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蔣介石的人才庫與現代中國的命運

蔣介石的人才庫與現代中國的命運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0535983
張瑞德,馮啟宏
臺灣商務
2024年11月01日
250.00  元
HK$ 200  






ISBN:9789570535983
  • 叢書系列:歷史.中國史
  • 規格:平裝 / 480頁 / 17 x 23 x 2.8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歷史.中國史


  • 人文社科 > 歷史 > 中國歷史 >











    打破蔣介石一人獨攬的刻板印象,究竟他多麼重視人才智囊的存在?

    他是如何延攬、培養及運用各類人才,而這些人才又如何影響近代中國的命運,

    讓我們一同剖析這位軍事強人的人才庫。



      蔣介石為軍人出身,和知識界素無淵源,北伐成功統一全國後,百廢待舉,常有人才不足之歎。九一八事變後,蔣介石陸續成立一些智囊機構,延攬大批青壯年學者專家為其出謀獻策,不僅使得政權基礎得以擴大,蔣介石的個人形象也因此有所提升。



      由蔣介石直接掌控的這些智囊機構,在沒有內憂外患的安定環境下,尚可規劃若干建設方案,並逐步付諸施行,但是當這批具有使命感、較無官僚氣息、重視科學決策、實事求是不重意識形態的學者專家一旦外放至正式行政體系後,則表現不一。一般說來,在文教、外交或是與其所學相關的領域,較易有突出的表現;如果在其他領域,則表現得未必即優於一般的官僚,主要原因在於歷練和政治手腕均有所者不足;至於對付中共,則遠非這批學者專家所能勝任。更有進者,這些智囊機構由於為蔣介石所直接掌控,才得以擁有較高的效率和效能,因此其成功經驗並無法複製於一般行政體系,反而破壞了正常體制的運作,造成黨政機構效率的低落和疏離感,更助長了學而優則仕和過分迷信「科學管理」的風氣,其流弊直至今日仍未見稍息。



      蔣介石除了設置智囊機構延攬專家學者外,另在黨內設置中央訓練團及各種訓練班隊,在侍從室內設置人事處,專司人才庫的建檔、選訓、考核的分發運用。不過幹部訓練由於缺乏強而有力的中心思想,成效有限;派系的掣肘,則使得人才庫的功能未能充分發揮,和國民黨以黨領政的理念大異其趣。



      得人才者得天下,失人才者失天下。本書不僅挑戰學界既有的幾種研究典範,為民國政治史和學術文化史提供另一種觀察視角,政商界人士和關心歷史未來走向的一般讀者,也可從書中獲得靈感和借鏡。



    好評推薦



      專文推薦

      張玉法∣中央研究院院士

      黃克武∣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特聘研究員



      跨域推薦(依來函順序排列)

      陳永發∣中央研究院院士

      呂芳上∣中央研究院近史所兼任研究員、民國歷史文化學社社長

      劉維開∣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退休教授

      林桶法∣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名譽教授

      江仲淵∣「歷史說書人 History Storyteller」團隊創辦人

      鄭俊德∣閱讀人社群主編



      張瑞德、馮啟宏二先生近日以《蔣介石的人才庫與現代中國的命運》書稿見示,讀之大有所獲。有關蔣介石的研究,專書和論文不知凡幾,研究蔣介石如何網羅人才、如何訓練人才者,前此的研究尚很片面,本書的研究則相當全面。——張玉法�中央研究院院士



      兩位作者無意為蔣中正是好人還是壞人繼續爭論,而是透過實證研究,探討蔣中正在1931年九一八國難後下野,針對手下沒有幾個可引為臂助的文武人才,力求有以匡正,於是從識拔、培養、訓練和考核人才來彌補遺憾。——陳永發/中央研究院院士



      政治是一種藝術,說蔣介石會「玩政治」,並非不敬之語。近年有越來越多人對蔣介石的批評有趨好之勢,原因之一是他用人有一套。兩位作者是近現代史的方家,道出了蔣介石養士的「祕笈」和用人的「祕辛」,很值得一讀。——呂芳上/中央研究院近史所兼任研究員



