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數位化時代,法語語法教學,無論在台灣甚至在亞洲鄰近國家,如越南,都面臨諸多挑戰。因著網路的發達,學生隨手可取得具體的資訊,因此,面對教師解釋法語文法之理論用法或較為抽象的說明時,往往有理解上的困難,且文法教科書中的用法說明有時也過於抽象,對學習者而言,經常「只能意會,不可言傳」。時態和語氣的用法呈現方式也缺乏概念整合的思維。
誠如國內語言學大師湯廷池教授於其著作《英語認知語法:結構意義與功用》自序中提及:「語言教學的討論,不能老停滯於抽象的『教學觀』與原則性的『教學法』上面,而應該早日邁進具體而微、切實有效的『教學技巧』裏面來。無論是語音、詞彙、句法、語意或語用的問題,都可以明確而簡要的加以條理化,都應該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交代給學生。學生先要經過『有知有覺』的學習,然後經過不斷的練習與應用,最後才能養成『不知不覺』的習慣。因此,語言專業的掌握與語言現象的條理化,可以說是改進語言教學的先決條件之一。」
此外,文法教科書在動詞時態用法說明上另一項不足之處,在於沒有提及aspect(動貌)在時態選擇上的重要性,而動貌之概念在時態教學中,是不可或缺的一環。事實上,法文時態和語氣用法的掌握,除了對法語的聽力理解、寫作、閱讀和口語表達極為重要之外,在翻譯語言表達的準確度,亦至關重要,誠如中國大陸資深譯者蔡小紅教授於其著作《口譯評估》中提及:「時態作為語篇的重要信息,口譯時絕不能或缺,既成事實的事情不能翻成將來要做的事情,現在正在施行的政策不可譯成過去已經實行了的政策。中外文中,時態表達的方法存在著較大的差別,經常造成聽力理解或口頭表達的失誤,即便經驗豐富的譯員,有時也難倖免。」在語氣用法方面,該書亦提及:「西方語言中,眾多的語式諸如虛擬式、條件式、命令式等與漢語的表達大相逕庭,從而構成了口頭表達的另一大障礙。從理解的角度分析,必須準確地把握言者的情感信息。」
基於時態和語氣用法對於法語能力掌握之重要性,以及筆者多年來體會到學習者的需求,故撰寫此書。事實上,本書也兼顧法語文法教學之需求,特色如下:
本書不僅適用於文法教學,也適用於自主學習。
透過活化的文法,培育學習者發展概念能力,進而提昇文法學習成效。
書中每個例句及每篇文章皆輔以中文翻譯,可引導讀者先理解例句及文章之意涵,進而掌握時態及語氣用法之說明。
突破傳統的語法說明,以認知語言學觀點為基礎,探討法語時態和語氣的認知用法,透過形式相似語句的剖析,解釋其意義上的差別,把焦點放在學習者腦中的形式結構之建立。
透過圖片具體呈現詞貌(aspect lexical)的概念與用法並透過圖示(schema)在時間軸上清楚呈現passe compose和imparfait的用法,可協助學習者在腦中形塑兩個時態之關聯性。
有別於現行文法教科書僅呈現用法之規則,沒有把抽象的時態和語氣用法與真實的世界經驗相結合,本書旨在建立抽象的時態和語氣用法與具體事實之間的關係,例如:在一個社會事件之後,警方展開調查,請目擊證人描述兇嫌的特徵,警方問到:Qu’est-ce qu’il portait ? 目擊證人回答:Il portait une casquette rouge或者Il avait mis une casquette rouge,這個句子不可用Il a mis,因為用passe compose表示,兇嫌在目擊證人的眼前,這樣的用法與事實不符。除了passe compose和plus-que-parfait用法差別呈現不同的具體事實之外,porter和metter的動詞性質對於imparfait和passe compose的選擇亦至關重要,porter是狀態動詞(verbe d’etat)而mettre是動作動詞(verbe d’action)。然而這樣的認知概念,在一般文法教科書中極為罕見,甚至沒有。在語氣用法方面,本書從說話者對所陳述的事實之意圖(intention)或者說話者對談及的事件實現的程度之表達方式切入,區隔不同語氣用法背後的認知差異,例如:Vous aimez faire du surf ?(你喜歡衝浪嗎?)背後呈現的是,說話者知道對話者在學surf(衝浪),但若對話者從來沒有學過surf(衝浪),說話者的語氣就不同了,他會問:Vous aimeriez faire du surf ?(你會喜歡衝浪嗎?)
書中最後一章主題為法語的時間表達法:由於動詞時態和時間表達法之間的關係至關重要,二者相輔相成,共同構建了句子中動作或事件發生的時間框架和語境。為此,於過去和未來的時態用法詳解之後,特別增列此部分,以協助學習者掌握法語整個時態體系之用法。
本書之所以能順利完成,首先要感謝國科會於109學年度給予專題研究計畫經費補助,計畫名稱「以概念性能力培育為導向的法語認知語法建構──以時態和語氣為例」,筆者為計畫主持人,系上兩位法籍同事Julie Bohec和Eric de Payen協助執行此計畫。執行期間,也邀請系上法籍同仁Jean-Yves Heurtebise、Catherine Nambride與Denis Aublin協助撰寫本書第三章呈現的形式相似但涵意有別之認知語句。
此外,特別感謝輔大法文系主任Jean-Yves Heurtebise與中央大學法文系前系主任林德祐老師樂意為此書作序,同時也感謝撰寫期間,Catherine Nambride提供第三章分析passe compose,imparfait與plus-que-parfait篇章用法的七篇文章,並與筆者多次確認時態和語氣用法說明之正確性。感謝林德祐老師對中文翻譯的細心指正與潤飾,本校法籍博士生Gabin Brulefert為第一章動詞詞貌繪製的插圖以及第三章schema的繪製,並提供第三章分析passe compose與imparfait篇章用法的文章,以及法文系秘書林怡伶於公餘之暇,不眠不休地協助本書的繕打。
最後,個人才疏學淺,書中若有表達不夠詳盡或疏漏之處,敬請先進不吝指正。期待本書對於國內法語語法教學及法語學習帶來實質的助益。
黃孟蘭
序於2024年8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