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從生命記憶出發的鐵道時代
鐵道系統向來屬於勞動密集型的產業組織,即便是導入自動化輔助設施、進入高速化時代的今天,鐵道事業機關仍然需要大量專職的人力與分工,始能順暢運作。不同專長的從業人員從踏入鐵道系統工作到終老退休,漫長的職涯多少都歷經了組織更迭、設備革新、技術傳衍的見聞故事,甚至本身就是關鍵時刻的見證者、當事人,交互影響鐵路運作的「事」與「物」。
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成立後,一般人容易從外在場域看到修復中的國定古蹟臺北機廠建築及環境,整備各類型鐵道車輛、機具等硬體設備,由於博物館還要肩負研究及展覽教育等軟體建置,內部也不斷地設法廣徵臺灣鐵道的學術研究資源,像是透過數位化合作或是研究案,庋藏檔案、圖面、手稿等首次資料,圖書、期刊等二次資料。此外,我們更意識到資深鐵路從業人員的衰老凋零,三年前即展開相關計畫,以鐵路職人耆老作為口述歷史的訪談對象,詢問過去的職涯經驗,並且試圖從家庭或是學習等生活歷程,梳理受訪者的生命故事,將其納入徵集的首次資料範圍,未來可以作為研究臺灣鐵道發展變遷的紀錄。
透過研究典藏組同仁採訪、整稿,這次鐵博籌備處完成了與臺鐵近代相關業務發展有關的七位耆老口述歷史《他們的鐵道時代:七位鐵道職人的生命故事》專書。讀者們可以參考受訪者口述各自的教育、家庭以及在鐵路不同部門文化的養成樣貌,看見他們豐富的資歷以及職人之間的人際關係,或是在經歷時代的苦悶、重大關鍵時刻的心境與對策,還有教材上面沒有告訴我們的火車運轉實務心得,從當事者視角娓娓道來,記錄了過去官方資料不易被記載到的細節訊息。
口述歷史在研究方法上有一定的指標意義,需有基本的專業素養引導受訪者,鐵博籌備處的館員在鐵道專業常識的掌握上已經能切中訪綱,整稿編輯成為一篇篇精彩又具深度的故事。在坊間琳瑯滿目的鐵道書籍當中,這是一本以「人」做主角的鐵道史圖書,閱讀珠璣更能感受人的溫度。採訪過程中也要感謝國營臺灣鐵路公司(計畫展開當時為交通部臺灣鐵路管理局)協助聯繫臺鐵耆老,面對國內鐵道業界職人日漸高齡化的趨勢,鐵博籌備處後續也會進行下個階段的口述歷史採集,從人文的角度探討鐵道技術與社會發展的面向,引導民眾理解更多臺灣的鐵道故事。
學界對博物館存在的理由,其中一個形容是對過去生活的敬意;身為博物館實務的工作者,這段形容也常引發我的共鳴,鐵博籌備處謹以這本《他們的鐵道時代:七位鐵道職人的生命故事》專書,向曾經在職務上盡心付出的鐵道職人們致敬!
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主任 鄭銘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