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新世代.新視野.新史學──為《臺灣美術2.0:寫作攻略》喝采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所名譽教授、台灣美術史學者
蕭瓊瑞
整體回顧台灣美術研究史學的發展,應可粗略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即自明清時期的志書、筆記中畫家的簡傳和題畫詩,經日治時期對文人書畫、民間工藝,及原住民族藝術調查,以迄戰後初期王白淵的〈台灣美術運動史〉等,可視為台灣美術研究的「起步」階段。
第二階段以1970年代《雄獅美術》、《藝術家》雜誌的創刊為起點,台灣社會因國內外情勢的困頓,激發對本土歷史、文化、藝術的關注,並在1990年代達於初步高峰,可以謝里法的《日據時代台灣美術運動史》、劉益昌等人合著的《台灣美術史綱》,以及《楊英風全集》、《陳澄波全集》等大型整理性出版等工程為代表。
等到2017年,由文化部提出「重建台灣藝術史」的政策方向,則進入一個新世代、新視野、新史學的第三階段,而由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孫淳美教授指導、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藝術基金會支持,透過課程的設計,激發年輕一代研究者的投入、參與,並將成果集結出版,名為《台灣美術2.0:寫作攻略》,正是此一階段令人亮眼、稱美的成果,值得喝采、肯定。
這些年輕或新進的研究者,包括:吳月華、黃宜婷、馬睿慧、葉子菱、陳昱靜、劉喬銘、王丹檥、朱睬蓁、方婉真、王儀喬、余宥蓁、吳梓菱、李伊珊、卓亭瑜、周姿佑、林怡玲、洪苡華、徐靖琪、曹勛、梁雅玟、許以澄、陳文瑾、陳佳欣、陳柏蓁、陳禹安、陳藝方、彭暐宸、楊絲羽、劉庭慈、蔡羽慈、蔡蕥竹、鄭羽思、鍾葦?、饒方昊等,一支浩浩蕩蕩、龐大而精銳的隊伍;他們或是拿著長筒天文望遠鏡,或是持著高倍放大顯微鏡,在傳統美術研究的「名單之外」,找尋新的明星或亮點,給予重新的發掘、詮釋與定位。
歷史學家說:「萬古如長夜,少數在夜暗天空中閃閃發亮的明星,都是藝術家的名字。」我們永遠不會遺忘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1475-1564),和拉斐爾(Raffaello Sanzio da Urbino, 1483-1520),但我們似乎很難叫得出當時教宗的名字;我們熟悉羅丹(Auguste Rodin, 1840-1917)和他的藝術,卻記不得當時的文化部長或總統的姓名。
這群來自南方藝術學院中的藝術史學研究新生代,猶如偉大的探星人,讓夜暗中較為隱晦、未明的星星,綻放更大的光芒,豐美了歷史的星空。請為他們鼓掌20秒。
於是,我和藝術說上話了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黃猷欽
國人對於藝術史學或廣義的視覺文化研究的認知,似乎還處在初階狀態。多數人聽到去美術館看展、閱讀藝術文章或同別人談論藝術話題往往先倒退兩步,連忙說自己不懂藝術;可明明大夥兒從小就上過美術課,也往課本裡塗鴉了不少歷史名人,上班開會筆記也下意識地畫了些圈圈叉叉,這該都稱得上是跨技術與材料、無樂不作的日常生活游擊創作,表達了我們的情感、思想與觀點,和所謂職業藝術家的作品相較毫不遜色;又像我們在文具店裡選購卡片和筆記本,在百貨公司買個背包和運動鞋,挑餐廳、選座位或是看電視、買週邊,全民其實都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地觀看和不斷地比評。那為什麼大家還是說「不懂藝術」呢?
這大概有兩個問題,其一是對藝術兩字的範疇界定,其二是藝術在感性與理性範疇的區辨。前一個問題比較單純,只要我們把眼睛看到的所有人為視覺創作物件都當成「藝術」,那就解決了可以交流與談論的材料對象,不是只有美術館才能容許藝術的存在與藝術事件的發生,在我們所居住、工作、移動和生活的環境裡,視覺物件從設計到傳遞訊息給注意到、看見它們的視讀者,你�妳在情書裡畫了張圖,不用客氣也請視之為藝術,差別只是它們的技術、訊息和能夠延展的文化思辨議題相對地較少而已。
說到我們和藝術發生關係的方式,不外乎是側重感性經驗的創作與欣賞,抑或是強調理性思辨的分析與評論,而本書所收錄的文章,自然是作者們透過對作品的觀察、描述與分析,到解讀圖像意義和闡釋作品生成的文化意涵,是藝術史學專業訓練下對視覺作品的延展對話,提供給讀者們不同的理解路徑,而更重要的或許是:讀者們也可以嘗試創造出屬於自己、或對自己感興趣議題的延伸思考,這可以說是出版本書的另一種目標。
但要達成這種目標,其實需要專業的學習訓練與經驗養成,因為藝術評論涉及到對作品的分析與評價,評論者不能僅是提供對作品的個人看法,還必須考量視覺作品的技術、形式、風格、生成脈絡及其在當代或歷史上的重要性,好的評論能夠揭示作品的深層意義,激發更多的討論,並為讀者提供不同的視角來理解藝術作品。
強調理性思辨的能力,所提供的其實正是邏輯思考的樂趣。藝術史書寫是對過去藝術作品和藝術流派或運動的記錄和詮釋,它不僅關注作品本身,更涉及對藝術家生平、社會文化背景及其影響的評述,而這一方面需要對相關文獻──不論是政治、社會、經濟或文化等資料──的詳整爬梳,也需要對作品關係人──有可能是創作者本身、家人朋友、藏家或贊助者等──進行口述歷史的訪談記錄,藝術史學因此有助於建立藝術敘事,並促進對某一時期藝術發展的更深入了解,當然歷史書寫的方式也會受到當前觀念的影響,因此始終保持動態和開放的研究視角。
本書係藝術史學系孫淳美老師以其多年教授臺灣美術史專題課程之成果,適切的教材教法,鼓勵青年學子們進行專業分析與文化書寫,值此新書出版之際,樂為之序。本書為藝術史系執行本校今年(113)展演、出版計畫之成果,執行期間承蒙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惠予贊助,特此感謝!
?