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日本人也不知道的日本語3:敬語、人物對話、書信書寫、文化歷史……學會連日本人都會對你說「讚」的正確日語
定價87.00元
8
折優惠:
HK$69.6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宗教環境學在亞洲的跨界對話(第三卷):臺灣與亞洲共同直面的環境危機與宗教實踐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7114037
元華文創股份有限公司
2024年12月04日
220.00 元
HK$ 187
詳
細
資
料
ISBN:9789577114037
叢書系列:
臺灣政經史系列
規格:平裝 / 492頁 / 17 x 23 x 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臺灣政經史系列
分
類
[ 尚未分類 ]
同
類
書
推
薦
內
容
簡
介
本書首先提出「宗教環境學」作為全書的新詮釋概念,並成功地網羅包括當代臺灣學界的(文學、歷史學、哲學、宗教學、心理學、人類學、社會學等)各個學科的中外學者,堪稱最精英學者群也是最多元的原創性論文在內。
本書共分三卷,全部內容已達40多篇文章,涵蓋了臺灣各宗教(民間宗教、原住民宗教、一貫道、新興宗教、基督教、天主教、佛教)研究,所以能夠據實針對臺灣本土大眾宗教信仰變遷:從數百年前至今的歷時性變遷,也同時關注到國家政策的主導力量、並將諸如原漢族群的信仰差異、二次大戰後社會變遷帶來的新興宗教崛起、全球化導致的宗教資本化與商品化、大眾信仰與身心靈醫療的復甦等各類課題,以及中國佛教的素食主義、印度東北的宗教環保運動、柬埔寨的祖靈經濟、泰國的護林僧運動等議題,都有機的相應納入。
此外,本書第二卷特闢一大項,專門介紹當代臺灣各學科研究大眾信仰變遷的典範學者,讓讀者了解一個學術研究者,彼等對於相關問題的設立及其解決的來龍去脈。而且,本書第三卷特別增加亞洲多個國家的宗教與環境保護運動與實踐過程。可知,本書堪稱是,歷來有關大眾信仰變遷的著作中,不但最具跨學科特色且又兼具「宗教環境學」新詮釋理念的,三卷版研究精華匯集。
本書特色
歷來有關臺灣與亞洲大眾信仰變遷的著作中,最具跨學科特色而且又兼具「宗教環境學」新詮釋理念的,三卷版研究精華匯集。
?
目
錄
前言與致謝�張珣、高晨揚、江燦騰
本書內容簡介
本書英文簡介
編者與作者簡介
導 論�張珣、高晨揚
一、自然環境被破壞的危機
二、非人生物絕種�瀕危的危機
三、「人類世」的出現
四、宗教環境學
五、本書各章簡介
參考書目
第一部份:多物種生命共同體
第一章 穀物黏人、野菜女人與「包心」菜:北部阿美族的儀式植物與感官生態學�劉璧榛
一、前言
二、人與植物同名:生命共同體與永續循環
三、小米如同孩子:女人的照顧與餵食
四、有生命的小米及其神靈性
五、力量與危險:穀物的黏性體現人神的血親關係
六、人神相黏的有機網路:感官生態學
七、禁食葉菜:氣味、口味、性暗示與生態考量
八、僅能吃豆類、筍與rokec(心�嫩莖):神秘感、看不見與異質空間
九、結論
參考書目
第二章 認同與跨越的環境之羽:當代阿美族人與鳥的交纏關聯�李宜澤
一、前言
二、會說人話的鳥類
三、鳥與人:移動與定居的交會
四、田野背景和阿美族的兩大組織
五、從儀式到地景的媒介:與阿美族人共存的鳥
六、結論:鳥類如何向阿美族人講述糾纏生態
參考書目
第三章 重新思考消失的意義:排灣文化中雲豹(likulau)的滅絕與韌性�陸澐杉(Agathe Lemaitre)
一、前言
二、雲豹是謎一樣的動物
三、死亡與根Tjagaraus�Kavunlungan
四、如何理解滅絕?
