鴻森


    序曲�林香伶


    ?


    第一編:生活大小事


    好心情食譜


    購物穿搭指南


    航海日誌


    ?


    第二編:帶你去旅行


    臺中大哉問


    浯島走讀之旅


    我要去海邊


    國外旅行預備起


    ?


    第三編:E世代妙想


    借風擁抱的人


    故事中的故事


    假如我是MBTI16型人格


    既問蒼生又問鬼神


    ?


    第四編:大學這樣過


    嗨!菜鳥,要來一點生活輔導嗎?


    大學必做的事


    感情的天平


    畢業不會失業





    解決寫作困境的關鍵鑰匙


    ╱鍾宗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國教署中央課程與教學輔導諮詢教師團隊語文領域國語文組召集人)


    ?


    每次被問起:「如何學習寫作?」總會想到楊渡在輔仁大學執教「現代散文及習作」課程的例子。


    學生時代的楊渡創作新詩;投身媒體工作後,以報導文學撰述聞名於文壇,前幾年獲得梁實秋文學獎散文大師獎。當時,楊渡從第三次上課開始,連續讓學生看了八、九週的影片。這樣的課程安排,在中文系內引發了不小的爭議。「這是開學後了解班上學生的情況,才決定調整課程進度。因為這些學生沒有東西可以寫!」楊渡如此回答系主任的詢問。


    同樣是教育工作者,其實深有體會。相信許多朋友的共同經驗是:小學就學習寫作文,一直寫、一直寫,到了大學也還繼續寫,但是怎麼寫都只是徒有起承轉合的形式,內容卻始終乏善可陳;更有甚者,連如何落筆都感到困難,大嘆欠缺靈感。其實論究原因,這固然是「應試教學」風氣下的科舉式結果,另一方面多數人也認為寫作是「文青」的專利,只能風花雪月而已。於是對於「作文」自然產生出逃避和排擠的心態,視寫作如畏途。


    不能寫自己,是寫作的問題關鍵。這是多年教學經驗所得到的答案。師大國文系已故教授蔡宗陽先生曾留下一句名言:「閱讀是寫作的開始,寫作是閱讀的完成。」通過閱讀來習得字詞、句式的應用與變化,同時通過前人的生命足跡來增加自己的所思所感。從這句話進一步體會楊渡面對中文系學生的用心良苦:寫作練習是複雜的素養表現,而不單純在表面上詞藻的堆疊或格式的框架。「自己」應該充斥於字裡行間,自然地呈顯,自然地現身。寫作的形式框架和文句組織,是一種習得語言邏輯的展現;而寫作的內涵與情思,則是建立於個人的生活經驗、知識底蘊和觀察、投入後的體悟。


    當然,寫作不必都出自感性,也可以出自理性。寫作的完成往往有生活、知識累積的階段,有靈感觸動的階段,有構思布局的階段,最後則有賴於字詞段落的表現。坦白說,這四個階段不容易短時間內從無到有,學習上更難以一蹴而得。那麼寫作該如何學習?


    清代桐城派古文大儒姚鼐認為學習寫作可區分為「文之粗」、「文之精」。前者重點在於形式、聲韻的正與奇;後者強調情懷、思辨與個人風格的呈現。學習的步驟是先閱讀名作,之後刻意仿作,最終找到自己獨有的表達方式。這種學習程序一直影響至今。然而,像這樣的學習,畢竟自學的成分很高,從事教育者的思考是:教師應該要如何介入?要如何給出適當的引導,讓學生可以明確習得,同時可以遷移到舉一反三的持續成長?


    林香伶教授所編撰的這本書,以煥發出寫作者的自我為前提,提出了一種有效引導的方式。「問問題」看似嚴肅,實際上是鼓勵「活出自己」的寫作教學。試想:生活沒有觀察、體驗,遇事沒有認知、解釋,人生沒有目標、意義,怎麼能寫出自己呢?通過提出具有層次的問題,類似綱要性的簡答,來協助寫作者進行反省、體會或挑戰,在主題的範疇中,慢慢由句、段而成篇。更重要的是,這本書取材的設定相當生活化,適用於各行各業,包括未來不同發展方向的學子們從事學習。這是在傳統教學基礎和寫作學理運用後的教學突破──學習成效可期的一種突破。


    這本書的精采處在於留白和「底細」。建議讀者以探索自己的方式來跟著一起學寫作。


    ?


    ?

    ?


    提問與寫作結合的「另類」作文書


    �李崇建(千樹成林創意作文創辦人)


    ?


