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寄情山水辯) ?
人在困頓時,往往或登高眺遠,或臨淵羡魚,以山水之真氣,求精神之解脫,所謂寄情山水也。
近幾年,已逾「天命」之年。既無功名之累,亦無身家之拖,也就越發想出去走走。同仁責之,「正當年富,何以玩物喪志?」答曰:「人生何不是一場大玩?能天真,能率性,能本色,自風流也,何來喪志?」
志者,士之心也,居廟堂之高憂其民,處江湖之遠憂其君,臨危受命勇於任事,放浪江湖心存高遠,俱是「志」也。所謂「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當今之世,除舊佈新。舊有價值崩頹,「禮崩樂壞」;新生價值萌生,「式微紛雜」。精神失去依託,生命喪失意義,享樂主義、功利主義氾濫;勤勞致富、社會保障缺失。競爭與危機同在,壓迫與恐懼共存。當此之時,遁跡江湖,寄情山水,在真山真水的恒定與平靜中尋求心靈的解脫,何怪之有?
我經常遠足,在大山大水中徘徊,深感人渴求自由與安定的情致,會賦予山水以靈性。「相看兩不厭,惟有敬亭山」,那是詩人的化境,化到濃酣忘我,境與神會,怎不神純意靜,真氣撲人?
真誠是人的第一心理需求,也是一切人類社會真道德、真情感的源泉。近20年來,社會動盪,是非混淆。也促成我不斷的走向自然,走進山水,從那裡尋求「洗盡沉渣,獨存孤徊」,尋求「清風朗月,玉潔冰清」。我把旅遊的感悟,用筆記下來。不斷的咀嚼,形成了700餘篇遊記。
寫作是精神的深度旅遊。它使生命的感悟,超然于自然,昇華出心靈的寧靜和大美的體驗。
晉人王羲之有詩:「爭先非吾事,靜照在忘求。」能於此物欲橫流,名利淹泛之際,「勿為物喜,勿為己悲」,走向自然,踏進山水,從遠古的真意中尋求精神解脫,能不大樂乎?
此身逢變世,人生大覆翻。
少年虛立志,老大無報還。
主義成虛偽,社會大標籤。
唯求真與誠,友愛或虛煙。
浮華盛風氣,但餘權與錢。
人心傷如此,何處隨遇安?
棄別流與俗,超拔出淡然。
世外有真氣,瀟灑山水間。
我的旅遊基本是自駕旅遊,而且遍及五湖四海。也就想著寫作「車輪系列」圖書,以饗讀者。
郭五一 2012年5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