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研究院李遠哲院長推薦序
日前清華大學陳文村前校長邀請我為他的自傳寫推薦序。2005 年我曾擔任清華大學校長遴選委員會召集人,因此對他的學經歷非常熟悉,也對他提出的治校理念與推動校務構想印象深刻。他得到委員會的推薦並獲教育部聘任,2006 年2 月就職清華大學校長,對清華大學的發展作了很大的貢獻,我很樂意寫這篇推薦序,略述我所知的一些事。
1972 年春天,我應清華大學徐賢修校長之邀,向芝加哥大學請假一學期,回到清華大學化學系擔任客座教授,當時台灣的大學學術環境非常不理想。陳文村憑著一股為家鄉的情懷,1976 年於柏克萊加州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即回台任教。幾十年來陳文村在艱困的環境中,找到自己的定位,為學術研究、高等教育、產業發展做出積極、傑出的貢獻,受到學術界、產業界的肯定,也擔任過清華大學的校長,他的自傳詳述這段追求卓越的學術生涯路程,值得好好閱讀。
我在美國大學任教期間,要回國為台灣的科學與教育服務,這個心情一直是很強烈的,尤其是1993 年我的好友張昭鼎教授(當時擔任中央研究院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籌備處主任、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去世之後,覺得該是回家的時候了。
1994 年我辭卸柏克萊加州大學的教職,回國接任中央研究院院長。那時候我看得很清楚,一個學術機構,包括中央研究院及研究型大學,要發展得好,必須建立很好的制度,要有優秀的人才,以及要有充足的研究經費。因此除了改善中研院的制度外,接任院長第一年11 月,我與一些朋友募資創立了「傑出人才發展基金會」,為延聘海外優秀人才、並獎勵國內學術表現傑出的學者,設立「傑出人才講座」,迄今快30年。陳校長於基金會成立初期即獲頒「傑出人才講座」(1995 年度),是學術表現極為傑出的學者。
為了增加研究型大學經費,我當時擔任行政院的首席科技顧問,認為大學要分類(研究型、教學型等),促成行政院組織了「高等教育宏觀規劃委員會」。我們那時要求教育部每年撥五十億、五年兩百五十億元給研究型大學,把它們提升到世界最高的水準。我跟當時行政院游錫?院長討論此事時,他說此事既然這麼重要,何不每年一百億、五年五百億。我們要對游院長的遠見表示最大的敬意,促成了五年五百億計畫(即「邁向頂尖大學計畫」)。
陳校長主持清華大學四年校務,執行五年五百億計畫,大刀闊斧從學術卓越、高品質教學、妥善規劃校務、強化校務經營體質、積極籌措經費等面向推動清華大學校務,展現其教育創新的長才。執行兩年後,清華大學獲得教育部考評審議委員會的高度肯定,後三年較第一梯次的前兩年每年增加兩億元補助經費,是所有獲選大學中,每位師生獲最高補助的大學。
前些時,在一個場合,台積電前董事長劉德音向我表示:台灣教育改革非常成功,台積電靠大學教育出來的優質人才,方能突破技術、領先全球。這都靠陳校長等學者留學回國後在大學埋首耕耘,為學術、科技厚植基礎,為產業、社會作育人才。
陳校長生長於二戰後困頓的農村,憑藉個人的才能及積極進取的任事態度,踏入學術殿堂,一步一腳印,無私奉獻。他追求卓越的歷程,足為下一代年輕人努力的榜樣!
?
李遠哲 於中央研究院
2024.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