    我與香伶相識十餘年,她是不折不扣的才女,在中文學術上早享盛名。但她不是故步自封之人,她任教古典的中文系,教學上卻大膽且創新。猶記當時,她舉辦豐富的活動,邀請創作者系列講座,關於中文的創新運用,以及寫作教學的分享,那些課程主題新穎,涵蓋了書法美學、寫作教學、旅行書寫與在地探索,搭配課程設計進行,她擔任與談人主持,參與提問與經驗交流,為學子拋出新的視野,帶來中文更多元的應用。她與一般邀請者不同,不是蜻蜓點水消化預算,是紮實想為學子留下功夫。


    香伶邀約我講寫作,最初擔任文學獎評審,她很願意與我交流,邀約我到學校講座,談關係裡如何對話,談生命成長的面貌,並嘗試與文學融合展現,她極力讓講者發揮所長,再進行歸納講解與整理。至今十餘年過去了,當年聆聽的學生,有的在寫作教學之路耕耘,有人在對話與心靈領域任講師,她可能未必知道自己影響所及。


    在中文與通識領域教學,香伶結合了提問與書寫,出版了這本「另類」作文書,展現了她大膽嘗試的一面。


    她將提問與寫作結合,我再同意不過了。


    早年我也進行作文教學,我的策略是以故事為軸線,以提問與孩子產生激盪,解放孩子們的思維與創意,比如我以「孤單」為主題,提問孩子們:是否有過孤單經驗?曾經歷孤單的感覺,卻不是一個人嗎?曾在勝利、美好時刻,產生孤單感覺嗎?曾在歡樂的情境中,卻感到孤單嗎……當每個孩子陳述經驗,我再說一個故事搭配,當年以蘇童小說〈傷心的舞蹈〉,與孩子再度提問互動。


    我的對象是中小學生,香伶與我對象不同,她與大學生共同創造,給予高中生寫作方向,她以ORID「焦點討論法」的方式,帶領學生進行提問思考。焦點討論法具有五感觀察、經驗詮釋與外在行動與運用,整合進入書寫再適合不過。


    此書呈現了幾個主題,從生活經驗開始拓展,展開多面的思維方向,都是透過提問穿梭整合,香伶希望學生寫作的同時,能開啟思考的能力,邀請學生訓練「自問自答」,從中審視「問題和答案的關聯」。


    愛因斯坦說:「如果給我一小時解決問題,若是能改變人生的重大問題,我會花55分鐘確認是否問了正確的問題。」


    因此書寫的訓練,不只是書寫一端,也是思考和提問的訓練。問出什麼樣的問題,成了書寫是否深刻,是否準確的根源訓練。


    此書所提供的提問思維,是讓書寫回到根本訓練。問題的設定會影響文章,影響文章呈現與成敗,因此當一個題目出現,要提出什麼樣的問題?透過這些提問,如何將感官、認知與呈現整合?朝向哪一個書寫目標前進?才能呈現出特別的思考,文字的敘述得以展現。隨著這些提問的呈現,後面的參考答案,書寫的線索浮現,書寫的興致也提升,讓書寫者充滿能量。


    從提問的線索、蒐集整合資料、發展書寫脈絡,香伶帶著學子前行,將中文寫作走向實用,呈現香伶學生的成果,再給予建議與回饋,有心學習書寫者,甚至教學工作者,可以作為寫作或教學的參考。


    我自東海中文系畢業已經三十多年了,東海始終文風鼎盛,常在各大文學獎看見學弟妹蹤跡,他們對書寫的熱忱,以及書寫所獲得獎項,早已超越我的表現。香伶在東海任教多年,其寫作教學多元具創造性,一定影響了學弟妹的創作,延續了東海文學的創造性,我心裡常懷開心與感動,我也特別在書序中表達感謝。


    ?

    ?


    問題像?子,勾出素材讓寫作變簡單


    �陳勇延(國立興大附中校長)


    ?


    林香伶教授編著的這本新作《問問題.學寫作》,嘗試透過自問自答的操作,將原本看似玄之又玄的寫作,拆解成「問題—回答—編輯」。有點像是把問題當?子,將寫作者的想法,一點一點勾出來。一問一答之間,所累積的問答文字,就轉成寫作的即可用材料。


    有了素材再來編輯,難度就降低了不少。寫作如食物烹煮一樣,煮一碗牛肉麵,首先要想到煮牛肉麵需要哪些材料,材料羅列出來後,再佐以火候、調味料。素材正確,至少不會離題。再來的火候與調味,就要靠自己平時的積累,遣詞造句與結構布局的能力。這種方法很適合來帶一些原本寫作基礎較薄弱的學生,像是鷹架來引導學生鼓勵他們把想法說出來。


    擔任校長十幾年,我養成在臉書發表文章的習慣。有些是教育理念倡導、有些是辦學經驗分享。經常有人問我,校長行程那麼多,怎麼還有體力時間,源源不絕在臉書輸出內容呢?


    關於這問題,我分四點說說我的觀點與做法。


    一、為什麼要做?


    (一)外顯


    想法若內隱在自己腦中,別人是無法看到的。因此,要輸出。作為校長,想發揮正向影響力,就必須將內隱知識轉為外顯知識。寫出來(文章)、說出來(談話),將教育理念、政策轉譯詮釋出來。老師、家長、學生才能看到我腦袋裡的思路。


    (二)共好


    一個人好,不夠;要更多人好。我始終認為,如果我腦袋具備有價值的知識、理念、經驗,應該不吝與我的同事、學生、家長分享。畢竟助人幸福,自己也幸福。讓更多人有做好事的能力,不是更好嗎?


