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月夜情愁》劇中運用幾個戲劇史相關素材,有的源自台灣本土,有的來自日本。其中,連鎖劇是默片時代自然產生的舞台趣味,出身劇場的電影演員多,在默片時代失去最主要的武器─話語,只能運用表情和動作來表演,加上當時主要運用遠景拍攝,影像非常模糊,劇場演員第一次在銀幕上看到自己的驚嚇,可想而知,所以就有了在銀幕與舞台結合的可能性實驗,日本的連鎖劇在一九二?、三?年代盛極一時,並流傳至中國、韓國、台灣。連鎖劇適用於銜接情節,舞台上無法充分達到效果的追趕、打鬥、跳入大海、江河等場面,提前拍攝影片,演出時在舞台的正背面裝置銀幕,當戲劇轉到影片時,舞臺燈暗,立刻撤去正面佈景,現出電影銀幕;回到戲劇演出時,演員走回剛才的位置,舞台燈亮,瞬間切換成舞台上的真實演員。
《月夜情愁》另一個戲劇素材的運用是子弟團與西皮福路分類對抗,台灣史上許多城鎮、聚落都曾出現一個以上的子弟團(或稱曲館),地方「頭人」聘請「子弟先生」來「開館」,訓練民眾前場(演員)與後場(樂師),在迎神賽會等場合風光亮相。「子弟」講究面子,輸人不輸陣,各自出錢出力為派系壯聲勢,不同聚落、角頭或表演系統很難避免對立,尤其東北部的北管子弟分類對抗最為激烈,子弟及支持群眾非福即西,涇渭分明,對抗程度有如台灣移民史上的閩粵(福客)、漳泉、頂郊三邑人(晉江、南安、惠安)與下郊同安人的械鬥,是世界戲劇史少有的戲劇、音樂「戰爭」。《月夜情愁》劇本中並不突顯官府的角色─鎮壓、取締或放任,畢竟戲劇分類對抗基本上來自「戇子弟」狹窄的我群意識,最後的化解,還是隨著社會環境變遷與人性的自我醒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