      本書以紮實的史料為基礎,針對蔣介石在人才方面的政策,敘述他如何建立幕僚機構,如何贊助學人,如何建立幹部訓練的制度,以及如何以「人事資料庫」來管理考核人才。本書內容豐富、文筆流暢,加上多角度的分析,使我們對蔣介石的性格與領導統御,國民黨政權的性質,國共的比較,乃至知識分子的政治參與等課題有進一步的認識。我相信讀者一定和我一樣,會在閱讀這一本佳作之中得到許多啟示。——黃克武/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特聘研究員



      本書是一本以「用人」為主軸,探討蔣介石治理國家成敗根源的學術著作。透過本書可以理解蔣介石領導的局限性,以及國民黨何以失掉政權。——劉維開/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退休教授



      過去美國大使詹森(Y. F. Johnson)對蔣介石的觀察︰『蔣介石目光動人,但對人從不信任,各事親勞,所以沒有朋友。』本書以史料為基礎,觀察到蔣介石重視制度、重視專業、重視部屬的德行與忠誠,從成敗史觀言,或許蔣介石的學校並沒有達到預期的結果,但從長遠的人才培育而言,仍有其時代意義。——林桶法�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名譽教授



      蔣介石能統治中國近二十年,其智囊團之影響居功至偉。只可惜成也體制,敗也體制,俯瞰智囊團之興衰,有如暮鼓晨鐘,教人驚醒。——江仲淵�「歷史說書人History Storyteller」團隊創辦人



      由於時代的複雜因素,讓蔣介石的功過難以一言以蔽之,然而透過本書,我們可以更深入了解這位時代人物。——鄭俊德�閱讀人社群主編


     





    推薦序1 張玉法�中央研究院院士

    推薦序2 黃克武�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特聘研究員

    全書提要



    一 導論



    二 智囊團:蔣介石的個人幕僚機構


    第一節 國防設計委員會

    第二節 南昌行營調查設計委員會

    第三節 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

    第四節 參事室



    三 養士:蔣介石對學人與刊物的贊助

    第一節 蕭一山:建構「民族革命史觀」的國士

    第二節《汗血》:文化戰場上的祕密武器



    四 訓練:抗戰時期的幹部訓練工作

    第一節 從講習所到訓練團

    第二節 中央訓練委員會與抗戰時期的幹部訓練

    第三節 蔣介石學校:中央訓練團黨政訓練班

    第四節 戰時國民黨幹部訓練成效的檢討



    五 建檔:侍三處與國民政府人事資料庫的建立

    第一節 陳果夫與侍從室第三處的設置

    第二節 侍三處的組織與運作

    第三節 侍三處與黨政高級班學員的遴選

    第四節 侍三處人事工作之成效與檢討



    六 餘論

    徵引書目

    人名索引

    後記

    好評推薦









    第一章 導論



      本書擬探討蔣介石以一軍人出身的國家領袖,如何吸引人才,培訓幹部,協助其治理中國,並檢討其成敗得失。全書共分為六章,第一章為導論,說明研究動機,並對過去研究成果進行回顧。第二章「智囊團」,依序討論國防設計委員會、南昌行營調查設計委員會、侍從室和參事室四所蔣介石所直接掌控的智囊機構,發現這些機構所做的設計工作各有貢獻。國防設計委員會所參與的法幣改革和所制定的三年計畫,對戰時經濟甚至戰後海峽兩岸,均產生深遠的影響;南昌行營調查設計委員會所規劃的新生活運動和中國文化學會,對於協助「政治剿共」和「文化剿共」,也發生了一定的作用;侍從室在黨政政策研究方面,對後世影響最大的成果,即為1945年國民黨六全大會政綱的研擬。侍從室彙整黨內各派立場各異的政策意見,整合為大多數人均能接受的政綱,將國民黨的經濟政策,由傾向統制經濟(計畫經濟)轉型為計畫自由經濟,並且嘗試建立社會安全體系,對於日後台灣的經濟發展與社會福利建設,產生深遠的影響。在外交方面,侍從室第五組和國防設計委員會在戰前為蔣介石最重要的諮詢機構。