    (三)放大


    網路像槓桿,能放大分享力量。將內隱知識轉外顯,若只有在我身旁的人能聽到、看到,這樣影響的僅有少少幾個人、幾十人。若能傳遞內容給更多人,同樣的知識,將其貼在臉書或者錄成影片、音檔上傳網路,可讓其附加價值變得更高。


    二、怎有時間寫作?


    其實,時間絕對是足夠的。只要把那些佔用日常時間,不重要不緊急的事少做即可。例如,追劇、打屁。想像一下,時間與專注力就像一個裝滿水的寶特瓶,分心就像在寶特瓶上戳洞,每戳一個洞,水就流失,一點一滴就不見。一天省下半小時,日積月累,6個月就有15小時,1年就180小時,10年就1800小時。如果用一天學習10小時來換算,等於比浪費時間的人多出6個月的時間在精進自己。10年下來,你跟同儕的實力養成高下立判。


    三、想清楚就能寫明白


    常聽到有人說不會寫,或者推託自己是學理工的,所以文筆不好。真正的癥結,不在文筆問題,而是邏輯與組織問題。108課綱之後,被許多學生抱怨的學習歷程檔案,也有類似的情形。學生也常抱怨他不會寫、沒時間寫。叫他寫感想,就說只會寫理性文,不會寫感性文。


    事實上根本沒有人要你寫感性文。只需依照ORID的程序陳述即可。當學生遇到類似問題時,我們可以把這套方法派上用場。我認為不會寫的困擾,主要是因為撰寫者對這件事的思緒還沒整理清楚。有時他們會推說沒靈感,其實這與靈感無關。如果我們什麼事情都要仰賴靈感,那我們肯定要開天窗了。


    法蘭西斯.培根曾說:「讀書使人豐富,討論使人成熟,寫作使人精確。」我常常建議高中生對生活的人事物,要多涉獵、細觀察、勤記錄、深思考,時間一久,可以創造出和同儕見識的高低差。有了生活歷練,當你閱讀時,和作者之間的頻道也更容易打通。否則,書還是書,你仍是你。


    而討論和寫作是提升閱讀成效的利器。讀到佳句,除了記下來,也試著短文寫作,多讀多寫,自然會多想,想久了就會融通成自己的思維系統,對於事情也更有獨立的見地。此時,書就是活的,可為你所用。林香伶教授這本問題寫作書,告訴讀者的不只方法、示例,還有豐富實用的引導問題。很適合常常不知如何下筆的讀者熟讀運用。


    ?


    ?

    ?


    課堂親歷,「老」學生替業師掛保證


    �顏鴻森(東海大學中文系大三學生,國立成功大學機械系名譽講座教授,大葉大學前校長)


    ?


    2023年2月,我以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二年級學生身分,基於學分需求及上課時段,選修了香伶老師開授的「實用中文寫作」課程。配合教學進度,修課學生必須完成不同類型的習作,尤其是深具創意的「問問題•學寫作」實務演練。首先,每位同學提出30至45個大學生要面對的問題;接著,選擇一位同學,針對其「問題」提問5個問題,並共同討論所提問題;其後,經由香伶老師的分析、歸納、講解,於學期結束時,完成了本書的初稿。在我屆齡退休前的41年教學生涯中,從未想到,講授一門大學部課程,可導引學生將習作內容寫成專書出版。作者就是這麼一位充滿創意、活力、熱忱的學者。


    生涯是個人終其一生的生命歷程,經由抉擇並透過工作�事業�職業的歷練,追求生活風格與人生價值的課題。退休後,我依然在成功大學開授「生涯抉擇與規畫」通識課程,其學習目標之一是要求同學:勇敢的面對問題、不要逃避問題,好好的了解問題、不要誤解問題,有系統地解決問題、不要個案化問題。此書的孕育,讓我由基本面重新認識教學的本質,除培養超前部署解決問題的能力外,更將洞燭先機的問題發掘,融入教學考量與設計,催化出青年學子滿滿創意的好奇心。畢竟,大學生涯終點的能量,會影響未來二、三十年的個人生涯。


    誠如作者所言,最需要本書的讀者是「面臨學測國寫挑戰,需要拓展思考力和表達力的高中生」。此外,本書的問世,對於困惑何去何從的新鮮人,是一盞明燈;對於把握大學教育的高年級生,會引起共鳴;對於關心子女活動的家長,則是旱中甘霖。期待本書的出版,具拋磚引玉之效,猶如《642件可寫的事》(642 Things to Write About)一書,驅動讀者自主性的問問題,激發創意寫作的靈感。


    ?






    其 他 著 作
    1. 論文寫作不藏私:文史哲教授通通告訴你(隨書附贈學術論文案例光碟)
    2. 南社詩話考述
    3. 反思.追索與新脈:南社研究外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