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唯識新裁擷彙

唯識新裁擷彙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393680
唐大圓
華夏出版有限公司
2024年11月08日
250.00  元
HK$ 237.5  






ISBN:9786267393680
  • 叢書系列:圓明書房
  • 規格:平裝 / 500頁 / 14.8 x 21 x 2.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圓明書房


  • 宗教命理 > 佛教 > 佛教經典/解說











      唯識之學,治者由來艱之,名相析之盡其細,術語表之極其嚴,前人有入海算沙之歎,窺師受嘔心吐血之困,可以想見其然也。近世科學興,哲學亦起而標兢,釋門唯識,竟成為時尚之學。治佛學者,不述之以為陋,治哲學者,不習之未為博,夫如是矣,然其勢之興也時以暴,之輟也時以忽,仍以其尋繹繁密,文句聱牙,非有靜定之心,剛毅之力,未易深造,故雖趨之者眾,迄無暢達之象焉。


     





    一、佛學講演集

    ?1.佛學基礎

    ?2.三寶之解釋

    ?3.三藏大小乘及十宗之來由

    ?4.唯識之界說

    ?5.十八界及種子

    ?6.第八識及第七識之說明

    ?7.八識約分為心意識之義

    ?8.識變及四分

    ?9.識體及其作用

    ?10.藏識之三藏及三相

    ?11.種現之熏習

    ?12.因果之定律

    ?13.相為識變及識所變緣之解釋

    ?14.識變及其所緣

    ?15.識之境及量

    ?16.心王心所

    ?17.三種自性

    二、唯識研究述要

    ?1.唯識研究述要

    ?2.八識概要

    ?3.東方心理學闡真

    ?4.唯識實驗學

    三、唯識易簡

    ?1.唯識三十頌正文

    ?2.唯識三十頌易解

    ?3.百法明門論簡義

    四、唯識的科學方法

    ?序論

    ? 1.命名之由來

    ? 2.學佛必要唯識

    ? 3.唯心與唯識異詮

    ? 4.唯字廣釋

    ? 5.本書所依

    ?本論

    ? 1.廣明唯識境

    ? 2.明唯識行

    ? 3.明唯識果

    ?結論

    ? 1.三世因果與因果律

    ? 2.引婆沙論

    ? 3.引成唯識論

    ? 4.抉擇因果義

    ? 5.餘說??????? 一、佛學講演集

    1.佛學基礎

    2.三寶之解釋

    3.三藏大小乘及十宗之來由

    4.唯識之界說

    5.十八界及種子

    6.第八識及第七識之說明

    7.八識約分為心意識之義

    8.識變及四分

    9.識體及其作用

    10.藏識之三藏及三相

    11.種現之熏習

    12.因果之定律

    13.相為識變及識所變緣之解釋

    14.識變及其所緣

    15.識之境及量

    16.心王心所

    17.三種自性

    二、唯識研究述要

    1.唯識研究述要

    2.八識概要

    3.東方心理學闡真

    4.唯識實驗學

    三、唯識易簡

    1.唯識三十頌正文

    2.唯識三十頌易解

    3.百法明門論簡義

    四、唯識的科學方法

    序論

    1.命名之由來

    2.學佛必要唯識

    3.唯心與唯識異詮

    4.唯字廣釋

    5.本書所依

    本論

    1.廣明唯識境

    2.明唯識行

    3.明唯識果

    結論

    1.三世因果與因果律

    2.引婆沙論

    3.引成唯識論

    4.抉擇因果義

    5.餘說





    唯識新裁擷彙序



      唯識之學,治者由來艱之,名相析之盡其細,術語表之極其嚴,前人有入海算沙之歎,窺師受嘔心吐血之困,可以想見其然也。近世科學興,哲學亦起而標兢,釋門唯識,竟成為時尚之學。治佛學者,不述之以為陋,治哲學者,不習之未為博,夫如是矣,然其勢之興也時以暴,之輟也時以忽,仍以其尋繹繁密,文句聱牙,非有靜定之心,剛毅之力,未易深造,故雖趨之者眾,迄無暢達之象焉。曩年偶遊台肆,敗書中睹唐繆諸作,檢歸,暇日涉獵,體格新異,語求契時,雖有紆折牽引,要不失其宗也,竊以為接引初機,頗得其旨焉。蓮友劉法三居士,好印經以結緣,今歲,復以印經事徵詢,余曰:以質言,應取其時需,以量言,宜廣其罕缺,遂以唐繆之作告。居士曰:是作於經乎何有?曰經賴人弘,弘必有所言,因指見月,指之功德,豈不重且大哉。不觀夫今之學風,矜崇唯識,鑽堅仰高,半途而廢,倘得斯作階梯,引登極峰,五更三竿,先見旭日,昂昂峻天之陟,寧非階梯之功耶,善巧方便如之何?居士喜,編次而重梓之,為序其因緣,?擬之名。

    ?
    中華民國五十七年夏曆七夕 稷下李炳南識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