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幸福感:最新的社會科學研究——民之所欲何在?如何創造一個人人更幸福的社會?

幸福感:最新的社會科學研究——民之所欲何在?如何創造一個人人更幸福的社會?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195727
理查.拉雅德,尚-依曼紐.戴奈維
羅耀宗
經濟新潮社
2024年8月10日
227.00  元
HK$ 192.95  






ISBN:9786267195727
  • 叢書系列:經濟趨勢
  • 規格:平裝 / 464頁 / 23 x 16.8 x 2.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20歲~80歲
    經濟趨勢


  • 人文社科 > 社會學/社會工作 > 社會學 >











    ?

    「很久以來,沒讀過寫得這麼精彩的好書,就像一座知識噴泉,令人大受鼓舞之餘,起而行動。」


    ──康納曼(Daniel Kahneman),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


    專業推薦?


    林明仁? 台灣大學經濟系特聘教授


    蔡宇哲? 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


    蔡明璋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謝伯讓? ?台灣大學心理系教授


    康納曼?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保羅.多蘭? 倫敦政經學院行為科學教授


    丹尼爾.吉伯特?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


    史蒂芬.平克?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


    ?


    倫敦政經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與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的經濟學教授聯手編著的「幸福感」必修課


    ?


    幸福感(幸福學):最新而且跨領域的社會科學研究(超越GDP的思維),探討人們對生活感到滿意的最深層因素,以及如何改善這些因素,打造出讓我們,以及下一代感覺幸福的社會。


    ?


    •你快樂嗎?你對生活感到滿意嗎?(主觀的幸福感)


    •讓人有幸福感的社會,應該是什麼樣子?符合什麼條件?


    •哪些因素造成了人們感覺幸福或不幸福?幸福感如何衡量?


    ?


    這三十年來,「幸福感」(wellbeing)逐漸成為一項至關重要的議題。它也是跨領域的大型社會科學研究,涵蓋了心理學、經濟學、行為科學和社會學。這本書中也包括qu04世界各國的許多調查結果。


    本書分為四篇,第一和第二篇是基本概念的說明,介紹「幸福感」的意涵與衡量方式、它在哲學面的歷史、它與經濟及心理的關聯性,以及全球幸福感的分布不均。


    第三篇探討人類生活幾乎所有的面向——從基因、家庭、學校、心理和身體健康、失業、工作品質、收入、社區到自然環境——如何影響我們的幸福。


    最後一篇探討政治和政府,幸福感的應用很廣,可用來預測人們的壽命和投票行為模式。從政策面來看,本書主張政府開支不應再用傳統的以金錢為單位的成本效益分析,而應該以「幸福感的年數」為基準。


    幸福感的重要性無遠弗屆,「民之所欲」何在?不管是政府官員、企業、個人,都應該來了解最新的「幸福感的科學」,它將持續影響我們每個人過生活的方式、也影響整個社會以及政策。


    ?


    【重點摘要】


    •各國人民的幸福感差異巨大。全世界人口有超過六分之一,幸福為3點或更低(最高10點);另有六分之一的人幸福為8點或以上。以國家來看,平均生活滿意度最高的是北歐國家,依序是芬蘭、丹麥、瑞士、冰島、挪威。


    •幾乎每個國家男性和女性的平均幸福都相同,即使各國之間的幸福差距很大。


    •自2008年以來,歐洲除外,大多數國家的幸福不平等升高。目前歐洲的幸福不平等低於其他地區。另外從2006至2008年以來,負向情緒和壓力大幅增加。


    •全世界大多數地區,人們的平均幸福隨著年齡增長而下降,但在北美和歐洲,中年之後則有所改善。大多數國家的少數族群,平均幸福感低於平均值。


    •(先進國家)一國之內解釋人們幸不幸福的主要因素,依重要性粗略排序為:


    心理疾病、


    身體疾病、


    有工作和工作的品質、


    有伴、


    家庭收入、


    教育。


    •各國之間人民幸福感的差異,主要可由以下因素解釋(依重要性粗略排序):