      1938年蔣介石在陳布雷的建議下設立參事室,1941年蔣又命陳布雷和王寵惠在國防最高委員會內設置國際問題討論會,專門研究戰後國際問題。此二機構出現後,侍從室在外交決策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即大為縮減,無法與其在黨政決策上的重要性相比,不過仍積極介入中日秘密外交、韓國獨立運動等活動,並出席重要國際會議,協助蔣介石進行「元首外交」。國民政府的決策機構眾多,包括行政院、國民黨中常會、國防最高委員會等,各自均參與部分的決策制定,而侍從室在其中往往扮演最後「把關者」的角色。例如在戰前「五五憲草」審查的過程中,貫徹蔣介石的意旨,將內閣制的憲草法案轉換為大權集中於總統的憲法草案;又如在年度政府預算案的審查過程中,協助蔣執行最後把關的工作。



      蔣介石除了利用以上各智囊作為養士的場所,並且利用他個人的「特別費」,長期資助一些學人和刊物。第三章即以蕭一山和《汗血》為例,說明他們在蔣介石長期資助下,雖然均能不負厚愛,在建構「民族革命史觀」,增加政權的合法性和壓制左翼聲勢上,產生一定的效果,不過從長遠上看,畢竟仍未能扭轉國府在宣傳上的劣勢,查禁左翼書刊時所使用的粗暴手段,更使國府付出了相當大的代價。



      蔣介石在1938年被推選為國民黨總裁後,開始大量培訓黨內幹部。而歷經了黃埔訓練到廬山訓練,蔣介石針對黨政軍幹部以中央訓練委員會及中央訓練團為核心,全面開展了史上最大規模的幹部訓練。本章第四章即探討中央訓練團創辦與發展,特別是有中訓團內有「蔣介石學校」之稱的「黨政幹部訓練班」,更是本章著墨的重點,試探蔣介石是怎樣訓練他的幹部,並進行成效評估與檢討。



      本書第五章論述重心則是放在掌管中訓團黨政訓練班畢業學員人事管理業務的侍從室第三處身上,特別是人才資料庫的建立問題上。故本章內容,主要是將已經發表的研究成果重新梳理並加添新開於的史料,探討侍三處的組織及他們是如何督訓黨政班畢業學員。另外,為了替國家儲備未來棟梁之材,蔣介石決定從黨政班畢業學員中挑選成績優良送至「黨政高級訓練班」培訓,此一選訓工作也是由侍三處主導。黨政高級班的訓練內容為何,侍三處如何進行遴選,黨內派系的反應如何,均是本章節敘述的重點。



      本書的第六章則指出蔣介石的這些智囊機構,在沒有內憂外患的安定環境下(如戰前十年和戰後台灣),尚可發揮各自專長,規劃各種建國方案,並逐步付諸施行,不過他們一旦進入正式行政體系,表現即未必優異,一般說來,學者從政在文教、外交或是與其所學相關的領域,較易有突出的表現,但是在其他的領域,則未必優於一般的官僚,主要原因在於歷練的不足和政治手腕的不足。更重要的是,這批從政的學者雖然均主張漸進式的改革,反對中共的階級鬥爭和暴力革命,但是對於中共的發展及優點,並無深刻的認識,因此要求其對抗中共,則遠非其能力所能勝任。



      國民黨在遷台後,蔣介石痛定思痛,決意改造黨的組織。而黨的幹部,正是改造工作的重心所在。故國民黨宣稱,幹部制度的建樹,正是政造工作積極努力要達成的目標,並在〈幹部政策綱要〉中開宗明義稱:「幹部為本黨權力機關」。幹部既然是國民黨遷台後的中堅,但是過去民國史學界對於國民黨幹部的養成方式及訓練方法以及蔣如何用人等問題卻缺乏一個整體性的論述。本專書之出版,即在解決此一學術研究上的缺憾。由於本書研究的範疇過去並未有相關論著做系統性探討,書中立論若有不足之處,尚祈先輩前賢不吝指導與教正。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