五、結論
參考書目
第四章 能通力與市場攫取:柬埔寨白朗森林的祖靈經濟�吳考甯(Courtney Work)
一、前言
二、在白朗的故事
三、人類行動者:歐先生,田先生與公司
四、非人類行動者:火、微生物、樹木與喀斯特石灰岩地
五、結論
參考書目
第二部份:宗教宇宙觀的本體論反思
第五章 非自然、非文化:中國佛教的素食主義、親屬關係與輪迴觀�楊美惠(Mayfair Yang)
一、前言
二、素食主義:禁戒殺生
三、憐憫動物的做法
四、輪迴中的親屬倫理與因果報應
五、結論
參考書目
第六章 護生在臺灣:「自然的權利」能否保護一切有情眾生?�倪杰(Jeffrey Nicolaisen)
一、前言
二、人人平等的起緣:基督宗教本體論
三、眾生平等
四、自然的本體論
五、宗教的本體論
六、結論
參考書目
第三部份:宗教群體的生態實踐
第七章 從社會系統理論看「生態宗教」的可能性:以放生爭議為例�鄧元尉
一、前言
二、系統視野中的放生現象
三、放生在宗教系統中的運作方式:宗教放生的功能關係分析
四、放生在系統共振中的意義關連:宗教放生的演示關係分析
五、放生與保育倫理進行語意銜接的結構條件:宗教放生的反省關係分析
六、結論
參考書目
第八章 佛教與森林:泰國生態僧山林保育的宗教意義與淵源�劉宇光
一、前言
二、1960-1976:從官派弘法僧到左翼政治僧
三、1980-2000:從農村發展僧到山林保育僧
四、最後一代泰北森林頭陀的時代背景
五、泰北森林頭陀的生活常態
六、泰北森林頭陀山林宗教體驗的組合
七、跨越隱密與世代的宗教體驗:語言與詮釋
八、介入公共的宗教體驗:佛使《法的社會主義》
九、結論:國家發展、山林生態及佛教動力
參考書目
第九章 僧侶、候鳥與喜馬拉雅河川:印度東北達旺的爭議領土環境保育與宗教動員反水壩運動�林汝羽
一、前言
二、牽動世代人心的候鳥與宗教領袖
三、邊境與國家的基礎建設整合
四、資源開發之於當地的文化意義
五、喜馬拉雅山區水資源的資源政治
六、以青年為主體的反水壩抗爭運動
七、反對水壩運動背後的思想基礎
八、運動世代青年訴說的抗爭回憶
九、從單純草根運動到將宗教理念帶入法律程序
十、政府嘗試利用宗教權威讓抗議民眾妥協
十一、從倡議與收編兩方對峙轉變成遊行抗議
十二、第二波抗爭的死傷與消音
十三、在環境問題背景下信仰牽起衝突也牽起解方
十四、結論:宗教象徵的世俗化演變與環境的關係
參考書目
第十章 環境保護與宗教實踐的交錯:臺灣民間信仰中金紙與香的符號意識形態與非人能動性分析�林敬智
一、前言
二、神靈與金香的「非人」能動性
三、Webb Keane符號意識形態的啟發
四、香火傳承的符號意識形態:物質、神靈與人共織的行動網絡
五、環保論述下的金香空污
六、香火論述與環保論述的符號意識形態折衝
七、環保替代方案的滑稽戲(Burlesque)
八、結論
參考書目
第四部份:邁向生態靈性的塑造
第十一章 呼應羅斯頓的「故事居所」敘事:以泰雅人飲食實踐中的生態靈性為例�林益仁
一、赫姆斯.羅斯頓三世(Holmes Rolston III)的來臺與「故事居所」敘事
二、「故事居所」中的泰雅敘事:飲食文化與家園看顧中的靈性
三、結論:生態靈性與「故事居所」
參考書目
第十二章 農本主義與希望詩學:「耕作」作為方法�周序樺
一、前言
二、對談稿中文翻譯
參考書目
第十三章 沙漠、山海與小鎮:生態繪本中的地方與靈現�蔡怡佳
一、前言
二、繪本的可能性
三、生態繪本與大地心理學(Terrapsychology)
四、沙漠系列:沙漠是我的家
五、《山之生》與《海之生》:涵容生死之處
六、劍獅系列:小鎮的護守者
七、結論
參考書目
序
前言與致謝
張珣、高晨揚、江燦騰
本書是《宗教環境學》的第三卷,全書主要是環繞此一由當代臺灣人類學者張珣所創先提出「宗教環境學」的新建構學術理論及其跨境的延伸應用。因此有別於前兩卷只是聚焦在:臺灣本土的各類大眾信仰的新視角探索與詮釋建構,本卷內容是更具學識雄心地,企圖進一步將此一新學術理念及實質應用績效,探明其是否能夠邁向臺灣境外的國際視閾且能與彼等進行跨境的實質學術對話?