    收入、


    健康、


    社會支持(社會安全網)、


    個人自由、


    信任的社會關係、


    慷慨。


    •很難預測孩子會不會成為快樂的成人。但是孩子的幸福感比起學業成績,更能預測其成人生活的滿意度。其中以青少年時期的情緒健康最重要。


    •父母的行為方式會影響我們的幸福。溫馨的愛和嚴格的規矩有益於孩子的幸福。然而,許多孩童在嚴重的虐待中生存下來,幸福感卻未能回復。父母(尤其是母親)的心理健康,對於孩子的幸福非常重要。


    •學校對孩童幸福的影響比一般想像的要大,個別教師的影響也很大。


    •心理和身體健康是影響幸福感的重要變數。心理疾病和身體疾病密切相關,心理疾病往往會使身體疾病更加惡化。


    •英、美大約20%的成人有可診斷的心理疾病。但在大多數先進國家,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人接受治療。心理疾病也是造成自殺的主要因素。


    •長期的心理壓力,會導致腎上腺素和皮質醇產生過多、免疫系統過度活躍、體內過度發炎。正念、冥想可以減輕這些影響並延長壽命。


    •失業者的生活滿意度通常比就業者低很多,而且若失業的時間較長,可能產生傷痕效應,即使重新就業後,也會對幸福感產生長遠的負向影響。


    •工作的社會面向,往往比收入更能決定人們的幸福感。這些社會面向包括:正向的人際關係(尤其是和主管的關係)、工作�生活平衡、工作很有趣、工作的目的。高幸福感的員工基本上生產力也會提高。


    •人們對於收入,會有比較的心理。你周遭的人的收入相對增加,會降低你的幸福感。


    •收入不平等並不是一國幸福感不平等的主要原因。收入不能代表幸福。


    •移民可能造成政治局勢緊張,但它對原有居民的幸福,沒有明顯的影響。但是移民的幸福增加很多。


    •接觸大自然(樹木、植物、綠色空間和水)對我們的身體健康、行為和幸福有明顯的影響。把這件事量化,可以改善我們的生活方式和都市的設計。


    ?


    【專業推薦】


    《幸福感》這本書是目前討論幸福感議題最全面性、最及時的概說,就增進快樂與主觀福祉的各種可能機制,提供了相當深入的討論。……本書也是福祉研究的科普典範,將主觀福祉的理論與研究發現,深入淺出地介紹給學界的研究者,以及對社會科學(特別是研究方法)有基本了解的大眾讀者。


    ──蔡明璋,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


    我們現在已經知道,人類的幸福感是一個多維度的概念,除了經濟之外,也會受到社會、心理和健康等因素的影響。這本由著名經濟學家拉雅德和戴奈維合著的《幸福感》,將帶你從哲學、心理、經濟、社會與統計等諸多面向,全方位深入了解人類幸福感的真諦!


    ──謝伯讓,台灣大學心理系教授


    ?


    由「幸福沙皇」理查.拉雅德和尚-依曼紐.戴奈維合著的《幸福感》,是將幸福的社會科學證據與政策意涵作一總整理的百科全書。除了經濟學之外,文獻與討論也觸及不少心理學、政治學、行為科學和社會學的相關研究。對於公共政策制定者,以及相關科系學生,都是一本非常好的入門書籍。


    ──林明仁?,台灣大學經濟系特聘教授


    ?


    不容質疑,這會是未來十年定義這個領域的一本書。想要研究幸福和制定幸福政策的人,非讀不可。即使你覺得幸福不干你的事,讀了這本書,你的想法會改變,或至少更聰明和更快樂。


    ──保羅.多蘭(Paul Dolan),倫敦政經學院行為科學教授,著有《設計幸福》(Happiness by Design)一書




    本書清楚、全面和十分周延地調查幸福學的關鍵問題與主要發現,可以且應該用來指引公共政策。任何想要知道『讓世界更美好』真正含意的人,這是必讀之作。


    ──丹尼爾.吉伯特Daniel Gilbert),哈佛大學艾德加皮爾斯講座心理學教授,著有《紐約時報》暢銷書《快樂為什麼不幸福?》(Stumbling on Happiness




