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版序
「國學」是中國固有的學術,是先賢數千年來所流傳的智慧結晶。倘若以現代學術的分類論之,其內容幾乎無所不包;舉凡考據、義理、文章、經世,都是國學所涉及的範疇。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科技進展雖如江河奔流,但國學仍具有其不可磨滅的價值,因為它不僅是探究中華文化最重要的源頭活水,更是國人安身立命的唯一所在。
然而國學典籍,既多且雜,想要以有限的時間、精力,在浩瀚的書海中找到正確的方向,進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必須採用有系統、有效率的方法。所以三民書局特邀集國學界各領域優秀出眾的人才,將他們多年的研究與教學經驗整理歸納,以淺近而流暢的文字,編寫出這一套《國學導讀》,以供中文系學生及愛好國學的人士作為入門的書籍。
向來研究國學者無不皓首窮經。儘管已將典籍爛熟於胸,然於引論之際,仍不敢單憑記憶,惟恐一字之誤而貽笑大方。於是逐頁翻索,尋章摘句,雖嫌費時費力,甚至阻斷思緒,但苦無捷徑,只好勉力為之。所幸近年來資訊科技一日千里,電腦網路發展迅速,可供檢索古籍全文的網站日益增加,且漸趨完善。這不但讓檢索省時省力,而且相關論述也可以一目了然,十分方便統計、比較與分析,作全方位的思考。此外,電腦字體工整、清晰,而且修改方便,具有簡單的編輯排版功能,其取代筆墨而成為最便利、普遍的書寫工具,已是時勢所趨。
電腦雖然方便,網路資訊雖然發達,但是因為其所收錄的中文字庫有限,古籍資料常見缺字,若欲引用,則字句不完整;而繁簡字編碼不同,無法對應,亦是使用網路資料時常遇到的問題。適值本書再版,特聘請漢學資料處理專家陳郁夫教授,撰寫「數位中文」一篇,增列於第一冊中,針對中文字庫編碼情形、缺字造字常用方法,以及中文數位化之影響與發展,作詳細的說明和深入的討論,讓《國學導讀》一書能與時俱進,更期盼學者在運用此一現代化的工具時,能受其利而防其弊,藉著數位化的優勢,讓國學研究在資訊時代裡再創新遒。
邱燮友民國九十三年二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