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李喬的學思與創作歷程,我們會發現:詩與戲劇,實是李喬文學創作的起點。1951年在新竹師範學校普師科求學間,再治學及創作方面奠定深厚基礎,尤其是拜國文老師周紹賢為師,開始鑽研古典詩詞,對其影響深遠。時至晚年,李喬對詩詞格律、平仄聲韻,仍能背誦,琅琅上口。李喬曾創作古詩詞數十首,21 歲時以手書刻版集結成冊,是為《連山集》(1955)。由這些傳統詩詞,我們可以窺見李喬早慧的文學心靈如何在古典的詩詞形式中展現,而他敏銳易感、勤奮習作,或可視為李喬日後成就為百變文學大師的先聲。
李喬寫傳統詩詞,也寫現代詩。1952 年發表〈墳墓〉於《野風》雜誌,這是他創作的第一首現代詩(惜本作尚未尋獲)。其後又有〈青春夢〉、〈無題〉、〈回憶殘葉〉、〈寡婦吟〉等作,收入《連山集》。
李喬詩作中最為可觀的是1995 年出版的《臺灣,我的母親》,這是李喬首見的客語書寫作品,緣於1980 年代後期以降,客家運動萌芽,李喬在族群意識驅動下創作此詩,是他僅見的長篇詩作。《臺灣,我的母親》句式變化豐富,詞采自然,兼顧客語聲韻之美,形構了臺灣客家意識的重要文本。
就如古體詩一般,戲劇也可視為李喬文學的起點。早於創作小說之前,李喬就已接觸戲劇,寫出話劇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