    《幸福感》一書是這個領域的兩位大師揮動如椽之筆的巨作。他們認真探討幸福指標作為分析和科學工具的潛力與受到的限制,以及它們在政策框架和設計上的許多可能應用。這是這個領域的入門書,文字流暢自然,而且技術部分的定義清楚明白。本書對於推進和理解新興的幸福學,將做出恆久的貢獻。

    ──卡羅爾.葛雷姆(Carol Graham,布魯金斯學會資深研究員,馬里蘭大學教授




    經濟學家開始承認,國內生產毛額(GDP)其實只能粗糙地估計真正重要的事情:人的幸福。理查.拉雅德一直以前瞻的眼光,將經濟學重新導向真正重要的事物。在與尚-依曼紐.戴奈維合寫的這本書中,他介紹了這一重要的再思考的現階段成果。

    ──史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哈佛大學心理學約翰斯頓講座教授,著有《再啟蒙的年代》、《語言本能》等書




    本書滿足了一個根本需求。

    ──羅伯.席勒(Robert Schiller),諾貝爾獎得主、耶魯大學經濟學斯特林講座教授,著有《故事經濟學》(Narrative Economics




     





    ?

    〔推薦序〕民之所欲,常在我心? 林明仁


    〔推薦序〕追求財富是否等於幸福?? 謝伯讓


    〔評論〕快樂的社會科學:我們所知的與應知的? 蔡明璋


    ?


    導讀與摘要


    ?


    第一篇? 為什麼要追求幸福?


    第1章? 主觀幸福是什麼?為什麼重要?


    第2章? 以幸福為社會目標


    ?


    第二篇? 人性與幸福


    第3章? 我們的行為如何影響幸福


    第4章? 我們的想法如何影響幸福


    第5章? 我們的身體、基因與幸福


    ?


    第三篇? 我們的經驗如何影響幸福?


    第6章? 幸福不平等的一些基本事實


    第7章? 解釋幸福的工具


    第8章 ?解釋幸福:初步探索


    第9章? 家庭、學校教育與社群媒體


    第10章? 身心健康與照護


    第11章? 失業


    第12章? 工作品質


    第13章? 收入


    第14章? 社區


    第15章? 自然環境與地球


    ?


    第四篇? 政府與幸福


    第16章? 政府如何影響幸福?


    第17章? 幸福如何影響投票?


    第18章? 成本效益與政策選擇


    ?


    謝辭??


    線上附錄清單


    參考文獻







    ?

    〔推薦序〕


    民之所欲,常在我心


    ?


    林明仁


    台灣大學經濟系特聘教授


    ?


    ?


    ??? 高齡90歲的理查.拉雅德(Richard Layard)男爵,是教育經濟學與勞動經濟學的重量級學者。他在1980年代所發展出的Layard-Nickell model,至今仍是討論福利與失業政策的重要理論基礎。後來他也對教育(特別是技職教育)對所得與不平等的影響有深刻研究,並積極涉入英國政府許多與教育及工作相關的社福政策制定。這些經驗,也讓他比一般的學院經濟學家,更能感同身受政策制定的最終審判,就是民眾對於自己生活狀況的滿意程度。因此他後來的研究,都強調政策要以人民的幸福(happiness or wellbeing)為最終考量,也就不令人意外了。


    ??? 事實上,Layard於1980年在《Economic Journal》發表的〈人的滿足與公共政策〉(Human Satisfaction and Public Policy)一文,就被公認為是幸福經濟學的始祖。該文開宗明義第一句話就提到:「已經有許多證據證明,即便經濟成長了,西方人並沒有變得比較快樂(People in the West are not becoming happier, despite economic growth)。」而他給出的答案也很直接:「有錢的確會讓你快樂,前提是你比別人更有錢(Riches do bring happiness, provided you are richer than other people)。」另外,快樂也跟個人對所得或階級「實際與預期的差距」有關。幸福經濟學的研究,於焉展開,至今已40餘年,也難怪書評家要給他「幸福沙皇」(Happiness Tsar)這樣的封號了。