換言之,本卷的核心主題其實就是意在從事「宗教環境學在亞州的跨界對話」,或者更精確的說,是意在探討「臺灣本土與亞州共同直面的環境危機與宗教實踐」。否則若只是一種特殊且封閉性的地域性新學術理念,卻無法進行國際跨境對話,則將難以說服相關學者其新學術理念的建構與實際運用,是可被嚴格驗證的成熟理論。
而為了達成此一高水準的學術目標,本書是由張珣、高晨揚與江燦騰三位編者合作完成。此因新增主編高晨揚博士,不但是當代臺灣人類學界新銳,且其對本卷的內容編輯建構與實際相關作業貢獻極大,所以將其排序在主編的第二位。至於另一主編江燦騰,因其不提供論文納入本卷,所以只排序在第三位。
再者,在事實上,若回顧此三卷的《宗教環境學》新理念的建構與成熟運用,並非突然出現的學術業績,而是有其漫長的發展歷程的:此因張珣與江燦騰兩位主編其實是從2001年起,首次合作編輯《當代臺灣本土宗教研究導論》一書問世以來,便由於當時深受廣大讀者的熱烈歡迎或被廣為當作宗教學系的相關教材使用,連大陸都出版了本書的大陸版,才有其後續的相關發展。
亦即就是基於如此的熱烈反應,所以兩位主編其後又有:2003年出版的《研究典範的追尋:當代臺灣本土宗教研新視野和新思維》、2006年出版的《臺灣本土宗教研究:結構與變異》、2014年出版的《當代臺灣宗教研究精粹論集:詮釋建構者群像》、2019年出版的《臺灣民眾信仰中的兩性海神:海神媽祖與海神蘇王爺的當代變革與敘事》、2021年出版的《臺灣民眾道教三百年史:現代詮釋與新型建構》的長期多次合作。
2022年張珣與江燦騰再次合作,以張珣提出的宗教環境學為架構,做為解釋臺灣大眾信仰變遷的新視野,從已發表的大量各類精華論文中,嚴格挑選與宗教環境學主題及其體系建構有高度相關者,才慎重納入。其成果就是《宗教環境學與臺灣大眾信仰變遷新視野》第一卷與第二卷,內容共分6大部份,30個篇章,涵蓋有臺灣原住民族宗教,道教,民間宗教,臺灣新興宗教,基督教,各教別。作者專長領域有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文學,史學,哲學,宗教學等等。包括蔡錦堂、黃智慧、劉璧榛、陳文德、黃宣衛、呂理哲、丁仁傑、林本炫、王見川、梁唯真、余安邦、宋錦秀、許麗玲、林永勝、賴錫三、丁敏、張崑將、劉宇光、趙東明等人的作品。
因此可以說,若無之前兩位編者的長期多次合作,並藉此積累寶貴編選經驗,就不可能有此次第一卷與第二卷如此的煌煌大書問世。所選編收錄的文章都是上述作者的優異學術精華,各類型論述之間彼此都能互相輝映或多音交響,使能收到承先啟後的寶貴薪傳功效。因此第一卷與第二卷問世之後,獲得讀者很好的回響,而有目前本書第三卷的構思。
最後必須說,本書第三卷能夠出版,首先要感謝的是,元華文創出版社的叢書主編陳添壽教授能夠繼續支持本書的理念。其次,該出版社經驗豐富的李欣芳主編與作業程序精湛的陳欣欣編輯,都對本書的精美編排與仔細校對幫助極大,因而能讓本書得以完善而又精美地呈現在讀者面前,在此致上無比感謝之情。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