    ??? 《幸福感》這本書即是他與尚-依曼紐.戴奈維(Jan-Emmanuel De Neve)合作,將幸福的社會科學證據與政策意涵作一總整理的百科全書。本書分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提供了對幸福的哲學與科學考察的知識歷史,以及如何測量人的幸福。在幸福的量化研究中,「整體說來,0分(一點也不滿意)到10分(非常滿意),你對現在的生活有多滿意?」(Overall, on a scale of 0 (not at all satisfied) to 10 (very satisfied), how satisfied are you with your life nowadays)是最常被使用的問句與測量方式。問卷的結果則作為測量大眾的幸福感以及政策效果的重要基礎。


    ??? 第二篇「人性與幸福」,則從三個面向去討論人如何覺察到自己的幸福,以及這個過程受到哪些因素影響。第一個面向取材自晚近非常熱門的行為經濟學,從個人的認知偏誤出發,討論框架效果(framing effect)以及損失厭惡(loss aversion)如何在個人決策過程中影響幸福。緊接著則討論冥想、正念等思考方式,與基因、心靈對幸福的影響。要特別強調的是,這些討論都有嚴格的實驗設計與量化數據做基礎,絕非泛泛之談。


    ??? 第三篇「我們的經驗如何影響幸福」,是整本書中引用最多相關研究,篇幅最大的部分,也是第四篇討論政策制定的重要實證基礎。本篇以基本的迴歸模型如何詮釋,以及如何使用計量技巧處理因果關係破題(這部分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Joshua?Angrist與Jorn-Steffen?Pischke所著的《Mastering Metrics: The Path from Cause to Effect》),接著針對家庭、教育、社群媒體、健康、失業、工作品質、環境等議題逐一討論。讀者或許會疑惑:失業不就是會讓你不幸福嗎?這有什麼好討論的??? 此時對第7章的理解就會派上用場:失業與不幸福之間的高度相關,有可能是來自遺漏變數(omitted variable)(幸福可能受到無法衡量的遺傳或性格特徵影響;失業的人可能只是因為本性傾向於不快樂)或者是反向因果關係(不幸福也會讓你更容易失業)的影響,只有透過標準的計量方法如固定效應迴歸(fixed effect regression)、工具變數(instrumental variable)、差異中的差異(difference in difference),才能準確衡量因果關係,估計出正確的係數與影響力大小。這件事為什麼重要?因為政府的資源有限,如果同樣的經費,花在失業救濟只能讓人們的幸福感上升2%,但投入全民健保,可以藉由改善健康而增加快樂5%,那麼後者的政策排序或單位資源效率,就會排序在前。


    ??? 以失業為例,第11章就提到,德國學者使用固定效應模型估計發現,以0到10的量表來看,失業使生活滿意度降低了1點左右。這相當於喪偶相關的幸福下降幅度!而失業對男性的負向影響也比女性大了約30%,2015年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安格斯?迪頓(Angus Deaton)的名作《絕望死與資本主義的未來》(Deaths of Despair and the Future of Capitalism),就是在討論失業對美國藍領工人死亡率的影響。而這種負面影響是會長期持續的:失業四年後,平均來說,他們還是跟剛失業的時候一樣不快樂。即便找到了工作,傷痕還是會持續。失業除了對自己幸福有影響外,也會對其配偶與子女產生負的外溢效果。這些研究結果顯示,討論公共政策時,不能只看失業造成收入的減少,還要再繼續討論對失業者及其周遭人的心理狀態影響,才能做出更完整的成本效益分析。


    ??? 最後第四部分,也是政策制定者最不能錯過的部分,則是政府與人民幸福的雙向關係。幸福研究已經發現,執行法治的能力、政府服務的效能、監管的品質、貪腐控制、政治穩定和消除暴力、話語權和問責制,都與人民的幸福感相關。這也與Acemoglu和Robinson的鉅作《國家為什麼會失敗》(Why Nations Fail)中所強調「包容性制度」(Inclusive institution)有異曲同工之妙。而第17章對執政者最重要的訊息,應該是國民幸福水準解釋了現任政府得票率大約9%的差異!「民之所欲,常在我心」這句話,可真是幸福研究的最佳註解!


    ??? 整體來說,本書把過去三十年來,使用經濟學界強調因果關係認定(causal identification)的方法(包含自然實驗以及實驗經濟學)對幸褔的研究,做了一個相當好的整理。除了經濟學之外,文獻與討論也觸及不少心理學、政治學、行為科學和社會學的相關研究。對於公共政策制定者,以及相關科系學生,都是一本非常好的入門書籍。



    ?


    〔推薦序〕


    追求財富是否等於幸福?


    ?


    謝伯讓


    台灣大學心理系教授


    ?


    ?


    ??????? 1934年,美國經濟學家顧志耐(Simon Smith Kuznets;197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協助美國商務部,將國民生產毛額(GNP)的計算標準化。當年他向美國參議院提交報告時,明確指出GNP只能顯示出一個國家的生產和消費能力,並警告不能用此來衡量國民的社會經濟福祉。


    ??????? 然而,顧志耐的警告卻是一語成讖,GNP以及後來的國內生產毛額(GDP)很快就成為了大多數國家追求的至高目標。


    ??????? 數十年過後,人們逐漸開始發現GDP並不等同於幸福。1974年,美國經濟學家伊斯特林(Richard Easterlin)正視了這個問題,並提出了「伊斯特林悖論」:人均GDP和幸福感的相關性有限。


    ??????? 讓我們來看看以下的簡單數據。如果我們比較世界各國的GDP和國民幸福程度,就會發現當GDP超過兩萬美元時,國民幸福程度就已達到高原而不再成長。換言之,當國家經濟成長至一定程度後,額外的經濟成長將無法再持續提升國民的幸福程度。


    ??????? 來自歐洲國家的經濟統計數據也支持了同樣的趨勢。自1985年以來,歐洲國家的平均人均GDP由兩萬美元直線成長到三萬五千美元,但是平均的國民幸福程度卻是一路保持水平,幾乎毫無變化。


    ??????? 如果追求GDP成長已無法為人們帶來持續的幸福提升,那該如何改變,才能讓更多的人獲得更多的幸福?


    ??????? 我們現在已經知道,人類幸福感是一個多維度的概念,除了經濟之外,也會受到社會、心理和健康等因素的影響。目前的科學研究和經濟數據,已提供了深入理解這些影響因素的途徑。


    ??????? 首先是公平正義與安全。雖然收入增長通常與幸福感的提高相關,但這種關係並非線性。經濟學家發現,一旦基本需求得到滿足,收入對幸福感的影響就會逐漸減弱。相反地,財富分配的不平等和經濟不穩定性可能對幸福感造成負面影響,因為它們削弱了社會的公平感和安全感。


    ??????? 其次,社會關係和社會支持對幸福感至關重要。哈佛大學長達80年的幸福感追蹤調查發現,人際關係的品質、社區的凝聚力以及個人在社會中的地位和身份感,都對幸福感有著深遠影響。影響個人幸福感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人際關係。有穩定的家庭和社會支持系統的人,通常更容易感到幸福和滿足。


    ??????? 第三,身心健康是影響幸福感的重要因素。身體健康狀況直接影響到個人對生活的態度和情緒狀態。心理學研究顯示,積極的情緒狀態、良好的心理適應能力和自我認同感都有助於提升幸福感。


    ??????? 有鑑於此,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仔細反思自己的人生目標。如果你的目標是要提升幸福感,那就務必要擺脫金錢與經濟至上的迷思。這本由著名經濟學家拉雅德(Richard Layard)和戴奈維(Jan-Emmanuel De Neve)合著的《 幸福感》,將帶你從哲學、心理、經濟、社會與統計等諸多面向,全方位深入了解人類幸福感的真諦!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